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特斯拉股價100美元時重倉買入,如今已獲得十倍收益;她預言比特幣將漲至150萬美元;她投資的基因測序公司重新定義了癌症早篩,她支援的腦機介面技術讓癱瘓患者重獲"身體"。
華爾街稱她為“顛覆性創新女王”,媒體譽她為“女版巴菲特”,但Catherine Wood(木頭姐)更願意自己被稱為“未來的投資者"。
“木頭姐”出名不僅因為她管理著超過200億美元的龐大資產,更因為她擁有一種罕見的能力:用數學模型預測技術革命的軌跡。
比如當傳統投資者還在分析財報時,她已經在思考十年後世界的模樣。她用賴特定律解釋成本下降規律,用S型曲線描繪創新演進路徑。
ARK投資管理公司就是“木頭姐”這套投資哲學的載體。這家成立於2014年的資產管理公司專注於五大顛覆性創新平台: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儲能技術、區塊鏈技術和多組學測序。
ARK不投資傳統價值股,只押注那些能夠重新定義人類文明邊界的技術公司。他們的投資組合讀起來像科幻小說:特斯拉、SpaceX、Neuralink、OpenAI、Anthropic......
在這次深度專訪中,“木頭姐”與ARK首席未來學家Brett Winton(佈雷特·溫頓)詳細解構了埃隆·馬斯克如何通過跨領域資料積累建構商業帝國,分析了AI市場的投資機會和競爭格局,預測了類人機器人市場的爆發時點,解釋了SpaceX 2.5兆估值背後的火星商業邏輯,並大膽預言這場技術革命將推動全球GDP增長率從3%躍升至7%,創造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富增長奇蹟。
核心要點:
1.類人機器人技術難度是自動駕駛1萬倍,但2020年代末將實現商業化突破
2.26兆美元類人機器人市場將重塑家庭消費,節省家務時間帶來極高投資回報
3.Neuralink已實現癱瘓患者意念控制,未來將提供記憶增強和超人認知能力
4.SpaceX 2.5兆估值基於火星殖民邏輯,投資者買到的是火星產權而非分紅
5.為火星設計的"外星級"技術在地球形成降維打擊,佔據90%發射市場份額
6.Circle IPO標誌加密貨幣"ChatGPT時刻",穩定幣率先成為數字美元載體
7.DeFi將把全球金融服務成本從3.4%降至1%,5兆美元市場規模可期
8. 通縮性技術推動7%GDP增長,創新力量將戰勝短期政策波動影響
嘉賓介紹
瑞安·肖恩·亞當斯(Ryan Sean Adams)
主持人(圖左上)
喬希·凱爾(Josh Kale)
聯合主持人(圖右上)
凱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
現任ARK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被譽為"女版巴菲特"(圖左下)
佈雷特·溫頓(Brett Winton)
現任ARK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未來學家兼研究總監(圖右下)
Bankless播客:我們來討論更具未來感的類人機器人技術。特斯拉的Optimus項目能夠復用自動駕駛的技術積累,這是否給了他們巨大優勢?
“木頭姐”:類人機器人本質上是三大核心技術的融合:機器人技術、儲能技術和人工智慧。埃隆預測特斯拉將在全球類人機器人領域佔據第一,而第2到第10名很可能都來自中國。這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帶來巨大市場需求,以及政府將機器人列為"新質生產力"的重點發展方向。
佈雷特·溫頓:AI技術的飛速發展顯著提前了商業化時間表。我們原本預期類人機器人要到2030年代才能實用化,現在看來2020年代末就可能實現。
但技術難度確實巨大。自動駕駛相對簡單——左轉右轉、加速剎車,感測器位置固定。類人機器人卻要在複雜的人類環境中操作,擁有數十個獨立關節,感測器位置隨身體運動變化,而且沒有像道路標線那樣的環境指引。我們估算技術難度約為自動駕駛的1萬倍。
不過類人機器人的容錯性更高。汽車碰撞可能致命,但機器人的操作失誤通常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綜合考慮,2020年代末是現實的商業化節點。
Bankless播客: 市場空間有多大?
“木頭姐”: 數字令人震撼——我們預測未來5-15年內,全球類人機器人市場將達到26兆美元。作為對比,全球年度GDP總量約130兆美元。
商業邏輯基於消費模式轉變。美國家庭平均在汽車上花費3萬美元,但實際使用率只有5%。當自動駕駛計程車普及後,這筆錢將轉向家庭機器人——幫助洗碗、疊衣服、遛狗、照看孩子。每天節省半小時到一小時家務時間,投資回報率極高。
而且機器人會持續升級。不像iPhone升級後反而變慢,機器人的軟體升級會真正提升性能,讓同一台裝置越用越強。這種體驗是革命性的。
佈雷特·溫頓:特斯拉的優勢明顯:同樣的晶片架構、共享的訓練資料、相同的AI演算法。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內部測試場景——可以在自己工廠裡驗證機器人性能,這是其他公司無法比擬的優勢。
Bankless播客:我們聊一下更科幻的技術——腦機介面。有視訊顯示患者用Neuralink玩《使命召喚》,馬斯克還說癱瘓患者未來能控制機器人身體,這現實嗎?
“木頭姐”:我們實地參觀過Neuralink,那次體驗極其震撼。坦率地說,我都想嘗試這項技術。
佈雷特·溫頓:Neuralink正在解決一個重大醫學難題。全球有超過100萬嚴重癱瘓患者無法正常交流,這項技術為他們帶來了希望。
目前的晶片植入大腦手部運動皮層,能夠讀取患者的運動意圖。患者想像寫字或指向某處,晶片就將這些神經訊號轉化為螢幕操作。首位接受植入的患者在第一天就打破了腦機介面領域的所有輸出速度記錄。
技術發展分幾個階段:現在是"讀取"階段,下一步是擴展到語言皮層,讓患者通過想像說話來產生語音。更進一步是"寫入"階段——向大腦傳輸資訊。
對盲人,可以繞過眼睛直接刺激視覺皮層恢復視覺,這種人工視覺甚至能感知紅外線等人眼看不到的光譜。對聾人,類似人工耳蝸的原理可以恢復聽覺。
最終目標是讓這種手術像雷射近視矯正一樣簡單便宜。未來可能出現專門的"Neuralink中心",提供記憶增強、智力提升等服務。想像一下,人類能以思維速度與AI交流,獲得遠超常人的認知能力。
Bankless播客:這不就是科幻小說裡的"人機融合"嗎?
佈雷特·溫頓: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當人腦能直接與AI通訊時,我們對智能、意識、甚至人性本質的理解都將被重新定義。這可能是人類進化的下一個階段。
Bankless播客:ARK給SpaceX的估值達到2.5兆美元,這個數字足以讓它成為全球最值錢的公司之一。這個估值是如何計算的?
佈雷特·溫頓:核心驅動力是Starlink衛星網際網路業務。通過Starship大型火箭,SpaceX能將發射成本從每公斤數千美元降至幾百甚至100美元。這種成本優勢使大規模衛星部署成為可能。
全球通訊市場約1.3兆美元,我們預測Starlink能獲得2000-3000億美元收入。但關鍵不在於分紅,而在於火星計畫。這些收入將全部投入火星基礎設施建設。
Bankless播客:投資火星不是開玩笑?
佈雷特·溫頓:完全不是。投資者必須理解,你買的不是現金回報,而是未來火星殖民地的股權。首批運往火星的貨物將包括Cybertruck和Optimus機器人,用於建設基礎設施。
這不是科幻幻想,而是商業戰略。為火星設計的技術在地球上往往具有碾壓性優勢,這解釋了SpaceX為何能壟斷地球90%以上的發射市場。你不會為地球市場設計那麼大的火箭,也不會讓火箭垂直著陸,但火星需求推動了這些"外星級"技術的誕生。
“木頭姐”:歷史上,國防需求推動了矽谷的崛起,現在局面顛倒了——商業航天領先軍用航天。SpaceX的火星技術將帶回大量創新成果,就像阿波羅計畫催生了現代電子工業一樣。
佈雷特·溫頓:長期來看,從火星為地球提供衛星服務可能比從地球發射更經濟,因為火星到地球軌道的能量需求遠低於地球表面到近地軌道。火星基地最終可能成為太陽系的工業中心。
從特斯拉角度看,在火星極端環境下測試的機器人回到地球將無堅不摧。這種技術外溢效應價值巨大。
Bankless播客:加密貨幣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Circle成功IPO,股價漲了6-8倍,Robinhood宣佈了全面的代幣化戰略。您如何評估這些發展?
“木頭姐”:Circle的IPO確實是加密貨幣的"ChatGPT時刻"。這標誌著機構投資者開始認真對待數位資產這一新興資產類別。
讓我意外的是,穩定幣而非比特幣率先在新興市場找到了廣泛應用。以USDT為代表的美元穩定幣實際上成了"數字美元",這個功能比我們預期的更重要。
Robinhood的轉型最具代表性。他們推出了以太坊二層網路、股票代幣化等產品,全面擁抱Web3。我們認為它有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數字金融服務商之一。當初我們投資Robinhood時被批評投資"散戶炒股平台",但我們看中的是其技術創新潛力。
佈雷特·溫頓: 當前有兩場金融革命同時進行:
第一場是貨幣革命。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直接挑戰傳統貨幣體系,從儲值工具逐步向交換媒介和計價單位演進。穩定幣則加速了這一處理程序。
第二場是服務革命。DeFi通過智能合約提供更高效、更便宜的金融服務。傳統金融業向經濟收取約3.4%的費用,到2030年這相當於對1000兆美元金融資產徵收的巨額"稅收"。
DeFi承諾將這一成本降至1%左右,同時讓普通人享受此前只有大型機構才能獲得的複雜金融產品。不再需要成為億萬美元企業才能獲得摩根士丹利的服務,任何人都能直接使用區塊鏈上的金融協議。
我們預測DeFi生態系統到2030年市值將達5兆美元。穩定幣的普及就像從撥號上網向寬頻的躍升,將大幅加速這一處理程序。
Bankless播客: AI代理和機器人是否需要可程式設計貨幣?
佈雷特·溫頓: 絕對需要。想像AI代理自動執行複雜的投資策略、風險避險或跨境支付,這些都需要可程式設計的數字貨幣支援。傳統銀行系統無法滿足AI時代的金融需求。
Bankless播客:在關稅、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背景下,您對2025年宏觀經濟前景如何判斷?特別是您預測的7%GDP增長能否實現?
“木頭姐”:市場持續突破各種"擔憂之牆",這本身就反映了底層經濟動力的強勁。我剛結束歐洲和亞洲的調研,國際社會確實對美國政策方向感到困惑,但我認為這可能有戰略考量。
川普想成為"史上最偉大總統",貿易戰和地緣衝突顯然無法實現這個目標。我判斷當前的強硬措施是為中期選舉鋪路,真正的結構性改革將在後續推出。
通過100%資本支出費用化政策,美國實際企業稅率能降至14-15%,這將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具投資吸引力的目的地。結合監管鬆綁和技術創新加速,我們預期將出現生產力驅動的強勁復甦。
Bankless播客: 7%的增長率會不會太樂觀?
“木頭姐”: 歷史提供了先例。上世紀之交,電話、電力、內燃機的普及推動全球GDP增長率從0.5%躍升至3%,這種增長模式維持了125年。
現在我們有五大創新平台同時爆發: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儲能技術、區塊鏈技術、多組學測序。而且這些技術都具有強烈的通縮效應——成本下降,購買力提升。從AI的單次處理成本到自動駕駛的每英里成本,再到SpaceX的每公斤發射成本,各領域都在經歷斷崖式成本下跌。
所以7%其實是保守估計。關鍵是這種增長不會帶來通膨壓力,反而會推動價格下降。
Bankless播客: 最大的風險在那裡?
“木頭姐”: 中國製造業的同質化競爭確實是挑戰,將進一步推動全球通膨下行,但也會壓縮企業利潤率。
不過總體而言,美國在投資回報率方面將繼續領先全球,這會吸引持續的資本流入並支撐美元走強。技術創新的根本力量最終將戰勝短期政策波動。
我們正站在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財富創造的起點。從馬斯克的資料帝國到26兆美元的機器人市場,從腦機融合到火星殖民,從金融革命到7%的GDP增長——這些趨勢正在重新定義文明的發展軌跡。
Bankless播客: 確實,您描繪的未來既令人興奮又充滿挑戰。
“木頭姐”: 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我們正在走向一個充滿奇蹟的世界,而這個世界的大門正在我們面前徐徐開啟。關鍵是要有足夠的想像力和勇氣去擁抱這個未來。 (每日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