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4月15日,美國商務部依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正式發起針對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裝置以及藥品進口的國家安全審查。此舉意在評估美國對相關產品進口的依賴程度是否構成國家安全風險,並為後續可能採取的加征關稅、進口限制等措施鋪路。
此次調查範圍極為廣泛。在半導體領域,不僅涵蓋傳統晶片,還涉及尖端的人工智慧(AI)晶片、5G通訊晶片、光刻機等核心製造裝置,甚至包括含有晶片的各類終端產品。目前,美國約80%的晶片依賴進口,其中台灣和韓國在全球先進製程晶片產能中佔據超過70%的份額,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供應鏈體系。
藥品領域同樣受到此次調查的影響,涉及成品藥、活性藥物成分(API)以及關鍵起始材料。美國70% - 80%的API來自中國和印度,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API金額超過140億美元。疫情期間供應鏈中斷的經歷,讓美國對所謂的“戰略脆弱性”深感憂慮。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此次調查本質上是全球化產業分工與產業保護主義之間的一次激烈交鋒。從短期來看,美國或許能夠通過關稅等手段加強本土產業安全,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將導致供應鏈效率降低、消費者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正積極採取反制措施並推動產業自主化,這將促使全球產業鏈朝著更加碎片化的方向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企業需要在追求效率和保障安全之間尋求新的平衡,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而多邊貿易機制在這場博弈中的作用正逐漸被削弱,未來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 (半導體材料與工藝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