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四折收購瑞信,市場恐慌緩解了嗎?

瑞士監管機構擔心,如果不及時出手相救,瑞信將在不久後資不抵債。為幫助促成這筆交易,瑞士央行還向瑞銀提供了超100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

又是趕在亞太市場開盤前,一波三折的瑞士信貸銀行(下稱“瑞信”)收購案終於落定。



當地時間3月19日,瑞士聯邦政府宣布,瑞信將被瑞銀集團(下稱“瑞銀”)收購。這意味著,瑞信近167年的獨立經營宣告終結。由於該交易涉及瑞士金融業兩大支柱,這也成為了2008年以來歐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一樁銀行業收購案。

瑞銀在新聞稿中稱,根據全股交易條款,瑞信股東將以22.48股瑞信股票獲得1股瑞銀股票,相當於每股0.76瑞士法郎,總對價為30億瑞士法郎。

新聞稿還說,本次收購討論由瑞士聯邦財政部,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和瑞士央行共同發起。兩家銀行都可以通過瑞士國家銀行獲得流動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3月17日收盤時,瑞信估值約為74億瑞士法郎,這意味著瑞銀以四折的價格收購了瑞信。3月20日,瑞銀集團美股盤前漲逾2%,此前一度跌逾14%。瑞信美股盤前跌超54%。

對於這樁收購案,亞太市場似乎並不領情。3月20日早盤,與國際市場相關度較高的港股主要指數低開低走,恆生指數低開0.85%,恆生科技指數低開0.35%,恆生中國企業指數低開0.71%。隨後跌幅擴大,恆生指數盤中一度擊穿19000點大關。截至收盤,恆生指數跌2.65%,報19000.71點,恆生科技指數跌2.75%,報3870.27點,恆生中國企業指數跌2.21%,報6469.65點。

不同於港股下挫,A股走勢相對獨立,衝高回落。A股三大指數開盤漲跌不一,上證指數漲0.1%,深證成指漲0.11%,創業板指跌0.1%,隨後震盪走強,創業板指一度拉升超1%。午後主要指數陸續下挫翻綠,截至收盤,滬指跌0.48%,深成指跌0.27%,創業板指跌0.08%。


重大的歐洲銀行業合併

截至2022年底,瑞信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約為5000億美元,擁有約5萬名員工。瑞銀的總資產為1.1萬億美元,資產負債表規模約是瑞信兩倍,在全球約有7.4萬名員工。收購瑞信後,瑞銀的資產規模將比肩德意志銀行,並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公司和歐洲第三大資管公司。

如果放在過去,瑞銀和瑞信這兩大銀行巨頭聯姻是瑞銀從未預料的事情。首先,瑞信龐大的投行業務與瑞銀多年來一直奉行的“輕資產”模式相悖,後者的核心是為富裕客戶進行財富管理並收取費用。其次,瑞信長期背負了一系列醜聞。再次,兩大銀行巨頭合併,也將受到來自監管方的反壟斷審查。

事態的主要推動力來自監管方態度轉變。瑞士監管機構擔心,如果不及時出手相救,瑞信將在不久後資不抵債。由於瑞信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其流動性問題將外溢全球。為幫助促成這筆交易,瑞士央行還向瑞銀提供了超100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

對於如何處置瑞信,瑞士監管機構曾提出兩個解決方案:收購或破產。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如果破產,將面臨曠日持久的混亂局面。瑞銀內部高管擔心,這將影響瑞士銀行業聲譽。正是這種擔憂加快了其與瑞士有關部門關於收購的討論。

監管方的擔憂源自瑞信流動性危機的發酵。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經歷財務缺陷、大股東無援後,瑞信上週每日面臨高達100億美元的客戶資金流出。另據晨星公司數據,3月13日-3月15日,瑞信的美國和歐洲的管理基金淨流出超過4.5億美元。

這一現像其實延續已久。去年四季度,客戶從瑞信提款超1100億瑞士法郎,令該行流失約38%存款。瑞信最新財報顯示,雖然資金外流已經穩定在較低水平,但形勢並未扭轉。瑞信於2022年虧損73億瑞郎,這是該行自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年度虧損,也是連續第二年出現虧損。瑞信預計,今年將繼續錄得重大財務損失,並承認上述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流動性風險。

不過,僅從收購角度來看,瑞信的業務對瑞銀也有一定吸引力。比如,瑞信在亞洲擁有一批富有的財富管理客戶,這與瑞銀在亞洲的類似業務和發展方向吻合。

截至2022年底,瑞銀管理的可投資資產體量達到3.957萬億美元。瑞銀稱,這筆收購交易將創建擁有5萬億美元投資資產的全球領先財富管理機構。2022年,瑞信財富管理業務佔其總業務比例近28.31%。

瑞信不吸引瑞銀的是投行業務。瑞銀董事長凱萊赫(Colm Kelleher)表示,瑞銀將收縮瑞信的投資銀行業務,並使其與瑞銀的“保守風險文化”相一致。

2022年,瑞信投資銀行業務規模達1468.46億瑞士法郎。目前,瑞信已逐步削減大部分投行業務。不過,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該分拆計劃仍前途未卜。目前,瑞士政府同意分擔瑞銀在逐步關閉其餘業務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部分損失。凱萊赫稱,現在談論潛在裁員數量為時尚早。目前,瑞信已經計劃裁員9000人。


市場恐慌會否緩解?

不僅是瑞士,全球監管機構都在想方設法安撫市場。3月19日,美聯儲與另外五家央行宣布了一項協同行動,以提高美元互換額度安排的流動性。這是全球主要央行為加強銀行業動盪所採取的一項舉措。

中國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證監會對外表示,將與瑞士監管機構保持密切聯繫,“瑞士信貸在香港的業務包括一家受金管局監管的瑞士信貸香港分行,以及兩家受證監會監管的持牌法團,所有公司今天都將照常營業。瑞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總資產約為1000億港元,佔香港銀行業總資產少於0.5%,本地銀行業對瑞士信貸的風險承擔不大。香港銀行體系保持穩健,資本及流動性狀況充裕。”

但市場仍陷入“越救越跌”的局面。3月20日,瑞信美股盤前跌超56%,瑞銀跌近4%。與此同時,歐洲Stoxx 50指數期貨跌幅擴大至2%。作為避險之王的黃金則於同日站上2000美元整數關口。

此外,港股金融股3月20日更是大幅下挫。保誠(2378.HK)下跌8.28%,渣打集團(2888.HK)下跌7.3%,匯豐控股(0005.HK)下跌6.23%創近六個月來最大跌幅,惠理集團(0806.HK)、東亞銀行(0023.HK)分別下跌6.32%、4.53%。

博大資本國際總裁溫天納對記者表示:“今天港股大跌,跟目前銀行股的市場狀況,以及瑞銀併購瑞信有一定關聯性,體現了投資者信心不足。瑞信並非小銀行,這樣大型企業都出狀況,對其他中小型銀行來說,尤其是在疫情后加息的環境之下,生存狀況並不明朗,投資者觀望情緒濃厚。”

不過,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宏觀層面來看,目前歐美銀行業風險暴露的可能性不會太大,其原因在於其資本充足率更高,且槓桿率更低,此外監管部門反應較快。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歐監管機構要求各銀行持有一定水平的高流動性資產。這使得在擠兌事件發生時,銀行有能力完全滿足一個月的預估現金需求。如果從流動性覆蓋率這一衡量流動性指標來看,市場研究機構Autonomous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在歐洲,銀行的平均流動性覆蓋率為165%,而美國銀行平均流動性覆蓋率為118%。

2008年後,美國金融部門實現了較好的去槓桿。市場研究機構Haver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該國金融部門槓桿率已從2008年的123%回落至的75%。同期,歐洲金融機構槓桿率則達127.5%。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南歐“邊緣國家”槓桿率更高,且已超過歐債危機時水平。

高盛研究報告認為,對於瑞銀收購瑞信一事,未來需要關注的風險在於,這是否會削弱瑞銀實力。這包括是否將提高其融資成本,導致存款遷移,並稀釋其股票收益和回報。(財經五月花)


感覺更恐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