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算力軍火商”的雲端運算服務商CoreWeave,美股代號 CRWV,將於本周五(3月28日) 在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
從幾年前的加蜜礦場起家,到如今深度繫結輝達、微軟、OpenAI等AI產業鏈核心玩家,CRWV在短短三年內完成了高速轉型,營收三年漲了120倍到19億美元。你沒有看錯,是120倍!憑藉著和輝達的特色關係,CRWV通過銷售輝達的AI處理器而迅速發展,它的上市將成為2025年最受矚目的科技新股。
但這家看似光鮮的新貴,是否存在什麼隱憂?
它的客戶量是否能讓其維持現有增速?
財務資料是否撐得起350億美元估值?
什麼價位買入才比較安全?
今天的文章,我們將一一解答以上問題,帶你全面看清這家“AI時代新秀”——CoreWeave的投資價值與潛在風險。
大家好,這裡是美股投資網,2008年成立於美國矽谷,由前紐約證券交易所資深分析師Ken創立,專注AI,挖掘美股投資機會,旗下 AI量化美股分析工具- 美股巨量資料 StockWe.com 每天追蹤機構主力資金買賣情況,多空情緒。
CRWV成立於2017年,當時它叫Atlantic Crypto,業務重心是為以太坊挖礦提供硬體支援,那時候正值加蜜貨幣熱潮,行情火爆,公司很快在這個新興行業站穩腳跟。但是2018年,位元畢價格暴跌,整個加蜜貨幣市場大幅縮水,大量礦機被閒置,挖礦需求驟減。CRWV當時的業務也受到了直接衝擊,必須盡快想辦法突圍。
管理層知道僅依靠挖礦已經無法維持業務增長。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轉型求生。他們意識到手裡的GPU資源不能就這麼閒著,與其浪費,不如投入到另一個正快速浮現的方向——AI所需要的算力支援。2018年,公司換了名字,叫CRWV,業務也徹底轉型,主攻AI計算服務。
轉型之後,CRWV的定位很清晰:用現有硬體,為需要強大算力的企業提供高性能雲端運算支援。無論是視覺特效渲染、生命科學研究,還是機器學習模型訓練,CRWV都能提供“又快又穩”的解決方案。一步步摸索下來,CRWV找到了自己的市場位置。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全球對AI算力的需求大爆發,而CRWV恰好已經準備好了。這時的它不再是個“小作坊”,而是一個擁有豐富硬體儲備、能夠提供專業級算力的雲服務商。用行話說,CRWV是真正“做AI算力的公司”,而不是試圖“玩AI概念”的公司。
在CRWV的崛起路徑裡,“合作夥伴”這三個字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真金白銀砌出來的護城河。
2024年,CRWV 77%的收入來自前兩大客戶,微軟一個就佔了近三分之二。你很難說這是“客戶”,更像是長期合約托底的戰略合夥人。而另一個關鍵角色——輝達,表面上是它的GPU供應商,實際上早就是它的第二大客戶。
2023年初,全世界的雲廠商都在搶輝達的AI晶片,結果輝達做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動作——不是誰搶給誰,而是直接花13億美元,從CRWV那兒租回自己造的晶片,這筆交易還被起了個很有戲劇性的名字:Project Osprey(魚鷹計畫)。租期一簽就是四年,到2027年。
與此同時,輝達還向CRWV投了1億美元,優先供貨幾十萬顆高端GPU。這背後不是一筆單純的買賣,是兩家公司在產業鏈裡的繫結邏輯。對輝達來說,這是在分散管道、扶持非巨頭型雲服務商;而對CRWV來說,這是握住了AI時代的“稀缺門票”。
有了微軟的大單和輝達的晶片支援,CRWV的客戶陣容迅速升級。Meta、IBM、避險基金Jane Street等相繼成為客戶。
而就在IPO前夕,CRWV又宣佈與OpenAI簽署一份為期五年、總額高達119億美元的長期合作協議,將為其提供AI基礎設施支援。在此次路演過程中,OpenAI CEO奧特曼(Sam Altman)更是親自站台背書,為CRWV的市場信心再添一分籌碼。
從財務表現來看,CRWV近三年幾乎是以指數級速度增長。2022年公司營收僅為1583萬美元,2023年突破至2.29億美元,到了2024年,已直接衝至19.15億美元,三年增長超過120倍。你可以說它踩對了AI風口,但更重要的是,它真正把手中稀缺的高性能GPU資源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客戶和訂單。
2024年,CRWV的營運利潤首次轉正,達到3.24億美元,核心業務的調整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Adjusted EBITDA)更是高達12億美元。這組資料反映出,公司已經具備不俗的單位算力變現能力,盈利結構正逐步成型,資本市場對它的關注,並非僅僅基於敘事預期。
但在亮眼增長的另一面,是極高的資本開支與財務結構壓力。2024年公司淨虧損達到8.6億美元,其中7.56億美元源於公允價值調整造成的非經營性損失。這部分雖然不構成實際現金流出,但也反映出其資產結構波動性較高。
同時,自由現金流依然為負,全年高達-59億美元——說到底,CRWV的擴張節奏仍高度依賴資本市場的持續支撐。當前的模式是典型的“以高投入換規模增長”,一邊持續上GPU、鋪資料中心,一邊通過股權和債務融資來維持高速運轉。只要融資窗口保持開放,公司還能跑下去;但如果市場風向一變、融資開始收緊,這種重資產、高槓桿的結構立馬就可能變成負擔,不是放慢腳步,而是直接卡殼。
公司有80億的債務,是最大的風險因素
客戶集中度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2024年微軟佔營收62%,輝達也不僅是客戶,還是股東和上游供應商。
這種結構很微妙:你看著風光,但一旦任何一個關鍵方節奏一變,比如微軟需求減緩,或輝達優先支援別家雲廠商,CRWV的利潤空間就可能被壓縮。這是一種夾縫中的成長,也是一種對外部節奏極度敏感的模式。
公司當然意識到這些問題,一方面在降低銷售費用佔比,提升行銷效率(2024年銷售效率達到9.7倍,在ToB企業裡是相當高的),另一方面通過收購Weights & Biases等方式,往產品鏈條上游靠,試圖增強客戶粘性,避免只做“租伺服器”的角色。換句話說,它要把“賣硬體”這件事往“做平台”這條路上轉。
這一切發生的背景,是AI基礎設施賽道的大爆發。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的資料,2024年AI即服務(AIaaS)市場規模達到161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102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達36.1%。CRWV所處的正是這條曲線的起點。它手中握著的是輝達晶片、GPU叢集和覆蓋北美的算力網路,這些資源在當前階段無疑是AI大模型產業最稀缺的底層“籌碼”。
但也正因如此,它不是一家輕盈的科技公司,而是重資產、高槓桿、客戶繫結型的AI基建玩家。真在拉電建廠、真在燒資本支出,它賭的是這個賽道能一直漲下去,市場能持續為它的故事買單。如果AI需求爆發兌現,它就有可能成為AI世界的“基礎設施房東”;但如果市場節奏放緩,或者巨頭開始“自己幹”,它的護城河也有可能很快變成負擔。
過去兩年,CRWV的融資節奏堪稱密集。2023年,公司先後完成多輪融資,2023年4月拿到由Magnetar Capital領投的2.21億美元,輝達、Nat Friedman 和 Daniel Gross 也參與其中。一個月後,Magnetar再次加注2億美元,公司估值順勢突破20億美元。這個速度在當時的環境下並不常見,能看出機構投資者對它的商業模式和算力資源整合能力有很強信心。
到了2023年8月,公司又做了一筆23億美元的債務融資,和前幾輪純股權不同,這次直接拿輝達的H100晶片做抵押。要知道,在晶片極度緊缺的AI大年,像H100這樣的資源幾乎是“准貨幣”。能用算力資源去撬動大規模債務,說明CRWV不只是“拿晶片的人”,還是一個有能力把算力資產金融化營運的平台型玩家。
2024年10月,老牌基礎設施公司思科宣佈投資CRWV,公司估值隨之上調至230億美元。思科一向以投資風格穩健、強調產業協同而著稱,其參與某種意義上構成了對CRWV在AI時代中長期定位的一種“產業背書”,並非短線博弈的訊號。
截至目前,公司累計融資超40億美元,現在正以 350億美元估值 進行新一輪融資,計畫再拿下30~40億美元。
這次IPO的帳簿管理人陣容也很“高配”: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三大華爾街投行聯合領銜,花旗、巴克萊、德銀、富國、美銀等傳統承銷商悉數在列,三菱日聯與瑞穗則代表亞洲資金通道,而Needham、Jefferies、Galaxy Digital等則在成長型科技項目上經驗豐富,參與其中。
這種“全譜系”投行陣容,在AI基礎設施賽道中極為罕見,也側面體現出資本市場對CRWV中長期成長能力的看好。
正因為有這套高密度融資支援、產業資本押注與多元投行站台,CRWV的估值也被市場高度聚焦。
如果按照公司目前正在尋求的新一輪融資目標——350億美元估值來計算,對應其2024年19.15億美元營收,靜態市銷率(PS)已接近 18倍。這個水平在基礎設施服務商中處於明顯高位,基本反映了市場對公司“AI時代關鍵平台角色”的強烈預期。
但問題在於,市場是否願意長期給予CRWV這種“平台型估值”——即高於資產密集型企業、更接近雲生態或SaaS企業的定價框架?
從公開分析和投行研究框架來看,CRWV可能被放進以下幾種估值“桶”中:
CRWV的現實處境其實很難完全歸入上述任何一類。它擁有AI晶片的優先採購權、大客戶長期訂單,也具備平台雛形;但目前仍處於重資產、高投入、自由現金流為負的擴張期,客戶集中度高,尚未形成穩定的利潤曲線。因此,它既可能被市場看作“平台潛力股”,享受估值溢價,也可能在情緒回落時重新被定價為“資源服務型公司”。
換句話說,350億美元的目標估值,目前處在一個“樂觀但仍有依據”的高位區間。如果未來一年公司營收翻倍至40億美元,對應PS可壓縮至8.75倍,尚屬合理;但若增長放緩、客戶結構風險未釋放,估值出現回呼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視。
從定價視角看,CRWV未來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將高度取決於以下幾個變數:
一是平台化能力能否形成真正的使用者壁壘;
二是客戶粘性是否可持續;
三是晶片資源能否長期鎖定;四是其財務結構在重資產模式下能否有效轉向正向自由現金流。這些變數共同構成了對“18倍PS估值”是否合理的底層檢驗邏輯。
最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CRWV目前的“新興成長型公司”身份使其在資訊披露上享有一定豁免。這意味著,作為上市公司,其在財務透明度、治理結構和營運細節上的公開程度,可能低於傳統成熟企業,給投資者在進行全面風險評估時帶來一定侷限。
此外,CRWV與輝達的深度繫結,以及“AI基礎設施”這一定價標籤,天然具備高度情緒溢價屬性。在當前市場對AI概念仍保持高關注的背景下,公司首次公開募股階段可能引發階段性的過度交易甚至短期炒作。這也意味著其股價在上市初期可能面臨較大波動,估值的可持續性仍需進一步觀察其基本面兌現節奏。
據我們美股投資網掌握的資訊,此次IPO預計將以發行價區間的上限籌資,最高募資規模可達 15億美元,對應發行價區間調低為 40美元,擬發行 3750萬股。如果你能在IPO前期就認購,那是最好的,但是我有預感,公司會調整發行價,而在當天開盤前機構可能會把它炒到60-70美元一股,這個價格和同行對比明顯過高,我會等回呼到五十多再考慮入手。 (美股投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