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舉:政客可能撒謊,行業協會可能也只在乎自己行業的利益,但資本市場肯定不會撒謊,會真實地反映整個經濟的趨勢。
川普加征關稅,中國宣佈反制後,美國超市物價暴漲30%,中國商品被搶購一空。4月2日下午,美國知名投資人、億萬富翁馬克•庫班在社交平台寫道,是時候開始囤貨了。庫班說:“從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儲存的東西,都應該趁早買起來,最好是在商店補貨前購買。”庫班說,即使是美國製造的商品,也有可能漲價,“他們會歸咎於關稅”。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當年價格並軌,老百姓覺得東西要漲價,紛紛去搶購。
美國大豆協會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從下周開始,大豆將在中國面臨60%的關稅,這是2018年關稅的兩倍。該協會估計,美國豆農每年將損失59億美元,而在2018年,獲得更多進入中國機會的巴西豆農將成為最終受益者。
政客可能撒謊,行業協會可能也只在乎自己行業的利益,但資本市場肯定不會撒謊,會真實地反映整個經濟的趨勢。
4月4日,由於市場擔憂美國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引發貿易衝突升級,繼前一日暴跌後,美國紐約股市三大股指繼續大幅下跌。
現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在說,美國消費者將要承擔這個稅負。而把川普選上去的那部分美國老百姓,一部分圍繞川普的美國官員則認為,是出口國承擔。
理論上,這不是一個複雜問題,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早已經分析得清清楚楚了。但應用到現實,往往卻會出錯。
4月6日,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西特(Kevin Hassett)表示,已經有50 多個國家主動聯絡川普政府,尋求開啟貿易談判。他表示,這些國家願意談判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關稅的負擔大多落在自己身上。他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不會對美國國內的消費者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美國長期存在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供應是非常缺乏彈性的。
關稅由生產者承擔,還是由消費者承擔,因產品而異,取決於該產品的需求彈性與供給彈性。一種產品需求越富有彈性而供給越缺乏彈性,關稅就主要由生產者承擔,需求越缺乏彈性而供給越富有彈性,關稅就主要由消費者承擔。
簡單地說,消費者“不得不買”,那就消費者承擔得多。生產者,不得不生產,不得不賣,那麼就是生產者承擔得多。
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對遊艇、私人飛機、珠寶、皮革、豪華轎車這類奢侈品徵收新的奢侈品稅的提案。支援這項稅的人認為,這些奢侈品全部由富人消費,這種稅也必然由富人承擔。向富人收稅以補助低收入者,平等又合理。但實施之後,富人沒抱怨,而這項稅所要幫助的低收入者,生產這些奢侈品的企業的工人,反而怨聲載道。
對富人而言,政府加了稅,就避開這幾樣消費,需求彈性是很大的。反之奢侈消費花樣很多,可以去酒吧花天酒地,可以去南極看企鵝,可以買更大的房子。但對這些企業來說,供應彈性很小,不可能馬上轉產,工人不可能馬上換工作。
所以,政府加稅,企業分擔的稅負比例就大。也就是說,一方面,企業賣出的價格降低了;另一方面,富人實際到手的價格漲了,需求就小了,企業的銷量也小了。企業利潤少了,銷量少了,很多企業就支撐不下去,工人就會降薪、失業。這項政策搞了3年,就搞不下去了,到了1993年國會就把奢侈品稅停了。
把這個原理移到全球國際貿易上,也同樣成立。
國際貿易中,並沒有絕對的剛性。除了氧氣和水,對人類來說,沒有絕對的剛需。幾乎所有交易都是有彈性的。襯衫看起來是小事,晶片看起來必不可少,其實都未必全是。
一年穿4件襯衫,可以變為穿3件,所以,看起來襯衫消費需求是有彈性的。另一邊,中國生產襪子的私人老闆,供給當然是具有一定剛性的。因為生產不能停。製造業就是這樣,機器一開動,就一定要上一定的量,不然成本就非常高。
但是,襯衫、襪子雖然不起眼,雖然可以減少消費,但那怕破洞的襪子,總是需要一雙的。所以消費者也沒有絕對的彈性。另一邊,中國生產襯衫的老闆能承擔的關稅,總在他的利潤範圍之內,超過利潤了,他承擔不起了,他不做生意了,把廠關了,自然也沒有所謂的稅負剛性了。
伴隨著工廠停產,產能下降得比需求更快,產品價格就會上漲。當供給變少的時候,美國消費者需求彈性就變小了,他們承擔的稅負就會更多。所以,生產者的確會承擔一部分,但絕對不會像川普的支持者認為的那樣,對自己毫無影響。
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分析,美國新一屆政府已宣佈的關稅政策,可能導致今年美國整體通膨率上升2.3%,包括食品價格上漲2.8%和汽車價格上漲8.4%,相當於給美國每個普通家庭每年造成3800美元的損失。如果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措施,美國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將損失1300美元、2100美元、5400美元。
中國也消費美國商品。中國進口美國大豆,關稅漲了,進口商可以從巴西進口。當然,很多巴西的大豆也是美國運過去的。美國大豆進口到中國很多是用來做飼料的,中國人一年少吃5斤肉,這個是有彈性的,就可以減少大豆需求。不過,少吃5斤可以,總不能不吃。
簡單地說,關稅,廠家要承擔一部分,消費者也要承擔一部分。整體而言,價格肯定是要上漲的。價格上升,需求就會減少,整個交易規模一定會縮小,這又會反過來影響生產者。生產者本身也是消費者,生產者收入下降,又會導致需求下降。這就都指向了全球經濟衰退。
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在試圖形成一個閉環。且不說長期中,這個閉環能否實現,起碼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並會受到關稅影響的。
比如,現在中國對東南亞出口飛速增長,而東南亞則出口到美國。東南亞的這種出口能力,是以中國產業鏈的支撐為基礎的。試圖切斷這種聯絡的努力,都會導致東南亞製造成本上漲。成本上漲,仍然會按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在消費者和廠家之間分擔。美國消費者仍然要承擔一部分價格上漲。
這就會得到一個川普和圍繞他的美國官員沒意識到一個悖論:如果美國消費者不承擔關稅,也就是說供給是有剛性的,那麼,產業鏈在短期內,也是有剛性的,不可能在短期內轉移。如果產業鏈是能在短期內轉移,那麼,它就是富有彈性的,那麼,美國消費者承擔的關稅就遠比很多人認為的要大得多。
所以,川普的關稅,美國消費者肯定是要承擔的,而且比例不會小,但其他國家的生產者,也會承擔。而最終,會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針對川普的關稅,國際清算銀行警告,關稅政策可能引發“滯脹”——經濟停滯與高通膨並存,成為最不樂觀的經濟狀態。
世界銀行的模擬則顯示,美國全面加征10%關稅疊加貿易夥伴反制,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或下降0.3個百分點(從2.7%降至2.4%),美國自身經濟增速或下滑0.9個百分點。
當然,川普能堅持多久,這本身也是一個問題。但更長遠地看,美國加征關稅不僅是貿易保護,也是以打擊世界經濟的方式,重塑經濟秩序,加速全球化退潮與區域化崛起。面對這個趨勢,中國應該以開放、合作、穩定的預期,去對抗這股全球化逆流。 (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