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管制關鍵礦物出口引發的擔憂在美國愈演愈烈,美國業界甚至“苦口婆心”勸說中國收回成命。
美國《紐約時報》4月14日再度發文聚焦中國稀土主導地位,指出中國的管制措施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警告”,憑藉著在稀土供應鏈上佔據的絕對主導地位,中國有能力對美國國防工業基礎造成重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早就意識到中國主導地位帶來的挑戰,也曾努力推動開採和儲備稀土礦物,但仍不足以長期維持國內需求。五角大樓也曾試圖替代F-35戰機上一種含有中國合金的零部件,可最終發現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中國控制的供應鏈。
“中國暫停關鍵礦產對美國軍事項目構成風險。”這篇文章提到,五角大樓和國防承包商嚴重依賴在中國開採或加工的磁體和稀土礦物。
比如在美國空軍戰鬥機上,需要採用在中國開採或加工的稀土礦物製成的磁體來啟動發動機並為應急電源系統提供動力;在陸軍的精確制導彈道導彈中,含有中國稀土材料的磁體驅動導彈尾翼旋轉,使其能夠對小型或移動目標實施精確追蹤打擊;在海軍陸戰隊正在配備的新型電動無人機中,稀土磁體對於緊湊型電動機的核心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然而,中國在不斷升級的貿易衝突中已限制了這些材料的出口。
4月4日,中國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佈關於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並於發佈之日起正式實施。
中方強調,此次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相關物項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對其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
在一些美國行業和國防專家看來,中國通過下令限制多種關鍵礦產和磁體的出口來報復川普關稅的決定,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一個警告。此舉無異於提醒五角大樓:美國大量武器裝備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
美國國際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關鍵礦產安全計畫主任格蕾絲琳·巴斯克蘭表示,中方舉措對美國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
中方舉措被一位美國空軍官員稱為“預警性措施”,意在表明如果願意,還能造成更大的傷害,這為其進一步升級行動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美媒擔憂,中方未來可能從目前的出口管制升級至加征關稅、實施配額限制,甚至全面禁止出口等手段。
稀土是指包括釹、釔、鈧、鏑等在內的17種元素,這些元素難以提純加工成可用形態。它們在地殼中並不算稀有,但開採和提煉過程難度大,且採礦及精煉工藝會帶來巨大的環境代價。
幾乎每一種美國國防技術都依賴稀土材料。稀土元素可製成超強永磁體,應用於戰鬥機、軍艦、導彈、坦克及雷射武器系統。釔元素是高溫噴氣發動機塗層的必需材料,其形成的渦輪葉片熱障塗層可防止航空發動機在飛行中熔燬。
據美國國防部資料顯示,每架F-35戰鬥機約含900磅(約408公斤)稀土材料。某些型號的核潛艇所需稀土材料更超過9200余磅(約4173公斤)。
截至2023年,中國生產的重稀土金屬佔全球供應量的99%,其中少量來自越南的一家精煉廠,但由於稅收糾紛,越南的這家精煉廠也已關閉。中國生產了全球約90%的精煉稀土,日本、德國也生產少量稀土磁體,但這些國家的原材料都依賴中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特斯拉和蘋果等美國公司在其供應鏈中也都使用的是中國稀土。
除了稀土供應量大外,中國的稀土加工技術也佔據全球主導地位。MP材料公司擁有美國唯一一座稀土礦,但其開採的2/3的稀土都需要運往中國進行加工。
雖然放眼整個美國國防工業,航空航天和武器公司都儲備有少量的稀土,但國防工業分析師表示,這些庫存只能滿足幾個月的需求,而不是幾年。
一位官員稱,五角大樓也有一些稀土庫存,但這些儲備不足以無限期地維持國防公司的需求。
英國金屬貿易公司利普曼·沃爾頓公司交易員亞倫·傑羅姆說:“中國開採和精煉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稀土,並主導了下游供應鏈。”這種供應鏈上的主導地位令中國在武器成本方面享有一定話語權,擁有對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的巨大影響力。
傑羅姆提到了所謂“F-35磁體的困境”。早在2022年,在F-35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認其隱形戰鬥機的一個部件中使用了中國生產的一種合金,違反了聯邦國防採購規定後,五角大樓暫時停止了該公司F-35戰鬥機的交付。
當時,五角大樓表示,整合電源元件部分使用的含有該合金的磁體不存在安全問題。但僅僅一個月後,五角大樓在尋找替代磁體來源期間仍允許繼續交付F-35戰機。
傑羅姆指出,無論當前磁體來自何處,其部分關鍵成分都受制於中國對供應鏈的控制。
行業專家預測,隨著中方進一步收緊出口管制,美國防務企業可能很快面臨成本飆升的困境。
就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還通過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礦在稀土生產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到2002年,芒廷帕斯礦已經關閉,中國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
行業專家稱,現在歸MP材料公司所有的芒廷帕斯礦雖已復產,但產量遠不及中國。
兩年前,代表國防承包商的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再次呼籲美國加強其礦產供應鏈,以便更好地確保該行業的供應管道。
該協會主席埃裡克·范寧當時強調:“美國在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取決於安全且有韌性的供應鏈——尤其是尖端航空技術所需的關鍵礦物。”
《紐約時報》注意到,中國在稀土供應鏈領域早有“亮劍”先例。
2010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後,中國對日本實施了為期七周的稀土出口禁令,儘管當時一些日本公司持有的稀土庫存足以滿足一年以上的供應,但仍受到了中國限制的衝擊。
美國很快意識到中國掌控關鍵礦物供應鏈的“戰略威脅”。川普在2017年首任期內簽署行政令推動國內生產,拜登政府隨後加碼投資稀土開採和精煉設施。
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丹·布魯門撒爾透露,自2010年中日稀土爭端後,五角大樓持續增加戰略儲備,“相比15年前儲備量顯著增加”,但他警告這種儲備難以持久,防務企業應高度警惕。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12日報導,川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項行政命令,用於囤積太平洋海底發現的金屬,以對抗中國在電池礦物和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世界大多數海底普遍存在多金屬結核,這些像土豆大小的結核是在海底高壓下經過數百萬年形成的,富含鎳、鈷、銅、錳等金屬,這些金屬是製造電動汽車電池、軍工裝置以及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原材料。
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被授權決定國際水域中的深海採礦規則。ISA秘書長萊蒂西亞·卡瓦略(Leticia Carvalho)此前警告,“任何單邊行動都將構成對國際法的公然違反,直接破壞多邊主義、海洋和平利用和全球共同治理的基本原則”。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