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美國股市幾乎由七大科技巨頭——「Magnificent 7」(蘋果AAPL、亞馬遜AMZN、Alphabet Google、Meta META、微軟MSFT、輝達NVDA、特斯拉TSLA)所主導。它們的市值與漲幅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數次推動標普500 創新高。然而進入2025年,輝達(NVDA)成為科技類股唯一維持「高成長敘事」 的巨頭,「Magnificent 7」多數成員增速明顯放緩,且估值已非常偏高。
同時,FinHacker 發布最新數據(截止2025年5月30日)顯示頭部公司市值集中度再度走高:標普500 前10大市值公司合計權重37.24%,超過2000年前的科技泡沫時期的峰值(當年峰值曾在25%附近,來自歷史數據/估算)。標普500 前20大市值公司合計市值約251,600 億美元,佔標普500 總市值534,000 億美元中的≈47.12%。
這意味著,市場資金高度集中在極少數龍頭,過度押注'Mag 7'恐錯失其他類股機會。假如這批龍頭獲利預期下調或宏觀發生轉折,整體回撤風險被顯著放大。
本文將結合RBA《Mag 7 Becomes Mid 7》的洞察與最新FinHacker 的數據淺談這項變化帶給我們的思考。
當「窄幅領導」再臨:少數龍頭撐起大盤,其他股票難跟上
近兩年,「Magnificent 7」帶動標普500 指數一路攀升,部分人形成「只要買Magnificent 7,就能穩賺不賠」的假象。但若只有少數幾家公司在漲,其他成分股無法跟上節奏,市場集中度極高反而暗藏風險。下面用幾張圖表直觀地說明此格局。
過去兩年,美股像是被幾家科技巨頭「攥在手心」——標普500中超過七成股票跑不贏指數,市場表現與1998–1999年科網泡沫時期幾乎復刻。進入2025年,儘管市場情緒略有擴散,但格局未現根本變化:截至4月,仍有62%的成分股跑輸大盤,反映出上漲結構的極端不均。
再看市值榜(圖3、4)更有意思:微軟、輝達還霸著前兩位,可蘋果增速放緩,反倒摩根大通(金融)、禮來(醫療)這些非科技股,明明市值沒進前三,估值更低、賺錢能力卻沒落下,正一點點把資金從科技巨頭身邊“拽走”。
這背後藏著市場的「算盤」:Mag7 裡除了輝達,剩下幾家增速越來越普通,股價卻還貴得燙手(比如蘋果市盈率33 倍),就像「虛胖」。反觀金融、能源這些類股,估值低還能分紅,經濟波動時更抗摔。現在投資人該做的,就是別死磕科技巨頭,把眼光往那些「默默賺錢、價錢合理」 的股票上挪—— 跟著市場從「抱大腿」 到「找潛力」 的洗牌節奏,分散著佈局,才能接住下一波機會。
再來看市值分佈矩陣圖,直觀顯示少數龍頭撐起大盤,其它成分股紛紛淪為「邊緣碎片」。與「跑贏比例」數據結合可見:多數股票漲幅有限,極度依賴少數巨頭拉升指數;這種集中度雖與2000年前泡沫時期相似,但2025年企業盈利及宏觀基本面更為穩健,風險同樣不可忽視。
截至2025年5月30日,根據圖4數據顯示,標普500前20大市值公司合計市值佔整個指數總市值的約47.12%。揭示這一市場高度集中趨勢的廣泛影響,而在表現方面,能跑贏指數的標普500成分股比例也僅為38%,意味著大多數股票的漲幅都跑輸大盤。
換句話說,現在的市場正在由極少數巨頭公司“扛起大旗”,而大多數成分股要么跟不上節奏,要么波動巨大。這背後的風險不可小覷——一旦這些頭公司出現獲利預期下修,或是宏觀經濟風向轉變,整體市場的回撤恐怕會比預期更劇烈。
這種結構性失衡提醒我們:不能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少數明星股」身上。與其一味追高熱門公司,不如從更廣闊的類股中尋找兼具增長性與估值合理的標的,構建更加均衡與抗壓的投資組合。
那麼問題來了:曾經推動市場狂飆的“Magnificent 7”,如今還有幾家能真正撐得起“Magnificent”這塊金字招牌?接下來,我們將用未來12個月的每股盈餘成長預期數據,為你揭示它們真實的成長力。
「Magnificent 7」何以淪為「Mid 7」?
「Magnificent 7」雖曾以顛覆性技術和超高速成長風靡市場,但若其中多數成員無法持續領跑,僅輝達(NVDA)還能保持高增速,其餘成員都回歸常規水平,則「天團」便已名存實亡。 RBA 報告透過「未來12 個月(NTM)EPS 增速> 25%」的長條圖,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答案。
Mag7 中輝達(NVDA)得益於AI 晶片領域龍頭地位,仍被普遍預期未來12 個月EPS 增速> 25%。其餘六位成員(蘋果、微軟、Alphabet、Amazon、Meta、特斯拉)預期成長≈ 10%,與標普500 其餘公司(中位數≈ 9%)相當。因此,“Magnificent 7”現已淪為“Mid 7”,多數成員不再具備超高增速。若僅押注Magnificent 7,除NVDA 之外多數公司已無明顯超額增速,組合風險顯著提升。
「既然Magnificent 7 中僅NVDA 能保持“Magnificent”,那麼在'盈+息'維度,其它類股/主題的吸引力又如何? 接下來將用'未來12 個月EPS 增速+ 當前股息率'對比各類股/主題的潛在回報。”
「盈+息」比較:那些類股最具吸引力?
單純關注「高成長率」容易被「光環」所迷惑;若沒有股息回報,成長股一旦增速放緩,估值回檔風險巨大。因此,我們要將「股息率」納入考量。 RBA 報告的散點圖以「預期12 個月EPS 增速(橫軸)+ 當前股息率(縱軸)」對比各大類股/主題,這裡將其簡化為下表核心數據並附解讀。
從預期回報來看,國際優質股(International Quality)表現最為突出,其約10% 的盈利增速搭配2.8% 的股息率,合併預期回報達12.8%,像雀巢、羅氏等歐洲及日本優質藍籌股,不僅盈利與穩健區域分紅政策也較為持續,在散點圖氏等歐洲及日本優質藍籌股,不僅盈利與穩健區域分紅政策也較為持續,在散點圖中處於右具的雙重發展。
材料(Materials)、金融(Financials)和工業(Industrials)類股的預期回報依序為11.0%、10.5% 和9.5%。其中材料類股受益於基礎建設需求與碳中和趨勢,金融類股得益於利差縮小,工業類股則受惠於製造業復甦,這三大類股均呈現盈利修復與高股息率的特徵。以材料類股為例,8% 的成長率疊加3.0% 的股息率,在周期復甦中具備較強吸引力。
曾經的「華麗七巨頭」(Mag7)剔除輝達後,僅餘10.8% 的預期回報,且0.8% 的股息率顯著低於其他類股,高估值與低配息使其在散點圖中偏向右下角,抗風險能力較弱。反觀美國穩定股息成長(US Stable Dividend Growth)類股,6% 的增速搭配4.0% 的股息率,10.0% 的預期回報雖不突出,但估值合理,更適合偏好穩健分紅的投資者。能源(Energy)類股預期回報8.2%,估值較低但受價格波動影響大,適合波段操作;科技二線及中小盤股雖以13.0% 的預期回報居首,但高增長伴隨高波動,更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
透過「獲利成長率+ 股息率」 的對比,國際優質股、材料、金融及工業類股的價值已初步顯現。而後續結合本益比(P/E)數據進一步分析估價性價比,將更清楚揭示那些類股具備真正的投資優勢。
估值層面:誰比較「便宜」? ——中位P/E 對比
在「盈+息」基礎上,再納入估值維度,就能更精確判斷那些類股是真正的性價比之王。 RBA 報告提供了各類股/主題的中位數本益比(P/E),下表為精簡核心數據並附解讀。
從估值維度看,Mag7剔除輝達後中位市盈率達33 倍,為所有類股最高,若未來獲利增速無法匹配此估值水平,回調風險顯著。相較之下,國際優質股(International Quality)23 倍的中位本益比較Mag7 便宜約30%,在「增速+ 股息+ 估值」 三個維度均佔優,性價比優勢突出。
美國穩定股息成長(US Stable Dividend Growth)類股以21 倍市盈率搭配「6% 增速+ 4% 股息」 的組合,適合追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材料(18 倍)、金融(17 倍)、工業(19 倍)等類股估值集中在15-20 倍區間,結合先前分析的「獲利增速+ 股息率」 優勢,性價比頗為亮眼。能源類股16 倍的本益比最低,但受周期波動影響大,較適合波段操作。
通訊服務(28 倍)和可選消費(30 倍)估值偏高,若盈利增速不及預期,可能面臨較大波動;醫療保健(22 倍)與必需消費(24 倍)雖估值中等偏上,但防禦屬性較強,可作為投資組合的「安全墊」。
透過獲利成長速度、股息率與估值的三維對比,美股各類股的性價比圖譜已清晰呈現。接下來將基於此分析,給出可落地的組合配置策略,以啟示我們在分散風險的同時優化收益表現。
如何在'Mid 7'時代建立穩健組合
首先要控制集中度,避開「只買Magnificent 7」或單檔個股。僅聚焦Magnificent 7 或某隻熱門股,一旦獲利預期下調或宏觀出現拐點,回撤風險被放大。建議單檔個股部位不超5% – 7%,Magnificent 7 整體持股不超組合15%。設定分層止盈/停損,對高漲幅標的分批鎖定利潤;若盈利預期大幅下調,需及時止盈,避免「漲一波後血虧」。
然後可以專注於「International Quality」與「傳統周期」類股。具體可以考慮相關的ETF和主動性基金(選擇定位於「全球優質藍籌」或「全球周期類股精選」的QDII基金或港美股主題基金)。其邏輯為:International Quality(國際優質)中兼顧“≈ 10% 增速+ 2.8% 股息”,估值≈ 23×,在「盈+息+估值」三大維度中最具性價比;對應示例公司包括Nestlé(瑞士)、Roche(瑞士)等歐洲/日本優質藍籌;Materials(材料)、Financials(金融)、Industrials(工業)等在基建、碳中和估值、金融利潤19×;對應範例公司有Linde(美國/德國)、Rio Tinto(英國/澳洲)、JPMorgan(美國)、HSBC(英國)、Boeing(美國)、Caterpillar(美國)等。
接著需要關注「自由現金流+ 負債水準」品質因子,其邏輯為:獲利品質應結合Free Cash Flow Yield(FCF Yield)與Net Debt/EBITDA 等指標,更能衡量企業現金流健康度與抗風險能力。例如醫療FCF Yield 較高,Net Debt/EBITDA < 2×,分紅率常年2.5% – 3%的。能源產業油價回升時現金流彈性強,分紅率≈ 4% – 5%的。
還有挖掘一些被低估的新興市場優質標的,新興市場(如印度、拉丁美洲)有不少估值偏低、股息率較高、增速中等而穩定的優質公司,具備被低估機會。當然新興市場伴隨匯率波動、政治風險與流動性不足等不確定性,投資前務必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設定停損線。
為了直觀掌握“那些類股/主題最具性價比”,快速定性價比標的,這裡自製“盈+息+估值”對比表,以供參考。
圖9:簡化版各類股/主題中位數本益比
最後總結一下,從“Magnificent 7”到“Mid 7”,揭示出當前美股市場“高估值+ 低增長並存”與“市場高度集中”的雙重特徵。綜上的概述總結一下重點:
降低組合集中度,切勿將全部資產押注於Magnificent 7 或某隻熱門股。
兼顧“盈+息+估值”,重點關注International Quality、傳統周期(Materials、Financials、Industrials)等性價比更高的類股。
關注品質因子(Free Cash Flow Yield、淨債務/EBITDA 等),挑選現金流健康、負債合理的優質企業。
挖掘新興市場被低估機會,關注估值較低、股息率較高的優質標的。堅持動態追蹤與定期調整,切忌“一次性押注”,持續優化資產配置。(荷馬侃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