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正被外資“瘋搶”

據高盛估計,2022年11月以來,對沖基金投資者連續3個月淨買入中國股票,對中國的淨敞口目前為繼2020年底高峰以來的最高水平



海外赴華飛機一票難求,讓投資經理沒想到的是,買一張到中國股票市場的“機票”竟也這麼難。

“今年以來,我們在股市上買不到美的,買不到東方雨虹,就連洽洽食品也買不到了。像在經濟復甦這種比較火的賽道上,雖有公司不錯,但也沒有選到估值合適的標的。”羅斯柴爾德資產管理公司(Edmond De Rothschild Asset Management)新興市場投資經理包夏東對《財經》記者感嘆道,“不是想買的外資太多,就是股票估值被市場炒得太高了。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能超過30%,我們需要和其他買方賽跑。一些估值過高的股票也不符合價值投資的理念。”

想買的股票“中籤率”太低,安本(abrdn PLC)亞洲股票投資經理黃新耀(Ng Xin Yao)也是其中一員。“真是太火爆了。我們擁有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質的基金可以較自由買賣A股,沒有的話就只能通過陸港通機制了,外資很容易被後者的持股比例限制住。對我們看好的股票,現在一旦有資質放開,我們立刻就買。”他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說道。

這正是外資搶籌中國股市的真實寫照。1月3日,洽洽食品成為首個被外資“買爆”的股票,當日境外投資者持其股份數觸及禁買線。Wind(萬得)數據顯示,1月,北向資金連續15個交易日淨買入,當月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超1400億元。2月迄今,北向資金淨流入96.67億元。

1400億元的資金量,這對北向資金而言不容小覷。縱向比較看,1月北向資金淨買入額已超2022年全年,為2014年來最高月度資金流入規模。橫向比較來看,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在當前所有新興市場每日11億美元的資本流入中,中國的資本流入佔七成以上。市場人士認為,相對QFII機制,外資更傾向通過陸港通投資A股市場,北向資金更能反映外資情緒。

“外資正投入真金白銀入場中國股市。”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劉鳴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22年11月初時,MSCI中國指數市盈率跌至了9倍以下,這通常是一個很好的買點。我們觀察到,在去年11月和12月,空頭開始補倉,進入今年1月,海外基金補倉加速。”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說道:“2022年11月前,市場估值較低,在防疫政策優化後,市場迎來了反彈。現在市場交易未來六個月的複蘇預期。目前來看,一季度經濟復甦的路徑較為明朗,但二季度經濟復甦的高度、速度和力度仍有待數據驗證。因此,部分投資者變得相對挑剔。”

截至目前,中國內地股市較2022年10月底的低點上漲了18%以上。1月,追踪滬深兩市最大上市公司的滬深300指數上漲7.4%,為連續第三個月上漲。


外資偏愛“大藍籌”

金融市場通常用前兩個希臘字母——阿爾法(α)和貝塔(β)來區分收益。投資者的主動收益稱為α,被動收益稱為β。比如說,當一個人站在自動扶梯上向上走,自動扶梯的速度就是β,這個人的速度就是α。在瑞峰資管公司(Silverhorn)首席投資官克勞斯(Marco Klaus)看來,當前中國權益市場正面臨著β的“大機會”。

“2022年11月前,海外投資人對中國市場是悲觀的,這也是為何當時中國權益市場指數創下兩年新低。對我們來說,中國始終是一個戰略風險敞口,佔據我們資產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正在將在中國的資產配置分配至更高β戰略的敞口,以抓住市場反彈的機會。”克勞斯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在包夏東看來,北向資金月流入創新高,亦有不可忽視的國際因素。海外投資者一般將中國權益資產放到一個新興市場投資籃子裡。這裡不僅有中國,還有印度、韓國等國的資產。目前,美聯儲加息見頂預期顯現,資金逐漸回流至新興市場。在2022年印度股市估值較高的背景下,投資者自然將目光轉向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印股市走勢及外資流向的“蹺蹺板效應”。

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中國、印度所佔權重分別在30%和15%左右。2022年,全球股市表現不振,但印度股市卻逆勢上漲4.4%。今年以來,印度股市下跌了1.9%。

從北向資金具體流向來看,近一個月,北向資金淨買入前十的個股是:寧德時代、貴州茅台、中國平安、隆基綠能、招商銀行、五糧液、比亞迪、中國中免、紫金礦業、東方財富。這既延續了外資對“大藍籌”的偏愛,也反映了其看好消費、金融及新能源的思路。

“這背後一方面是技術原因。”包夏東解釋道,“外資資金體量較大,在監管限制下,如果買一些中小盤的股票,很容易將其買爆。當然,我們也可以等優質中小盤股票發行定增的機會,但這特別需要你的耐心,可能要等好幾年。”

“另一方面來看,這更體現了外資的審美。”他進一步表示,“我們有很多私人銀行的客戶,他們其實有很多選擇,並不一定要投中國權益資產。他們強調的還是價值投資,像上述企業的公司治理、市場溝通、管理層和股東結構都是不錯的,而且其股價也跑贏大市幾個週期了,加之其流動性較好,這自然易獲外資青睞。”

近幾年,外資對A股的“審美”在新能源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截至目前,在新能源重要的下游行業——電氣設備領域,外資持股佔總市值比例高達5.6%。

在克勞斯看來,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正呈現結構性機會,因為這些行業擁有政策支持,也有較低的監管風險,“歐洲投資者試圖在這些領域尋找長期贏家,我們專業領域的頭部GP(普通合夥人)仍致力於在價值鏈上尋找更多更好的機會, 包括已建立護城河的中小型公司。”


看中未來中國經濟

中金預計,2023年海外資金(QFII/RQFII加北向資金)全年淨流入A股規模可能在3000億-4000億元左右。

“這次是海外先信(中國經濟復甦),國內後信。外資流入A股很快、很猛,說明只要給他信心,外資就能回來。現在海外投資人在中國更容易獲取一手資料,他們對中國市場也越來越熟悉了。”包夏東說。

不過,這也讓市場頗為警惕:北向資金大幅流入是中長期投資,還僅是短線抄底?一般而言,外資分為配置型和交易型,前者背後大多是養老金等長線投資者,後者背後則是海外量化或對沖基金等短線交易者。據高盛估計,2022年11月以來,對沖基金投資者連續三個月淨買入中國股票,對中國的淨敞口目前為繼2020年底高峰以來的最高水平。

“我也有對熱錢快速流入的擔心。”黃新耀說道,“中國經濟差不多是在去年四季度重啟的,現在還沒有看到企業利潤回升的證據,但有些股票就已經漲了四五成了。”

包夏東表示,有兩個指標可以監測熱錢流入的風險。其一,觀測同一公司在A股/H股的價差。一般而言,很少有同一家公司港股的估值高於A股的情況。此種情況出現,說明海外資金持有量較大。其二,觀測大市值公司在港股的異動。“長線投資者買入某隻股票後,倉位就不太容易動了。如果某隻大市值股票在單日的股價波動率達4%以上,就值得警惕。”他說。

以中國平安為例,1月,該公司在A股、H股市場的股價約在48元-52元/股,及56港元-65港元/股之間。1月最後幾個交易日,騰訊控股股價六連漲,單日漲幅逼近4%。

從長期投資者角度來看,美國量化基金智慧樹投資(Wisdomtree asset management)是一個代表。該公司基金經理任麗倩目前管理著多只包含中國民營股票基金。一般而言,她會先構建模型,後選股,模型是基金重要的驅動力。她一年多才會調整一次指數。在風險可控範圍,投資者大多也持有基金多年,不輕易拋售。由於只投資民營企業,該基金對醫療,信息科技和消費公司相對權重較高。

“目前,我們的思路是long China(做多中國),而不是timing China(抄底中國)。不論是我還是投資人,看中的都是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股票的回報率,及股票本身的波動性。投資者也是站在全球的角度投資中國,分散投資某個地區的風險,分享中國增長的紅利。”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黃新耀也稱,多數長期投資者較為看中投資的穩定性,“我們很多的客戶都是持有3年-5年不動倉的,我們不太願意進入波動性較大的市場。從投資思路來看,我們更多關注企業的基本面,或者像中國五年經濟計劃這樣的政策面,這才是投資的關鍵。”

“不要以為一個月股價漲了40%-50%就是牛市來了。長期投資者會想,那不是給你買單的意思嗎?我們本身也不喜歡在這樣高波動的市場中操作。長期投資者關注在於,企業能否給出確定性的增長預期,基本面能否真正回來。”包夏東也說道。


A股機會何在?

展望後市,劉鳴鏑表示,中國股指今年還有上漲的空間。預計在二季度,MSCI中國指數有望升至80點,即較當前點位還有約9%的上漲空間,滬深300指數有望升至4600點。關於資金流向,她表示海外巿場短期關注中國股市散戶的風險偏好;中長期則關注內地的養老保險新舉措,是否會為A股市場提供穩定的投資資金來源。

“外資是A股的邊際增量,更多是風向標的作用。”孟磊也表示,“從基本面來看,未來A股上升空間取決於今年中國經濟恢復程度,這背後取決於貨幣、財政,信貸、房地產等政策的支持。從資金面來看,則要看基金等大機構投資者的進場情況。”他說。

瑞銀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4.9%,A股盈利增長從2022年的4%回升至2023年的15%。高盛認為,2023年,MSCI中國指數每股盈利增長預期將升至17%。

關於A股具體的投資機會,在劉鳴鏑看來,大消費始終是值得關注的板塊。“無論身處哪個時代,消費都涉及到居民的必需及可選支出,穩定性相對較高。在政府部門支持提振消費,居民擁有超額儲蓄、未來收入預期進一步向好的支撐下,消費行業的收入會比較穩健。”她說。

這與孟磊的觀點不謀而合。在他看來,二季度財報季的數據或為消費復甦情況提供指引。此外,企業利潤增速也值得關注,因為這將是大多數居民的收入來源。

高盛據春節期間旅行和消費數據測算,中國旅遊及出行流動性已恢復到疫情前80%-90%的水平,節日相關支出增長強勁。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末,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較2021年多增7.94萬億元。商務部於年初表示,將積極研究促消費的政策舉措。

“不過,在疫情防控政策迎來重大優化調整後,仍需注意的是未來疫情感染高峰可能會出現第二波、第三波。”劉鳴鏑提醒道,“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這總體上對上市公司業績和股市的影響不大,但消費復甦可能會出現小幅波動。”

此外,消費基本面亦有隱憂。目前,白酒經銷商庫存積壓嚴重。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數據顯示,目前白酒全行業未開封的庫存至少價值3000億元,約為2021年零售總額的一半。

從買方角度看,如果某些板塊有明顯受益預期,量化基金是否會有所變動?“我遇見過很多希望增加主動投資比例的投資人。他們會問我說,可否在選股時增加一些自身偏好?我說當然可以,這取決於你的回報預期、風險偏好,及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和行業向好發展的信念。”任麗倩說。

包夏東表示,消費一直是外資A股關注的重要板塊。無論是當前的超額儲蓄,還是從中國龐大的中產人數來看,消費都是很大的機會。“前幾年,外資曾有一種討論,是否將中國資產從新興市場籃子中拿出來,因為中國中產人數實在是太多了。”

在中國經濟“重啟”之後,包夏東也發現,無論是法國的奢侈品店,還是旅遊景點,歡迎中國遊客的牌子越來越多了,這彷彿又回到幾年前的樣子。“不僅是金融市場,大家都希望中國消費起來,中國遊客回來。”他說。(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