【對等關稅】聽聽美國普通人的聲音;美國商家:我沒想到會是這樣,我們完了

近期,關於關稅和“製造業回流”的討論頻頻出現在美國新聞和社交媒體上。政策制定者談的是宏觀經濟、國家安全和產業自主,但對於許多在中美貿易鏈條上努力生存的小商家來說,他們面對的是突如其來的斷裂、成本飆升,以及無法替代的產品來源

我們總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可它碾過的是具體的人。這些人,不是媒體裡的“巨頭企業”,而是真正組成美國經濟底層骨架的普通商人

看多了宏觀分析,以下這個帖子,或許能讓我們更真實地理解,在關稅壓力下,一個普通美國商家所面臨的殘酷現實

第一張圖:一封來自美國商人的真實自述

這是一位美國小商家的留言。他剛收到中國分銷商的通知,對方將不再向美國供貨,原因是“美國市場太難做,他們在別處賺得更多。”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他幾乎是帶著崩潰的語氣寫下這一段話:

“我們在美國找不到同類產品。”

“我花了幾個月做準備,但沒想到最大供應商會直接退出。”

“我考慮自己進口,但遇到重重障礙,成本太高。”

最後一行,是對現實最直白的總結:

我們完了。

這不是一個人在誇張,而是成千上萬被波動打亂節奏的小商家,在現實中發出的嘆息。

第二張圖:一去不回

當有人在評論區建議“你們應該自己生產”,評論區立刻變成了一場關於現實的冷嘲熱諷:

“用不存在的勞動力?”

“在40年前就被拆掉的工廠裡?”

“用你根本買不到的進口機器?”

“用銀行永遠不肯貸給你的資本?”

“等你都投入完了,一個總統簽個協議,一夜之間打水漂。”

每一條都是一句諷刺,也是一種無奈。製造業回流只是一句政客的拿票的口號,代價是普通的企業和個人。“本土製造”聽起來很好,但缺人、缺廠、缺資本、缺穩定預期,根本無從談起。

第三張圖——算帳

這組評論更深入地探討了經濟可行性和消費者層面的問題。使用者Steinmetal4詳細地算了一筆帳:即使商家購買了原材料(這些也可能被加征關稅),以遠高於中國的成本(比如每小時 25 美元的勞工)進行小規模生產,再加上工具、機器和場地的投入,最終產品的成本將遠高於原來的進口產品,難以實現盈利。他反問“問題出在那裡?”,點明了其中的經濟不合理性。

0user0 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荷蘭手工咖啡機 Technivorm 售價 350 美元,而中國製造的 Mr. Coffee 可能只需 20 美元。他接著提到,即使美國本土生產咖啡(如夏威夷科納咖啡),價格也高達每磅 65 美元。他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當許多美國消費者因為經濟(可能也受到貿易戰影響)而失業時,他們如何負擔得起這些昂貴的“美國製造”商品

這組評論強調了即使克服萬難實現了本土生產,高昂的成本和消費者購買力不足的問題,也可能形成一個難以打破的困境。

“製造”不僅是工廠問題,更是“綜合系統成本”問題,而這個系統美國已經失去了。 (Luis Lens)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