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供”陰影下,中國國產作業系統的破局時刻

導語:國產作業系統破局的關鍵,不是“替代焦慮”下的強行模仿,而是基於“需求洞察”找到優勢場景,以開源協作打破技術壁壘,在細分賽道建構不可替代性。睿賽德在嵌入式系統領域的成功印證,技術競爭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規模或先發優勢。在全球產業鏈重構期,這種紮根本土需求、開放共生的生態思維,不僅為國產作業系統蹚出差異化路徑,更彰顯了中國科技產業從 “跟跑” 到 “共舞” 的底氣。

很長時間以來,說起作業系統,就像懸在中國科技產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都有掉下來的風險。今年3月,微軟對華為斷供Windows,Google被傳出要把Android閉源,這一連串消息,再度讓國內產業界神經緊繃。如果沒有國外作業系統,我們該如何前進?

幾乎同一時間,華為新手機開始只搭載“純血鴻蒙”,國產作業系統在消費電子領域邁出了里程碑的一步。但鮮為人知的是,國產物聯網作業系統也早已開始崛起,無論是火箭衛星的晶片上,深海艦船的控製器中,工業母機的數控系統,具身智能的機器人小腦,還是智能門鎖的電路板上,都有國產作業系統的身影。

IDC預測,2025年全球物聯網裝置數將突破640億台,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將超4.5兆元,佔比30%以上。然而,市場卻像被摔碎的鏡子:從工業機器人到智能電表,從車載晶片到農業感測器,場景極端碎片化,需求千差萬別。巨頭們正以不同的姿勢“卡位”:開源鴻蒙高舉“全場景統一”大旗,小米Vela瞄準智能家居,阿里深耕工業網際網路,Google等國外巨頭也持續佈局。

市場混戰之際,國產開源嵌入式作業系統睿賽德(RT-Thread)創始人、上海開源資訊技術協會理事長熊譜翔與觀察者網進行了深度對話。他坦言,“一個作業系統要想發展起來,核心是能解決問題,並非為了替代而替代。比如在PC上大家都已經熟悉Windows的生態了,還有沒有一些新的需求?或者說當一個新的作業系統出來的時候,它是為解決什麼問題而存在的?”

時間回到2006年,當時ARM的多核晶片尚未問世,Android1.0甚至還沒有發佈,熊譜翔基於個人興趣寫下了RT-Thread的第一行程式碼,彼時他或許沒有想到,這個因興趣而生的開放原始碼專案,會在多年後成為國產嵌入式作業系統的“隱形冠軍”之一。截至目前,RT-Thread裝機量突破25億台,成為市面上裝機量最大的國產嵌入式作業系統;在開放原始碼軟體倉庫平台SourceForge的排行榜中,成為國內除華為外,唯二上榜的國產作業系統。

“小晶片在碎片化的場景中會更多,這種晶片跑Linux和Android都不行,跑Windows更加不行。之前有一些廠商做過嘗試,比如Google推出過Android Things,但現在已不復不在了,就是因為它只能覆蓋碎片化場景中的一小塊,使用者基數無法支撐起一個作業系統生態。”熊譜翔回憶道,基於對市場需求的觀察,RT-Thread選擇了微核心和輕量化的路線。

在巨頭環伺的戰場中,“小而美”成為生存智慧。當Android和鴻蒙更偏向帶屏裝置時,RT-Thread潛入另一領域:一顆成本不足1美元的MCU晶片,只需8KB記憶體即可運行;衛星微秒級即時響應的需求被瞬間滿足;甚至在汽車“原地掉頭”功能中,也能顯示存在。

然而,國產作業系統的崛起沒有坦途。熊譜翔坦言,在國產作業系統發展過程中,產業鏈的短板如影隨形:多種晶片和工具鏈適配不易、開發者生態薄弱……但危機中也藏著轉機。

當開放指令集RISC-V朝ARM猛攻,地緣政治倒逼國產替代加速,RT-Thread的“開源”也成為護城河。如今,它與全球超70個國家/地區的開發者共建生態,更持續在航空、汽車、具身智能等領域發力。“未來作業系統只有兩條路:要麼像蘋果一樣自成體系,要麼堅持開源開放。”熊譜翔指出國產作業系統破局的關鍵,在需求中紮根,在開放中生長。

站在技術變革的交叉點,國產作業系統的探索呈現出多元圖景,鴻蒙、小米在消費端高舉生態大旗,RT-Thread則在工業與車載領域深耕。不同的路徑差異,呼應了相同的判斷:替代成熟系統需要更低成本滿足需求,而真正的機會,永遠藏在未被充分解決的痛點裡。

當全球物聯網裝置數量向千億級邁進,這場關於“生存邏輯”的競賽或許才剛剛開始。在作業系統這個高技術壁壘領域,沒有“萬能鑰匙”,秉持對需求的敬畏,努力建構生態,方能穿越周期。

以下是觀察者網與熊譜翔對話實錄:

觀察者網:RT-Thread這個作業系統是如何誕生的?

熊譜翔:我們是先有RT-Thread作業系統,後有的公司睿賽德電子科技。2006年基於我個人興趣愛好,以及在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工作經歷,用一行行程式碼寫出了RT-Thread這個作業系統。同時由於早期受開源文化影響,我把這個嵌入式作業系統開源,放到了線上。那個時代,晶片都還較小,ARM多核晶片還沒有,Linux當時更多跑在PC和伺服器上,Android的聲音都也還比較小。當時國內用嵌入式作業系統比較多的是國外的VxWorks,但它不開源。我當時在一些網路裝置上用的時候,對這個事很感興趣,琢磨是怎麼實現的,最後把它寫了出來。

觀察者網:當時對物聯網有沒有一些早期的預判?

熊譜翔:不能說是預判,但在一些領域感受到了這樣的需求。我們2011年建立睿賽德電子科技的時候,也是因為一些企業有使用需求。之前大家用的可能是比較簡單的裝置,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大量使用,越來越多的裝置開始有聯網需求。但它和之前Windows窗口的互動模式完全不同,是觸摸互動。而RT-Thread正是誕生於這樣的需求下,可以在小型裝置上運行,滿足使用者對聯網以及連接到雲端的需求。

觀察者網:在那個時代,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還沒有發展起來,你們為什麼沒有選擇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作為創業方向?或者說,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手機領域的Android?

熊譜翔:這和前期的源頭背景都是相關的。早期比如Android或蘋果iOS剛誕生時,國內也有人來嘗試做類似產品,像摩托羅拉也曾基於linux做過手機作業系統。但當時還處在智慧型手機的早期,大家可能沒有想那麼長遠,而且手機作業系統並不容易做。所以有時候做什麼事情“天時“很重要,包括技術準備,以及是按照產品方式還是按照生態方式做,這是兩個維度。按照產品方式做,可能某一代產品會賣的很好,但作業系統很看生態,當你的體量和產業鏈不夠強大的時候,是推不起一個作業系統的。作業系統的崛起一定要看生態的力量,大家對這個作業系統是認同的,或者直接可在此基礎上盈利。這就形成了介於“產品”和“生態”的一種模式,是一種半封閉的狀態,也就是底層封閉,但開發者可以針對作業系統做二次開發。比如蘋果,自己有很好的產業鏈和龐大的使用者基數,開發者可以基於iOS來寫各種應用,進而投放到蘋果的APP Store上賺錢,類似的還有Windows,上面都有大量的商業軟體,這種模式已經被市場廣泛認可的。另一種就是開源開放的模式,也可以說是Android模式,企業可以基於開源作業系統做商業發行版。對於RT-Thread來說,屬於開源開放的模式,擁有龐大的工程師和開發者群體,也有很多企業在基於RT-Thread做產品自用或者銷售。

觀察者網:把作業系統開源,可能更有利於應對多場景的碎片化,那如果不開源,是不是在應對碎片化場景方面就存在劣勢?

熊譜翔:會存在一些挑戰。對作業系統來說,核心還是要有生態。如果不採用生態模式去打造,自己可以用,但這可能不能被稱作作業系統,而更像一個軟體產品。像蘋果一樣採用半封閉的方式也可以,核心點在於使用者規模足夠大,開發者有動力在此基礎上去二次開發、寫應用,並帶來收益。

觀察者網:在物聯網作業系統領域,華為、阿里、騰訊、微軟等很多公司也都在做,他們中有一些是在基於Linux深度定製,你們為什麼會選擇從微核心RT OS切入?

熊譜翔:核心在於市場需求。物聯網是一個應用場景非常廣泛的領域,該場景下晶片有大有小,大的可以跑Linux,小的可能就跑不了。但在碎片化場景中使用小晶片居多,這種晶片跑Linux和Android都不行,跑Windows更加不行。其實之前也有一些廠商做過嘗試,比如Google推出過Android Things,但現在已不復不在了,就是因為它只能覆蓋碎片化場景中的一小塊,使用者基數無法支撐起一個作業系統生態。

觀察者網:Android做物聯網作業系統為什麼沒有成功,您能否再展開講一下?

熊譜翔:Android Things類似於Android的簡化版本,其實還是基於Linux。而Linux在物聯網領域的佔比不算大。因為這個領域更多的是一些小型裝置,比如小的攝影機、控製器等,這些可能並不適合用Linux。對Android來說,它適用的場景會更加聚焦,比如適合用於帶屏裝置或者人機互動介面,所以市場規模可能比Linux更小一些。這也是為什麼Android在手機上應用廣泛,但用在物聯網裝置上的比例小的原因。

觀察者網:目前RT-Thread已經成長為市面上裝機量最大(超25億台)的嵌入式作業系統之一,是什麼讓你們堅持開源?如何看待開源與商業的關係?

熊譜翔:2006年我開始把RT-Thread開放原始碼的時候,更多從興趣愛好和分享的角度出發,當時對商業並沒有太多考慮。但後來我們逐步感受到,只開源是不行的,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所以,我們開始走開源和商業並舉的方式,成立了睿賽德科技,形成正循環。開源對商業其實有很大好處。就像剛才說的,當下做作業系統不開源能不能成功?其實很難。要麼使用者基數非常大,像蘋果一樣,按照不開放原始碼的方式發展可以;要麼走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未來作業系統其實只有這兩條路。現在25億的裝機量,分佈在各種各樣的角落裡,甚至進入到一些我們沒有想像到的領域。有些領域屬於和安全穩定性高度相關的,這些場景雖然用純開放原始碼的作業系統也能開發出一些功能,但核心是怎麼保證持續穩定地運行,不出現問題。從商業角度而言,最好有一家公司提供相應的服務,進行兜底保障,比如在高壓電網的監控裝置和火箭衛星航天等,對穩定性和安全要求極高的領域。

觀察者網:保障和兜底,是不是就是你們的盈利模式?

熊譜翔:可以這麼認為。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更有利於激勵創新,讓開發者更便捷使用程式碼、工具、平台,減少重複勞動,將他們的精力集中在技術創新和場景應用上;但是商業環境中,除了便捷和創新,安全、穩定、可持續會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觀察者網:面對極端碎片化的場景,人力調配會不會成為你們的瓶頸?

熊譜翔:經過這麼多年的項目積累,我們對嵌入式作業系統已經非常熟悉,對於各類國內外即時作業系統的要求,我們也都可以達到,這樣的能力在國內處於領跑地位。

觀察者網:在作業系統領域,國外廠商一般都擁有先發優勢和核心技術,國產作業系統如何體現自身的競爭優勢,並說服客戶採用?

熊譜翔:對比海外起步更早的作業系統,國內作業系統會存在一些劣勢。比如我們想做Android一樣的作業系統是有挑戰的,如果想完成一樣的齊備功能和更豐富的場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和資源。其次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作業系統只是產業鏈上的一環,並不是所有。比如在汽車或工業領域,作業系統關係到整個產業鏈,下游有各種晶片IP,包括ARM、RISC-V以及其他IP,需要國產作業系統適配,對應的晶片能力也需要適配。再往上,OS作為中間環節還對應一系列工具,包括編譯器、偵錯程式等,以及關鍵領域的設計軟體,包括MATLAB、Simulink等,這些都需要配套使用。國產作業系統對這些軟體是否適配,以及是否適配國產替代,這涉及到整個產業鏈和生態,這也是國產作業系統相對於海外的劣勢。於我們而言,優勢在於對作業系統長達20多年的深入理解不輸於國外,對國內場景的理解更是遠比國外系統深刻。比如在即時性作業系統領域,以前做到微秒級的即時響應很難,像Linux和Android都做不到,現在我們可以做到一微秒以內。因為我們已經有豐富的實踐和深入的理解,包括在測控領域,多核MCU出來以後,怎麼更高性能地把它用起來,以及在多核上把虛擬化的方式用起來,而國外是剛剛開始做。對RT-Thread來說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對生態有著非常深的理解,從晶片層到工具層,怎麼讓大家參與進來,一起把事情做成,形成體系,而不是一個個單點的技術創新。

觀察者網:相比國外,國產作業系統是不是更懂中國場景,以及更懂中國產業的需求?

熊譜翔: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面對國內豐富的創新和這麼多的應用場景,國產作業系統可以更加快速地去做改變和迭代,這也是相比國外非常大的優勢。

觀察者網:在國內的物聯網作業系統領域,包括華為在推動開源鴻蒙(OpenHarmony),小米的Vela也宣佈要開源,大廠似乎都在佈局這一領域。相比之下,RT-Thread的優勢或者護城河體現在那裡?

熊譜翔:華為更加偏向蘋果的模式,自成體系。比如汽車端,它更多是通過零部件的方式與其他公司合作,作業系統並沒有對外銷售。而我們是一個中立開放的第三方,可以和很多不同的廠商合作,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同時我們對生態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和上下游產業鏈非常多的夥伴合作,是適配晶片最廣的RTOS;同時開發者基礎紮實,全球有超過70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RT-Thread,國內也已經和200多所高校合作,學生和未來的工程師們,可以使用RT-Thread作為課程實驗的作業系統。這都是我們中立開放的優勢。

觀察者網:華為把鴻蒙的底座捐出去並開源之後,很多人也可以基於開源鴻蒙去做一些事情,這會不會對市場格局造成一定影響?可能它也可以做各種場景的應用。

熊譜翔:其實在一些領域也是有合作和互補的。開源鴻蒙在有些方面的思路是在圍繞Android的模式在做,比如一些屏顯裝置的領域。而RT-Thread更多是在一些分散的、沒有屏的,包括控制、網路、聯網這些領域,所以在一些領域雙方也是互補合作的,大家都會有一些自己的特點,OpenHarmony更聚焦屏顯裝置,以及它的分佈式軟匯流排技術等等。

觀察者網:這麼多年來,能否談談您對國產作業系統發展的感受?因為國產作業系統不論各種應用場景也發展了很多年,現在發展的情況如何?

熊譜翔:國產作業系統整體發展越發向好。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一個作業系統要想發展起來,使用者基數是基礎。使用者基數有可能來自自己的產品本身,讓開發者在此基礎上做一些開發可以盈利,因為作業系統的商業化也十分重要。或者是以開放的方式做作業系統。從這一角度說,半封閉和開源開放屬於兩個不同方向,都建立在對應使用者基數基礎之上的。最重要的是,一個作業系統要想發展起來,核心是為瞭解決某個問題,不是為了迎合某個事情。比如在PC上面替代Windows,但整個市場已經熟悉Windows的生態了,是否需要替代?還有沒有一些新的需求?或者說當一個新的作業系統出來的時候,它是為解決什麼問題而存在的?對於RT-Thread嵌入式作業系統來說,之所以能快速達到25億的裝機量,是因為解決了在物聯網裝置中需要相對輕量級作業系統的問題,幫助裝置解決多工聯網的能力,原來這一領域沒有一個好的作業系統來做這個事。

觀察者網:為什麼使用滑鼠、鍵盤操作的Windows,無法移植到手機生態中,同時在手機上廣泛且龐大的Android作業系統,似乎也無法成為物聯網時代的霸主,您怎麼看?

熊譜翔:當時Android對一系列的聯網、輕量級、低成本、低功耗的問題解決不了,需要一個作業系統來解決,這就是市場需求。所以對應的作業系統想成長起來,就要為了需求而存在,而不是為了刻意替代某個東西而存在。現在作業系統的關注度再度升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脫鉤斷鏈風險,比如Android或Windows那天不能用了怎麼辦?這也是需求。需求隱含的意思,是有人願意為此買單。只靠政策推動國產作業系統發展,確實有挑戰,但當大家不得不去面對一些現實問題時,比如輝達顯示卡被管制無法出口,能解決這個需求就是真金白銀的事情。

觀察者網:最近市場上不斷有一些傳言,包括Windows斷供華為、Google要終止Android開源,國外作業系統似乎有一些封閉化的趨勢,國產作業系統是否更應該堅持開源路線?

熊譜翔:在現有的情況下,開源是最適合國產作業系統建構生態的方式,除非廠商自己有足夠大的使用者基數群體,同時願意讓利出去,而不是把相關利益全部握在自己手裡。

觀察者網:RT-Thread2022年進入了車載OS領域,當時是什麼契機做了這個決定?

熊譜翔:RT-Thread做作業系統有個夢想,就是做一個世界級的作業系統,期望它在任意角落都可以存在。之前通過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我們的作業系統已經應用到火箭衛星上,海裡面有船隻也在使用。“海陸空”陸地上最廣泛的是汽車場景,所以我們就進入了汽車領域。

觀察者網:你們進入車載OS的時候,行業競爭態勢是什麼樣的?

熊譜翔:在作業系統行業中,RT-Thread做的是更偏底座,每一行程式碼都是我們自己建構的,並不是基於Linux再去包了一個作業系統。在汽車領域也類似,車上有很多大的小的電控單元(ECU),大的像座艙、輔助駕駛或車控相關的,RT-Thread程翧整車OS會偏基礎底層,域控的底層虛擬化基礎軟體,SoC的虛擬化,多核MCU的虛擬化,以及MCU車控的軟體等。在汽車領域,車控要符合AUTOSAR(汽車開放系統架構)標準。當睿賽德進入汽車領域後,深刻感受到涉及的東西非常多,包括已有的AUTOSAR規範標準等,我們也是按照這種原則,在RT-Thread作業系統之上,自研了AUTOSAR CP 的BSW基礎中介軟體等。

觀察者網:不像車機等作業系統,普通消費者會不會感受不到RT-Thread在車上的存在?

熊譜翔:在未來的駕駛體驗上,消費者會有更多機會感受到這樣的變化。RT-Thread程翧目前在車控應用的比較多,未來像智控,比如原地掉頭這些都會通過軟體方式來自動實現。所以未來在智能化控制方面,消費者還是會感受到的。

觀察者網:這次上海車展你們推出了“程翧整車基礎軟體OS”,是一個更新還是一個新產品的發佈?

熊譜翔:這次發佈的“程翧整車基礎軟體OS”是通過技術創新把過往的服務串聯起來,形成了面向整車多域場景的解決方案。其中多核MCU的虛擬化屬於比較新的點。隨著汽車中更多的多核MCU的出現,怎麼把多核更好地利用起來,怎麼讓不同團隊在大的MCU晶片上更高效地協同開發,以及當很多問題揉在一起的時候,不知道是那裡的問題,用虛擬化的方式進行隔離,對於問題的定位也更加容易。另外就是SoC的虛擬化,也就是多核晶片和多作業系統融合的方式營運,並做安全的隔離,相當於在這個基礎之上去跑Linux、Android和RT-Thread等作業系統。除此之外,還有我們基於RT-Thread自研的AUTOSAR CP ,通過超輕量級的版本運行在開放原始碼的RT-Thread核心之上,使得國內更小的單核MCU晶片,以更低資源的方式去和汽車上其他電子控製器件進行融合。

觀察者網:我們看到“RT-Thread程翧”已經和很多車企合作,量產上車,能不能介紹一下典型的合作場景?

熊譜翔:我們在車載領域的應用目前主要偏向一些高端車型,像目前國產頭部的幾家車廠的高端系列,以及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的L4車型。其他還有一些在開發過程中還沒有量產的,包括日系車儀表上的應用等。同時,“RT-Thread程翧”進行了POSIX RTOS與AUTOSAR CP的融合,兼顧POSIX通用性以及車控領域的AUTOSAR規範和車規級功能安全需求,大大降低了汽車開發複雜度,增加了開發靈活性,未來會在更多場景有所應用。

觀察者網:在汽車領域,華為鴻蒙、理想星環OS、蔚來SkyOS等國產作業系統加速崛起,你們如何在競爭中差異化定位?

熊譜翔:自研是一種方式,但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並不是所有車企都會選擇自研的路徑。RT-Thread睿賽德首先是開放中立的模式,聚焦整車底層基礎作業系統,比如虛擬化這塊對安全性和專業性要求非常高;另外我們更加小型化,針對國產晶片,比如把AUTOSAR CP做到足夠小, Tier1對這些需求是很大的。

觀察者網:與華為、博世這種巨頭相比,你們對AUTOSAR有那些差異化的看法?

熊譜翔:AUTOSAR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它作為作為一套規範標準設計得挺好的,也很規範,但有時候企業想使用AUTOSAR做創新的時候,會被這個框給框住。對睿賽德來說,有一套基於RT-Thread的開源生態,也包括對POST等通用性作業系統介面的支援,我們是把開放性的POSIX和AUTOSAR CP融合起來,讓 Tier1和車廠在做這個事情的同時,可以兼顧已有的東西。所以未來對車企和Tier1來說要走差異化路線。

觀察者網:嵌入式作業系統要面對碎片化場景,你們的工業開發平台也用在了AGV、軌交等場景,但底層技術可能有互通的地方,你們未來會推出跨領域的統一作業系統嗎?

熊譜翔:坦白說,RT-Thread不會這麼想。無論是工業還是汽車,我們作業系統的核心是相同的,但並不意味著繼續往上層走的時候,還要變成統一的。如果統一,就意味著要在不同的點上做妥協。而只有在不同領域做差異化,才能走得更深和更加專業化,才可以做到更好的效果和性能。所以對把所有東西都統一在一個作業系統上,睿賽德暫時沒有這個執念。

觀察者網:不做統一的作業系統,這是技術還是需求上的考慮?

熊譜翔:這應該是對整個世界的認知。世界本來就是參差多型,在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找共同點,應該更底層一點,比如核心是共同的。像世界上這麼多動物,共同點都是碳基生物,但在此之上並不是統一的物種。

觀察者網:鴻蒙生態可能在消費電子上佔了很大比重,強調生態的統一性,那在車載和工業領域,對生態統一的需求是不是就沒有那麼強烈?

熊譜翔:會有一些共同的點。比如汽車行業在安全和智能方面的使用者體驗要做的更好;在工業場景中,安全相關的技術會涉及到,所以軟體或作業系統上的安全機制,汽車和工業會有一定相通性。

觀察者網:面對國際巨頭來勢洶洶的擠壓,程翧OS是否會探索“OS+車雲一體”的全端方案?

熊譜翔:我們希望“RT-Thread程翧整車OS”逐漸通過生態體系的方式去和上游做一些合作,大家一起來做這件事,包括車載這塊會涉及更多測試和模擬工具的合作。所以在護城河上,技術是一方面,生態的護城河有時候更重要,這也是我們後續會持續推進的,會和更多廠商去合作,包括跟國內晶片廠商的合作。

觀察者網:說到晶片廠商,現在RISC-V這種開放指令集標準保持了比較好的勢頭,最初也是從物聯網領域慢慢發展起來的,你們如何看待RISC-V的發展前景?以及將來它可能會跟ARM這種傳統巨頭產生更多競爭,您如何評價?

熊譜翔:全球層面,我們是跟RISC-V配合最好的作業系統之一。RISC-V國際基金會最近面向全球推出的作業系統教學中,RT-Thread也是國內唯一的作業系統,全球也只有兩家。所以我們對RISC-V是非常看好的,很早就做了適配。因為RISC-V也是開源開放的,這就讓使用者可以獲得更多空間,比如之前受制於ARM或者其他指令集架構,現在能基於RISC-V更好實現自己的想法。大家之前做晶片也想搞一套自己的指令集,但並不容易,尤其是在生態層面。因為你做了晶片、指令集,還有工具鏈、編譯器、整合環境等,以及上面的作業系統軟體等一系列的生態。現在RISC-V是開源開放的,生態也相對容易建構。所以我們也是適配RISC-V的作業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從物聯網到車規都有支援。

觀察者網:剛才你提到RT-Thread已經進入航空航天領域,現在具身智能這麼火的情況下,你們會不會做一些相應的佈局?

熊譜翔:我們在航天領域已經被大量使用。而人形機器人屬於我們已經在合作的領域,不論是涉及運動控制相關的關節還是肢干,裡面可能都有一些通訊的網路節點,以及機器人的大腦和小腦,大腦可能更偏AI,而小腦更偏運動控制,所以在小腦方面我們也在推進一些合作,通過虛擬化和多系統混合部署的模式來做一些事情。

觀察者網:是不是因為前期在碎片化場景上有比較多積累,所以現在新的場景可以利用一些通用的技術?

熊譜翔:有點類似這樣。比如人形機器人小腦的虛擬化,就脫胎於我們之前汽車SoC虛擬化的技術。

觀察者網:AI和作業系統的結合,你們是怎麼考慮和佈局的?

熊譜翔:就像剛才說的,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更偏AI控制。比如針對一個執行器或裝置,怎麼更好地把它用起來,而不是按照之前一條條寫程式碼的模式,是給裝置加上一個AI大腦,讓裝置變得更智能,這些方面我們也在跟一些頭部的晶片公司在合作。

觀察者網:之前有人說你們的目標是做高端製造的Android,怎麼看待未來的定位?

熊譜翔:我們的定位一直沒變,就是希望做一個世界級的作業系統,在國內外更多領域都能夠使用。但中立和開源是我們的基因,基於開放原始碼的方式來建構我們的生態,依賴我們的專業性和商業上的承諾,在公司規劃上有一定的行業和場景聚焦,繼而進入到垂直領域中去。

觀察者網:現在RT-Thread全球化的發展情況如何?海外市場有沒有一些突破?

熊譜翔:海外有很多企業、高校、開發者在使用我們的作業系統,分佈在70余國家和地區,目前亞洲和歐美會更多一些。RT-Thread不僅適配支援眾多晶片,軟體包全球下載量超1500萬次,在海外眾多RTOS中脫穎而出,作為唯一國產自主的作業系統常年位列前五,在GitHub上STAR數一直名列前茅;和諸如Linux基金會、RISC-V基金會、EtherCAT Technology Group、AUTOSAR等多個國際組織在應用場景開拓、技術合作、標準制定等方向也持續深入協作;每年一度的RT-Thread全球技術峰會和多場主題活動,不僅有來自企業、高校、協會等不同平台的數十位專家分享RT-Thread的使用心得和經驗,更吸引數萬海外開發者關注;同時應用場景也多元,在工業製造、航天、教育、消費電子等都有應用,服務上百家企業,不少海外知名高校也開設了RT-Thread的課程;未來我們也會繼續按照生態的方式更積極地拓展海外市場,向著世界級OS持續前進。 (科工力量)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