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認證
小星星
今夜,「僵人症」纏身的她復出!
舞台亦賽場, 和病痛、​​苦難交鋒的這些年, 她從未服輸。 當地時間7月26日19時30分(台北時間27日凌晨1時30分),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法國巴黎舉辦盛大的開幕式。 在此次開幕式上,法國人的浪漫將會淋漓盡致地體現。 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巴黎奧運會開幕式將按計畫在塞納河上舉行,這是現代奧運歷史上首次將開幕式從體育場搬到開放式城市空間。 按照設想,開幕式將在夕陽餘暉之下,在塞納河上緩緩拉開帷幕。入場儀式開始,各參賽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將乘坐遊船穿過巴黎市中心,航行約6公里,而後上岸參與開幕式其餘部分典禮。最後,在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周邊,盛典會被推向當晚的最高潮。 ·巴黎奧運會開幕式效果圖。 回顧往屆奧運開幕式,不乏演藝界知名人士助陣,這次也不例外。據法國多家媒體報導,作為法語音樂史上最賣座的歌手之一,席琳迪翁將亮相此次開幕式。 如無意外,這將是席琳·迪翁2022年被診斷出患有僵人綜合徵停止演出後,首次公開亮相。 ·席琳·迪翁近日現身巴黎。 加拿大籍法裔女歌手席琳·迪翁助唱巴黎,必將成為一場浪漫的雙向奔赴。 這位世界頂尖流行音樂歌手曾被樂評人稱為“歌唱界的奧林匹克運動員”,不僅是因為她唱功極佳、獲獎無數,更是因為近年來她與病魔抗爭時,展現出如運動員一般的頑強與堅韌。 對現年56歲的席琳‧迪翁來說,舞台亦賽場,和病痛、苦難交鋒的這些年,她從未服輸。 隱瞞多年的秘密 席琳·迪翁首次正式將患病消息告知大眾,是在2022年12月8日。 當天,一襲黑衣、氣息沉重、略顯憔悴的她坐在攝影機前,通過社交媒體發佈了一段約5分鐘的視訊,開誠布公地講了自己患上僵人綜合徵的事。 僵人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盛行率約為百萬分之一,相對多發於30歲到40歲的女性群體。一旦患病,如未採取治療措施,最終結局多為臥床。 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噪音、情緒壓力或觸覺刺激,通常會誘發漸進性的軀幹和腹部肌肉僵硬、強直和痙攣,病情嚴重的會導致食道阻塞、骨折和關節脫位、呼吸衰竭,甚至猝死。 ·席琳·迪翁透過社群媒體坦承病情。 今年6月21日,紀錄片《這就是我:席琳狄翁》在亞馬遜上線,鏡頭真實記錄下了席琳狄翁發病的場景: 那天,她正在錄音棚錄製新歌,突然,痙攣發作。她感覺到身上的肌肉開始變得僵硬、不受控制,瞪著眼睛,嘴角抽搐不止。 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她被安置在休息室的床上。 她的意識仍然清醒,示意攝影機可以繼續拍攝,同時嘴裡發出痛苦的哀鳴。特寫鏡頭裡,她雙目圓睜,空洞地注視著前方,淚水順著眼眶流了下來… 整個發病過程持續了將近40分鐘。 難以想像,席琳·迪翁到底花了多大勇氣,才敢於在公眾面前展現自己最脆弱的樣子。畢竟先前無論遭遇什麼,這位歌手總是以最完美的面貌出現在舞台上。 ·紀錄片《這就是我:席琳狄翁》截圖。 事實上,早在2008年初,席琳狄翁的聲帶、喉嚨已經感到不適,嚴重的時候會嘔吐、眩暈、偏頭痛。她開始有意識地去看醫生,做檢查。醫生發現,這位歌手的鼻腔、喉嚨已經發炎腫脹,遍佈細菌感染的痕跡。 自此,席琳靠著鎮定類藥物維持正常的表現和生活,至今長達16年。 以至於到最後,她形成了藥物依賴,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吃八、九十毫克安定片。「90毫克安定可以致人死亡,問題是我的身體已經習慣了。」她說。 即便如此,她還是在2008到2009年間橫跨五大洲,造訪25國、93個城市,完成了「為愛冒險世界巡迴演唱會」;2011年後,她在拉斯維加斯凱撒宮連續舉行了427場固定演唱會;2020年3月,她又完成了「勇氣世界巡迴演唱會」北美站的前52場演出… ·「勇氣世界巡迴演唱會」是席琳狄翁最近的一次登台演唱。 這次巡演是她最近一次登台演唱,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舞台上的她百分之百投入,觀眾絲毫看不出病痛跡象。 「這個秘密太沉重了,我承受不了了,我不能再撒謊了。」如今,席琳狄翁終於卸下了追求完美的「偶像包袱」。談起16年的病痛記憶,相較於那些不堪的脆弱時刻,她眼中的堅定和不屈更加耀眼,令人動容。 流行樂女王 席琳·迪翁註定為音樂舞台而生。 1968年3月30日,她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個小鎮,是大家庭裡的第14個孩子。家裡條件簡陋,卻從不缺乏愛。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有著同樣的熱情與天賦:音樂。 父母開了一家鋼琴酒吧。在那裡,兒時的席琳和兄弟姊妹們一起唱歌,並早早展現出非凡的天賦。夢想的種子在那時就已埋下。 ·兒時的席琳·迪翁。 12歲時,在母親和哥哥雅克的幫助下,席琳寫了第一首法語歌《這只是一個夢》。母親將這首歌的磁帶寄給了當地的音樂經理人雷尼·安傑利,夢想開始成為現實。 彼時,雷尼正準備重新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但聽了席琳的錄音帶,他改了主意。 雷尼邀請席琳到辦公室,遞給她一支鉛筆,說:“這就是你的麥克風。現在唱吧,就好像你在觀眾面前一樣。” 席琳勇敢地開口,雷尼當場成了她的粉絲:“我面前的這個小女孩,讓我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激動得渾身發抖!” ·席琳(左一)用自己的歌聲打動了音樂經理人雷尼(右一)。 1981年,雷尼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籌集資金,為席琳打造了第一張法語個人專輯《上帝的聲音》。很快,這張專輯裡的同名主打歌曲就成為當地的冠軍歌曲。席琳一炮而紅,成為音樂明星。 整個20世紀80年代,席琳以法語歌手的身份,輾轉法國、瑞士、愛爾蘭等多地參加歌唱比賽,拿獎拿到手軟。 1990年,她帶著專輯《水乳交融》首次進軍英語市場。一曲《芳心何在》一度霸榜美國告示牌熱門歌曲前10名, 這顆新星被更多人看到。 此後,她與美國R&B靈魂樂手皮博·布賴森合唱迪士尼動畫電影《美女與野獸》主題曲,獲得格萊美音樂獎、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獻唱、專輯銷量上千萬… 她的音質“細而略帶鼻音”“融力量感與優雅於一體”,表演糅合流行、搖滾、R&B等多種風格,令人沉醉。在歐美樂壇,她是與惠特妮·休斯頓、瑪麗亞·凱莉相提並論的「流行樂女王」。 · 1992年,席琳發表的同名專輯《席琳狄翁》將她在北美的名聲推向高峰。 席琳被絕大部分中國觀眾熟知,是在1998年。當時,由她演唱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恆》轟動世界,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單曲之一,也是後來她每場演唱會的必唱壓軸歌曲。 My Heart Will Go On,Céline Dion 2013年,席琳還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演唱歌曲《茉莉花》,贏得一眾好評。 “絕不會停下來” 據統計,作為全球最知名的女歌手之一,席琳目前已發行27張專輯,賣出2.5億張唱片。她曾獲得5次格萊美獎、12次世界音樂獎、7次美國音樂獎、21次朱諾獎,等等。 201 7年,福布斯公佈了當年的音樂界女性排名榜單,席琳以稅前收入4,200萬美元名列第四位。事實上,她僅憑一首《我心永恆》就已足夠「躺贏」後半輩子了,為何還要強忍病痛,登台表演呢? 在《這就是我:席琳狄翁》中,她這樣解釋自己的堅持—— “表演必須繼續。” “我想留在舞台上。” “我絕不會停下來。” ·紀錄片《這就是我:席琳狄翁》截圖。 一直以來,舞台都是席琳的摯愛。早年接受採訪時,她曾動情地說:「站在舞台上,真的能讓人上癮,當你感覺自己有一個藝人的靈魂時,一日當藝人,永遠都是藝人,沒有舞台,就活不下去。 而唯一讓她暫別舞台的,不是病痛,是家人的離世。 2016年1月,席琳的經紀人也是她的丈夫雷尼,罹患喉嚨癌逝世,哥哥丹尼爾也在兩天后撒手人寰。 接連的打擊讓席琳難以承受。此後,她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出現在公共場合,後來再現身,已是骨瘦如柴。 今年6月,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今日秀》節目專訪了席琳。主持人問她:“那首歌能定義此刻的你?” 席琳頓了頓,說: “《勇氣》。” 這是她2 0 19年發佈的同名專輯中的一首歌曲。專輯封面上,她的身後有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像涅槃的翅膀。 經歷了生死與病痛,如今,56歲的席琳鬢間依稀可見白髮。但歲月從不敗美人,在舉世矚目的巴黎奧運開幕式上,她將重新站在聚光燈下,接受全世界觀眾熱烈的目光與歡呼。 這也是她繼1996年獻唱亞特蘭大奧運會後,再次登上奧運舞台。 即便這次演出時,席琳可能無法再發出天籟般的嗓音,但堅強如她,雖不完美,仍光芒萬丈。 (環球人物)
輕鬆搞懂勞力士全系列
勞力士手錶在鐘錶界深獲大家喜愛,即便手錶於坊間供不應求的消息不曾間斷,但為了品質的堅持,勞力士依舊多年以來不跟隨主流,維持自己歷史延續下來的表款和專利,於市場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和價值。也因為不跟隨主流,勞力士手錶系列脈絡非常清晰,大致上可分為蚝式和Cellini系列。其中又因為蚝式為勞力士專利和打響名氣的大功臣,因此以蚝式衍生出的表款佔多數。接下來就帶大家輕鬆搞懂勞力士全系列! Oyster Perpetual 1926年,勞力士第一隻蚝式手錶誕生,以旋入式表圈、低蓋和上鏈表冠達到防水的功能,奠定了其在防水錶領域的地位。而至今勞力士蚝式恆動表款憑藉卓爾不凡的美學設計,成為公認優雅風格的象徵。發展出表徑28、31、34、36、41mm等多種款式,手錶不僅有著經典的外型與卓越功能,更承襲了勞力士先驅創新的起源,展現原款手錶的簡約氣質。 Datejust 1945年勞力士Datejust搭配蚝式錶殼首度面世,在當時可是首款具備日期顯示的自動上鏈手錶。不論是永恆的美學元素還是卓越的功能,勞力士Datejust都是經典手錶的典範。從審美角度來看,不同型號的Datejust手錶在經歷了歲月洗禮之後,仍然保留著最初的美學元素。而其傳統的表款,更成為史上最著名、辨識度最高的手錶之一。 Day-Date 面盤12點鐘位置的星期顯示和三點鐘位置的日曆視窗是其經典的標誌。如今看似普遍的日期功能,1956年問世的勞力士Day‑Date手錶實現了一項創新之舉:它備有18ct金或鉑金款式,是世界上第一款在表面上既有日曆窗又能顯示有全寫星期的手錶,這在當時是一個偉大的技術成就。作為尊貴手錶的典範,Day‑Date配備元首型錶帶,一經問世就受到具影響力人士的青睞。 Milgauss 普通手錶的可靠性和精準性在50至100高斯磁場強度下就會受影響。然而不少科學家工作時需處身磁場強度比此更高的環境。有見及此,勞力士致力尋求解決辦法,並於1956年推出首款抗磁手錶Milgauss,一舉可抵抗高達1000高斯的磁力,"Mille"在法語中意為一千,手錶亦因而得名。閃電型指針就是這系列的標誌! Explorer Explorer象徵著勞力士與探險世界的不解之緣,不論是英吉利海峽橫渡或是珠峰登頂的歷史大事記中都有勞力士身影。自1920年代末,勞力士就以世界為試驗場所,在真實的環境條件下測試腕錶性能並借此不斷髮展與完善蚝式手錶的性能,使其更加精準、堅固和可靠。後期採用新的指針及24小時表圈劃分晝夜,風格依舊。 Submariner 1953年Submariner以專為潛水員設計的腕錶面世,利用旋轉外圈計算潛水時間,防水深度達200米,後續再增至300米。勞力士Submariner是堅固耐用的典範之作。新款蚝式錶殼上的獨特表面設有夜光大鐘點標記、漸進式旋轉Cerachrom外圈及實心鏈節蚝式錶帶。新世代Submariner及Submariner Date與1953年推出的原款手錶如出一轍。 GMT-Master II 1955年具備兩地時間功能的GMT-Master專為飛行員設計而推出,雖然勞力士GMT‑Master手錶特別為專業用途而設,其無與倫比的功能性與外觀設計,讓它同時廣受旅遊人士所擁戴。除備有不同時區時間顯示外,GMT‑Master的堅固材質及易於配搭的外型,不僅適合環遊世界時佩戴,也適用於出席任何場合。 Cosmograph Daytona 勞力士Cosmograph Daytona誕生於1963年,專為滿足專業耐力賽車手的計時需要而設計。配有可靠的時速計刻度外圈,最高測速可達時速400公里、英里。這款標誌性手錶與賽車世界所追求的性能與卓越表現如出一轍、傲視同儕。推出至今也因美國影星保羅.紐曼而聲明大噪,備受追捧。 Sea‑Dweller Sea‑Dweller防水深達4,000呎(1,220米),而Rolex Deepsea則防水深達12,800呎(3,900米),是與專業潛水員合作數十年的成果。海使誕生於1967年,配備排氦活瓣,防水深度達610米。海使4000手錶在1978年發佈,當時它的防水深度就達到了1,220米。而Deepsea手錶則將防水錶做到了極致,1960年勞力士第一次與馬里亞納海溝接觸便是Deepsea Special 實驗性手錶。而在2008年,全新的Deepsea推出,它的防水效果達到了3,900米,這是品牌市售表前所未有的防水深度。 Sky-Dweller 2012年推出的擁有14項專利技術的手錶,也是勞力士首隻年曆表,裝有稱為沙羅 (Saros) 的年曆裝置,能區分除了二月以外的大、小月,同時表款還可顯示第二時區時間,為環球旅遊人士提供所需的資訊,輕鬆掌握時間,革新精湛技術、先進機械及簡易操作的完美結合。 Yacht-Master 勞力士Yacht‑Master及Yacht‑Master II表款專為揚帆出海而設,充分體現航海精神。品牌與帆船運動界的深厚淵源,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代。啟發自此悠久傳統,Yacht‑Master手錶集實用功能與非凡風格於一身 ,而Yacht‑Master II計時表則為勞力士頂尖科技結晶,專為帆船賽計時而設。1992年推出時共推出了三個尺寸(40、35、29mm),照顧到了女性或是手腕較纖細客戶的需求。2007年,遊艇名仕型II手錶增加了機械式倒數計時功能,是世界首款搭載此功能的手錶。2019年遊艇一代於既有的37mm和40mm款式外,新增42mm搭配白金錶殼的新款式。 Pearlmaster 勞力士Pearlmaster是勞力士加冕的頂級珠寶手錶。1992年勞力士也正式開啟了專為女性訂製的手錶系列,Pearlmaster的錶殼線條圓滑優雅,其特點為獨特的富麗表面及精巧細緻的寶石鑲嵌,包括鑽石、藍寶石或紅寶石,並僅以勞力士鑄造廠研製的18ct黃金、白色黃金或永恆玫瑰金鑄造。 Air-King Oyster Perpetual Air‑King是向飛行先驅致敬,並頌揚蚝式表在航空史上的重要角色。其直徑40毫米的錶殼,配備蚝式實心鏈節錶帶、蚝式摺扣及富個性黑色表面,讓新款Air‑King腕錶不僅配備實用功能,更展現經典風格設計。新款Oyster Perpetual Air‑King保留1950年代型號的美學特色之餘,並加以改良以迎合現代的佩戴需要,延續原款勞力士蚝式手錶與航空領域的淵源。 Cellini 2014年勞力士重新推出了Cellini系列手錶。這款復古氣質和現代元素兼具的手錶共推出三個不同功能型號:三針、日期和兩地時間,2017年開始加入月相顯示功能。系列以當代精神彰顯傳統鐘錶的古典風格與永恆優雅的氣質,集專業技術與精湛工藝於一身,充分展現勞力士製表傳統的雋永之處。 (鐘錶界)
夜店少女、16歲生娃,她怎麼逆襲成為副首相
她從小生長在貧民區, 37歲成為祖母...... 在本月舉行的英國議會下院選舉中,英國工黨贏得過半數席位,成為執政黨。工黨領袖、英國新任首相斯塔默當地時間7月5日下午組建了史上“女性部長最多”的新內閣,安傑拉·雷納出任英國副首相。 這位副首相很快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她曾擔任工黨副領袖,也是工黨在競選活動中的“明星成員”。 不僅如此,她的個人經歷也十分坎坷——從小生長在貧民區,16歲時輟學生下孩子,37歲成為祖母...... 如今,44歲的她被任命為副首相兼地方發展、住房與社區大臣。如何解決上一屆政府留下的“爛攤子”?安傑拉·雷納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出身貧寒 安傑拉1980年出生在英國大曼徹斯特區的斯托克波特。母親共生了三個孩子,安傑拉排行第二。因為家庭貧窮,安傑拉全家住在政府提供的福利房中。 當時,安傑拉的爸爸總不在家,回家時又喜怒無常。在母親生完第三個孩子後,父親就拋家棄子離開了。 很長一段時間,她的母親臥病在床,加上患有躁鬱症,需要人時刻照看。安傑拉承擔起這一責任,給母親喂飯、洗漱,晚上還得睡在床尾,時刻照看可能自殺的母親。 ·安傑拉的童年照片。 安傑拉曾經回憶起自己從前的日子:身上經常粘著狗毛;皮膚上的污垢清晰可見;食物是千篇一律的香腸和薯條,常常吃不飽飯;想要洗衣服和熱水澡,只能等到每周末走3公里去到奶奶家裡...... 不僅如此,安傑拉總纏著朋友,想去他們家吃點心,為此常常讓其他孩子的爸媽感到厭煩。 因為母親不識字,安傑拉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勉強上了初中。之後,為了補貼家用,她14歲開始去夜店陪酒,15歲整天在外閒晃。 16歲那年,安傑拉與比她大3歲的男友交往,意外懷孕,於是沒有拿到文憑就輟學了。當時,她總是受到周圍人的嘲諷和白眼,甚至有人對她說:“你永遠不會有出息。” 生完兒子後,安傑拉的變化很大。她先是找了份洗碗的工作,然後開始半工半讀,進入斯托克波特學院學習英國手語和社會護理,考取了社會福利相關的證書。 ·安傑拉和大兒子的合照。 之後,她前往所在地區的議會擔任護工,照顧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在加入英國公共服務業總工會不久後,她被提名為工會代表。雖然“不知道自己進入了一個什麼領域”,但安傑拉還是去盡力嘗試,努力工作。 從那時起,她成為了一名全職工會官員。因為說話直言不諱,不願忍受壓榨,安傑拉獲得很多粉絲,並不斷晉陞,成為西北地區工會的召集人,代表著20萬名工人。 2010年,安傑拉與同為工會官員的馬克·雷納結婚,生下兩個孩子。其中,二兒子因為早產,在重症監護室救護了8個月才脫離危險。 開啟政治生涯 多年後,安傑拉加入工黨。2015年,她獲得工黨提名,參加下議院選舉,以48%的得票率,成為阿什頓安德萊恩選區180年以來第一位女性議員。 “我敢說我是本院唯一一位曾經擔任過家庭護理員的成員。”安傑拉在下議院首次演講中說道,“也許,我也是本院唯一一位在16歲懷孕時,被明確告知不會有出息的成員。如果他們現在能看到我就好了。” 之後,安傑拉開始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她從社會底層走出來,對社會問題很敏感。不僅如此,她在社交場合熱情大方,對待問題實事求是,因此很快被當時的工黨領導人傑裡米·科爾賓選入影子內閣。 在英國,影子內閣通常由‌下議院中最大的反對黨領袖物色有影響的同黨議員,按內閣形式組建而成。這個班子由不執政的政黨為準備上台執政而設立。 ·安傑拉。 2016年6月,工黨發生危機,63名前座議員辭職,安傑拉從影子養老金大臣升任影子婦女和平等事務大臣。一周後,影子教育大臣在任職50小時後辭職,安傑拉隨之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影子教育大臣。 1年後,安傑拉的大兒子家生下一個女兒,37歲的安傑拉“升級”,當上了奶奶。不過,安傑拉在2020年就與丈夫分居了。同年,安傑拉當選為工黨副領袖。 或許是因為從小經歷過太多磨難,安傑拉說話十分直接,做事強硬。 2021年,安傑拉曾強烈批評時任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遜等保守黨高層:“我們不可能比一群敗類更糟糕,他們是種族主義......絕對是一堆垃圾敗類......” 這番言論讓安傑拉背上不少罵名。同年,保守黨成員大衛·艾梅斯遭到謀殺。安傑拉為此收到過陌生人傳送的多條死亡威脅和辱罵性資訊。 一名男子承認向安傑拉傳送威脅性電子郵件,告訴她“小心你自己和你的孩子”。安傑拉毫不手軟,迅速將這名男子送上法庭。 在男子被判刑當天,安傑拉“毫無保留地”為上個月稱呼保守黨為“敗類”而道歉。事實上,她最初拒絕道歉,但後來表示,在反思了政治中經常出現的“威脅和辱罵”之後,她不會再使用同樣的語言。 2022年,在下議院的一場會議中,安傑拉因為穿著短裙翹著二郎腿的動作,被英國《星期日郵報》報導。 ·安傑拉因在會議中蹺二郎腿被指責。 文章寫道,保守黨議員指責她通過交叉和放下雙腿來分散時任英國首相鮑裡斯·約翰遜的注意力,這是一種“本能”伎倆。 安傑拉隨後回應稱,這篇文章“令人噁心”,並說這篇文章“不僅僅談論我作為一個女性、還對我的出身和成長環境充滿階級歧視”。 由於文章引發了強烈反對聲音,約翰遜表示,雖然他在政治上並不贊同安傑拉的觀點,但他“譴責匿名針對安傑拉的厭女行為”。 道路並不平坦 雖然不少人支援“草根出身”的安傑拉,但她成為副首相的道路並不平坦。今年,安傑拉就因為成為議員之前的生活安排和稅務問題引發了爭議。 ·安傑拉(右)和斯塔默。 據報導,保守黨議員詹姆斯·戴利向大曼徹斯特警方舉報稱,安傑拉提供了關於她主要住所的虛假資訊。警方由此對安傑拉展開調查。 這項指控要追溯到2015年。當時,安傑拉以12.75萬英鎊(約合12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了位於斯托克波特的政府廉租房,賺了4.85萬英鎊(約合45.6萬元人民幣)。 然而,她是否繳納了正確數額的稅款、該住宅是否是她的主要住所等問題受到質疑——如果婚後安傑拉搬到別的住所,那她應該為售出的廉租房納稅。 安傑拉發佈聲明,表示自己將積極配合警方調查。她還批評保守黨,稱他們對她使用了“絕望的手段”。 此前,安傑拉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保守黨可能“相當懼怕”她。“他們不知道如何跟民眾互動,因為他們不像我這麼常接觸人群,這對他們而言幾乎有點尷尬。民眾是我的超能力,我喜歡人群,這是裝不來的。” ·安傑拉得到很多人的支援。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英國人對安傑拉提出質疑——“她笨得像塊磚頭,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她代表我們國家,會讓我們成為笑話”“很擔心,她總是說髒話”...... 除了應對部分民眾的質疑外,安傑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新首相斯塔默解決英國目前面臨的棘手問題。 據報導,近年來英國經濟停滯不前,加上“脫歐”和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國內住房緊張、債務持續增加,民眾生活質量持續下降。 不僅如此,英國的公共服務體系也“搖搖欲墜”。因為修建新監獄的進度跟不上政府收緊量刑的速度,英國監獄人口爆滿;英國醫療物資嚴重缺乏、人手不足;多個地方政府宣告“破產”,將停止法律規定服務之外的所有新支出...... 此次選舉前,安傑拉就曾表明她的計畫,包括建造新城鎮、彈性工作制度以及縮短工時等。 她說:“在工黨執政百日內,我會致力於確保我們的居住政策和勞工新協議很快通過表決。” ·安傑拉。 安傑拉深知自己必須先成為務實主義者。她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我們無法在一夕之間解決所有問題。”她究竟能否不負眾望?時間將說明一切。 (環球人物)
巴菲特孫女妮可·巴菲特:我是這樣長大的
前段時間,一條有關股神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新聞刷遍全網:老股神宣佈撤回要在死後將全部財產捐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決定,而將自己價值1300多億美元的資產全部留給三個兒女自行分配。 而沃倫·巴菲特上一次做出捐贈全部遺產的決定,正是因為2006年孫女妮可私自接受了一部揭露美國最富有家族的紀錄片《百一家族》的採訪,引起了他的不滿。一氣之下,沃倫·巴菲特不僅公開剝奪了妮可作為巴菲特家族合法後代的繼承權,繼而又做出了捐贈遺產的聲明。 18年過去,在巴菲特家族都發生了什麼?妮可作為世界前首富的孫女,她是如何長大的?在這樣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她是在18歲才被家族正式收養的養女,又會在物質和精神上帶給她怎樣的影響? 沃倫·巴菲特的節儉人盡皆知,而妮可的成長軌跡也算不上是一個典型的“富三代”應有的樣子:她不是血緣上巴菲特家的孩子,她和父母都從事了藝術工作而非金融投資,她既沒有百萬信託基金,也沒有巨額的零用錢。讀藝術學校期間,為了還車貸還要靠兼職給其他(還沒有巴菲特家族富有的)富人家做保姆賺錢…… 但她同時又享有身為“巴菲特”的諸多特權,不管是作為藝術家還是作為一個女兒,她都是在這個時代擁有某種可以通行的特殊權利的幸運兒。 本期Green BAZAAR #情感可持續,妮可和我們聊了很多關於家庭、成長和藝術的話題。面對那些關於血統和家族私密、關於特權和社會責任,關於當代藝術的精英特徵等等,妮可都以一種溫和而坦率的姿態一一給予瞭解答。 “無條件的愛”,妮可反覆說到這個詞。我們才意識到,作為巴菲特家族的一員,這才是在一種富足包容的環境下長大的人才能擁有的,最奢侈的東西。 我媽媽在我3歲半的時候遇到了我爸爸——彼得·巴菲特(沃倫·巴菲特最小的兒子)。 當時,我媽媽是一個單親媽媽,剛創辦了阿爾瓦滑板公司。她非常有商業頭腦,創辦過很多公司,還是個歌手。那時,她帶著我和我的雙胞胎姐姐住在加利福尼亞的拉古納海灘。巴菲特家也在那兒有一套度假別墅,每年會花很長時間住在這裡。 我媽媽和我爸爸的妹妹是最好的朋友,當我爸爸和媽媽相遇後,他們就墜入了愛河。在我4歲那年,他們有一天回家告訴我,他們剛在市政廳結婚了。 無憂無慮的童年 妮可和家人一起在遊樂園 妮可、雙胞胎姐姐與祖父沃倫·巴菲特的合照 我小時候的生活和其他孩子並無二致。4歲到11歲期間,幾乎每個聖誕節都會和祖父巴菲特一起度過,春假期間還經常去他位於奧馬哈的家做客。但我也確實慢慢意識到我們家的特殊性,比如我們一家人會去摩洛哥過聖誕節。20世紀80年代,家裡有一個音樂工作室,那時只有我爸爸、當時最火的音樂人霍華德·瓊斯(Howard Jones)和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一樣擁有非常專業的混音裝置。 大概10歲的時候,我在雜貨店看到祖父上了《福布斯》雜誌。但當時沒有人告訴我“你祖父是個百萬富翁”。我的祖母每年會有一天帶我們去購物,在那一天,我們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那感覺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樣。但一年只有一天,就在那一刻能很細微地感受到我們家庭的特殊性。 我和我的祖母蘇珊·湯普森(Susan Thompson Buffett)關係非常親密,即使我們沒有血緣關係。她是我藝術創作的最大支持者。 我很幸運,從7歲起,我就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名藝術家。我爸爸給了我一台唱片機。我一邊聽唱片,一邊臨摹唱片封面,就這樣學會了畫畫。雖然我普通科目成績一般,但藝術課是最好的學生。 大學期間,我去了舊金山藝術學院學藝術。我以前的繪畫都偏具象。但是本科的時候(1999年),我自己發起了一項獨立研究,去印度研究快瀕臨滅絕的印花紡織工藝。我的祖母很支援我,她贊助了這個項目。 妮可在創作中 我當時主要在印度齋浦爾,我原以為我會畫具象畫。但是那裡城市的質地、色彩和氣味給了我非同尋常的感受。我決定嘗試把它轉換成一種能量、一種感覺,而不是一幅畫。我把自己從三維空間中抽離出來,畫非常平面、二維的設計,非常精細的線條。我把整個過程當作冥想和精神體驗。我也把當地的元素帶入了我的作品,例如香料、肉桂甚至是泥土和花。 自然元素的提取也一直延續到我現在的創作中。我的作品中會有原始森林中經雨水滋潤的草葉、加州海岸邊被海浪衝洗的泥沙,這些自然的肌理能更直接地表達我的生命體會。 2004年,我的祖母因病去世了。我很難過,我當時就做了一件作品《她的骨頭是我的骨頭》 (Her Bones Are My Bones) 。我將自己的悲痛完全轉換到了創作中。當她不在了,我該如何懷戀她?在創作過程中,我也慢慢釋懷。 我最近在做的大型裝置是“守護者”,我用泥土捏成了333個圓球。我觸摸泥土,慢慢將它們捏製成形,我完全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與泥土接觸的過程中,我也在尋找自己。這件作品這次也蘇州的嘉德·宥愛藝術中心展覽“妮可·巴菲特:療傷一代”中展出。 我與巴菲特家族的關係的轉變都源於紀錄片《百一家族》(The One Percent)(2006)。 2006年,我在洛杉磯的聚會上認識了紀錄片導演Jamie Johnson,他是美國強生家族(Johnson&Johnson)億萬財產的繼承人。他跟我說起他拍過一部紀錄片《生為富人》(Born Rich)(2003)。我知道我祖父非常喜歡那部電影。所以,當時Jamie Johnson問了我很多問題,我並沒有拒絕。 創作《守護者》中,妮可的雙手沾滿了泥土 他問我:“你有信託基金嗎?你肯定有好幾百萬。”我說:“不,我沒有信託基金。”他仍然不相信我,以為我在撒謊。我說:“不,我真的沒有。” 他接著問:“那你怎麼還能這麼開心?”我回答說:“當然開心啦,我是個藝術家,生活得很好,還有很多朋友,有什麼可不開心的呢?” 這在他看來簡直不可思議,這也成了他想在紀錄片裡採訪我的初衷。這次採訪很順利,我完全沒有想到它會引來這麼大的波折。 《守護者》裝置 電影發佈後,我祖父的反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公開和我斷絕了關係。 恰恰在那個時候,我們家裡也發生了大的變動:我的祖母大約在我接受紀錄片採訪的前一年半去世了。她是維繫我們家庭成員的紐帶,能將大家庭凝聚起來,她的離世讓我們當時的家庭變得有些疏離。沒有她,大家不知道如何重新聚在一起。 這個事情也一度讓我很迷失。 我祖父沃倫·巴菲特是一個非常注重隱私的人,所以我當時在紀錄片中公開自己的生活,讓他很難理解。事情發生後,我和我的家人,還有祖父對話過,告訴他們我想分享自己的故事,請求他們的原諒。 現在我們的關係已經緩和了。最近,我的祖父讓他的助理給我發了一封郵件,說他為我的成就感到驕傲,因為我一直堅持我的藝術家道路。 松果、樹葉,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可創作的材料 紀錄片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它打破了一些未曾明說的禁忌。現在我的父親、家人都在公開場合出現,這在我家已經不再是那麼大的禁忌。我認為我的家庭,包括我的祖父,都開始意識到我們有義務出現在公眾面前。因為人們總會問我,成為巴菲特是一種什麼感覺?作為你自己是什麼感覺? 妮可·巴菲特《她的骨頭是我的骨頭》木板上的綜合媒介 我一直被定義為“我是一個被收養的孩子”。但是沒有血緣關係並沒有困擾我們的家庭關係。我的父母在我16歲的時候就離婚了。我的父親在我18歲時還是收養了我。因為他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方式將我們的父女關係正式化,向世界宣佈:這兩個是我的女兒,她們是合法的,她們是真實的。 妮可·巴菲特《圓中方》紙上丙烯水粉、墨和染料 也許我和家人的這種紐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但重要的是,這種力量給予了我自信,即使在我經歷過這一系列事情後,我也一直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來自那裡,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的身份。 這是愛和關心的力量。 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因為沒有金錢壓力,我才可以學藝術、當藝術家。 我的祖父很大方地為家裡的孩子們支付了學費,但除此之外我們都要靠自己。我記得有一次,我搬到校外公寓時,想請祖父幫我買套被縟,我打電話到他辦公室,他的秘書跟我說:“你知道規定是什麼:只能用於學校開支。” 我20多歲的時候,我就是一名年輕的藝術家,負擔不起有線電視和醫療保險,自己付房租、付車費、付電話費、買食物,自己負責所有事情。 一旦你成為一名藝術家,你就永遠是一名藝術家。 妮可·巴菲特《可能性的種子一、二、三》 木板上的泥土、墨水和顏料 妮可·巴菲特《所有傷口都值得被治癒》 木板、泥土、墨水和顏料 拍攝紀錄片期間,我住在伯克利,我當時想買一輛本田的車,但每個月要還車貸。為此,我開始了每周3-4天的兼職工作。那時我和另一個搞藝術的朋友住在一個很棒的倉庫裡,也一直在創作、賣畫和辦展覽,但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的不穩定性。有些月份我可能會賺8000美元,但不是每個月都這樣。 除此之外,我還會當保姆,這是一份穩定的收入。當時,我真的很喜歡這份職業,這種工作不干擾我的創作過程,沒有壓力,我也喜歡和孩子在一起。我的僱主家庭是非常專業的收藏家,他們尊重我作為藝術家的身份,也理解我去做保姆的選擇。 有人會問我為什麼不在畫廊工作,因為我不想做圍繞別人的藝術所展開的工作,我只想專注於我自己的藝術。 我喜歡將掙錢的需求與賣自己的作品分開,並擁有穩定的收入。我覺得藝術家的價值並不能和是否賣出作品掛鉤。 我現在做的藝術很多和“療愈藝術”主題相關。“心靈療愈”的概念在西方的富人和中產階層很流行,也有人問我“心靈療愈”的創作是不是只存在於某些特定階層。但我覺得每一天都是一種藝術實踐:你早上做什麼?你的早晨是什麼樣的?你會泡茶嗎?你會靜坐冥想嗎?你會散步嗎?我認為生命力有一種(超越藝術的)美德。 我希望人們用直接的體驗去感受藝術。不需要引用歷史,只要告訴我你的感覺。 (Green BAZAAR芭莎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