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肆意對中國發動關稅戰,正打擊在中國營運的美國商業品牌,中國消費者更傾向購買本土貨品。不論是智慧型手機還是快餐,美國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正逐漸下降,連鎖店瑞幸咖啡、科企華為、運動服飾品牌安踏及奶茶品牌蜜雪冰城等中國本土品牌迎頭趕上,快速佔領美國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報導指出,川普的貿易戰實際上不斷將中國消費者推向中國品牌懷抱。
報導稱,在川普宣佈關稅政策後,中國連鎖超市永輝超市表示,願意為出口受阻而庫存積壓的中國製造企業開通「綠色通道」,並幫助中國製造企業提高品牌知名度。
運動品牌Nike、咖啡連鎖店星巴克等美國品牌在全球廣受歡迎,然而在中國市場遭遇激烈競爭,美國商品多年來的主導地位和軟實力明顯被削弱。Nike在季度業績中指出,公司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在華營收按年下跌17%。美國電動車企業Tesla上月的銷量亦下滑12%。蘋果公司和星巴克均向投資者提出警告,指出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季度增長已出現下滑。
為應對川普貿易戰,中方宣佈將限制進口美國荷里活電影,在服務貿易方面反制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不同於商品貿易,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擁有順差。儘管相比其他服務行業,電影僅佔很小一部分,但其象徵意義卻是其他行業無可比擬的。
1994年,中國首次引進美國電影《亡命天涯》,開啟了荷里活電影進軍中國的時期。而2019年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更以超過42億元人民幣創下荷里活電影在華最高票房紀錄。然而現時荷里活電影在華遇冷,中國電影則在全球大受歡迎,例如《那吒之魔童鬧海》(《那吒2》)的票房已位列全球電影票房榜前五。
《華爾街日報》訪問來自四川的曹莉莉(Cao Lili,譯音),她以往熱衷於使用來自全球各地的產品,但現時更偏好本土產品。數年前,她將自己的日本本田汽車,更換為國產的理想電動車,現時由於貿易戰不斷升級,她決定將自己的iPhone換成華為手機。她表示「沒有必要再一味使用外國品牌了」。
來自福建的平面設計師賈先生表示,中國品牌已經遍及其生活各方面,無論是家中的電器還是運動服裝。賈先生從小觀看美國和日本的動漫,在其書架上仍擺放著《變形金剛》和《反鬥奇兵》公仔,但他今年沒有觀看任何荷里活電影,「我的朋友都認為,我們的個人生活不會受到貿易戰過多的影響,因我們其實並不依賴美國商品。仔細想想,我也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
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戰掀起英國民眾的愛國熱情,他們現時更願意買英國貨品。《金融時報》報導,英國巴克萊銀行周二(4月15日)表示,在川普宣佈對英國加征10%關稅後,71%受訪英國民眾表示他們願意支援英國企業,將購買更多「英國製造」的產品。
巴克萊銀行委託民調機構Opinium Research進行的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二英國消費者擔憂進口商品將會更昂貴,已有約四成消費者正尋找英國製造的產品作為替代。
然而英國財相里夫斯卻對此潑冷水,表示拒絕支援「購買英國產品運動」,「在購買英國產品方面,我認為每個人都會作出自己的決定,我們不想看到貿易戰爆發,而英國民眾變得故步自封。」里夫斯還稱,「若每個國家都決定只想買本土生產的產品,這不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英國從進入全球市場中受益,繼續這樣做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川普向英國加征10%基準關稅,鋼鐵和汽車行業則面臨25%關稅,英倫銀行決策官員和經濟學家警告,這些關稅引發金融市場動盪,並將打擊英國經濟增長。
美、加兩國關稅戰導致兩地之間的跨境往還人次持續減少,加拿大各地的免稅店(Duty-free shops)陷入經營危機,正在面對自新冠疫情後另一次重大考驗。加拿大邊境免稅協會(FDFA)資料顯示,自今年1月以來,全國免稅店的營業額急挫40%至50%,而一些偏遠邊境口岸店舖的營業額跌幅更高達80%。
聯邦統計局報告指出,加拿大人前往美國的數量急劇下降,與2024年同期相比,民眾3月搭機赴美減少13.5%,而陸路旅客出境人次減少32%。
赴美人數下降與人們擔心美國加強邊境審查引致被扣留有關。這種趨勢是雙向的,3月美國汽車前往加拿大的次數下降11%,已經連續第2個月下跌。魁北克省商人巴尚37年前在距離蒙特利爾以南1小時車程的邊境開設免稅店,他表示在美、加邊境開放期間,免稅店的客流量和銷售額從未像現在如此急跌,這是由美國總統川普濫徵關稅和威脅吞併加拿大造成。
免稅店獲得聯邦邊境服務局授權,分別在國內52個陸地邊境區和國際機場營業,為跨境旅客銷售包括免稅酒在內的產品,但法律規定免稅店不能轉向送貨或網上銷售。美國是加拿大的主要遊客來源地,民眾減少穿梭兩地肯定對免稅店構成重大打擊。FDFA執行董事巴雷特表示,銷售額急跌令到免稅店的前景非常黯淡,尤其是免稅店剛開始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
美、加上間陸路口岸的免稅商店數量不足30間,但卻能成為鄉郊地區的經濟基石。加拿大卑詩省邊境城市免稅店老闆比索內特表示,美、加貿易戰沒有緩和跡象令他極感擔憂。他們一家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經營免稅店,原本打算把店舖傳承給下一代,但到現在可能無以為繼。他表示免稅店的員工人數已從15人減至3人,可能最終僅剩餘1人。
美國一項最新的供應鏈調查顯示,美國大部分企業因高成本而不願把製造業搬回美國,就算回流也有八成企業優先選擇自動化而非找工人,關稅戰只會讓他們另覓其他低關稅地區生產。
美媒CNBC的報導顯示,就算美國總統川普推出高關稅會讓一些製造業移離中國,美國製造業也無法從中得利。大多數受訪美企稱,返美恢復供應鏈會讓成本倍增,他們寧選擇在全球範圍內另覓低關稅的地方維持生產。
這項調查訪問380名來自供應鏈相關企業及商業組織人士,調查對象包括美國全國商會、全國製造業協會及全國零售聯盟等組織。57%受訪者稱,成本太高是他們不會返美生產的最主要原因,21%則認為最大因素為熟練工人難覓。雖然川普政府承諾帶回製造業的公司可減稅,但調查發現稅務優惠在受訪者選擇製造地時的考量順位偏後。
大多數受訪美企仍視國內製造的高成本為畏途。18%受訪者認為返美設立新的在地供應鏈,成本至少是目前兩倍,認為成本增加一倍以上者達47%。61%受訪者稱,與其把供應鏈遷回美國,改搬到其他關稅較低的地方更具成本效益。
此外,消費者需求改變、原物料價格及「現任政府政策上缺乏連貫」,也被認為是供應鏈回流的主要障礙。被問及是否認為川普政府「損害的其實是美企」時,回答「是」的受訪者高達61%。表示有意返美設定供應鏈的受訪者中,有41%表示至少需3至5年時間,33%表示需5年以上才能做到。即使製造業回流,恐怕也難以如川普所願帶動美國就業,81%受訪者表示若返美生產,將更傾向自動化而非聘請工人。 (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