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國央行披露了2025年3月金融統計資料報告與社會融資規模資料。
資料顯示,3月末,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422.96兆元,同比增長8.4%。2025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5.18兆元,比上年同期多2.37兆元,其中3月社融規模增量為5.89兆元,同比多增1.06兆元。
社會融資規模是指實體經濟從金融體係獲得的資金總額,其增長表明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在加大。
貨幣供應量方面,廣義貨幣(M2)餘額326.06兆元,同比增長7%,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為經濟注入充足的流動性。狹義貨幣(M1)餘額113.49兆元,同比增長1.6%,增速較上月提升1.5個百分點,與M2增速差縮至5.4個百分點,顯示企業資金活化程度改善。
3月末,本外幣貸款餘額269.26兆元,同比增長6.9%。人民幣貸款餘額265.41兆元,同比增長7.4%。
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9.78兆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04兆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60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8832億元。個人住房貸款較快增長,主要與重點城市房地產市場迎來改善有關,30個重點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積同比增20%。
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8.66兆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51兆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58兆元,票據融資減少5442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866億元。
貸款利率則保持在歷史低位水平,3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約3.30%,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本外幣)加權平均利率為約3.10%,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
外幣貸款同比下滑34.5%,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下降12.1%,顯示企業跨境融資需求收縮及票據業務持續規範。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64兆元,同比多增5470億元。
社融結構上,政府債券餘額84.96兆元,同比大增19.4%,佔比提升至20.1%,成為社融增長的首要驅動力,說明政府在通過增加債券發行來籌集資金,以支援公共項目與經濟建設。
信貸結構也在進一步最佳化,2025年普惠小微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等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3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為14.80兆元,同比增長9.3%,表明金融資源在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有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
有業內專家表示,3月金融統計資料和社會融資規模資料整體向好,M2的穩定增長為經濟注入流動性,貸款資料的結構變化體現出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願的回升,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更是直接反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特別是政府債券餘額的大幅增長,意味著積極財政政策在發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消費,形成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介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