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關稅政策實為聚焦中國? 川普對伊朗設定“最後期限”——美國外交一周觀察



本周,美國總統川普逆轉了對全球徵收高額關稅的做法,在對近60個國家的高額關稅僅生效數小時後,他便宣佈暫停這些關稅90天。但他一開始並未對中國讓步,反而以中國反制美國(對美關稅提升到84%)為由將對華關稅加至145%。中國隨即於台北時間4月11日同樣對美國商品加稅至125%。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針鋒相對,關稅戰不斷升級。川普的支持者辯解稱,川普逆轉關稅政策屬於精心隱藏的計畫,意在聚焦、孤立中國;其他聲音則認為,川普是因為國內市場崩盤和國債被拋售後被迫扭轉關稅政策。

外界都在關注那一方立場會軟化。就在本周晚些時候,川普低調豁免了中國智慧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

與此同時,川普本周在白宮會見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之後宣佈,美國與伊朗11日就伊朗核問題展開“直接談判”,提到伊朗同意達成協議是最佳選擇。有分析認為,川普在軍事行動和談協議之間更傾向於後者,此舉也是為了配合關稅貿易戰,緩解國內經濟下行和通膨壓力。


視線同時轉向伊朗

4月9日,川普在美伊談判前表示,他已設定最後期限(川普並未列明具體日期),在此之前伊朗必須與美國就伊核問題達成協議。如果伊朗不放棄核武器計畫,以色列可能會帶頭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就在川普發表最新涉伊表態之際,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下令“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打擊群部署至中東地區,從而使美軍在這一地區形成雙航母打擊群。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和川普7日會晤後發表聲明說,伊朗拖延談判,最終只得訴諸軍事手段。只有摧毀和拆除伊朗核設施,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協議才會奏效。


▲4月13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稱,伊朗與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進行了一輪建設性且充滿希望的間接會談,雙方決定在未來幾天內繼續談判。


分析認為,美伊、美以之間仍然存在分歧。伊朗方面強調和美國只是“間接”談判,這意味著其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不大。4月10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一名政治顧問說,如果外部威脅持續,伊朗可能中止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合作。

自詡最擅長談交易的川普希望和伊朗達成一項協議,防止伊朗獲得核武器,以此鞏固以色列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地位,與此同時,加薩衝突和敘利亞政權更迭後,經濟上受困、戰略上被削弱的伊朗希望獲得美西方的制裁緩解,並避免與軍事力量遠超自身的國家發生衝突。這是有助於談判的因素。但是,這樣一個受困和地緣政治地位被削弱的伊朗,更有可能堅持擁核立場,避免重蹈利比亞覆轍。所以,川普通過設定期限的方式促談,不太可能達成實質性協議。

雖然伊朗問題未直接與關稅政策掛鉤,但其地緣政治與能源影響為川普暫停對多數國家徵收高額關稅提供了一個側面背景。高油價與中東緊張局勢使得美國國內對通膨的擔憂加劇。

川普暫停加征關稅,有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在能源市場承壓時,與盟友在貿易上“兩線作戰”。美國對伊朗的強硬制裁與中國的高關稅政策可能形成疊加效應,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最終反噬美國消費者。


真的是為了聚焦中國嗎?

川普本周在關稅政策上的逆轉,反映了美國外交與內政的複雜博弈,尤其是傳統保守派、MAGA派、馬斯克為代表的改革派之間,存在不小的分歧。或者是因為內部存在爭議,4月11日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佈一份政策指引檔案,豁免了進口自中國的近20項商品的“對等關稅”。其中包括智慧型手機、各類半導體器件、電子積體電路和微元件等電子產品。

川普的關稅政策最初以“對等貿易”為名,試圖通過高關稅迫使貿易夥伴讓步,重振美國製造業並兌現其“美國優先”的競選承諾。然而,政策實施後迅速引發的全球市場動盪、盟友反彈以及國內經濟壓力,顯然超出了預期。川普親密政治盟友馬斯克更是和川普關稅政策顧問納瓦羅公開互嗆。

從目前美國國內外輿論來看,川普逆轉其關稅政策,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國內政治和經濟壓力,主要是高關稅引發的市場暴跌和通膨擔憂,直接威脅到川普的政治資本。美國一些州的消費者也開始削減消費開支,商界也對供應鏈的中斷抱怨連連。尤其是本周兩黨議員在聽證會上對川普貿易代表的公開質疑和批評,都能體現川普新關稅政策的爭議。

二是歐盟和加拿大對美國加征報復性關稅可能讓川普意識到,如果不對其他50多家經濟體量更小的國家暫停關稅,美國就有可能真正成為“眾矢之的”,陷入孤立。川普身邊的右翼幕僚也不希望歐盟和其他經濟體因此轉向和中國和合作。本周,已經有歐洲領導人開始或計畫訪華。

三是川普新關稅的真正目標,即施壓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靠向美國,或者向美國屈服,從而將關稅懲罰重心轉向中國,這也符合美國傳統右翼勢力和中國升級戰略競爭的中心議程。更關鍵的是,加征關稅將有助於川普兜售新的美國國債。

不過,美國《外交事務》提醒,這種“單打”策略可能高估了美國的影響力,低估了中國的經濟韌性。4月10日,曾在拜登政府效力的“印太沙皇”、前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前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在該雜誌網站撰文稱,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需重新審視其對華評估,避免從過分悲觀轉為盲目樂觀。美國的過度自信可能會低估中國的規模優勢。經濟上,中國製造業產能是美國的兩倍;技術層面,中國在電動車、核反應堆等領域領先;軍事方面,中國擁有全球最大海軍和高超音速武器優勢。即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仍將是美國百年來最強大的對手。

兩人觀點繼續強調左派注重的盟友路線。他們認為,規模決定戰略優勢,而美國單獨無法匹敵中國的體量,需要將美國的傳統盟友從“被保護者”轉變為“共同創造者”,通過軍事、經濟、技術領域的整合,形成抗衡中國的群體規模。他們警告,若美國堅持單邊主義或疏遠盟友,將重蹈英國衰落覆轍,喪失全球領導力。唯有通過深化聯盟合作,美國才能在與中國的長期競爭中佔據優勢。


▲當地時間4月10日,川普在內閣會議上被記者問及“下一步將對中國採取何種行動”時表示,“我們希望能達成協議。”


那麼,中國會向美國讓步嗎?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斯科特·甘迺迪4月10日在《外交政策》撰文稱,中國很有信心擊敗川普。川普政府在未來幾個月幾乎不可能從中國獲得讓步。川普採取升級、邊緣政策和引發市場波動很可能是浪費時間。但川普這種政策行為被認為削弱美國制度與聯盟,使中國在穩定性和全球貿易中更顯優勢。短期看,中美關稅競爭短期難分勝負,但中國因川普的“失誤”在體系競爭中佔據上風。

他通過3月份在中國經歷和觀察提到,無論川普如何折騰,如何修改和調整關稅政策,中國的利益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是,中國不可能屈服,不可能單方面讓步,因為現在的國際社會和中國民眾對中國體系的韌性和優勢有了更積極的評估。尤其是2025年伊始,中國政府出台的經濟刺激計畫和技術層面取得的突破(如DeepSeek大模型),讓中國重拾信心。

他特別提到,國際商界對中國的態度也發生了積極的轉變:在2025年初的邁阿密J.P.摩根會議(以及其他類似會議)上,投資者不再抱怨中國的失誤;相反,他們反覆提出兩個問題:“中國刺激計畫會有多大?”和“刺激計畫何時會轉化為更快增長?”

4月10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傑裡米·華萊士(Jeremy Wallace)和副教授喬納斯·納姆(Jonas Nahm)在《外交政策》撰文稱,川普新關稅無法阻止中國清潔能源贏得未來。華盛頓需要承認中國的優勢,而不是一味反對。文章提到,川普禁令和高關稅不會減少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反而會提高許多清潔能源領域中幾乎無法替代中國來源的中介軟體的價格。但更具破壞性的是,它們將扼殺推動美國公司達到技術前沿所需的競爭。

本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前秘書長卞慶祖在文章《冷靜應對川普總統2.0沖擊》提到,川普政府推行單邊主義,不再承擔國際義務責任,雖然這會加劇世界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但在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推動多邊貿易和拓展國際市場方面,這可能是中國的機會。美國實行“對等關稅”,從長遠看,也許會為中國掌握重構國際貿易規則主動權、深化區域合作提供契機。 (中美聚焦)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