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對美國半導體進口徵收25%的關稅,將導致第一年美國經濟成長率下降0.18%,如果持續10年,將導致第10年美國經濟成長率下降0.76%。
♠10%的關稅將導緻美國GDP成長在第一年損失0.06%,在第十年損失0.20%。
♠徵收25%的半導體關稅後的第一年,平均美國普通公民的生活水準成長將損失122美元。到第十年,美國人的生活水準成長累計將損失4,208美元。
♠由於經濟成長放緩,美國的稅收損失將比關稅收入多出數十億美元——如果在此期間維持25%的關稅,那麼第10年的淨損失將達到1650億美元。
♠資料中心是美國人工智慧產業的重要基礎設施,需要數十萬個半導體。 25%的關稅將削弱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並將這一關鍵產業的全球市場份額拱手讓給中國。
♠半導體關稅不僅會提高所有依賴半導體的下游產品的價格——從汽車到醫療設備到家用電器——而且還會降低美國製造這些產品的全球競爭力。
引言
半導體代表著現代全球數位經濟的脈搏,2024年,半導體產業的規模將達到6,270億美元(預計到本世紀末將成長到1兆美元),透過支持AI和大數據等一系列下游應用,該產業每年將刺激全球經濟活動增加7兆美元。半導體幾乎為所有現代設備提供動力——從字面上的電源管理,到像徵意義上的計算和資訊處理能力——從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等IT產品到汽車、家用電器和醫療設備等製成品。半導體是一種“資本產品”,是企業和國家在現代全球數位經濟中創新和競爭力的基礎。此外,半導體也鞏固了美國在人工智慧、資料中心、量子運算、網路搜尋和電子商務等眾多數位產業的領導地位。
振興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無疑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目標。兩黨共同通過的2022年《晶片法案》(CHIPSAct)刺激了美國半導體研發和製造領域的投資,預計到本世紀末,美國將佔全球尖端半導體晶片產量的近30%,而2022年這一比例幾乎為零。自那年以來,私人企業已宣布透過28個州的100多個項目向半導體和電子產業投資5,400億美元,其中包括計劃在美國建立17個新的半導體工廠。這表明有效的創新、研發和稅收政策以及監管改革、技能發展和合作投資已經能夠並且已經引領美國走上顯著振興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道路。
川普第二任期政府希望繼續大力推動美國半導體製造業,並將其作為國家優先事項,這無疑是合理的。川普政府已表示希望對美國進口半導體徵收關稅,以促使企業將半導體製造活動轉移到美國。但對美國半導體進口徵收10%、25%或更高的一攬子關稅,將與實現這一目標背道而馳,同時會抑制美國經濟成長,增加家庭成本,並損害所有依賴半導體的美國製造業下游產業的競爭力。對半導體徵收一攬子關稅實際上相當於對資本形成徵稅。此外,這種做法尤其有害,因為這種做法相當於對一種難以替代的商品徵稅,並將立即波及所有使用半導體的下游產品。此外,由於經濟研究表明,資訊和通訊技術(ICT)產品的消費具有相當大的價格彈性,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將減少這些產品的消費,導緻美國用於提高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的ICT設備資本存量下降,從而削弱美國經濟成長。除此之外,提高半導體價格還將危及美國在未來關鍵數位產業中的領導地位,例如人工智慧和支撐美國人工智慧領導地位的資料中心。
誠然,對外國半導體進口徵收高額關稅在理論上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半導體生產向美國轉移(儘管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的成本會立即顯現);但現實是,美國可以實現增加國內半導體產量的目標,而不必訴諸徵收高額關稅並承擔由此必然產生的經濟損失。
本報告首先對一刀切關稅對美國(成品)半導體進口的經濟影響進行了建模分析。研究發現,25%的關稅將使美國GDP成長在第一年下降0.18%,如果持續下去,實施後10年的GDP成長將比其他情況下降0.76%。 10%的關稅將導緻美國GDP成長在第一年損失0.06%,在第10年損失0.20%。同時,50%的關稅將導緻美國GDP成長在第一年損失0.38%,在第10年損失2.56%。 25%的關稅將使美國家庭收入在第一年減少122美元,如果持續下去,到第10年累計將減少4,208美元。經濟成長放緩也意味著稅收收入的損失將比關稅收入高出數十億美元。報告最後考慮了此類關稅對美國人工智慧、資料中心和更廣泛的製造業領導地位的影響。
美國可能實施的半導體關稅的經濟影響建模
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開發了一個模型,用於估算對美國半導體進口徵收10%或25%的關稅將對美國經濟產生的影響。由於半導體幾乎是所有ICT產品的核心,因此關稅的提高實際上會導致大多數ICT產品的價格上漲。因此,依賴ICT產品和服務(例如電腦、智慧型手機和人工智慧工具)來維持日常生活的國內實體(包括企業和消費者)將面臨更高的價格,並且不太可能消費這些產品。 ICT產品的消費具有很高的價格彈性。例如,Cette等人的研究發現ICT產品的價格彈性為1.3,代表ICT價格每上漲1%,就會導致ICT消費下降1.3%。 (但是,在本報告中,ITIF使用了更保守的彈性係數1.15,因為企業的ICT投入往往比消費者消費的價格彈性略低。)儘管如此,如果半導體關稅提高到25%(或其他),ICT產品的需求消費彈性可以讓人們首先估計出由於ICT產品消費量下降導致的半導體進口年下降幅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半導體價格上漲導致ICT產品消費下降,美國的ICT資本存量也將下降。這意味著,例如,美國製造商可能會減少購買機器人等能夠提高生產率的ICT產品(按工資調整後的數據計算,中國部署的機器人數量已是美國的12倍),或者他們可能會從數位化流程轉向手動流程。 (例如,依賴條碼掃描器管理產品庫存的物流經理可能會選擇回歸手動記錄庫存,因為掃描技術的成本越來越高。)結果,美國經濟將因生產力和經濟成長停滯而受到影響。 ITIF參考了Cardona等人的研究,應用了一個成長因子,顯示一個國家淨ICT資本存量下降1%,會導致該國實際GDP下降0.06%。將美國ICT資本存量的預估年度淨下降幅度(由於關稅)乘以此成長係數,可以估算25%的半導體關稅對美國GDP的潛在負面影響。最後,儘管關稅收入增加,但美國經濟成長停滯仍將對消費和所得稅收入造成損害。
圖1展示了ITIF模型採用的分析框架,用於評估10%和25%的半導體關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分析
ITIF使用美國貿易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計算出,2024年美國對半導體進口徵收的平均關稅稅率為2.88%。然而,這種低關稅水準似乎即將上調。事實上,2025年2月,川普就曾提議對半導體徵收25%或更高的關稅,並可能在年內進一步上調。此外,他還對所有國家的產品徵收10%的基準關稅。
2024年,美國進口了價值463億美元的半導體,約佔當年美國進口總額的1%。假設川普政府實施25%的全面關稅,ITIF計算出,鑑於半導體是實現功能性ICT產品的關鍵部件,半導體關稅水準實際提高22%將對美國ICT消費產生的影響。換句話說,提高半導體關稅實際上相當於提高需要晶片才能運作的ICT產品的價格。 ITIF使用ICT產品需求價格彈性為1.15的條件計算得出,25%的半導體關稅將使ICT消費減少25.4%,相當於ICT產品消費減少118億美元。 ICT消費的下降也意味著美國ICT資本存量的下降。
到第10年,設定為25%的半導體關稅將導致GDP總量累積損失1.4兆美元,占美國GDP的4.8%。
由於半導體是ICT的關鍵組成部分,投資或進口半導體也意味著投資ICT產品。因此,ITIF估計,到2022年,美國ICT初始資本存量將占美國設備製造業淨存量的22%。 ITIF估計,ICT初始資本存量為3,960億美元。因此,25%的半導體關稅造成的ICT資本存量初始損失將佔ICT資本存量總額的3%。
ICT資本存量的損失反過來會對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損害美國整體經濟成長。事實上,以ICT投資彈性為0.06計算,ICT資本存量3%的損失將轉化為徵收此類關稅第一年經濟成長0.18%的損失。
表1:對半導體進口徵收25%關稅對美國的經濟影響
ICT價格上漲22%,ICT消費和資本存量的初始變動減少118億美元,第一年拖累GDP成長0.18%,十年對GDP成長拖累0.76%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10年,美國在關稅實施後的第10年將損失0.76%的GDP成長。雖然這個數字看似不大,但每年的損失將轉換為10年累積1.4兆美元的GDP損失,相當於預期的第10年GDP的4.8%。
圖2:對半導體徵收25%關稅導致GDP成長損失
這種增長的放棄意味著美國人生活水準的下降。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的2024年美國人口,美國公民數量略高於3.4億,在對半導體徵收25%關稅的第一年,美國人均生活水準將下降122美元。到第10年,由於關稅,美國人平均生活水準成長將累計損失4,208美元。 (見圖3)
圖3:25%的半導體進口關稅導致的人均GDP損失
除了GDP損失外,美國在前七年還會經歷ICT資本的下降。 ITIF使用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提供的折舊率非加權平均值,估算ICT資本的平均折舊率為32.4%。考慮到ICT資本的貶值率和半導體進口的下降,ITIF得出結論,在對半導體徵收25%關稅後的第一年,美國的ICT資本將下降24%。美國ICT資本存量將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持續下降20%和16%,並持續下降至第八年。到第八年,ICT資本將僅1,580億美元,而初始ICT資本存量為3,960億美元。在徵收25%關稅後的許多年裡,美國的ICT資本存量都無法恢復到最初的水準。 (見圖4)
圖4:美國對半導體進口徵收25%關稅後的ICT資本存量
鑑於川普政府對所有國家徵收10%的基準關稅,ITIF也估算了10%的半導體關稅的影響。這實際上相當於ICT產品價格上漲7%。這將導致ICT消費最初減少38億美元,GDP成長損失0.06%。在第10年,美國將損失0.20%的GDP成長。 (見表2)這將累計損失4,080億美元,相當於未實施關稅情況下第10年GDP的1.38%。對一般美國公民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第一年將損失39美元的生活水準成長,到第10年累計損失1,198美元。
表2:美國因對半導體進口徵收10%、25%和50%的關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考慮到對半導體徵收25%關稅的影響,更高的關稅稅率將對美國經濟造成更大的傷害。事實上,ITIF透過模擬50%關稅稅率的影響發現,美國最初將損失0.38%的GDP成長,並在第10年損失2.56%的成長(表2)。
收入分析
雖然關稅收入在徵收後肯定會立即開始累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關稅對經濟成長的抑制效應也會不斷累積,並加速到經濟成長放緩造成的稅收損失超過實際徵收的關稅收入的程度。在徵收25%關稅的第一年,美國將獲得116億美元的關稅收入,並放棄2.53億美元的消費稅。然而,在第五年,由於購買ICT產品的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減少,美國資本存量下降,美國經濟成長放緩,與不徵收這些關稅的另一種情況相比,美國將獲得156億美元的關稅收入,但將放棄560億美元的消費稅和所得稅收入。
在第10年,美國將損失總計1,860億美元的消費稅和所得稅收入,相當於25%的關稅造成的稅收淨損失1,650億美元。
如圖5所示,到第10年,美國損失的消費稅和所得稅將是關稅收入收益的八倍多。屆時,美國將獲得21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但損失的所得稅和消費稅收入將達到1,860億美元,淨損失超過1,650億美元。
圖5:對半導體徵收25%關稅後的淨稅收入
圖6:對半導體徵收10%關稅後的淨稅收入
同時,對半導體徵收10%的關稅將轉化為46億美元的初始關稅收入收益和8,100萬美元的消費稅收入損失。如圖6所示,美國將持續從關稅收入中獲益,直至第三年。第三年,所得稅和消費稅收入損失76億美元,而總關稅收入收益僅55億美元,導致淨損失20億美元。第十年,美國將獲得總計84億美元的關稅收入,但消費稅和所得稅收入損失530億美元,淨損失450億美元。
總而言之,對半導體進口徵收25%(或10%)的關稅,美國損失將遠大於收益。更高的關稅稅率將導致價格上漲,導緻美國企業和公民減少ICT產品的消費,進而降低美國ICT資本存量。由於資訊通信技術資本的減少,美國GDP成長也將下降,損害美國人生活水準的潛在成長。此外,美國政府損失的稅收收入也將超過其關稅收入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簡化分析,本報告假設半導體關稅僅適用於半導體進口(歸類為協調關稅表代碼8541(不含太陽能組件)和8542的商品)。然而,這僅反映了一小部分情況。如果川普政府決定對含有半導體或用作半導體組件或投入品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美國企業和家庭的成本只會增加。
半導體製造投入品的關稅稅率每增加1%,就會導致建造晶圓廠的總成本增加0.64%。
關稅對資料中心的影響
資料中心已成為現代數位經濟中不可取代的數位基礎設施組成部分。這些規模龐大、有時長達數英里的設施代表著美國先進工業經濟的基石,容納了數千台負責遠端資料儲存、運算和處理的伺服器。企業需要訪問資料中心來維護其數位應用程序,包括數百萬美國企業和公民每天使用的電子商務平台和網路服務。但是,如果說資料中心是我們數位生活的基石,那麼半導體就是資料中心的基石,幾乎負責所有功能。
資料中心對於各國維持人工智慧創新前沿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使得建構日益複雜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成為必要的情況下。訓練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需要大量數據,而對人工智慧的需求加劇了現有的數據中心供應短缺。美國資料中心的運算能力居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從2012年到2024年,美國資料中心的總電力容量(以千瓦為單位)的成長速度遠超其他同類國家。
圖7:每十萬人口資料中心總電力容量
同樣,美國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數量在此期間也顯著增長,其中亞馬遜、蘋果、谷歌和Meta公司處於領先地位。這些公司在美國的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數量在2012年至2024年期間成長了約10倍。
圖8:美國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數量
整體而言,預計2023年至2030年間全球對資料中心容量的需求將以每年22%的速度成長。北美資料中心已接近滿載運轉,目前至少有95%的容量已被利用,需要新建資料中心才能滿足需求。 (見圖9)預計到2029年,全球資料中心資本支出將超過1兆美元。 2024年,大型科技公司在資料中心的投資為1,800億美元,其中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佔2024年第三季基礎設施資本支出的四分之三以上。
但假設對所有美國半導體進口徵收25%的關稅。在這種情況下,開發資料中心的成本將大幅上升,所有依賴該資源的行業的成本也將隨之增加,從醫療保健行業到AnthropicAI和OpenAI等所有行業都將受到損害。
如果說資料中心是我們數位生活的基石,那麼半導體就是資料中心的基石,負責其承擔的幾乎所有功能。
半導體在資料中心的重要性
半導體是資料中心的核心技術。事實上,半導體成本可佔資料中心成本的60%。由於對資料中心以及晶片的需求不斷增長,預計未來十年資料中心晶片市場規模將成長近四倍,從117億美元增至2032年的453億美元。然而,由於資料中心規模各異,我們無法精確計算每個中心究竟有多少這種晶片,而要粗略評估半導體關稅對美國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開發者構成的風險,就必須掌握這項統計數據。例如,目前全球最大的人工智慧計算集群是位於田納西州孟菲斯的xAI公司的Colossus超級計算機,光是NVIDIAH100晶片就使用了超過20萬塊。此外,資料中心的功能多種多樣,包括電信、雲端運算和為LLM供電,因此需要不同的硬件,這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因此,雖然無法準確計算出資料中心日常運作需要多少半導體,但可以估算。
為了進行此分析,我們假設一個部署了5000台伺服器的超大規模資料中心。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料儲存設施,佔全球資料儲存量的41%,預計隨著資料中心的擴張,這一數字也將成長。 經營這些龐大資料中心的公司,例如Google和亞馬遜網路服務(AWS),代表著推動美國創新和成長的「大型科技」公司。超大規模企業正大力投資研發,使美國能夠跟上中國政府資助的人工智慧和資料中心投資的步伐。
走進資料中心,你會看到成千上萬台伺服器依靠半導體來實現其各項功能,從計算到記憶體和存儲,再到引導資訊請求,以及高效利用整個機器的電力。事實上,資料中心內運作著多種不同類型的半導體。
表3:經估算的資料中心所使用的半導體類型和數量
根據規模大小,每台伺服器通常有1到4個中央處理單元(CPU)和圖形處理單元(GPU)。 CPU設計用於處理伺服器中的各種運算任務,而GPU則處理更專業、更複雜的運算。保守估計,可以假設這5000台伺服器中每台都有4個CPU和GPU,總共20000台。一些高階伺服器可能還包含資料處理單元(DPU),這是最新的晶片類型,負責網路、儲存和安全操作。
當CPU和GPU不使用資料進行運算時,這些由0和1組成的字串必須儲存在某個地方。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晶片和NAND快閃記憶體可用於實現這一點。雙列直插式記憶體模組(DIMM)中排列著8到16個DRAM晶片,而一台伺服器通常有2到8個這樣的DIMM。平均而言,單一資料中心可以識別出大約300000個DRAM晶片。
快閃記憶體晶片(例如NAND)安裝在固態硬碟(SSD)中,SSD是一種依靠快閃讀寫資訊的電子儲存裝置。 NAND晶片是非揮發性的,這意味著即使斷電也能保留資料;而DRAM晶片則不同,後者斷電後會丟失所有記憶體。每台伺服器大約有兩個SSD,每個SSD有多個NAND晶片。假設每個SSD至少有兩個NAND晶片,那麼可以估計一個名目資料中心內大約有10000個快閃記憶體晶片。
然後是網路晶片,例如網路介面卡(NIC)。這些半導體負責以資料包的形式接收網路流量、評估資料包數據,並將流量引導至伺服器內的正確目的地。換句話說,網路卡就像技術上的郵件分揀機,確保所有郵件都被放入伺服器內的正確信箱。通常每台伺服器只有一個網卡,但雙網卡設定也很常見。假設每台伺服器有一個NIC,則一個中心至少有5000個NIC。
最後,還有電源管理積體電路(PMIC),用於管理電子設備的電源。它們有助於有效地控制和分配電源,以便伺服器的不同部件獲得適當的電量。每台伺服器中的PMIC數量可能因設計而異,因此,保守估計每台伺服器至少有一個PMIC,我們可以在總數上再增加5000個晶片。
根據這個粗略保守的估計,可以推斷,在一個擁有5000台伺服器的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中,至少需要34萬塊半導體。可以預見,規模更大的資料中心所需的晶片數量會更多。由於建造這些資料中心需要進口數十萬塊半導體,因此川普潛在的半導體關稅對其影響巨大。關稅可能會限制未來資料中心的建設,也可能大幅增加建設和營運成本,因為企業很難用國產半導體取代進口半導體。這些成本將轉嫁給資料中心的下游用戶,包括企業和個人。
谷歌和AWS等超大規模供應商的支出增加將增加OpenAI和微軟等人工智慧競爭對手的成本,從而減緩模型訓練並阻礙對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投資。
晶片種類繁多,這為資料中心帶來了另一個隱患。在新冠疫情晶片短缺期間,CPU和GPU被視為利潤來源,而網路和電源管理晶片則受到重創。 AristaNetworks等網路晶片生產商遭遇了必要組件的供應鏈瓶頸,導致下游消費者的等待時間增加,成本上升。未來可能因半導體關稅而造成的短缺可能不會影響到某些晶片,特別是那些已經在美國大量生產的晶片,而其他晶片,特別是最先進的5奈米以下晶片,將給數據中心帶來最大的困難。
資料中心建設放緩以及隨之而來的成本上升將削弱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在全球科技競賽的關鍵時刻將市場拱手讓給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依賴於資料中心的高效能運算。谷歌和AWS等超大規模企業的成本上升將提高OpenAI和微軟等人工智慧競爭對手的成本,從而減緩模型訓練,並阻礙美國對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投資。同時,中國將繼續大力補貼其人工智慧和半導體產業,使其企業能夠在不受成本限制的情況下擴展人工智慧能力。川普政府錯誤地試圖激勵對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投資(透過關稅),這將為中國在這些關鍵產業的主導地位打開大門。
資料中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資料中心不僅對美國在先進產業的競爭力產生影響,也成為其所在地區的經濟催化劑,在資料中心本身及相關產業創造了就業機會,並為地方和州政府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稅收。就就業機會而言,資料中心本身的就業規模相對較小。 2024年,美國資料中心產業(包括網路託管和資料處理產業)的就業人數為45.2萬人,不到美國私部門所有就業機會的0.5%。然而,資料中心的經濟效益遠不止於建築本身。資料中心往往會為地區帶來“光環效應”,它們的存在會吸引其他高科技產業和對現有企業的投資。作為支撐數位經濟的基礎結構,它們提升了城市或縣作為投資地的吸引力,吸引了資料中心相關企業的投資,例如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當然還有人工智慧。這些影響在亞利桑那州、俄亥俄州和維吉尼亞州尤為明顯,這些地區的資料中心建設徹底改變了區域經濟的組成。
此外,資料中心也為新地區帶來了豐厚的稅收收入。在大多數州,購買用於建造資料中心的昂貴技術設備都伴隨著高額的銷售稅。高收入資料中心和高附加價值相關產業的企業稅也為各地區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稅收,用於公共服務、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
案例研究:北維吉尼亞州
位於華盛頓特區西側的北維吉尼亞州已成為全球資料中心的熱點地區,目前約有500個資料中心投入運營,還有數百個資料中心正在建設中,使其成為世界上資料中心最集中的地方。在被稱為「資料中心街」的地區,從維吉尼亞州阿什本到阿靈頓的資料中心從字面上和象徵意義上改變了該地區的面貌,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稅收並創造了數千個就業機會。
該地區的資料中心改變了就業市場,僱用了12,140名員工,並創造了超過14,000個建築職缺。 14年來,北維吉尼亞州每天都在興建資料中心。此外,資料中心對北維吉尼亞州的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每個資料中心工作可額外創造3.5個工作崗位,到2023年將帶來超過78,000個支持性工作。資料中心不僅創造了就業機會,也創造了高薪就業機會。 2023年,資料中心員工的平均年收入為12.8萬美元,是美國平均的兩倍。
14年來,北維吉尼亞州沒有一天不建造資料中心。
即使許多資料中心都享受了大幅減稅,它們仍為維吉尼亞州地方政府和州政府貢獻了數十億美元的稅收。 2022年,它們向維吉尼亞州繳納了6.4億美元的稅款,向地方政府繳納了10億美元的稅款。此外,過去十年來,購買必要的電腦設備等商品的稅收收入激增,到2023年將增加至5.82億美元。這些收入進一步改善了這些縣美國家庭的生活。過去15年裡,勞登縣的稅收收入資助了15所學校的重建,並投資了10億美元用於道路維護。
資料中心是北維吉尼亞州經濟的支柱,徵收25%的半導體關稅將顯著改變該地區的現狀。建築成本上漲可能導致企業暫停或放緩建設。 (由於對進口鋼材徵收單獨的關稅,這些成本已經在上漲。)此外,由於擔心川普政府承諾的未來四年關稅將升級,建設計劃可能會因成本超出投資者預期而完全擱置。由於該地區資料中心數量減少,而目前營運的資料中心成本上升,企業可能會裁員或縮減產能,從而損害受支援企業的員工和工人的利益。
對美國製造業的下游影響
到目前為止,本報告分析了25%(或10%)的半導體關稅對資訊通信技術產品和資料中心的影響,這兩個行業是半導體供應鏈價格上漲最直接、最顯著的影響。然而,半導體關稅的影響將波及美國所有製造業,從汽車、航空航太到醫療設備和機械。傳統上,隨著半導體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模擬活動已經數位化,這意味著任何製造業都無法免受半導體關稅引發的價格上漲的影響。
事實上,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估計,半導體製造投入品的關稅每增加1%,就會導致一座晶圓廠的總建造成本增加0.64%。半導體晶片價格每上漲1美元,嵌入半導體的產品就必須將售價提高3美元才能維持先前的利潤率。
半導體晶片價格每上漲1美元,嵌入半導體的產品就必須提高銷售價格3美元才能維持先前的利潤率。
隨著半導體成本的增加,所有產業的下游成本都將增加,這可能導致企業裁員或倒閉,並降低消費者的負擔能力,這意味著生產和消費都將減少。汽車、卡車和核磁共振成像儀的銷售稅將減少,這將使已計算的1,650億美元稅收損失進一步增加。消費減少也會對經濟成長產生影響,實際上,GDP成長的下降幅度甚至會超過上述潛在的1.4兆美元。半導體關稅將對美國的汽車製造業造成特別嚴重的打擊,正如以下的案例所闡述。
案例研究:美國汽車產業
半導體關稅可能會推高成本,加劇供應短缺,對美國汽車產業造成衝擊,就像新冠疫情晶片危機一樣。在2020年和2021年的危機期間,晶片需求的激增導致供應鏈出現瓶頸,晶片產能無法滿足需求。因此,交付周期,或者說等待接收晶片的時間,達到了一年甚至更長的歷史最高水準。
這次供應緊縮衝擊了所有下游產業,但汽車產業卻極為脆弱。現代汽車平均配備1000到3000個半導體晶片。 當汽車製造商開始感受到晶片短缺的痛苦時,他們關閉了美國業務。其中包括豐田停止了所有美國生產,通用汽車和福特也暫停了北美的生產。截至2020年4月,美國汽車銷量已下降20萬輛。 2021年,汽車產量減少了7,70多萬輛,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收入損失,而新車價格上漲了17%以上,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到2023年,晶片短缺造成的生產中斷終於有所減緩,汽車生產慢慢恢復正常。
在晶片短缺期間,所有國家的汽車行業都受到了影響,這意味著所有公司都遭受了收入損失,而不僅僅是福特和通用等美國公司。如果川普對半導體徵收25%的關稅生效,可以預見同樣的結果。隨著半導體價格上漲,汽車製造商將面臨一個選擇:要麼繼續以以往的價格購買半導體,並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要麼按照川普的意圖:轉移供應鏈,嘗試尋找國內生產商。
如果汽車製造商選擇第一種方案,消費者將立即感受到影響。四年前,半導體是美國汽車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汽車產業的依賴程度甚至更高。預計到2030年,安裝在汽車上的半導體價值將成長至4,000美元,比2020年成長800%。半導體成本上漲22%可能導致汽車成本直接增加高達800美元,而這些關稅造成的間接成本目前尚不清楚。對電動車(EV)的影響將更大,該產業對美國技術競爭力至關重要,其所需的半導體數量是傳統汽車的20倍。成本上漲可能會阻礙對電動車的投資,並使美國汽車製造商在這個已由中國主導的市場中進一步落後。
半導體成本增加25%可能會直接導致每輛汽車的成本增加高達1000美元。
第二種選擇,即以國產晶片取代外國製造的晶片,也存在弊端。美國晶片製造業在許多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全球僅有12%的半導體產自美國,這意味著,如果汽車產業以及其他所有受影響的產業決定轉向美國供應商,汽車產業可能將面臨另一場供應緊縮。即使外國公司將業務轉移到美國,讓這些晶圓廠投入營運也需要數年時間。此外,汽車生產中使用的晶片通常不易被替代,因為它們通常是針對每款車型及其在車輛內的特定功能專門設計的。
不幸的是,更換供應商並不像打電話給英特爾或德州儀器下訂單那麼簡單。美國汽車製造商先前曾艱難地承受過一次晶片供應衝擊,這充分證明該產業是多麼脆弱。對半導體徵收25%的關稅將對整個行業造成衝擊,對美國製造商和美國在該行業的競爭力造成不成比例的損害,而決策者本應大力支持這一行業,而歐洲和亞洲的汽車製造商則從美國的損失中獲益。
美國半導體製造
最後,即使半導體關稅會降低經濟成長、加劇通膨並損害美國企業,半導體公司也可能不會大規模遷移到美國。半導體晶圓廠是最複雜、最精密的建築之一,其建設需要數年時間,提前規劃,耗時數年才能完工,耗資數十億美元。晶圓廠的選址取決於多達500個變量,包括關稅,還包括熟練工人、優惠的稅收和貿易政策以及監管和環境條件。關稅就認為半導體公司會遷往成本更高的美國,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即使一家公司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工廠也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工。事實上,在美國,新建一座晶圓廠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而擴建一座棕地(指被棄置的工業或商業用地而可以被重複使用的土地)工廠則可能需要長達三年的時間。
結論
對半導體進口徵收25%的關稅將適得其反,有可能損害美國經濟成長,增加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並削弱美國在關鍵產業的競爭力。此類關稅將導致直接且持續的GDP損失,並在10年內達到1.4兆美元(如果25%的關稅在此期間維持不變)。對美國家庭的影響也將同樣嚴重,光是第一年的收入損失就將達到122美元。半導體價格承受能力的下降將波及整個經濟,影響那些能夠提高生產力的ICT產品的成本和供應,進而抑制美國各行各業的創新和生產力成長。
半導體關稅將危及人工智慧、資料中心和製造業的關鍵技術進步。半導體成本上漲將推高人工智慧模型訓練的價格,減緩資料中心的擴張,並削弱美國企業與獲得巨額補貼的中國競爭對手競爭的能力。此外,半導體幾乎用於所有先進產品的生產,包括汽車、醫療設備和航空航天產品,這進一步增加了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雖然促進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發展無疑是本屆政府努力的目標,但對半導體徵收25%的全面關稅並非解決方案;相反,這只會損害美國經濟,同時阻礙振興美國半導體製造業更有效、成本更低的途徑。(格隆匯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