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NBER權威報告中國已是世界唯一製造業超級大國,經濟脫鉤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近日,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一位權威專家理查德·鮑德溫發表了一份詳盡的研究報告,其中通過一系列圖表和數據分析有力地論證了中國在全球製造業領域無可匹敵的地位,並強調試圖將世界經濟與中國這一製造業超級大國進行實質脫鉤的做法不僅困難重重,而且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且不可逆轉的影響。

鮑德溫的研究指出,中國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進程和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其製造業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涵蓋了從基礎原料加工到高端技術製造的全產業鏈環節。圖表數據顯示,中國不僅在總量上佔據主導,而且在許多關鍵產業供應鏈中扮演核心角色,對於全球眾多國家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工業生產和消費市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報告中引人注目的部分在於展示了各國對中國製造業的高度依賴性,特別是在電子產品、機械設備、汽車零件等行業。鮑德溫透過複雜網路模式模擬了世界經濟體系中各經濟體間的相互聯繫,明確顯示出任何企圖與中國完全切斷經濟聯繫的舉措都將引發產業鏈斷裂、生產成本上升以及商品供應短缺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此外,鮑德溫也強調,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同樣支撐著其他國家的經濟成長,而隨著中國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未來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將進一步提升。因此,他認為,世界其他地區應尋求與中國經濟更緊密且平衡的合作關係,而非單純尋求脫鉤。

這份研究報告給國際社會敲響了警鐘,提示全球經濟深度整合的事實以及嘗試與中國脫鉤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它呼籲政策制定者在面對複雜的國際經濟情勢時,應充分認識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依存性和合作雙贏的重要性,從而採取更為務實和建設性的策略來應對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


報告全文如下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美國的軍費開支比其後十個軍費開支最高國家的總和還要多。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製造業超級大國。其產量超過其後九個最大製造業大國的總和。

報導撰稿人:理查德-鮑德溫

理查德-鮑德溫

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商學院教授

日內瓦國際發展研究院榮譽教授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曾兩度擔任歐洲經濟協會理事。被稱為"全球混亂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製造業超級大國,八張圖表告訴你事實。數據來自經合組織(OECD)最近發布的2023 年最新版財富TiVA 資料庫。


全球製造業巨頭

圖1 2020 年全球製造業分佈圖(以總產量為基礎)


圖1 中的圖表展示了2020 年(資料庫中的最新年份)全球製造業份額的兩種視圖。左圖顯示的是總產量方面的世界份額,右圖顯示的是增加價值方面的世界份額。差別在於中間投入:中國的總產值等於中國製造商的總銷售額;中國的增加價值是總產值減去購買的中間半成品。

有六個國家的製造量至少佔全球總量的3%。其次是美國、日本、德國、印度和韓國。請注意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中只有三個是歷史悠久的工業經濟體,其他三個都是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七國集團中有四個國家沒有入選。圖表分別列出了份額至少達到2% 的國家,左側包括義大利、法國和台灣(七國集團中有兩個國家,即英國和加拿大,沒有入選)。在右側板塊(以附加價值為基礎),英國的份額略高於2%。

在總產值方面,中國的份額是美國的三倍,日本的六倍,德國的九倍。台灣、墨西哥、俄羅斯和巴西目前的總產值都高於英國。加拿大排名更靠後,排名第15 名。


史上最強工業化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史無前例。上一次"製造業之王"被趕下王座還是一戰前美國超越英國的時候。美國花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才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大約只有15 或20 年。簡言之,中國的工業化過程無法與之相比。


CN代表中國,US美國,JP日本,DE德國,IT義大利,FR法國,GB英國,CA加拿大

圖2 1995-2020 年中國製造業的快速崛起(世界總產量份額)

圖2 描述了中國是如何推翻山巔之國的。如果我們把這看作是一場25 圈的賽馬--每年一圈--那麼所有的精彩都在前13 圈。由於數據只能追溯到1995 年,中國在比賽開始時略微領先加拿大、英國、法國和義大利。1998 年,中國超過了德國,2005 年超過了日本,2008 年超過了美國。從那時起,中國的世界份額增加了一倍多,而美國的份額又下降了三個百分點。如果這是一場現場直播的賽馬比賽,大部分觀眾早在幾年前就會因為無聊而離開了。

右圖顯示,中國的份額現已超過其次的最大製造商的總和。這一顯著事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的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以及中國在科維德會議期間縮減產量所造成的供應鏈中斷的嚴重程度。印度(未單獨列出)是份額成長第二快的國家:自1995 年以來,其全球製造業生產份額增加了兩個百分點。

中國的成長速度有所放緩,似乎已停滯在佔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然而,要證實這一點,我們需要更多的最新數據,因為樣本中的最後兩年由於科維德-19 大流行病相關事件而變得模糊不清。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WDI)有到2022 年的增加價值數據,這些數據符合扁平化的說法,但世界發展指標沒有報告總產量數據。

在出口方面,中國的主導地位並不那麼明顯(圖3),但其崛起同樣令人驚嘆。1995 年,中國僅佔世界製造業出口的3%,到2020 年,其份額已上升至20%。與生產份額相比,七國集團的相應份額下降幅度較小。這是因為自2004 年以來,中國國內消費快速成長,吸收了越來越多的製造業生產份額。圖表中沒有顯示的是,中國的出口與生產比率在2004 年達到18% 的峰值,2020 年為13%,幾乎回到1995 年11% 的水平。附件中的圖表同樣以附加價值為基礎。


圖3 1995-2020 年中國佔世界製造業出口的份額


不對稱供應鏈風險 七國集團與中國

在描述全球供應鏈風險時,有兩個新指標特別直觀。

國外產品流量(Foreign Production Exposure):。這顯示了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獲得的所有工業半成品,全部工業半成品(包括國內生產的半成品)中所佔的比例,從0 到100。FPEM 以"透視"的方式計算產品,即透過供應商對供應商的面紗,發現購買國對銷售國生產的依賴程度。



圖4 1995-2020 年中美雙邊FPEM 與FPEX


圖4 左側顯示,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生產的依賴程度遠高於中國。雖然乍看之下令人震驚,但這並不令人意外。一個產值佔世界11% 的國家從一個產值佔世界35% 的國家購買更多產品是很自然的,但這一數字卻令人震驚。2002 年之前,中國對美國進口的流量更多,但此後美國進口中國產品的流量更多。2020 年,美國受中國製造業生產影響的程度是中國的三倍。

外國生產暴露:出口方面(FPEX)。此指標反映了一個國家出口到特定合作夥伴的中間產品總產出份額。這是一個衡量銷售方面風險的指標。

圖4 右側顯示了預期結果:中國現在和過去都更依賴對美國的銷售,而不是相反。在2000 年代中期,中國對美國的依賴是美國對中國依賴的十倍,但現在這種不對稱已經大大縮小。

綜上所述,這顯示中國與其他主要製造業國家在供應鏈依賴方面存在著顯著的、歷史性的、影響世界的不對稱。政治家可能希望將本國經濟與中國脫鉤。這些數據表明,脫鉤將是困難、緩慢、昂貴和破壞性的,尤其是對七國集團的製造商而言。有關明確的估算,請參閱Felbermayr 等人(2023 年)以及Goes 和Bekkers(2022 年)的模擬研究。

有必要指出,這種巨大的不對稱其實與中國無關。它與中國在製造業的超級大國地位有關。要了解這一點,請想像一下,如果圖表上顯示的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七國集團(G7)在石油領域的事實,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會發現,七國集團對歐佩克供應的依賴程度大大高於其他國家。


中國各行業的貿易平衡 供應鏈參與度與開放度

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的過程是怎麼樣的?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狀況的一個便利、甚至簡單的標準是其各行業的貿易平衡。

圖5 1995 至2020 年中國各產業淨出口狀況


圖5 左側顯示了製成品、農業、礦業和服務業等主要產業的出口減進口餘額。細黑線顯示的是整體貿易差額,即各部門差額的總和。這一模式既清晰又不足為奇。中國是製成品的淨出口國,同時也是其他所有產品--農產品、礦產品和燃料以及服務的淨進口國。正負淨餘額都在快速成長。顯然,中國既是進口大國,也是出口大國。總體而言,中國在2000 年代末出現順差,隨後順差減少,並在2018 年和2019 年轉為負值(黑線)。

右側面板提供了有關中國製造業演變的重要提示。它描繪了中國中間半成品和最終產品淨出口的演變。直到2000 年代中期,中國一直是典型的離岸目的地:半成品的淨進口國和體現進口半成品的最終產品的淨出口國。大約從2002 年開始,中國成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大型淨出口國。

圖5 所示的貿易差額總量可能會掩蓋各組成部分的變化。


圖6 1995 至2020 年中國中間品與最終產品的貿易對比


圖6 以製成品為重點,分別顯示了出口和進口情況。在左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直到2000 年代中期,中國與全球供應鏈的互動一直非常活躍。工業零件進出口快速成長,進出口同步成長。此後,出口成長更快,這一差異造成了製成品的正平衡。

右圖顯示了最終製成品的不同情況。這裡,出口一直超過進口,2010 年代失衡迅速擴大。

下一對圖表顯示了中國出口部門組成的變化。


圖7 1995 年與2020 年中國的出口籃子

圖7 顯示了1995 年(資料庫中的第一年)和2020 年的部門份額。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已從相對依賴紡織品和服裝等簡單製造業,轉向電子產品、基本金屬製品和金屬加工製品、化學品和藥品等更複雜的產業。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事實是,1995 年紡織品佔最大份額,但到2020 年電子產品佔最大份額。


全球化比率

最後,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全球化比率(圖8)。右圖顯示了中國製造業的總全球化比率(GGR)。這是銷往國外的製成品所佔的份額,其中製成品是以所有中國製造商的總銷售額來衡量的。它不同於製造業GDP,因為它包括所有銷售額,而不僅僅是最終產品的銷售額。

事實證明,在崛起為製造業超級大國的過程中,中國的GGR 飛速增長,在數據顯示的前十年幾乎翻了一番。事實上,大部分成長都發生在1999 年至2004 年之間。這段時期是全球化的非凡壯舉,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個極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但故事並沒有在2004 年結束。

自2004 年以來,中國的GGR 持續下降。別忘了,到2020 年,中國的GGR 與1995 年的起點相差無幾。簡而言之,中國製造業不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依賴出口。誠然,在快速增長期的前半段,出口成長快於生產成長(因此GGR 上升)。但隨後生產成長快於出口成長,這意味著與出口銷售相比,內銷變得相對更加重要——儘管在整個高速增長期,內銷和外銷都在蓬勃發展。這打破了中國的成功可以完全歸功於出口的神話。從2004 年左右開始,中國逐漸成為自己最好的客戶。

啟示很簡單:以GGR 衡量的中國開放度迅速下降。到2020 年,中國對出口銷售的依賴程度僅略高於1995 年。


圖8 中國製造業成長與全球化總比率(GGR)


最終結論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製造業巨頭。正如中國最近在電動車領域的成功所表明的那樣,其廣泛而深厚的工業基礎可幫助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獲得競爭優勢。但在最先進的領域,七國集團仍占主導地位。

那些沉溺於與中國脫鉤的空談的政治家們需要清醒地認清事實。正如我們所展示的(鮑德溫等,2023 年),世界上所有主要製造商的所有工業品進口中至少有2% 來自中國,這個事實說明,與中國經濟脫鉤事實上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龍貓科技館)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