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重塑股市預期|《財經》專稿

中國經濟的韌性、內需政策的加碼與各方穩市力量的主動作為正在重塑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價值認知


一場由美國加征關稅引發的金融海嘯,在2025年4月初席捲全球資本市場。而令人擔憂的是,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似乎才剛剛拉開序幕。

“我認為關稅戰還會繼續升級。”4月11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接受《財經》採訪時直言,川普想推翻並重建以美國主導的新秩序,對全球經濟、全球產業鏈的傷害和打擊前所未有。關稅只是其中一個工具而已,可能還會有其他方面的舉措以及圍繞產業鏈的格局變化,比如控制巴拿馬運河。

回顧過去幾天的全球股市,可以用“劇烈震盪”來形容。尤其是美國股市,在此期間經歷了一場“大跌-反彈-繼續下跌”的大震盪行情。

反觀中國資本市場,面對這場極限施壓,則顯現出一定韌性。在4月7日遭遇“黑色星期一”之後,4月8日-11日,A股持續反彈,期間上證指數累計上漲4.57%。

挺住極限“壓力測試”的背後,既有中國經濟內生韌性的托舉,也有來自“國家隊”領銜、跨部委協同、全市場共振的穩市行動帶來的信心。中央匯金兩日內千億級資金增持,險資和社保等長線資金兆級潛在增量資金入市,超過400家上市公司響應增持回購,政策托底與市場化機制協同發力等等,以史無前例的響應速度向市場注入信心。

“這種變化說明,政府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決心十分堅定,多部門同步行動形成了強大合力,也展示了更加高效的協調機制和極強的行動力。”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告訴《財經》,此次穩市措施不僅有效緩解市場恐慌情緒,提升市場信心,還通過直接注入流動性支援,最佳化投資組合,為市場提供堅實支撐,促進市場的走穩回升。

“中國股市的穩定並不單純是‘類平準基金’發揮的作用,資本市場的穩定是各方面積極佈局實現的。”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認為,宏觀上穩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明晰的政策操作以及市場規則的確定為微觀主體的行為提供了穩定的預期,資本市場自身的生態建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註冊制改革、資訊披露、強化市場監管,加大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的查處力度,最佳化分紅、回購制度等。

“正是有了上述完備的穩定機制,面對內外部衝擊,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即時響應,平準基金等穩定機制逐步健全,中國體制機制韌性不斷增強,市場的風險才得以化解。”魏鳳春說。

當下的局面是:這邊廂,中國經濟的韌性、內需政策的加碼與各方穩市力量的主動作為正在重塑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價值認知;那邊廂,川普試圖通過加征關稅解決美國積弊,卻導致其股債雙殺、通膨回升。而政策的反覆橫跳則正在瓦解美國信用。

“美國既不瞭解中國和全球各國的情況,也不瞭解自己的癥結所在,基於錯誤的前提假設和荒謬的邏輯得出了自以為是的政策。”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楠認為,按照貿易逆差水平來加征關稅這一策略會極大地推高美國陷入衰退的風險,如果按照川普提出的關稅水平執行下去,必然會致使美國物價上漲,企業面臨經營困境,經濟增長遭受阻礙,陷入滯脹局面,刺破股票市場的泡沫,並使得美國國債被拋售,對美元信心的下跌。

在美國關稅出現朝令夕改之後,有著“債王”之稱的投資人比爾·格羅斯提出:“你願意持有價格取決於美國總統有沒有睡個好覺、一早醒來有沒有推翻昨天政策的高波動美國股票嗎?”

美國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歐則向投資者發出警告:不要被短期市場波動分散注意力,重要的不是關稅,而是舊秩序的崩潰。“我們正經歷一次‘一生僅見’的全球貨幣、政治和地緣政治秩序的系統性崩潰。這些崩潰以蕭條、內戰和世界大戰的形式出現,然後導致新秩序的建立,這些事情反覆發生過。”

“全球投資者正在降低風險,轉向非美元資產。我們預計在人民幣穩定後,中國股市將有可觀的資金流入。”思睿集團創始人馬暉洪發現,越來越多的外資正在轉向中國和歐洲市場。

“我們有舉國體制的優勢,資本市場的估值水平也比較合理,應對舉措也比較充分,所以我對資本市場依然看好。”李迅雷認為,即便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還有全球80%以上的市場,中國還要繼續合作、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步伐。“高層強調,要沉著冷靜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畢竟今年一季度GDP(中國生產總值)預計增長在5%以上。雖然資料還沒公佈,但從經濟形勢判斷還是不錯的。”

李迅雷認為,穩住樓市、股市是短期內必須採取的舉措。除了眼前的短期衝擊,長期仍需著眼於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在新的產業進行突破,彌補傳統行業的下行壓力。

“出口增長的下降將影響GDP的增長,但我們預測中國會有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來彌補這一損失。因此,我們堅持對中國今年GDP增長為4.5%的預期。”野村證券分析稱。


01 風暴席捲全球市場

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下午,川普宣佈向貿易國徵收對等關稅,力度遠超此前預期。

美股隨即做出強烈反應。當日,美股三大指數均創下近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紀錄。

4月3日,全球金融市場普跌。歐洲市場方面,德國DAX、法國CAC40跌幅均超過3%,英國富時100下跌1.55%;亞太市場的日經225指數下跌2.77%,韓國綜合指數下跌0.76%。越南股市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MSCI越南跌幅超7%。

相對其他國家,A股展現出明顯的韌性。4月3日,上證指數微跌0.24%。

面對川普提出的高關稅,中國推出了反制措施。4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佈,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當日,美國三大股指跌幅再度超過5%,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正式跌入技術上的熊市。德國DAX30指數下跌4.95%,法國CAC40指數跌4.26%,英國富時100下跌4.95%。亞太市場重要指數亦普跌。

根據道瓊斯市場資料,僅4月3日-4日,美股市值蒸發約6.6兆美元(約合人民幣48.06兆元),為史上最大的兩日市值蒸發。

但對於全球金融市場來說,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時刻。4月7日,全球金融市場集體上演了“黑色星期一”。

當日,美股期貨全線崩盤,國際油價暴跌,黃金跳水,亞洲和歐洲股市也隨之大跌。日經225指數下跌近8%,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韓國綜合股指的期貨指數KOSPI200觸發熔斷機制。歐洲市場主要股指開盤全線下跌。盤中,德國DAX指數跌幅一度達到10%,歐洲斯托克50指數跌超7%,英國富時100指數跌近5%。A股市場也集體下挫。創業板指跌12.5%,創史上最大單日跌幅,滬指失守3100點,全市場超5200隻個股下跌。

一時間,全球資本市場瀰漫著悲觀情緒。不過,在中信證券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師於翔看來,A股並沒有那麼悲觀。“海外市場的下跌源於中國反制措施的出台,使得其他國家與美國達成協議的機率降低,從而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恐慌性下跌。而A股的大跌更多是受到海外悲觀情緒的帶動,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悲觀。”

實際上,各國股市的表現就是對關稅政策帶來的悲觀預期的反映。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宏觀經濟產生嚴重影響。“如果對等關稅長期生效,則美國衰退機率過半。全球增長、通膨、風險資產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均明顯上升。”華泰證券表示。

而美國的加征關稅的動作並未結束。4月8日,美國政府宣佈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對等關稅的稅率由34%提高至84%。

A股用實際行動給出回應。同日,上證指數逆勢上漲1.58%。隨後,中國政府給予反饋。4月9日,中國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提高由34%提高至84%。當日,上證指數再度上漲1.31%。

面對中國的強勢反制舉措,2025年4月9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對外表示,將中國公司從美國股市退市是一個開放的選項。4月2日-10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下跌了16.85%。

各方關稅博弈不斷升級。其他國家也開始推出反制措施。當地時間4月9日下午,歐盟成員國投票批准了對美國進口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的計畫。加拿大此前也宣佈將對美國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

在全球貿易衝突進一步升級之下,僵局並未持續許久。對等關稅生效不到一天,美東時間2025年4月9日,川普宣佈對尋求談判的超75個國家和地區,給予90天的暫時性關稅豁免。隨後,全球金融市場迎來大反轉。

亞太股市全線反攻。日韓股市分別大漲超6%以及8%。美股盤中,三大指數突然全線暴漲。截至收盤,道指漲幅達7.87%,為2020年3月25日以來的最大漲幅;標普500指數大漲9.52%,為2008年10月29日以來的最大漲幅;納指大漲12.16%,為史上第二大單日漲幅。

與此同時,歐洲主要股指開盤全線大漲,義大利富時MIB指數、德國DAX指數、西班牙IBEX指數等漲幅均超8%。

但在關稅豁免名單中,中國被排除在外。不僅如此,川普還將此前104%的關稅提高至125%。強壓之下,A股用強勢上漲給予了積極回應。4月10日,A股表現亮眼。截至收盤,上證指數上漲1.16%,深證成指上漲2.25%,創業板指、科創50等重要指數均實現上漲。

在中國的持續反制措施之下,美國市場狂歡僅維持一天。台北時間4月10日晚,美股開盤後三大股指全線下跌。標普500指數盤中跌幅一度超過6%。截至收盤,納斯達克指數下跌4.31%,標普500下跌3.46%。

隨著川普對部分國家給予關稅豁免,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也開始暫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將原定於4月15日針對美國關稅的反制措施暫停90天。

美國當地時間4月10日,白宮官員表示,美國對進口自中國商品實際加征的總關稅稅率應為145%。在3月初實施的20%的關稅基礎上加征125%,因此累計關稅達145%。

面對外部如此惡劣環境,A股繼續保持了強大的韌性。4月11日,A股重要指數悉數上漲。

4月11日下午,中國再推強勢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稅率從84%提高至125%。

實際上,美國的加稅之舉對於中國來說並不陌生。2018年,美國就通過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進行施壓。彼時A股受到嚴重影響。本次的加稅之舉比2018年的規模與力度都更大,但中國政府顯然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


02 穩市組合拳注入信心

為了應對關稅風暴帶來的市場震盪,一場由“國家隊”領銜,各部委聯合的穩市行動迅速展開。從中央到地方、從國企到民企、從金融到能源基建⋯⋯短短兩天之內,這場多部委協同、央地國企聯動、跨產業共振的穩市舉措,已經通過真金白銀的增持行動向市場注入信心,響應速度、配套力度、立體化程度堪稱史無前例。

《財經》根據公開資料估算,中央匯金在4月7日、8日兩日增持金額或達1000億元以上。疊加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國有資本營運平台1800億元專項增持,近一周(4月4日-11日)451家上市公司發佈增持回購相關公告,社保基金、保險機構超兆潛在長線資金增量以及更多中長期資金持續進場,市場預期正在重塑。

根據公募基金2024年報,中央匯金共持有23隻ETF,涵蓋滬深300、創業板、上證50、中證500、科創板50、中證1000等寬基ETF。從近期成交額的變化來看,4月7日、8日,上述ETF成交額顯著放大,國家隊買入資金或已超千億元。不過,4月9日、10日,相關ETF成交額整體回落至常態。

梳理中央匯金過往增持動作可發現,中央匯金的增持通常對應大盤的階段性底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央匯金增持時與以往不太一樣的表態引發了市場關注。

4月7日盤中,“國家隊”主力中央匯金率先公告增持ETF。4月8日早間,中央匯金發佈了一則“答記者問”。其中明確表態,中央匯金一直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重要戰略力量,是資本市場上的“國家隊”,發揮著類“平準基金”作用,“該出手時將果斷出手”。這也是歷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國家隊”資金的類“平準基金”定位。

財信證券分析,本次中央匯金增持有幾個特點:一是工具箱充足,維穩力度強,央行表示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援;二是均衡增持,惠及面更廣。過去中央匯金並未特別強調“增持標的類型”,本次強調“堅定增持各類市場風格的ETF,加大增持力度,均衡增持結構”;三是既加大增持,又注重預期管理,預計將形成示範效應、有效放大資本市場“穩定器”功能。

除了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等“類國家隊”資金亦公告稱將增持中國股票及ETF。

具體來看,中國誠通將通過旗下誠通金控和誠•D投資增持ETF和中央企業股票,擬使用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資金1000億元,用於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中國國新下屬的國新投資有限公司將以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方式增持中央企業股票、科技創新類股票及ETF等,首批金額為800億元。

4月8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也表示,近日已主動增持中國股票,近期將繼續增持。在積極開展股票投資的同時實現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除了上述“國家隊”資金,保險、銀行、券商、公募、私募、上市公司等各路資金也在陸續入市增持。

4月8日盤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於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上調權益資產組態比例上限,簡化檔位標準,將部分檔位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調5%,進一步拓寬權益投資空間,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股權性資本。

此舉可能給A股帶來多少增量資金?據易方達、富國等多家公募基金分析稱,保險行業2024年資金運用餘額為33.26兆元,預計若用足權益資產比例上限,可帶來上兆元增量入市。

國信證券非銀團隊認為,《通知》通過最佳化保險權益投資監管規定,可進一步提升險資入市積極性,打開中長期權益投資比例上限。同時,“耐心資本”定位的進一步強化也對險企投研能力、風控水平及償付能力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說上調保險資金的權益資產組態帶來的兆增量是給市場提供了更多增量資金的想像空間,那麼上市公司的回購增持則是以真金白銀帶來底氣。伴隨著市場的調整,A股出現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增持回購風潮。

國務院國資委表示,將全力支援推動中央企業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主動作為,不斷加大增持回購力度,切實維護全體股東權益,持續鞏固市場對上市公司的信心。

中國石油集團、中國石化集團、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接連宣佈,將增持、回購旗下上市公司股票。

地方國資也在行動。4月8日以來,上海市國資委、浙江省國資委等發佈相關舉措,鼓勵國有企業進行回購增持。

《財經》根據Wind(萬得)資料不完全統計,4月4日至11日,發佈增持回購方案的上市公司超400家,其中,320家上市公司發佈回購相關公告,146家公司發佈增持相關公告。

此外,銀行、券商、公募基金也陸續發佈增持或自購方案。

各方密集的增持、回購、自購行動對市場的影響立竿見影。4月8日至11日,核心指數悉數上漲。北證50指數上漲21%,科創200指數上漲9%,滬深300上漲4%。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認為,中國版“平準基金”的主動作為正重塑市場生態。其通過及時有效的市場調節,引導社保、保險等中長期資金有序入市,推動穩定機制從“短期托底”向“長期塑市”升級,為A股市場抵禦外部擾動提供了充足的緩衝空間,同時也以“開放應對保護主義”的戰略定力向全球傳遞了充足的信心。

“在國際環境大動盪的情況下出手穩定市場、打斷恐慌預期鏈條是合理的,但不能把平準基金當成常規手段。”李楠對《財經》表示,後期仍應讓市場發揮自我調節機制,朝著更有效的方向發展。所有參與者風險自擔,而不是形成“一暴跌就有人托底”的預期。“在金融市場上,國家隊的救市意圖如果被對手方猜透,可能會被對手方極端利用,讓救市的錢打水漂。”

李楠還提及金融市場2010年以來存在的資金空轉問題。“錢沒有真正組態到具有生產潛力、增長潛力的企業手中。如果再通過股票市場放水,可能會加劇資金空轉,推高股價泡沫。泡沫推得越高,後續跌得就越慘。”她認為,股票市場的發展核心還是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只有公平、公開、公正、透明的金融市場才能發揮有效組態資源的作用。

田軒也建議,後續應進一步推動完善平準基金的運作機制,動態調整基金規模,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包括明確使用規則,就資金籌集、投資策略、交易執行、風險管理等資訊進行充分的市場披露,提高操作的透明度等,確保平準基金運作的規範性和有效性。此外,加強市場監管,嚴格對量化交易行為的監控,特別是加強對高頻買賣交易的資訊披露和程序審查,加強對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03 未來的挑戰與博弈

關稅戰衝突升級、“國家隊”出手增持維穩股市、中國宏觀政策預期、全球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短時間內,眾多複雜因素交織讓投資者不斷思考如何對未來可能的重要變化進行定價,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方向。

面對全球市場的波動,中國資產顯示出了一定的韌性,投資者也在驟變的市場中做出選擇。“資本市場短期的恐慌性走勢有情緒過度反應的因素,但恐慌情緒本身並不可持續。”頭部私募淡水泉表示,“經過我們調研摸排,一些上市公司對於未來企業經營的預期並沒有因為關稅的影響變得一致性悲觀,有些企業甚至認為即使關稅落地,產品仍然有較強的競爭力和議價能力,短期難以被取代,並不會對企業經營業績產生明顯影響。2018年貿易戰開始至今,很多中國企業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顯著增強。”

“股市仍然處於上升周期,關稅戰不會影響市場的方向。”相聚資本總經理梁輝對《財經》表示:“美國極端的貿易政策給全世界帶來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帶來了波動。短期加征關稅或會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產生衝擊,但在中國基本面走穩改善的大方向下,同時政策也有望持續出台,短期擾動不會改變長期走勢。A股走勢取決於中國基本面,市場走向與自身的槓桿周期和產能周期相關,地產走穩、產能從供過於求走向供需平衡,市場不會因為貿易戰產生方向性影響,只不過是節奏上會有所變化。現在我們的持倉比較均衡,既有科技、高端製造,也有具有成長特徵的內需品種。”

“我們有體制的優勢,資本市場的估值水平業也較合理,應對舉措也比較充分,所以我對中國資本市場依然看好。”李迅雷對《財經》表示。

未來關稅政策演進似乎變得不可預期,但時刻牽動著投資者的心。“我認為關稅戰還會繼續升級。”李迅雷表示,“這次關稅戰和2018年相比區別很大,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美國要改變世界經濟格局,重新建立國際經濟秩序,所帶來的全球經濟動盪,對全球經濟的傷害、對全球產業鏈的打擊,以及對各個國家的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李迅雷看來,川普要改變國際經濟秩序,讓製造業重回美國,關稅只是其中一個工具。“還會有其他方面的舉措,以及圍繞產業鏈的格局變化,比如航運業,美國想要控制巴拿馬運河,這可能導致中國進口大豆被阻斷,進而影響中國的豬肉價格。”

“短期來說,貿易戰首先影響的是大家的避險情緒,全球主要股票市場都在進行重新定價,A股、港股肯定無法獨善其身。中長期來說,不確定性將會增加,這對A股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將產生一定影響,但應該還是可控的,特別是對於那些主要依賴內需的中國企業來說,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和股市情況相對美國更為積極,而且中國公司股票的整體估值仍然相對較低。”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教學副教授孟茹靜對《財經》表示。

面對關稅風暴極大不確定性,中國政策如何進一步發力,特別是內需能否避險外需壓力,成為金融市場參與者關注的重點。

“只有足夠大的外部壓力才能催生超預期的內需刺激。2013年以來,內部經濟壓力通常採用結構性政策來避險,但總量超預期的政策往往出現在外部面臨巨大壓力的時段。”中信證券表示。

4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其中提到,未來根據形勢需要,降准、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調整餘地,隨時可以出台;財政政策已明確要加大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財政赤字、專項債、特別國債等視情仍有進一步擴張空間;將以超常規力度提振中國消費,加快落實既定政策,並適時出台一批儲備政策;以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堅決穩住資本市場,穩定市場信心,相關預案政策將陸續出台等。這些表述被市場視為未來政策發力方向。

中國銀河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除了反制措施,內需政策加碼亦將是應對美國關稅政策的主要避險手段。“我們認為,4月加碼內需的機率進一步提高,涉及工具金額或有1.5兆元-2兆元。”

“要全力以赴促消費。”李迅雷表示,“外貿出口受影響的情況下,多出來的產品需要中國來消化,這就需要提高中國的消費能力,增加居民收入,擴大補貼範圍,提高養老金,以及提高對特殊人群、特困人群的補貼等等。”

“中國政府或需要採取綜合措施,支援受影響行業,促進產業升級,擴大內需,拓展國際市場,並通過法律和外交手段維護國家利益,以應對這一挑戰,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財經》表示。

在擴大內需方面,李湛建議,中央財政追加2000億元發放消費券,定向影視、餐飲、培訓和文旅等服務消費,目標拉動社零增速回升到6%以上;試點“消費金融貼息計畫”,對綠色家電、適老化改造等消費貸給予利率補貼;國家開啟生育補貼每年至少3000億元以上,穩步提高工薪階層收入水平,提振長期消費信心。

而在多元化國際市場方面,李湛認為,需深化RCEP框架下的產業鏈整合以及中歐經貿合作,推動對東盟以及歐盟出口,重點開拓半導體(馬來西亞)、新能源汽車(泰國)等市場;建立“中國+N”供應鏈體系,啟動多元化市場戰略,降低對美出口依賴。

“政策關鍵在節奏、力度和方向。”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盧哲認為,“從政策節奏來看,4月政治局會議是重要的時間窗口;從政策力度來看,必然會加大力度穩增長,但政策思路仍然遵循高品質發展的邏輯;從政策方向來看,按照潛在空間從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消費、房地產、基建投資、製造業投資。”

“2024年9月24日之後,我們已經在陸續出台一系列支援經濟和助力資本市場的政策,現在力度可以再加大。由於這次關稅戰的潛在影響堪比2020年的疫情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已經公佈的政策能夠盡快實施,也期待增量政策盡快出台。”孟茹靜表示。

對金融市場上資產價格波動影響更深遠的,是關稅背後的博弈和變局。

在越南,越南VN指數在連續大跌後反彈,關稅警報徹底解除了嗎?“一些國家採取妥協方案短期內換取美國關稅的擱置或延期,但長期不具備可持續性,關稅仍有反覆上升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跨國企業在東南亞、墨西哥建廠的緩衝策略失效,信心會很低落。”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

“這次是一個30年未有之變局。過去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長期以來美國是貿易逆差、資本帳戶順差,亞洲國家掙到的貿易順差會通過資本的方式回流到美股、美債,這強化了美元體系的循環,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在過去三四年達到了歷史巔峰。但是美國的收入分配出了問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川普1.0時代開始嘗試一些貿易保護主義,川普2.0時代想延續保護主義解決分配問題,但美國經濟今非昔比,高通膨、高財政赤字、經濟處於後周期,這時候嚴控移民、對外加關稅、對內進行財政整肅必然會給經濟和市場造成巨大壓力,而且短期內聯準會的降息空間很小,這時候比拚的就是中國能否爭分奪秒地推出刺激政策。”邢自強認為。

“雖然短期中國面臨一些挑戰,但從中長期來看,這也許是一個戰略性的機遇。”孟茹靜認為,“這次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可能會更早且在更大程度上動搖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中國可以在貿易政策上團結東南亞和歐洲等貿易夥伴,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以抓住機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讓其他經濟體和機構願意持有人民幣資產,例如中國國債和股票。中國這手牌如果打好的話,可能會加速推動中國在全球資本市場、貿易、科技等領域變得更加強大。不過,這需要中國先做好內功。”

無人能夠預知未來,也無法精準預測在關稅戰的棋盤上如何走下一步棋。“我覺得這個世界是需要有一個公理的,這個公理就在於勤勞致富。”李迅雷表示,“我們中國人比較勤勞,我們現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增加、美國是不是要降下去?我認為,只要是一個和平的環境,我們的生產率在提高、消費水平在提高,這個世界總歸還是會走向平衡,走向一個好的國際秩序,它應該能夠讓更加努力、勤奮的人過上好日子。從經濟學的基本邏輯上看,過去3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進步,今後還可以得到提升。” (財經ThinkTank)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