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認證
北風窗
洞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香港的最新動態,政策與發展,掌握投資之機先。
敲響警鐘!美國欲收購全球最大晶片封裝裝置公司,重蹈光刻機“卡脖子”戲碼?
最近歐盟對國產新能源汽車加征關稅鬧得沸沸揚揚,雖然還是沒有阻擋關稅大棒的落錘,但反制措施也是接連不斷;最終鹿死誰手還真未可知。 不過,在歐盟大張旗鼓搞事情之餘,美國也在悄悄佈局,這次主要發力的是——半導體封裝領域,正欲收購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裝裝置公司,其意圖是什麼呢?可謂是路人皆知了。 一、美國收購ASMPT,劍指晶片封裝 我們知道隨著晶片製程的越來越小,關於摩爾定律已死的說法已經很長時間了。早在2014年,3D半導體整合公司MonolithIC 3D的首席執行官Zvi Or-Bach就曾得出過同樣的結論,可以說“摩爾定律”已經停止在了28nm節點上,不再真正有效。 2017年以來,輝達公司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曾多次宣稱摩爾定律已死,試圖解釋這一趨勢,他表示,更強大的硬體將不可避免地花費更多成本,需要更多能源。 正因為如此,整個行業都不再過於熱衷追求最先進的工藝,而是大力發展各種封裝技術,從而更好地平衡性能、功耗、成本等等。 與製造晶片一樣,晶片封裝過程也需要各種相關的裝置。而總部位於新加坡的ASMPT正好是全球半導體封裝裝置最大的供應商。 根據彭博的最新消息,美國私募基金KKR已經對知名半導體裝置製造商ASMPT提出不具約束力私有化收購要約;據瞭解此次交易金額估計高達50億美元。 與此同時,在10月18日,美國宣佈了一項初步投資額達16億美元的創新投資基金計畫,旨在推動美國在先進封裝產業的佈局和升級。事實上,根據美國媒體披露,美國正計畫將對華施壓的重點轉向先進封裝領域,這一領域正逐漸成為晶片行業競爭的關鍵。 因此,此次收購事件發生於當下,不由得讓人聯想浮翩。我們知道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由於場外因素的干擾越來越大,KKR對ASMPT這一全球頂尖封裝裝置供應商的潛在收購,其潛在意圖何在?——不言自明! 此次收購將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產生怎麼樣影響呢?ASMPT與中國又有了怎麼樣關聯呢? 二、ASMPT與中國 我們知道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裝市場,同時中國在封裝領域是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已經接近全球領先水平的。 中國不僅有長電科技、通富微電和華天科技等常年穩居全球前十大的封裝企業;再加上近年來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和先進封裝等相關企業在中國遍地開花,中國封裝產業正在蓬勃發展。 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ASMPT的參與。ASMPT是由荷蘭半導體裝置商ASM International(ASMI)創始人Arthur del Prado及中國香港的林師龐於1975年創立,總部設立於新加坡,主要從事半導體及電子行業機械及材料生產業務,是全球頭部的半導體和發光二極體(LED)行業的整合和封裝裝置供應商,現有約10800名員工,業務遍及30多個國家。 根據財報,2024年上半年,ASMPT銷售收入為64.8億港元;持有的未完成訂單總額為港幣64.0億元,訂單對付運比率為0.98。目前ASMI仍持有ASMPT的24.85%股權。 其實,ASMPT與中國的關係很深,其於1989年在香港上市,這表明其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絡。另外ASMPT在中國擁有多個研發基地和生產基地,包括中國香港、台灣、中國成都等11個研發基地,以及中國深圳、惠州等地的生產基地,這使得ASMPT能夠緊密貼近中國市場。 同時,中國也是ASMPT最大的收入來源。根據2023年財報資料,中國大陸以30.52%的市場份額成為其最大的市場,緊隨其後的是歐洲(28.49%)和美洲(18.37%),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6.16%)、韓國(3.3%)和台灣(3.43%)也佔有一席之地。 甚至,ASMPT於2023年底將其所有中國的半導體業裝置業務打包分拆,在上海臨港成立奧芯明,以獨立實體、獨立品牌的概念開始運作,並設立研發中心,將大量半導體封裝裝置的技術授權到國內進行國產化研發,成為ASMPT提升本土創新和技術發展的重要基地。 如上所述,ASMPT不僅在業務上與中國深度融合,其在營運、研發等方面也與中國日益深入,更重要的是ASMPT獨立設立主體,也就是說上海粵芯明就是一家中國半導體公司了。這一方面體現了ASMPT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以及其在半導體封裝領域的深厚實力;同時也表明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封裝領域的地位和影響日益顯著。 因此,如美國私募基金KKR對ASMPT收購成功將對中國半導體封裝領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如被收購,或將喪失自主性 如上所述,中國封裝產業近年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趨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正在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ASMPT也深度參與了中國封裝產業的各個環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ASMPT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價值和重要性愈發凸顯。 首先,在與ASMPT合作過程中,有助於中國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ASMPT在封裝領域的先進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這對於提升國內封裝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如被收購,可以預見在封裝領域的先進技術以及各種先進裝置可能面臨限制甚至斷供的風險。 其次,由於ASMPT已經深入到國產半導體封裝各個環節,並且ASMPT也主動進行國產化、本地化戰略,這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價值。 如被收購,可以預見ASMPT的國產化和本地化戰略或將被迫中斷,這將直接威脅到國產半導體產業的自主性。 其實,更為關鍵的是:如被收購可以預見ASMPT的技術研發以及創新上的投入將急劇減少,甚至直接中斷;這對於國產封裝產業的發展,以及技術進步無疑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因此,正當ASMPT在中國市場的進行國產化以及本土化戰略取得顯著進展之際,美國橫插一腳,意圖通過私募基金KKR收購ASMPT的方式進行“攪局”,其意圖是單純的資本投資,或是另有企圖——通過收購,加強控制ASMPT技術的流向,以符合美國出口管制政策,防止先進技術流向中國? 在當前全球半導體場外因素影響不斷擴大的形勢之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何況“光刻機”的血淚教訓仍然歷歷在目;如ASMPT被美國控制,將對國內封測供應鏈帶來潛在的風險,阻礙國內封裝產業的發展。 (飆叔科技洞察)
澤平宏觀—為何結婚對數創40年新低?中國婚姻報告2024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組成部分。對於個人來說,婚姻是情感的昇華,家庭是切實的歸屬感。對於社會來說,長期和諧的婚姻家庭關係有助於社會穩定。 但近年來,多種選擇和無奈之下,中國人結婚少了、結婚晚了、離婚多了。隨著社會發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獨立自由,認為婚姻是束縛。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輕人實現家庭變得更加困難。從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齡化問題正在削減適婚年齡人數,結婚“主力軍”減少。“婚都不想結,還生什麼孩子”,正成為一批年輕人的選擇,結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齡化加重是互為因果的。 11月1日,民政部發佈《2024年3季度民政統計資料》,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474.7萬對,離婚登記196.7萬對,同比分別減少94.3萬對、0.6萬對。 參考近十年資料,前三季度結婚登記對數佔全年比重在72%-79%,估算2024年全年結婚登記對數在601萬對-659萬對,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來的新低。 本文重點分析了中國婚姻現狀、原因及影響,並提出建議。 1 中國婚姻現狀:結婚少了、結婚晚了、離婚多了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婚姻狀況發生很大轉變,主要體現在結婚率下滑、初婚年齡推遲、離婚率長期持續攀升直到近年有所改善。 一是結婚登記對數不斷創新低,10年內下降49.3%,2023年補償性結婚需求釋放,預計2024年結婚對數創近40年來的新低。2013-2022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6.9萬對的歷史高點持續下滑至683.5萬對,降幅49.3%,2023年結婚登記對數768.2萬對,同比增長12.4%,主因疫情後補償性結婚需求釋放。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474.7萬對,同比減少94.3萬對,說明補償性需求基本結束。參考近十年,前三季度結婚登記對數全年佔比在72%-79%,可以估算出2024年全年結婚登記對數在601萬對-659萬對之間,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來的新低。2013-2022年粗結婚率從9.9‰降至4.8‰,2023年升至5.4‰。 二是“晚婚”現象突出,初婚人數減少,25-29歲代替20-24歲人群成為結婚主力,高年齡層段(40歲以上)結婚登記佔比大幅上升。2013年-2022年,內地居民初婚登記人數從2386萬的高點降至1051.8萬人;再婚人數先升後降,2019年達到455.9萬人峰值後降至2022年的315.2萬人。2005-2022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15.2%,25-29歲從34.3%升至37.2%,30-34歲、35-39歲、40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9.9%、4.9%、3.9%增至20.7%、9.1%和17.7%。 三是離婚對數和離婚率經過長期持續攀升後,在制度調整下近年有所改善。1978-2022年,中國離婚登記對數先升後降,從1978年的28.5萬對升至2019年470.1萬對的峰值,此後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259.3萬對,主因實施了離婚冷靜期政策。2024年前三季度,離婚登記對數196.7萬人,同比減少0.6萬對。粗離婚率從0.2‰攀升至2019年的3.4‰,2022年下滑至2.0‰、2023年小幅升至2.6‰。 四是未婚比例增加,未婚同居率提升,非婚生育增加、但佔比較低。從2009年到2013年,20-39歲女性人口中,已婚比例從77.93%下降到67.06%,到2019年,又上升到72.72%。2019年,中國30-34歲男性未婚比例為18.16%,女性未婚比例為8.7%,低於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根據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資料,出生佇列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為33.33%,女性為26.79%;出生佇列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為37.99%,女性為33.13%。根據2016年CFPS資料,出生佇列為1970-197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佔比為5.9%,未婚生育佔比為0.3%;出生佇列為1980-198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佔比為6.1%,未婚生育佔比為1.2%。(參考育媧人口《中國婚姻家庭報告》) 2 年輕人不結婚:選擇還是無奈? 2.1 自我選擇:高學歷、獨立和社會包容 受教育時間增加、教育年限延長推遲就業平均年齡,進而推遲結婚平均年齡。近年來,中國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水平隨經濟發展大幅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4-2022年博士在校學生數16.6萬人增至55.6萬人,碩士在校學生數從65.4萬人增至309.8萬人。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比例從1999年的15.8%下降至2022年的3.4%。伴隨受教育年限的增長,適婚人口結婚年齡明顯推遲。人口統計年鑑顯示,中國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從1990年的22.0歲上升到2020年的28.0歲;男性同期從24.1歲上升到29.4歲。 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獨立自由與高品質生活,對婚姻持開放態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獨立的實現與自我意識的覺醒。經濟發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給女性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社會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為“家庭主婦”,而是進入職場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97-2022年,專科及以上學歷人口中,女性佔比從37.2%大幅提高至48.1%,女性在高等教育群體中逐漸接近男性。高學歷女性往往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場匹配難度,單身女性規模快速上升。 思想開放與社會包容性增強,離婚不再是一個“談虎色變”的話題。經濟獨立使女性逐漸擺脫婚姻的束縛,更有底氣承擔離婚的不利後果。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2-2022年,人民法院審理離婚一審案件結案數量呈現增長趨勢,從106.6萬件增至143.1萬件,增長了34.3%。根據家理資料,2022年,離婚訴訟案件中家庭瑣事性格不合佔比75.3%,家暴、虐待、遺棄佔比32.9%。 2.2 無奈:婚育成本高、社會壓力大 結婚成本高,城市高房價和農村高彩禮。核心城市房價收入比持續提升,年輕人面臨“買婚房”、“還房貸”雙重壓力。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經過幾輪快速上漲,導致年輕人購置婚房首付、婚後還貸成本明顯提高。2010-2023年,百城樣本住宅均價從9314元/平上漲至16220元/平。2004-2023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兆元增至38.2兆元,增長22.9倍。根據Wind資料,2010-2020年,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從20.0增至24.4。此外,在部分農村地區,天價彩禮導致很多男青年結不起婚。並且,越是偏遠、經濟不發達的地方,彩禮要得越高,讓很多農村貧困家庭不堪重負。 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高,抑制組建家庭意願。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結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根據育媧人口發佈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在統計的14個國家中,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2.7萬元。如果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剛年滿18歲所花的成本相對於人均GDP的倍數進行國際對比,澳大利亞是2.08倍,法國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國是6.9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工作生活難以平衡,更多年輕人選擇推遲婚育。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大學畢業生選擇“慢就業”。如果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結婚生育意願自然會降低。此外,已經就業的年輕人面臨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和競爭壓力,無法達成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從而“沒有時間”或者“沒有精力”邁入婚姻。 2.3 婚姻基礎削弱:適婚年齡人數減少、婚姻匹配困難 適婚年齡人數減少且仍處下降階段。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10-2020年,15-35歲青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33.5%下降到27.2%。根據七普資料,中國80後、90後、00後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別為2.14億、1.78億和1.55億,整體呈不斷下降趨勢。當前結婚年齡主力25-29歲人口大幅下滑,對結婚對數產生負面影響。根據育媧人口《中國人口預測報告》“中方案”,20-40歲人口仍處減少階段,預計2023-2043年下降16.9%。 適婚人口男多女少,婚姻匹配困難。男女比例失衡。比如00後男女性別比約115,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萬,90後男女性別比約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萬。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40歲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萬人。農村“剩男”和城市“大齡剩女”問題突出。2022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過60%分佈在村鎮、一般為較低學歷;未婚女性有超過60%分佈在城市、一般學歷較高。 3 影響:拖累生育水平、加重養老負擔,單身經濟盛行 晚婚導致晚育現象加劇,初育年齡每推遲一個月,總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婚都不結了,怎麼生孩子”。當前,中國絕大部分是婚內生育,非婚生育佔比較低,所以結婚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生育水平。1990-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9.4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8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歲、男25歲)。1990-2020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7.9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9.7歲。並且,1990-2020年30歲及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6%增至近29.8%,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45.4%。從2020年人口普查資料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7.5、30.3、31.6歲。2023年總和生育率僅1左右,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 晚婚晚育、不婚問題加重少子老齡化,進而加重養老負擔,拖累國家財政、制約經濟活力。2013-2023年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算術平均增速19.3%,而支出算術平均增速約為22.3%。2012-2022年中國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算術平均增速18.8%,而支出算術平均增速約為22.9%。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可支付時間自2012年見頂後逐年下滑,從18.5個月逐漸下降至2021年的11.2個月,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區域差異較大大,2023年有14省養老金入不敷出。其中,黑龍江、遼寧、吉林下撥金額829.3、844.3、218.7億元,佔總下撥規模的77.5%。 單身人口數量增長,家庭規模持續縮小。一方面,因為結婚對數下降、結婚推遲等原因,“單人戶”數量日益增長,另一方面,因為住房條件改善,很多年輕人不與父母同住,而是享受獨居生活。2020年,中國家庭戶接近5億戶,其中一人戶家庭超1.25億。2022年,中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數量2.4億,佔總人口的17.1%,創歷史新高,超過英國、法國、德國人口總和。 單身經濟盛行,單身人群普遍儲蓄低,追求高品質、高品質、高消費的生活,助推新消費模式、以及促進文娛、寵物消費。單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費;尼爾森的《中國單身經濟報告》顯示,42%的單身消費者為悅己而消費,遠高於非單身消費者(27%);單身消費者中97%會選擇網購,62%更傾向於點外賣。此外,單身人群呈現年輕化、高學歷化特點,注重自我投資。關於對未來一年的時間規劃方面,“22%的單身消費者期望去讀書,18%的單身消費者希望學習新技能,17%的單身消費者希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均高於非單身消費者的13%、11%和14%。同時,在對未來一年的消費意願預期方面,分別有16%和14%的單身消費者更願意在自我提升和運動健身多花錢”。尼爾森資料顯示,單身群體注重感情寄託,在就餐、娛樂的支出意願高於非單身群體;此外單身青年寵物消費佔比高於非單身消費者,未婚人群佔比達57%。 4 啟示 給予年輕人自由選擇權的同時,減少因為娶不起和生不起導致的不婚和晚婚現象,為適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會福利,改進住房、教育、醫療問題;婚姻背後是人口問題,應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4.1 從居住、就業、教育上緩解年輕人生活壓力 一是成立住房保障銀行收儲庫存商品房用於保障房,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為核心的人地掛鉤,建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二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一方面,進一步推動落實產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決延長生育假、男性陪產假等的待遇保障,對損害女性就業權益的單位進行經濟或行政處罰。另一方面,根據單位女員工規模及年度生育情況,實行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以降低企業承擔的生育成本。加快建構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 三是加大財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從懷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的全面鼓勵生育體系,包括孕期保健補助、住院分娩補助、托育津貼、教育津貼、家庭個稅抵扣、以及對不符合交個稅標準的低收入人群實行直接經濟補貼等。並且,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可在全國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差異化。 四是托育服務供給和津貼保障。將九年義務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時推進教育改革,切實根除“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現象。大力鼓勵和支援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興辦嬰幼兒托育服務機構;同時,提高祖輩隔代照料的積極性,減輕父母的照料壓力。 4.2   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盡快全面放開生育,讓生育權重新回歸家庭。全面放開生育,將是否生育、生育幾個孩子、什麼時候生育的權利還給家庭,由每個家庭自主決定生育的孩子數量。全面放開生育是把生育權從國家計畫回歸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數量多少的選擇權交回給家庭決定,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生育意願。全面放開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還是不會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擔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區會大幅多生導致出生人口激增。 加快建構生育支援體系,大力鼓勵生育。一是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現金補貼、購房補貼等政策,覆蓋從懷孕保健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並對隔代照料發放補貼。三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並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建構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四是加大教育醫療投入,給予有孩家庭購房補貼,降低撫養直接成本。五是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會支援系統,比如男女平等的育產假等。七是支援輔助生殖、發放補貼。八是保障單身女性生育權。 大力發放生育補貼,切實減輕家庭養育孩子負擔。建議國家層面發放生育補貼,發放群體可以向有撫養老人、孩子的家庭傾斜,由於這部分家庭存在較大的育兒、養老支出需求,可以補貼的儲蓄漏出率,同時,可以切實降低這部分家庭生育養育成本。長期看,新增人口會增加對汽車、房屋、電器、旅遊等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支援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對於生育補貼的具體方案,我們建議按照孩子數量針對家庭發放,給有孩家庭每月1000-6000元。比如可以一孩補貼1000元,二孩家庭補貼3000元,三孩家庭補貼6000元。按上述補貼計算,即一孩家庭補貼1000元,二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1500元,三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2000元。按此計算,大約需要提供1-3兆左右的補貼。 (澤平宏觀)
邁瑞醫療,也暴雷?
“春風十里,萬象更新”。這是醫療器械第一龍頭,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在2023年年報中寫下的致股東信。 然而,時隔不到一年,邁瑞醫療的業績急轉直下,宛如嚴寒冬日。 2024年第三季度,邁瑞的業績罕見地出現了下滑,淨利潤同比下滑9.31%,打破了上市以來的正增長紀錄,營收同比增長也僅有1.43%。 不可否認,這是業績雷。 也正是這份業績,使得邁瑞的估值持續承壓,PE距離前兩年最高點已經縮水了70%多,市值也一度難回往日巔峰。 到底怎麼了? 01 行業外部因素成導火索 當前,邁瑞醫療是醫藥行業幾乎唯一一家,自產產品做到年營收超過300億的公司,同行業聯影醫療規模僅有其三分之一左右,就連製藥龍頭恆瑞也不過200多億。 但似乎無論是誰,做到了這個規模,行業影響都無可奈何。 邁瑞主營三大類醫療器械產品,生命資訊與支援、體外診斷和醫學影像產品,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下遊客戶都是醫院,也就會受到招標採購的影響。 公立醫院,作為中國醫院體系的支柱,對醫療裝置的採購不僅要看擴張需求、更新需求和迭代需求,還要看資金供給。 2024年前三季度,正是因地方資金緊張導致醫院改擴建放緩,以及受到醫療行業整頓和醫療裝置更新統籌影響導致國內招標採購持續推遲,邁瑞國內市場收入增長才遭到挑戰,同比僅增長1.9%,第三季度則下滑9.7%。 並且不只是邁瑞自己受到影響,在受影響最大的生命資訊與支援產品領域,國內整體市場規模甚至出現了更大幅度下滑。 02 國際市場增長帶來盈利壓力 將業務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大塊,國際市場的增長邏輯自然和國內不一樣。 國際市場發展相對成熟,且邁瑞醫療的高端業務競爭力不斷增強,得以在國外市場持續拓展。 2024年前三季度,國際市場收入增長18.3%,第三季度增長18.6%,明顯高於國內市場增長。 不過,國際市場增長對公司卻並不是完全利多,因為對外銷售的盈利性向來要低於對內銷售,營業成本更高。 所以在當前這個階段,邁瑞醫療的盈利能力還受到一定挑戰,毛利率同比下滑了近6個百分點。 毛利率的下滑直接影響了淨利率的提升,也因此給邁瑞業績增長帶來壓力,只是淨利率減少得相對更少,還多虧了對銷售費用的控制。 03未來成長展望 不得不說,業績壓力下,邁瑞醫療的短期表現很難評判,如果就今年第三季度或前三季度的業績增速來看,26倍的PE並不算低。 只是公司好不容易從“坑裡”爬出來,與歷史資料相比,當前的估值卻也不算太高。 短期來看,2024年第四季度的業績表現將是關鍵,簡單來說就是邁瑞醫療國內市場的增長預期,並且每年第四季度的盈利壓力本來就大,公司的控費也不能出錯(目前看出錯的可能性不大)。 而在行業招標採購回暖預期之下,邁瑞醫療的增長或存在支撐。 2024年7月,與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有關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正式發佈,且一直到9月底(3季度末)被全部下達至地方或項目。 所以,根據統計,今年9月份醫療裝置招標就已經呈現復甦態勢,銷售額同比增速回正。且本次裝置更新預計拉動600億元的採購規模,對於最近一段時間不過100億的月招采規模無疑形成強助力。 作為國內醫療裝置龍頭,邁瑞醫療也因此將直接受益,改變2024年前三季度甚至2023年下半年以來的增長局面。 另外,公司在國外的增長基本靠產品和管道競爭力在維持,反而不用特別擔心。 市場地位和高端化突破證明了這一點,其中,在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血球、超聲等市場,邁瑞均已經實現了全球市場前三的地位,且在國內毫無意外都是第一。 而未來,通過高端產品發力仍有望不斷拓展國際市場(不僅是北美)。 國內麻醉機市場就是邁瑞高端化推進一個很好的例子,邁瑞和兩大國際巨頭GE、德爾格三足鼎立,但隨著高端乃至超高端麻醉機的推出,公司的市佔率持續提升,進口品牌的市佔率而被壓縮。 而且正是憑藉高端麻醉機,邁瑞醫療曾在哈佛大學的一個附屬醫院斬獲了數百萬美元的訂單。 當然,麻醉機只是其中一個小的細分市場,國內進口品牌佔比高而公司高端產品佔比有待提升的市場並不在少數,比如說免疫診斷、凝血診斷、高端超聲以及內窺鏡市場等。 2023年,邁瑞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預計僅有3%,在其他開發中國家市場的佔有率為8%。 所以,長期來說,邁瑞醫療的增長並不需要擔憂,只要行業成長性在,憑藉不斷成長的競爭力,公司便有持續增長的潛力。 04 結語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不得不說,就在經營業績背後,我們同時看到了邁瑞現階段增長的壓力和仍有望支撐公司增長的因素,就前者而言,我們不可否認,對於邁瑞這個已經算得上“龐然大物”的公司來說,難免會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擾動。 但,就後者來說,包括國內市場招標回暖,以及公司在高端市場不斷突破,邁瑞未來的表現依然值得關注。 (飛鯨投研)
華為大增44.1%,全球平板電腦三季度出貨量!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最新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達到3960萬台,同比增長20.4%。 華為在第三季度的平板電腦出貨量達330萬台,實現了44.1%的同比增長,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8.2%,排名第四,蘋果依然是領導者,第三季度出貨量為1260萬台,同比增長1.4%。 IDC指出,這一成就得益於華為在平板電腦產品多樣化上的努力,過去九個月中,該公司推出了多款新型號,既滿足了精打細算使用者的需求,也適合專業人士使用,尤其是MatePad SE 11,以其競爭力的價格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 不過,在平板電腦市場,蘋果依然是領導者,第三季度出貨量為1260萬台,同比增長1.4%。 然而,由於其高昂的價格,蘋果旗艦iPad Pro在新興市場表現不佳,相反,返校季”促銷活動促進了iPad Air的銷售,為蘋果市場份額貢獻了31.8%。 三星則以710萬台的出貨量位居第二,市場份額達到17.9%,該公司的Galaxy A9平板電腦在多個地區表現良好,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此外,亞馬遜以460萬台的出貨量重新進入前五名,同比增長111.3%,他們在季度末更新了Fire HD 8型號,並借助Prime Day促銷活動推動銷售。 聯想的出貨量為300萬台,同比增長14.7%,儘管降至第五位,但其商業市場表現顯著改善。 IDC高級研究分析師Anuroopa Natraj表示,華為進入前五名是平板電腦市場的重要發展,其激進的定價和對價值驅動型產品的關注顯然吸引了新客戶,他們的成功表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這個領域尋找替代品。 (飆叔科技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