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認證
北風窗
洞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香港的最新動態,政策與發展,掌握投資之機先。
北京車展,C位換人
油電大戰下的北京車展:比亞迪從角落到C位,這些車企已退場。 2024(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以下簡稱「2024年北京車展」)今日開幕。闊別四年,北京國際車展正式回歸。期間,整個汽車產業、包括產業參與者的生存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四年時間,新能源車銷量從136.7萬輛飆升到949.5萬輛,大增6倍;車企「江湖地位」也大不同,新能源車銷量「一哥」從4年前的北京車展角落到C位,此次車展更有近20個新能源品牌首次參展亮相。另一邊,部分車企銷量已掉出前十,日系“老大”換人,還有部分車企已“隱退”,缺席車展。 從千萬超跑、頂配豪華橋車,到搭載智慧駕駛技術的新能源汽車,2024北京車展上,「小而美」的獨立玩家與超豪華品牌在本屆北京車展上同台亮相,以「新時代·新車」為主題的2024年北京車展,讓人感受到由裡到外全方位的「內捲」。 4年後車展“重聚”,新能源車產銷量增加了6倍! 4年前的北京車展,共展示新車785台、全球首發新車82台(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14台)、概念車36台。 官方數據顯示,本屆車展展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全球首發車達到117台,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為30台,比上次增加了一倍以上,概念車也增至41台,新能源車型為278款。而上次北京車展新能源車為160台,其中中國車企新能源車就有147台。 可想而知,當時中國車企已經整體發力新能源的時候,跨國車企們依然過著燃油車「大賣」的好日子。而在那一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522.5萬輛和2,531.1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2%和1.9%。實際上,與2019年相比,已經分別收窄5.5個百分點和6.3個百分點了。 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分別為136.6萬輛和136.7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7.5%和10.9%。 而在過去的一年裡面,我國汽車產銷量已經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11.6%和12%。其中,新能源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較去年同期分別成長35.8%和37.9%,市佔率達31.6%。 也說是說,兩屆北京車展相隔這四年,新能源車的產銷量已經大幅增加了6倍!今年第一季國內乘用車累計銷量為483.2萬輛,新能源車第一季銷量就達到了177.2萬輛,佔比達36.67%。 再對比下車企上次來北京車展時,彼此的「江湖地位」也截然不同。 乘聯會統計顯示,2020年車商銷售排名前三名的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幾乎雷打不動。自主品牌表現最好的吉利汽車,僅次於上述三位。 TOP15的名單中,還找不到比亞迪的名字。東風日產、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則是TOP10中銷售最熱門的三大日系品牌。 重新來到順義展館的比亞迪,已經放棄燃油車,持續兩年居行業銷量龍頭寶座之後,2024年第一季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市佔率達到12.1%。一汽大眾不僅反超無望,偶爾還會被吉利汽車與長安汽車擠到後方。 曾經的頭部「三駕馬車」中的另外兩位,上汽大眾更多的時候,只能在五六名徘徊,上汽通用在今年一季度更是掉出了前十,日系陣營也已經由廣汽豐田成為老大。 雖說“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但從北京車展這幾年之間的變化足以說明,新能源已成大勢所趨。 這些車企已退隱缺席,「新二代」強勢登場 作為今年國內首個國際A級車展,4月25日起,全球主流車商將在此同台「打擂」。今年以來,車市競爭史無前例地白熱化,除了價格戰打響,車企間、高管之間,也時常 出現相互“喊話”,而北京車展,則讓眾車企直接下場,同時過招。對比了2020年的北京車展展位圖,高合、觀致、威馬、東風雪鐵龍、東風標緻、廣汽三菱、廣汽謳歌、天際、長安歐尚都已經在本次北京車展的參展商中換不到名字。此外,東風悅達起亞現在只剩下起亞參展,馬自達也剩下長安馬自達。 而在消失的這一些名字中,有的已經退出中國市場,有的也被邊緣化,瀕臨「死亡」;有的已經宣布破產停工,有的則被品牌內部整合了。 至於仍成為業界風向標的特斯拉,是近年大型車展的另類缺席者。自從在上海車展被車主鬧事後,特斯拉就已經謹慎看待國內的大型車展。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是規模多大的國內車展,參不參展,完全看他們的心情。 相較之下,理想、鴻蒙智行、小米、阿維塔、深藍汽車、智己汽車、昊鉑、iCAR、極氪、極越、零跑、飛凡汽車、遠航汽車、極石汽車、創維、路特斯、方程豹、仰望等品牌首次亮相北京車展。 這些新增的參展面孔裡面,有些是子品牌壯大,開始在車展上為所屬集團獨自撐起一片天;有些則是上一次北京車展還沒有入局,其中既有背靠大型車企的新能源品牌、新晉造車新勢力、也有跨界造車者。 新能源品牌扎堆,傳統車企展位被“夾攻” 2020年的北京車展上,比亞迪還只是待在E3館一隅,和紅旗為鄰。當時他們的燃油車年銷量比不上現在一個月,而他們的新能源車產品,全年銷量不足20萬輛,還比不上自家的燃油車賣得多,但已經連續8年奪得國內新能源車銷冠。 四年前比亞迪待的那個角落,如今變成了紅旗金葵花。現在,比亞迪已經和旗下的衝高子品牌仰望、方程式豹,在新的展館裡面為自己搭建了更大的舞台。南都灣財社記者在現場可見,比亞迪攤位人潮洶湧,展車前被圍得水洩不通。 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4月上半月,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51.6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市場零售26萬輛。這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首次突破50%,市場佔比首次超過燃油車。 就在上一次北京車展舉辦的2020年,我國製訂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的目標,而四年後的上半年還沒過完,這一目標就已經實現,提前了11年。 如果說,2020年北京車展專門設置的兩個新能源展區,還讓人感覺挺新鮮。四年後的順義展館,從展館分佈圖可見,每個展館都有不只一家新能源品牌入駐,直接和眾多傳統車企「對著幹」:像大眾、寶馬,就要面對小鵬、騰勢、阿維塔及飛凡,日產要被小米、極越、智己、別克新能源“圍毆”,奔馳被理想、哪吒、路特斯、極狐形成夾攻之勢,本田和起亞旁邊都是比亞迪、仰望、方程豹和東風嵐圖、iCAR這些新能源品牌。 如果說,往年那種豪華品牌、合資品牌相對獨立的方式,還可以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再來看看今年2024年北京車展參展品牌的分佈圖,就覺得挺有趣的。屆時公眾日看看誰的人氣最旺,答案似乎可以猜想得到。 (南都周刊)
淨賺3億,他們靠AI美女翻身
吳欣鴻常常既興奮又焦慮,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一年有餘。 吳欣鴻,美圖創辦人、董事長兼CEO,從2022年底AIGC浪潮席捲開來後,他和團隊無時無刻不在爭分奪秒,「感覺所有都加速了,我們也不能落下」。 從財報數據來看,過去一年快馬加鞭,成果頗豐。 2023年全年財報數據顯示,美圖2023年總營收27億元,年增29.3%,歸母淨利3.7億元,年增233.2%。 美圖2023年主要財務資料/圖源:美圖2023年全年財報 而事實上,美圖自2016年上市後,除2022年外幾乎連年虧損,2018年虧損甚至達到了12.55億元。這也意味著,就像2023年財報中特別強調的,美圖營收和獲利的雙重成長得益於AI的推動。 「過去十年,是行動網路的十年;未來十年,將是AI原生應用的十年。」吳欣鴻說。 成立於2008年、落腳在廈門的美圖,見證了網路快速發展的十年,也親歷了科技典範的快速變革。在2023年的全年財報裡,這家已成立16年的公司首次被明確定位為「一家AI公司」。 AI,真的可以成為美圖的搖錢樹嗎? 01 吳欣鴻,克制成為產品經理的董事長 在與鹽財經一個多小時的訪談裡,吳欣鴻提及了16次「戰略」。 他口中的戰略,是指能夠清楚判斷做什麼、不做什麼的能力。吳欣鴻表示,過去十餘年美圖遭遇的各種挑戰都可以歸結於“戰略不清晰”,“總是走著走著就跑偏了,導致做了一堆失敗的東西”。 總是跑偏的背後,是「容易拍腦袋」的創始人和長期以來的「工具自卑」——面對媒體,吳欣鴻從不會迴避這一點。 回顧吳欣鴻本人的創業經歷,他似乎一直擅長精確捕捉人們微妙但普遍的需求,而早期產品往往開發一個成一個。 吳欣鴻/圖源:視覺中國 吳欣鴻,1981年生人,高中時靠域名生意賺得人生第一桶金,後來開發火星文輸入法,依托QQ群在“90後”群體中大範圍傳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用戶數量便突破4000萬。 隨後,吳欣鴻透過QQ空間,捕捉了「90後」的自拍和修圖需求,於是2008年,在廈門創辦了美圖。 美圖的創立還離不開另外一個人──蔡文勝。 蔡文勝與吳欣鴻是福建老鄉,兩人透過網域生意相識。他大吳欣鴻12歲,國中畢業便開始創業,靠網域生意發家,後投身於天使投資領域,投資過包括暴風影音、4399遊戲和58同城等在內的多個專案。 2004年,蔡文勝在北京創立了265導航網站,後在2007年將其出售給Google。時任Google中國的負責人李開復,後來也成為美圖的投資人之一。 在網路產業中,天使投資人成為一家公司的執行董事兼董事長並非常見的現象。而蔡文勝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美圖執行董事兼董事長,吳欣鴻擔任CEO,兩人一直以來的分工是,前者負責資本,後者負責業務。 美圖是靠工具類軟體起家,吳欣鴻總覺得,工具產品的可替代性高,必須得做點其他的才有價值。因此,成立後,美圖做了非常多「其他的」的事情,例如,手機、短片、直播、電商、社交、遊戲、區塊鏈等等。 2018年7月26日,香港,美圖T9手機發表會/圖源:視覺中國 其中,手機與短視頻業務曾被寄予厚望,前者連續多年貢獻了美圖超半成的營收,後者曾一度在短視頻賽道獨佔鰲頭。 可是,手機業務後因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產品滯銷、庫存積壓,最終於2018年底,整塊業務被砍掉,並對外宣稱,將美圖手機品牌獨家授權給小米,此後再無消息。 上線於2014年5月的短視頻應用“美拍”,截至2016年6月30日,月活用戶就達1.5億,僅2年後,月活只在4000萬上下,被後起之秀抖音強勢趕超,並在遭遇下架整改後,奄奄一息。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圖始終無法提出一個能夠從根本上扭轉財務頹勢的發展方案。 2021年3月,美圖也因其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大額投資,遭到網友諸如「割韭菜」「不務正業」的群嘲。 2023年6月1日,蔡文勝辭任,吳欣鴻接任。 吳欣鴻表示,蔡文勝任,是給了他和管理團隊更大的空間。此前,自己的角色更像是“產品經理”,只管做好產品,融資、上市或是投資決策等事情幾乎全都交由蔡文勝,“人是需要成長的,一直在庇護下,可能永遠無法面對和解決問題」。 如今成為董事長的他,開始學習克制自己總是想要參與第一線業務的衝動,而是更聚焦於公司整體策略的發展。 秉持著“將做得好的持續放大,而不是不斷開闢新的'坑'”,在2023年全年的財報裡,美圖明確提出了“生產力與全球化”的戰略目標。 02 讓非專業用戶也能“一鍵變美” 吳欣鴻直言,是因為賺到錢,加之看到別人也發展得很好,他才意識到,工具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時間來到了2022年底,那段時間,AIGC概念火熱,美圖公司旗下應用程式Meitu順勢推出AI繪畫功能。產品一推出,瞬間在海外收穫了一群用戶,更是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多日蟬聯Apple Store總榜前三名。 Meitu推出的AI畫作功能/圖源:美圖秀app截圖 產品及時的正向回饋,堅定了吳欣鴻在AI原生應用上投入的信心。 相較於巨頭們在相繼競爭的通用大模型領域,吳欣鴻更希望聚焦於垂直場景,「大模型創業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但是應用層的機會仍然非常大,大概有兩年窗口期」。 美圖首選了自己長期紮根的影像與影片編輯領域。 過去一年,美圖不僅開發了垂直領域AI視覺大模式MiracleVision,更是推出了多款AI生產力工具。涵蓋了底層技術、中間層的AI技術和創作者平台以及應用層的AI圖片、AI影片、AI設計等多個領域。 美圖推出的各類AI工具 去年12月,MiracleVision已升級4.0版本,多款應用如AI生圖平台WHEE、AI影片編輯工具WinkStudio,以及以AI商業設計為核心的美圖設計室2.0等多款AI產品,既以獨立的應用形式直接面向市場,又以功能的形式嵌套在美圖秀秀等核心產品中。 熱衷美圖秀的用戶發現,在這款APP中,透過AI寫真等功能,在選擇喜歡的造型後,上傳多張個人照片,只需花8.8元便可獲得個人專屬寫真照。這樣生成的一張AI繪畫,迅速在各大社交網站上走紅。 美圖秀的AI寫真功能推出的美式證件照在社群媒體上走紅/圖源:小紅書截圖 垂直領域的競爭同樣激烈。傳統巨頭Adobe與AI創圖先鋒Midjourney各自利用先進技術更新了自家的產品線,引進了專業人士設計的AI功能。只是,這兩款應用程式都有較高的使用門檻和知識需求,前者的使用者必須掌握圖層操作知識,後者的使用者則需了解進階指令和參數調整。 然而,非專業用戶在過程中卻被這些號稱專業的軟體排除在外了。從中,美圖嗅到了商機。美圖沿用了其產品長久以來“傻瓜式操作”的特點,將原先可能需要的多步的操作直接簡化為一步,即“一鍵變美”,主打“新手友好”。 隨著產品形態的變化,美圖服務的人群不斷擴大,從最初主要面向普通消費者(C端),逐步拓展到了內容創作者(如KOL,即大C)和小型商業用戶(如電商賣家,即小B)。 吳欣鴻將「大C」和「小B」定義為傳播者,「我們做了一個研究,全球大概有9億人可以稱之為傳播者,他們付費空間大,付費意願比較強」。基於此,美圖專門為這些特定群體和垂直場景開發了生產力工具,以幫助使用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面對全新的使用者群體,如何挖掘使用者需求?吳欣鴻回答道,依據深入的數據分析和市場趨勢洞察。 例如,透過分析使用美圖秀秀的數據,團隊發現,先前,傳統用戶更多是處理自拍和美食照,現在,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該應用程式處理電商產品圖片,進行電商海報和物料設計。過去不被關注到的電商賣家,突然被看見,用於電商物料設計的「美圖設計室」由此誕生。 再例如,一站式影片創作工具「開拍」的靈感,來自美顏相機中的提詞器功能,該功能在所有付費功能中排名前三,進一步調查發現,這部分用戶主要是口播視頻的主播。 諸如此類的例子,俯拾即是。 “我們並不是拍腦袋說這個好,背後是美圖本身龐大的用戶規模和數據積累。” 03 從國內到海外,從導流到訂閱 美圖過去的商業模式一直以「導流」為主,無論是短影片、廣告、電商,甚至是手機,都遵循這個模式。 「導流」的本質在於使用者註意力資源的取得。然而,工具類產品變現的核心困難在於,使用者用完即走,快進快出,加之美圖非工具類業務長期發展不順,「導流」模式難以持續。 不過,美圖雖長期有“變現焦慮”,但由於其快速擴張期適逢國內風投爆發期。在那時,僅是藉助投資人的資金,就能實現公司快速成長。這意味著,公司能夠在建立獲利模式方面更具彈性,同時,也不必急於尋求立即的財務回報。 轉捩點出現在2018年。 那年,美圖全年營收年減37.8%,調整後淨虧損約8.8億元,前一年仍見6,608萬元的淨利。帳面顯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在一年減少近8.7億元,不僅如此,2018年,美圖的市值縮水超八成,股價連創新低。 美圖2018年主要財務資料圖源:美圖2018年全年財報 「那時強烈的挫敗感和危機感是此前從未有過的,之前,大家對虧損的互聯網公司都比較包容,2018年以後,市場態度轉向謹慎,我們非常想要找到新的突破點。”吳欣鴻對鹽財經回憶。 面對日益成長的獲利壓力,企業能夠採取的因應策略其實相當直接:降本增效。 美圖亦不例外。它在2018年底將手機業務剝離與裁員,企業人數由2018年的2080人減少至2019年的1840人,此外,企業在2018年下半年還開始嘗試在海外驗證「訂閱」模式。 結果如何? 2019半年財報數據顯示,美圖在業務瘦身之後,線上廣告的收入仍為主要收入來源,佔比達76.9%,高級訂閱服務及應用內購買收入為8600萬元,佔比達8.8%,同比增長518.1%,全部來自海外應用。 2019年,美圖海外兩款主打產品BeautyPlus和AirBrush獲利。相較於國內的產品,美圖從2013年就開始佈局的海外的產品,其形態更為純粹,沒有太多對於廣告、電商、遊戲等業務的導流,更適合做新模式的驗證。 美圖海外產品BeautyPlus 「海外市場,尤其是美國和日本市場,產品的訂閱滲透率和用戶付費能力也比內地高。」吳欣鴻補充說。 海外訂閱模式的成功,讓公司看到了轉機,2020年,美圖國內產品也開始嘗試訂閱模式。 2022年,美圖的付費訂閱業務收入替代廣告成為美圖第一大收入來源,佔當年總營收比重達37.5%,較前一年年增57.4%。 在2023年全年財報中,美圖更改了先前收入來源的劃分方式,將先前「VIP訂閱業務」「網路加值服務」「SaaS及相關業務」及「線上廣告」項下的若干收入,重新分類為“影像和設計產品”“美業解決方案”和“廣告”三塊業務,其中,“VIP訂閱業務收入”全部劃分給“影像和設計產品”,後者佔總營收的41.7%,較上年年增52.8%。 2023年,美圖工具類產品進一步增多,付費訂閱用戶也相繼隨之成長,截至2023年12月31日,美圖付費訂閱用戶數超911萬人,年增62.3%,創歷史新高。 「訂閱的核心就是你有很強的產品力,用戶願意為產品力付費。」吳欣鴻說。隨著訂閱在美圖營收的佔比越來越高,吳欣鴻和管理團隊越發堅定這一商業模式與美圖產品定位相匹配,並讓他們有了聚焦業務的信心。 但這種模式也並非一勞永逸。相較於國內,海外市場有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Adobe等強大的競爭對手。 2023年,美圖的中國內地用戶數量增加5.1%的同時,中國內地以外用戶數量下滑了2.6%。 Midjourney智慧繪畫/圖源:視覺中國 這也意味著,隨著市場上出現技術更新更快、功能更強大的競爭對手,原有的訂閱產品可能會遇到用戶流失的問題。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和提升產品競爭力,以防止用戶轉向其他選項,進而影響訂閱收入的穩定成長。 04 不糾結,向前看 談到當前和未來的工作重點,吳欣鴻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首先要確保戰略目標不會偏移」。 為了堅定「生產力與全球化」的策略目標,去年以來,美圖的許多投融資策略都是基於策略層面,而非財務層面。 生產力方面,2023年9月,美圖參與燧原科技20億人民幣的D輪融資。燧原科技成立於2018年,是國內第一家同時擁有高性能雲端訓練和雲端推理產品的新創公司。 為了增加MiracleVision的曝光和使用,改進產品品質和迭代速度,豐富創意素材資源,以及加速開發MiracleVision模型商店,2024年2月,美圖以近3964萬美元收購了中國最大的視覺設計師在線社區站酷,並鼓勵設計師在MiracleVision上訓練和分享他們的創意風格模型作品。 全球化方面,去年底,美圖宣布其全資子公司Pixocial成功完成了2,200萬美元的A輪股權融資,並於當年12月披露了具體的財務資訊。此次融資由全球自營投資公司Eight Roads領投,FutureX Capital天際資本及美圖跟投。完成本輪融資後,美圖公司仍將作為主要股東,繼續持有Pixocial約80.62%的股份。 在美圖2023年全年業績發表會上,吳欣鴻透露,目前美圖已成立了海外新公司,未來將由該公司和Pixocial負責完全服務海外用戶。 美圖公司識別標誌LOGO/圖源:視覺中國 關於未來全球化要如何具體落實,吳欣鴻回答說,最後還是要落到垂直場景。 “我們現在提出的全球化,特指AI原生應用的全球化,海外市場,也將更加考驗我們的傳播能力和營銷能力。” 回顧過去的16年,如果有機會,還會在美圖的每個關鍵時刻做出相同的決策嗎?吳欣鴻說,他從不糾結於過往決策的得失,更多是向前看。 「即便過去做的很多決策是錯誤的,過去就過去了,我們最多只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眼下,就是一定要抓住生成式AI這個巨大的機會。” -END- (南風窗)
放大招!黃仁勳透露顛覆性變革
在電車大洗牌的2024年,巨頭特斯拉在第一季就迎來當頭一棒。 然而,最慘財報發布後,特斯拉股價盤後卻大漲13%。 特斯拉放大招,馬斯克教育華爾街 特斯拉第一財季營收213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為201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特斯拉正經受持續降價的影響,淨利從去年同期的25.13億美元降至11.3億美元,降幅為55%。 稍有亮點是毛利率,特斯拉第一季毛利率下滑至17.4%,但這一數據超出了分析師預期的16.5%,看來降本增效正在為特斯拉帶來正向影響。 財報發布後,馬斯克和特斯拉高層出席了財報電話會議,特斯拉放出大招: 1.加速推出更經濟實惠車型。新車型無需新建工廠或大規模新生產線,將在現有生產線上更高效率地生產。馬斯克預計,新車型將在2025年初或今年年底推出,這可能會使特斯拉的年產能提高至超過300萬輛。 2.特斯拉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 產品,將會在今年8月8日推出。馬斯克在會議中將Robotaxi 稱為“Cyber​​​​ Cab”,無人駕駛一直是特斯拉吸引投資者的主要手段,馬斯克說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如果不能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將變得一文不值。 3.備受關注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最快可能在2025年年底前上市。馬斯克稱年底前會讓Optimus 在特斯拉工廠進行有限的生產活動,並可能在明年年底前開賣。馬斯克認為,在所有人形機器人製造商中,特斯拉最有可能實現量產。 此外,馬斯克教育華爾街投資者:我們應該被認為是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公司,如果你把特斯拉當作汽車公司來看待,這是一個錯誤的框架。如果有人不相信特斯拉會解決自動化問題,我認為他們不應該成為這家公司的投資者。 黃仁勳: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主流,價格比預期低 AI晶片龍頭輝達在經歷10%重挫後,近兩個交易日股價反彈8%。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掌門人Nicolai Tangen週二表示,美國科技股顯然存在大量泡沫,但泡沫是否過大則取決於即將發布的財報。 當被問及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何時會考慮減倉輝達等公司時,Tangen回答說:「我並沒有足夠的信心或資訊來確定輝達被高估了,輝達是一家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術和在晶片行業中真正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 當地時間4月17日,黃仁勳參加CadenceLIVE 2024大會,與Cadence公司CEO兼總裁阿尼魯德·迪夫根對談。 Cadence由SDASystems和ECAD兩家公司於1988年合併而成,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半導體技術解決方案和設計服務供應商。 兩位業界大佬的對話涵蓋多個前沿話題,資訊量相當大。 黃仁勳最新發聲:AI將在數據中心、機器人/自動駕駛、生命科學這三個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人形機器人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成為大眾化設備,而價格“親民”,與廉價汽車相當。 黃仁勳指出,AI是計算領域轉型的一大集中體現,從電腦圖形學起步,將在三大領域(資料中心、機器人/自動駕駛,生命科學)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例如,在過去的30年間,輝達的CUDA平台累積了各種DSL(領域特定語言)和特定的庫,透過AI加速計算來輔助藥物發現。黃仁勳希望,輝達能夠把生物學變成一個“工程計畫”,加速科學發現的過程。 黃仁勳在對話中強調,這三個產業的市場規模都將非常龐大,光是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就已經夠大。他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受到所有人關注的全新類別的設備。黃仁勳認為,人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可能比人們預期的要低得多,售價也許不會高於一萬到兩萬美元。 今年3月,在輝達GTC大會上,輝達推出名為Project GROOT Foundation的AI模型,旨在創造性能更好的人形機器人。此外,輝達也發表了一款專用於機器人的Thor系統晶片。 黃仁勳表示:“機器人領域出現ChatGPT時刻的可能性近在咫尺,我們已經花了一段時間來構建端到端的機器人系統。” 公募大手筆買入,鄧曉峰一路減持 隨著基金2024年第一季報告披露,公募基金調動動向曝光。 招商證券數據顯示,第一季主動偏股公募基金調倉思路,大致有三個想法: 一是佈局穩定紅利板塊。增配煤礦開採、電力、國營銀行、鐵路公路等高股利低波動,自由現金流充沛板塊。 二是佈局出海鏈板塊。隨著海外需求的逐漸恢復,出口鏈景氣度相對較高,白色家電、輕工業、工程機械等一些出海板塊受到不同程度加倉。 三是佈局資源品板塊,主要受全球定價大宗商品價格走強催化。供給預期收縮,庫存水準較低的銅鋁等工業金屬漲價。美債超發導緻美元內在價值持續貶值,央行購金需求旺盛,疊加地緣衝突不斷貴金屬避險價值凸顯,黃金等貴金屬價格大漲。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末,貴州茅台、寧德時代蟬聯第一、第二大重倉股。 A股增持前三名為寧德時代、紫金礦業及美的集團,增持市值分別為292.56億元、215.22億元、146.37億元。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資料資訊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其中,私募大佬鄧曉峰「心頭好」、資源板塊明星股-紫金礦業,2024年第一季進入公募基金十大持股。 早在2019年,鄧曉峰管理的產品首次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中,之後便一直重倉這家公司。 對於工業金屬的走勢,鄧曉峰曾經有過精彩論述,他對2022年回顧與展望時表示:「部分上游工業金屬品種面臨著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供需結構環境,其價格向下的彈性會縮減、向上的彈性會增加。短期不確定性帶來的波動反而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投資窗口。 截至2023年第三季末,鄧曉峰管理的兩件產品持有紫金礦業7.09億股,2024年一季度,鄧曉峰兩檔產品持有股數減少為6.11億股。 私募大佬鄧曉峰去年第一季以來持續減持紫金礦業,公募基金在大手筆增持,從去年三季到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增倉跡像明顯,前十大持倉持有紫金礦業的基金產品數量從500多家,大幅增加到了1,000多家。(ETF進化論)
奇瑞背後的大贏家
以前很少拋頭露面的車圈大佬們,如今像下餃子似的紛紛開始直播。其中就有被雷軍、餘承東逼出來的62歲「老漢」尹同躍。 相較於二十年前的意氣風發,如今的尹同躍已經滿頭白髮,略感滄桑。但靠著海外市場的崛起,奇瑞有重回巔峰之勢,甚至是越活越年輕。 繼2023年以翻倍的增速出口了近百萬輛汽車後,今年的奇瑞繼續高歌猛進,前三月銷量近53萬輛,同比大增60%以上,其中出口25萬輛,同比增長41% 。 國內同行無限內捲、大打價格戰的時刻,奇瑞的主戰場已經在更遼闊的海外市場。如今已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名。 不僅海外銷售佔半壁江山,國外的車價甚至數倍於國內同等車型,海外車主用真金白銀支持奇瑞。 曾經的自主王者,以一種大多數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出了泥潭。而這一切都離不開2019年的混改,先是青島五道口百億注資,後又轉讓部分股權給立訊精密,如今安徽國資依然是其最大話事人。 在掌門人尹同躍的精心謀局之下,奇瑞和幾大股東實現了共贏局面。 外銷大市場 海外消費者相當買單。 2023年,中國正式反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今年以來,中國汽車持續在國際市場大殺四方。一季累計向海外銷售了132.4萬輛汽車,年增33.2%。 奇瑞的海外銷量高達25.3萬輛,較去年成長40.9%,也就是說,我國每出口5輛汽車,其中就有一輛來自奇瑞。 奇瑞第一季累計銷售車529,604輛,較去年同期成長60.3%,這意味著國際市場佔了奇瑞的一半身家。這樣的比例在中國汽車工業史上極少有過。 與20年前中國汽車給外界留下「低質低劣低價」的印像不同,如今,設計務實的奇瑞靠的是過硬的技術。 在俄羅斯,奇瑞一年就賣出了11.9萬輛乘用車,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組成。奇瑞主品牌、星途、歐萌達、捷途組成聯合艦隊,合計銷售僅次於本土汽車巨頭拉達汽車。 由於歷史問題以及主要靠燃油車,奇瑞在國內市場如今仍賣不上價,銷量也不在前列,但海外消費者卻是相當的買單。 例如連續兩年霸榜中國SUV出口冠軍的瑞虎7,在海外被看做神車一般的存在,海外月度銷售幾乎是國內的五倍。 多年自主研發,奇瑞引擎參數超越本田等企業,自研的8AT變速箱讓海外用戶翹首以待。同時奇瑞也根據不同國家的地理環境調整配置,做到因地制宜。曾有一則新聞,在安哥拉發生的兩起武裝搶劫案中,兩輛瑞虎防彈車成功抵禦數十發近距離子彈的射擊,保護了乘客的生命安全,讓瑞虎在當地名聲大噪。 奇瑞在國外的售價遠高於國內。例如,瑞虎7海外售價最高約20萬人民幣以上,而在國內僅需8-13萬左右;瑞虎5X國內的售價約7-9萬元,出口到海外要賣到15萬元以上。國內起售價不到20萬元的星途攬月,在俄羅斯售價竟然超過50萬元。 海外狂賺,讓奇瑞在2023年營收一年就增加了1,000億,年營收首度突破3,000億元。 目前,奇瑞集團的策略已向國際化更加專注。去年10月,尹同躍全程用英文進行了一場名為“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的演講,雖然他的中式口音略顯違和,但足夠看出態度。 許多年前,奇瑞就逐步將引擎、整車製造及零配件向海外遷移。目前,奇瑞在歐洲、中東、南美洲建立了10個海外工廠,同時也拓展東南亞市場。 2023年11月,奇瑞與越南本地Geleximco集團合作建廠,計畫2035年產能20萬輛。 憑藉海外爆賣,奇瑞在今年第一季強勢晉級乘用車銷量第二名,反超一汽、長安、吉利,僅次於比亞迪,而且還是TOP10中增速最快的車企。 曲折重組路 重組歷程曲折複雜。 企業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但放眼中國汽車工業史,還沒有一家像奇瑞這般起伏。 它有過同行難以企及的輝煌,也曾跌落深淵。由於一度的轉型失利,加上長城、吉利、長安等自主品牌的崛起,奇瑞的優勢幾乎被市場蠶食殆盡。 汽車業務多年虧損,即便賣觀感、凱翼也難挽頹勢。 2015年至2019年,奇瑞的資產負債比率一直在75%的警戒線附近徘徊。 2019年,奇瑞被迫啟動混改,引進投資人自救。當年底,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成為摘牌方,先是以75.86億元和68.63億元拿下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車30.99%、18.52%的股份;再以41.32億元受讓華泰資管持有的奇瑞控股15.68%的股份,以10.2億元受讓蕪湖瑞創持有的奇瑞控股3.88%的股份,合計付出196.01億元。 此次增資擴股順利完成後,青島五道口將持有奇瑞控股51%、奇瑞汽車35.58%的股權,成為兩家公司第一大股東,取代蕪湖國資入主奇瑞。 但支付首期100億元後,有媒體爆出後續資金出現問題──後續100多億元募款壓力驟增,奇瑞混改遭遇變故。此時的周建民已經擔任奇瑞控股副董事長、奇瑞汽車副董事長,他對外明確否認了這項傳言。 事件的走勢逐漸印證了一些傳聞。先是周建民退出奇瑞汽車管理層,再是青島五道口多次質押奇瑞控股和奇瑞汽車股份,直到2022年2月,立訊精密以100.54億元接手青島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 %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權。 根據天眼查的最新股權結構,目前青島五道口只是奇瑞的小股東,持有奇瑞控股股份不到5%,持有奇瑞汽車不到2%,話語權被大量稀釋。 雖然重組情況生變,但奇瑞和青島五道口一直是一團和氣。畢竟在危難之際,青島國資也曾伸出援手雪中送炭。也有人認為這是奇瑞與青島資本和周建民做“徹底切割”,奇瑞的控制權仍牢牢掌握在安徽蕪湖國資和以尹同躍為首的管理層手中。 從股權轉讓的脈絡來看,這樣的結局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周建民的角色只是一個攢局者,後續資金問題他也無能為力;另一方面,安徽和奇瑞的發展始終是休戚與共,雙方始終利益綁定,安徽國資仍保持第一大股東有利於奇瑞穩定的發展局面。 奇瑞最核心的資產是奇瑞汽車,2020年8月曾出現過一段插曲,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取代奇瑞控股有限公司,一度成為奇瑞汽車最大股東,持股達到31.56%。這或許就是為安徽國資再次入主打一個提前量,也為青島五道口的退出埋下伏筆。 雖然波折不斷,但結局還算完滿。引進了實力不俗的大企業立訊精密,山東資本也保留了股東位置,既完成了混改,也解決了資金面的燃眉之急,為奇瑞起死回生奠定了基礎。 誰是大贏家 各方都有良好的回報。 2023年,奇瑞汽車集團年營收達了3,151億元,年增50.4%,一年激增1,000億元。 由於售價數倍於國內的海外市場佔一半,奇瑞的價值創造能力顯著增強。巨潮粗略計算,奇瑞單車售價已超越比亞迪、長城汽車和吉利,超過16萬元。當然這數字是依照集團整體營收計算,但即便達到15萬元,在自主品牌中已經十分難得。 進入2024年,比亞迪啟動新一輪降價,殘暴的手段令外界稱是直接掀桌子,為不被踢出局,友商跟風降價,而奇瑞憑藉在海外的錯位競爭,仍能保持車輛價格優勢。 20年前,奇瑞依靠的還是一台只賺幾十塊錢的QQ,而如今,其價格帶在肉眼可見地上移。對於國內市場,尹同躍表示新的一年奇瑞“不客氣”,在線直播乘坐的星途星紀元ET、集團打造的“新特區”iCAR品牌、和華為合作的智界都在向新勢力陣營發起衝擊。 改頭換面後,奇瑞背後最大贏家仍是安徽國資和尹同躍為領袖的管理層,牢牢控制奇瑞核心資產,享受重回成長趨勢的效益。基於奇瑞在全球汽車產業鏈的優勢,安徽蕪湖正努力打造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為世界汽車產業的一大中樞。 企業層面,立訊精密幾乎是以平價接手青島五道口持有的部分股權,同時拿下了處於紅利期的奇瑞新能源6.24%的股權。 更重要的意義則是,立訊精密和奇瑞擬成立合資公司,投資奇瑞ODM業務,從消費電子精密組件切入Tier1賽道,並豪言「未來十年進入全球前十大Tier1」。 2023年中報顯示,立訊精密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貢獻32.07億收入,佔比提升至3.27%,仍有龐大發展空間。 立訊精密創辦人王來春 略感失意的是青島五道口和山東資本,按照2019年混改價格粗略計算,青島五道口轉讓給立訊精密的股份沒有太多溢價,還要算上兩年的資金成本,只能說是體面出局。 不過,青島五道口至今仍持有少量股權。根據外部傳言,奇瑞正積極籌備最快於2024年提交IPO申請,並尋求1,500億元的估值,IDG資本已向奇瑞伸出橄欖枝。 另外,借助股權關係,奇瑞在青島落地多個項目,總投資高達230億元,去年兩款新能源車型在青島基地順利下線。借助便利的海運優勢,青島港也有機會成為奇瑞重要的出口管道。 周建民操盤的青島五道口過早退出有些可惜,但他組局幫助陷入難關的民族車企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為奇瑞觸底反彈奠定了基礎,為青島帶來了奇瑞產業鏈基地。應該說,他同樣是奇瑞復興的重要功臣之一。 寫在最後 「奇瑞從來都不是二流車企。」多年前,尹同躍說出這句話時,外界可能會是以一種看笑話的心態去對待,甚至不乏有人揶揄諷刺。 在比亞迪全面轉型新能源,新勢力瘋狂內捲的當下,近30年來,奇瑞秉持「理工男」的心態,潛心專研引擎、變速箱等技術,在海外直面各大燃油車巨頭的競爭,打贏了一場場勝仗。 最值得奇瑞和多方參與者、投資人們驕傲的是,奇瑞的重組與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崛起的大勢基本同步。重組謀局結束後不久,汽車出海迅速成為中國產業風口,乃至全球工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里程碑時刻。 甚至可以說,奇瑞汽車出海業務的大獲成功,已經成為了中國產業升級、中國高端製造全球化旅程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 (大潮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