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上限死罪可免,稅基萎縮活罪難逃

根據最新消息,美國總統拜登和共和黨眾議院議長接近達成了協議,共和黨在“比膽大遊戲”中再一次獲得了勝利,債務上限提高兩年並限制除軍事和退伍軍人以外的大多數項目支出已經基本接近達成協議,民主黨將讓步,誰讓你們現在執政呢!


1、債務上限亂入稅收危機

美國今天面臨的一切困難都體現財政上:寅吃卯糧,入不敷出。但真正有意思的是4月份為何联邦收入突降?

2023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看著政府收入數字無比頭大,較去年同期下降43%。

本來還能拖上幾個月的債務危機變成了眼麼前就要爆發。



就在G7會議召開的同時,耶倫警告,美國發生債務危機將引發嚴重後果,而且如果不調整債務上限,最早6月1日將發生債務違約。

不過,我們看到了一個盲點。



美國寧肯冒著疫情的風險也要開國,而且GDP和失業的數據都特別好看,GDP持續增長,失業率持續下降,本是一幅中興氣派,可怎麼就變成,錢越來越不夠花了呢?

美國以個稅為主,每年4月都是個稅申報的截止日期,所以4月對於寅吃卯糧入不敷出的美國政府而言,是個罕見的豐收月份,是能夠實現財政盈餘的,但是今年,玩砸了。

所2023年4月美國財政盈餘銳減43%,這說明了兩點,第一,所謂疫情經濟二保一從來是個偽命題,對付不了疫情就搞不好經濟,反之亦然;第二,所謂美國的複蘇也是偽命題,因為社會經濟的強大和政府的盈餘之間應該是正相關的關係,社會經濟復甦的現象和政府收不上稅的事實,二者中應該有一個為真,一個為假

畢竟,戰報可以修飾,但戰線不能騙人。


(2020年以來聯邦政府收入佔GDP比重數據來源Wind)


美國政府收不上稅已經是老毛病了,自2000年以來聯邦政府的稅收控制能力就是起起伏伏,2023年更是急轉直下。

美國作為為抗稅而建立的國家,拜登面對財政糜爛找的辦法居然是擴充國稅局(I RS ),重點是國稅局的武裝人員。



國稅局員工人數在2010年達到高峰,為9萬4700人,但是到2020年流失到剩7萬5800人,幾乎是1970年代的水準,而現在的人口及稅法,都讓工作量及復雜度遠勝當時。所以國稅局將在10年內招收8.7萬新員工。

馬斯克為此就調侃到:“我們的政府已經變成了和當年英國軍官的樣子”。這個事的發生其實很不尋常。因為現在不是林肯時期國家尚未建立穩固的財政體系的初創時期,美國財政的問題也不是稅務上的跑冒滴漏,而是製度性的偏向。

美國普通人在通脹和失業的雙重折磨下已經快不正常了,稅收系統還要在蚊子腿上劈精肉、鵪鶉嗉裡尋豌豆。而另一方面,美國的富豪們卻幾乎不用納稅。

產業巨頭貝索斯,一年營收上千億,稅款卻一毛不拔。美國作為資本“天堂”,對富人極為友好,有大量的合法避稅方法,不光是貝索斯,巴菲特、索羅斯、馬斯克這些富豪也是如此,其真實財富增長的稅率遠低於工薪階層。美國的工薪階層不僅要面臨10%-37%的個人所得稅,還有醫保社保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避稅的手段。



據外媒報導,2014-2018年巴菲特的財富增加了243.8億美元,但計稅收入只有1.25億美元,繳納稅款2370萬美元,實際納稅率0.1%。

世界首富貝索斯,2007年和2011年納稅款為0。

馬斯克雖然號稱要埋葬在火星,但很顯然,只要他活在地球一天,對於稅負的態度也是能省則省,實際財富增長的納稅率只有3.27%。

美國明確是一種制度性偏向,要求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在一年25萬億美元的漂亮GDP數字下,是金融巨頭的狂歡,是小業主的血淚。



只不過歷史一次又一次的告訴了我們,金融行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都只有錦上添花,從無雪中送炭。拜登政府沒有能力對產業壟斷、金融巨頭動手,只能繼續把帝國的“三餉”加徵到平頭百姓頭上。

其實這些東西挺正常,大部分都是美國人自己給自己加戲:本來有錢就賺,沒錢就借,資不抵債就破產,市場也預期美債上限會持續提高。

搞一套國會提案、總統通過、財政部印債券、美聯儲印錢流程,繼續玩下去十個瓶子八個蓋的遊戲。按說保住美國債券的金字招牌是民主黨共和黨的共同利益,本不該有什麼意外的情節,可是現在美國國內黨爭之烈,已經讓一切都充滿了變數。


(沒錯,又是懂王,不管怎樣,懂王被美國的法律“審判”了)


不過估計到時候各位國會議員又要上演睡在國會的操作,然後一臉自豪的通過媒體喉舌表示我們堅守崗位、承擔職責、拉近差距、跨越壕溝等等。這在民主祭壇上已然是一種習慣,最後拿出一個勉勉強強的方案提高了債務上限讓美債免於違約的事實。

果然,美國政治體制的優勢,在於付出沉重代價後能夠成功解決其他政體中本不該出現的問題。

不過我想起了黎巴嫩外長調侃美國:(1月5號衝擊國會大廈事件後)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反動勢力的手中解放美國。

作為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背後大老闆,如果美國看到美國今天對美國做的事,肯定會深度介入美國,以藉款為要挾,拍賣美國國家資產,縮減美國國民福利,為美國建設更加“積極”的財政體系,即使發生社會動盪也在所不惜。


2、中國戰線高歌猛進:產能持續富集

在美國的財稅基礎逐漸萎縮的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數據來源Wind 單位億美元)



尤其是4月份中國的順差較去年同期增長達到80%以上(美元計價,如果是人民幣計價的話會更高),有圖可見已經回到了高位。

這種增長是非常厲害的,因為這並不是單純的數量提高能夠帶來的,這是在產業結構上出現了跨越式發展才能帶來翻倍級別的增長。

2023年4月,汽車企業出口37.6萬輛,環比增長3.3%,同比增長1.7倍。2023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106.9萬,已經力壓日本同期汽車出口成為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中汽協、乘聯會數據)。

潛移默化之間,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之勢已經成為全球的一股產能洪流,席捲著全球的先進生產力流向中國。

關於這個世界的一個常識是,當好東西可以集中在你手中時候,並不是因為你幸運,而是因為你做對了一些事情,挫敗了敵人企圖後收穫的戰利品。

中國近些年不顯山不露水,但是已經結結實實打贏了“三場戰爭”

第一戰:“貿易戰”

中國對外順差持續擴大,貿易量並沒有降下來。反倒是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都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頭上。

第二戰:“疫情戰”

疫情中由於中國保證了生產秩序,而同時全球的產能都因為疫情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去工業化,同樣的市場,今天中國的產能提高,就意味著德日韓的產能被擠掉了,後新冠時代中國也是戰勝國。

第三戰:“加息戰”

後疫情時代美國想通過加息去虹吸美元,如果此舉一旦成功哪裡需要今天這樣加稅?

可今時不同往日,美國想拖垮俄羅斯,算計歐洲,現在來看是弄巧成拙了,因為俄羅斯有後台。

一場俄烏衝途,兩大世間法寶失靈了,第一是俄羅斯的軍事威懾,第二就是美國的金融“核彈”。

俄羅斯不僅沒垮,反而越混越壯,而且對於中國來說,北方一億人口以上的龐大市場向中國洞開。這讓東北三省的增長率領跑全國。

今天中國製造業的蓬勃發展,正是我們成功的打贏三場戰役後的戰利品,在全球博弈的大格局下,美國的實際實力遠發揮不出紙面上的威力,而各個原材料產地卻都已和中國達成了一致(俄羅斯、中東、南美)。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GDP看似還是很強,但他已經保護不了自己和盟友的產能。紙面上的力量和實際調動出來打出去的力量,那是兩碼事。要是只看蔣介石紙面上的數字,誰能想到三年就虎踞台灣!



美國在整體政策受到金融壟斷集團牽制的情況下,沒法使出全力去對外競爭。

這種背景之下就看到摩根的CEO來華談判,緊接著就是中國外交人員跟沙利文在奧地利進行了接觸。只能說明美國和中國溝通的意願和急迫程度非常高,其內部風險非常大。

環球同此涼熱,處於蕭條期的時候其實沒有人日子過得好,中國也面臨著失業提高、經濟增速下滑的困難,這時候誰能堅守既定戰略路線,誰能富集天下製造產能,誰能給新產業新技術最合適的孕育環境,誰就能率先走出蕭條的寒冬迎接萬物復甦的春天。

祝愿大家熬過經濟寒冬。(暢明談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