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認證
北風窗
洞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香港的最新動態,政策與發展,掌握投資之機先。
9月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28.75萬輛 今年累計207.96萬輛成長76.23%
比亞迪繼續遙遙領先! 10月2日,比亞迪股票在港交所公告,9月公司新能源汽車單月銷量突破28萬,年增近43%;本年累計銷量207.96萬輛。 今年以來,比亞迪銷量持續狂奔主要得益於兩大戰略佈局,一是豐富產品矩陣,持續在各個細分領域推出新車型,向市場嶄露對新能源汽車「全盤通吃」的野心與實力;二是持續推動海外市場拓展,在區域佈局方面循序漸進,在產品銷售方面拾級而上。 單月銷量突破28萬 9月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28.75萬輛,去年同期20.13萬輛;今年累計銷量207.96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76.23%。 今年以來,比亞迪持續在多個細分市場落地子品牌、推出新產品,成為助力公司銷售和業績成長的「左翼」。 9月20日晚間,比亞迪官宣,旗下仰望汽車的首款產品仰望U8豪華版正式上市,上市價格為109.8萬元。仰望U8定位百萬級新能源硬派越野車,該車型發布是比亞迪實施高端市場佈局的「關鍵一步」。比亞迪也寄望透過它分出百萬級豪華車市場的「蛋糕」。 8月16日,比亞迪發表專業個人化品牌方程式豹及其專屬技術DMO混動越野平台。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比亞迪將以DMO車型為起點,重塑硬派SUV、跑車等市場規則,將新能源對燃油車的替代推向新的歷史階段。9月下旬,比亞迪旗下方程式豹的豹5首台量產車正式下線。 比亞迪高層透露,方程豹品牌主打個性化,第一款車型豹5在推出後已經破圈,它打破了原有的越野細分市場局限,同時進入了城市SUV領域,未來可期。 目前,比亞迪的乘用車業務逐步形成由比亞迪、騰勢、仰望及方程豹所構建的多品牌梯度佈局,涵蓋從家用到豪華、從大眾到個性化,旨在滿足用戶全場景的用車需求。 海外銷售高增 今年以來,比亞迪海外銷售成長“肉眼可見”,其也成為助力公司銷售和業績成長的“右翼”。9月,比亞迪海外銷售28,039輛。 1-8月,比亞迪海外銷售超11.74萬輛新能源汽車,已超過2022年全年的海外銷售。 這與比亞迪大力拓展海外市場息息相關。據悉,比亞迪乘用車已進入日本、德國、澳洲、巴西、阿聯酋等54個國家及地區。今年7月,比亞迪宣布將在巴西投建三座全新工廠,以全產業鏈優勢加速全球佈局。 華西證券分析稱,比亞迪產品優勢明顯,加速佈局海外市場,可望在歐洲、東南亞、澳新迎來快速發展,2023年公司出口可望突破30萬輛。 海外銷售成長助力公司打開業績成長天花板。半年報顯示,比亞迪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601.24億元,年增72.72%,實現淨利109.54億元,年增204.68%,業績維持高速成長態勢。 不僅如此,海外市場佈局也協助比亞迪持續鞏固全球第一地位。根據CleanTechnica,2023年1-7月,比亞迪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144.1萬輛、年增80.0%,全球市佔率達20.8%,相較2022年全年的18.4%進一步提升,同時進一步拉開與第二名特斯拉的差距(市佔率14.6%),蟬聯全球新能源車第一位置。 300萬輛年銷目標能否順利完成? 今年1-9月,比亞迪累計銷售量已達207萬輛。以300萬輛的年銷售目標來計算,比亞迪前三季的年銷售目標完成率將近70%。 這意味著要順利完成300萬輛年目標,比亞迪將在最後一季累計完成93萬輛的銷量,即平均每個月實現31萬輛以上的成績,才有望按時達成300萬輛年目標。 儘管目前來看,比亞迪幾乎每個月都創新了銷售紀錄,但月銷31萬輛仍具有挑戰。 截至9月,比亞迪今年的新車基本上已經投放完畢,最後一季上市的新車或多以年度小改款為主,第四季度上市的方程式豹豹5雖然為全新車型,但30萬級的價格不一定能為方程豹帶來巨大的增量。 同時,車市新一輪價格戰正在激烈上演。在價格戰及地方補貼潮的推動下,比亞迪雖然是新能源市場最繞不開的存在,但競爭壓力仍加劇。 從9月其他新能源車品牌的銷售表現來看,諸如理想、深藍、埃安、嵐圖等均創下了銷量新高,而AITO問界伴隨新問界M7的到來訂單大幅增長。比亞迪目前就有部分車款與這些車企旗下的車型,有著較高的市場重疊。 因此,比亞迪要順利完成年目標,目前來看要嘛是加大優惠,要嘛是增加庫存。 身為新能源市場中擁有「定價權」的車企,對比亞迪而言,想要順利完成300萬輛年目標,主動加入「價格戰」或許是比亞迪爭奪銷售的最有效手段。 據了解,目前比亞迪多款熱門車款在終端機都有一定幅度的優惠,優惠額度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 可以猜測,伴隨著各大車企陸續進入最後一季的衝刺階段,不排除比亞迪為了刺激銷量,或加大終端優惠的可能性。尤其是針對一些庫存車,比亞迪或將進一步加強優惠。 另根據9月的銷售結構,王朝網及海洋網兩大銷售網絡的銷售量基本上旗鼓相當,其中王朝網銷量133806輛,海洋網銷量139841輛。 這也是海洋網月銷售量首次超過王朝網,而這項成績,除了來自於宋PLUS之外,海鷗以及海豚兩款車型的提升功不可沒。可以肯定的是,秦、漢、宋及元PLUS、海豚、海鷗等車型,仍將是比亞迪的銷售主力車型。 整體而言,比亞迪9月的銷售量雖有亮眼之處,但從年銷售目標完成率來看仍需要繼續努力。而比亞迪最終能否完成300萬輛年銷售目標,我們也將拭目以待!(車市紅點)
華為翻身,蘋果夢醒
21世紀之初,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滕森著作的《創新者的困境》一書意外暢銷。人們在書中讀到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商業邏輯——那些在曾經因創新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公司,也很容易墜入一場自己帶來的困境: 它們熟練於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並能讓自己活得很好。但這種現像一旦持續,企業就很容易受到蒙蔽,看不到下一場創新的到來。 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這種情節似乎正在上演。2011年,蘋果靠著史無前例的體驗創新與極致驚豔的設計開創了智慧型手機時代,成為毫無疑問的產業霸主。但時移勢易,曾被形容為創新代名詞的蘋果如今卻飽受創新乏力的質疑。 每年初秋都是手機產業最重要的競爭節點,今年的戰場似乎格外精彩──蘋果與華為再度在高階市場重逢,但結局似乎有些不同。昔日備受追捧的iPhone預售突然遇冷,而闊別已久的華為Mate 60,火爆程度堪稱現象級。 四年過去,勝利者將會書寫這段傳奇故事。 高端突圍,初露鋒芒 12年前,當賈伯斯在美國Moscone West會展中心拿出那台設計精美的iPhone 4時,這家公司就已經站上全球消費性電子市場的山巔。卓越的iOS系統、強大的自研晶片以及優雅的外觀設計,讓iPhone成為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開創者。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蘋果每年的新品都能夠引起萬人空巷。 備受市場追捧的蘋果似乎高枕無憂。自iPhone 5之後,儘管時常被質疑缺乏突破,但蘋果仍有膽量不斷抬升iPhone售價,而市場也同樣願意買單。追蹤者認為,蘋果的核心優勢在於強大的軟體硬體體驗,僅以軟體為例,智慧型手機系統只有兩大陣營:安卓與蘋果。而在安卓陣營中,也只有三星才能在高階機市場勉強掰個手腕。 iPhone的成功將蘋果推向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時至今日,智慧型手機永遠佔據蘋果營收的半壁江山,蘋果也一舉成為全球最賺錢、市值最高的公司。 蘋果被捧成了神話,但神話並非不可打倒。 iPhone 4發表不到三年,華為就已開始顯露鋒芒。2014年9月,華為在德國舉辦的IFA展上發表了Mate 7系列手機,這款搭載自研海思Kirin 925處理器、採用航空級金屬鋁材機身設計、大電池強續航的手機,成為當年展會上難得一見的中國面孔。 Mate 7起售價定為3,699元,這在當時的國產機市場絕不便宜。但開售不到半天,全國一千多家門市均脫銷一空,上市三個月出貨200萬台,半年累計出貨量超過了400萬台。2015年,華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就達到1.08億台,市佔率達9.9%,坐穩全球前三名。 從奠定華為高階基礎的Mate 7、首個AI晶片的手機Mate 10、全球首款7nm晶片的Mate 20、再到創新圓環設計的Mate 30,華為打響了一場高階突圍戰。2019年,華為出貨量成功超越蘋果,成為昔日霸主不可小視的對手。 而蘋果的命運也充滿戲劇性。賈伯斯在發布iPhone 4不久後就遺憾辭世,此後蘋果的產品創新也陷入乏力。人們必須拋出一個疑問──後賈伯斯時代,蘋果是否已不再是當初的蘋果? 一家跌倒,一家吃飽 轉折來得極為突然,華為手機乃至背後的整個華為在短時間內快速攀升,這很快引起了各方注意。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從2019年開始,華為經歷了多輪制裁。 突如其來的困難,直接導致華為2019年Q2智慧型手機銷量少了1000萬台。整個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為1.25億台,雖市佔率達38.3%仍排名國內第一,但年比已下滑11.2%。在這段期間,華為短暫地坐了一把全球單季出貨量冠軍之位,但很快又劃入「others」。 無「芯」可用的華為陷入困境。華為2021年終端業務(原消費者業務)收入接近腰斬,從上一年度的4829億元營收下滑到2434億元,直接跌回2017年的水平(2404億元)。 供應被切斷,華為不得不從頭開始,手機業務只能暫時縮減。在華為淡退後,由於高端市場暫未出現其它能夠與蘋果抗衡的品牌,其留出的市場份額大多被蘋果吃掉。 2020 年第二季度,蘋果再創歷年第二季的業績新高,並創下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成長率。尤其是在大中華區,蘋果該季營收從2019年的年比-7.5%,激增至2020年的87.5%,增加了82.73億美元,營收成長幅度佔據蘋果該季成長的1/4以上。 蘋果為成長而慶祝的時刻,也是華為最艱難的節點。在公司內部,華為緊急啟動多個「補胎」計劃,在極短的時間內推出了華為行動雲端服務(HMS)及鴻蒙系統來完善用戶體驗。硬體方面,華為盡可能優化現有晶片體驗,以留住可能的用戶。這需要巨大的投入。 忍痛剝離榮耀後,外界以為華為最終仍將放棄手機業務。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回答是:「我們不會把手機業務關閉掉,也不會賣掉。否則的話,我們辛苦打造的這個品牌,說沒了就沒了,我們這麼努力求生存,有什麼價值呢?” 在極限環境下,求生存成為了華為的長期主題。過去四年間,華為一邊收縮不必要的產品線,一邊積極開拓新的成長機會。透過高壓強的研發投入,在封鎖的禁區中實現自我造血。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達1,615億元,佔全年營收的25.1%,處於歷史高點。過去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如今,華為終於等到希望的曙光。Mate 60的熱銷,就是一場最好的翻身仗。 Mate爭氣,iPhone陷泥 8月29日,在Mate系列累計發貨一億台的特殊節點,華為商城低調上線“HUAWEI Mate 60 Pro先鋒計劃”,宣布Mate 60系列正式開售。這場沒有任何預熱的發售活動,反而引起了史上最熱烈的迴響。當天發售的手機,上線後都已秒數。 Mate 60系列是華為過去四年間蟄伏創新的體現,不僅升級了前代產品備受好評的崑崙玻璃、還首次在大眾智慧型手機上實現了衛星通話功能。華為影像品牌XMAGE的全焦段超清影像表現,也足以證明其在影像能力上的深厚累積。 在一些二手平台,Mate 60的溢價也已遠超同期發布的iPhone 15。經銷商的評價是:“做手機這麼多年,還沒有見到如此火爆的產品。” Mate 60系列熱銷,離不開華為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儘管華為官方並未詳述,但官媒的定調似乎已說明一切。而從數位部落客的拆機與測速影片來看,華為已經實現了硬體層面最關鍵的突圍。 而同期發表的iPhone 15,對比之下乏善可陳。產品配置上,iPhone 15系列最大的亮點仍在於Pro版本搭載的A17 Pro晶片,除此之外的更新——無論是把Lightning接口換成Type-C接口,全系登上「靈動島」、還是4800萬像素終於惠及普通版本,都被外界評價為「擠牙膏」。設計層面也變化不大,鈦金屬材料也已不是首創。 蘋果新品遭冷遇,從iPhone 14時期就已經有端倪。市場研究機構PerfectRec在統計了超60萬份問卷後,結果顯示iPhone 14口碑已創下近5年來新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蘋果:它的確擁有手機產業表現最強大的晶片,但如果發表會只剩下硬體堆砌,它最引以為傲的創新邏輯,是否已經變成賣貨邏輯。 iPhone 14的失利對蘋果帶來的影響尤其明顯。蘋果發布的財報顯示,2023年第一財季淨營收為1171.54億美元,相較去年下滑5%,大中華區的下滑幅度為7%,成為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業績下滑,淨利潤率也下滑了13%。 或許是由於成本受限,蘋果近年來開始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印度,而這也引起消費者對iPhone 15品質的猜測。這家曾是全球最賺錢的公司,在面對華為這枚勁敵時,已經展現越來越明顯的吃力。 華為翻身,蘋果夢醒 不只一種跡象顯示,華為正在捲土重來。 就在剛舉辦的秋季全場景新品發表會上,華為終端也宣布了兩大重要進展。一是華為主導的新一代無線短距通訊技術「星閃」推出了首款產品,未來它還將改變智慧汽車、智慧終端、智慧家庭、智慧製造等領域應用場景的數據互動;二是Harmony OS NEXT蓄勢待發,鴻蒙原生應用全面啟動,鴻蒙生態完整閉環的最後一塊拼圖也即將完成。 這場發表會並未對手機做過太多介紹,但事實已經說明一切。華為終端BG COO何剛提早在今年初的發表會上就已經預告,隨著供應鏈恢復穩定,華為已經恢復正常的產品發表節奏。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預計,華為Mate 60 Pro開售後需求強勁,下半年出貨計畫已提升約20%至550–600萬部,發售12個月後的累積出貨量至少將達到1200萬部。供應鏈方面的消息則稱,華為Mate 60 Pro已加單至1500萬-1700萬台。 同時,與Mate 60同期發表的折疊式螢幕Mate X5也傳出加單的消息。這對仍處於寒冬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在大盤連續三年下跌的當下,手機產業無比需要這樣一針引發換機狂潮的強心劑。 相較之下,iPhone 15標準版預售即破發的市場表現,反倒有失高階機的號召力。在社群論壇上,iPhone 15的相關指數已經被Mate 60甩在身後,第一批發售的產品也被指品控不佳。瑞銀證券發布的報告指出,iPhone 15系列新機的出貨量預期從原本的8000-9000萬台下調至7800萬台,iPhone 15的競爭力不足是其中一大因素。 四年過去,全球兩家消費性電子巨頭的命運再度交換。商業史上也曾有過無數這樣的相似時刻,昔日的王者因為缺乏前進動力而停滯不前,而一度落後的玩家卻在烈火中獲得重生。目前尚且難以評價蘋果未來是否會強勢反攻,但從目前的戰況來看,從技術創新到品牌勢能,華為都已對蘋果形成全麵包抄之勢。 誰會是最後的勝利者?我們拭目以待。(華爾街見聞)
華為Mate 60 Pro供應鏈:訂單爆了,招人、擴產
隨著華為Mate 60 Pro成為了消費性電子市場久違的新爆款,萎靡了多年的下游供應商們終於迎來了曙光。 9月25日,在華為秋季全場景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余承東表示,華為先鋒計劃開展以來,受到了消費者喜歡,目前正在加班加點緊急生產。 記者了解到,除了備受關注的華為衛星通訊、星閃技術等創新技術的供應商外,包括光學、面板、結構件等公司都正處於加速生產階段。 「最典型的是歐菲光,先後遭遇華為被制裁、果鏈危機,但在Mate 60系列,歐菲光攝像頭模組全部參與供應,並佔絕大部分份額,包括後置攝像頭、前置攝像頭、還有指紋模組,單台價值在500-600元”,一名消費電子行業的資深供應鏈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歐菲光在南昌的工廠這半年新招了幾千人,增加了很多產線在生產。 界面新聞向歐菲光方面求證,對方表示對此不予置評。 另外一家華為供應鏈信維通信則對界面新聞表示,下半年是公司的生產旺季,目前公司訂單飽滿,產能利用充分。根據公開資料:華為是信維通訊的重要客戶,信維通訊為其提供天線、無線充電、EMI\EMC、高精密連接器、折疊螢幕轉軸零件等產品。 智度股份是華為終端的廣告代理商,其負責人則對界面新聞記者說,華為復甦對於公司來說是重大利好,如果華為手機銷量恢復,加上今年旅遊、遊戲等行業的廣告客戶復甦,預計第四季將有業績上的成長體現,公司正在準備增加人手承載這一成長。 華為電池供應商欣旺達對界面新聞回應:「已經獲得了華為Mate 60 Pro電池一半以上的份額」。立訊精密也向介面新聞確認,公司是Mate 60 Pro的充電模組供應商。 9月5日,華力創通曾公告稱,年內與某客戶簽署《採購主協議》,截至公告披露日,在連續12個月內累計收到該客戶採購訂單總金額約2.1億元(含稅),超過公司去年經審計主營業務收入的50%,最近三年公司未與該客戶發生類似交易。市場猜測,華力創通公告中沒有揭露名字的客戶是華為公司。 除此之外,記者也向螢幕供應商京東方、觸控晶片供應商匯頂科技、代工供應商比亞迪電子等公司諮詢華為產品的產能狀況,但對方都以客戶要求保密之由,拒絕評論。 華為曾經是手機產業強勁的參與者。2019年,華為手機銷售達最高峰,全球市佔率17.5%,僅次於三星。但2020年9月,美國將華為納入EAR,華為手機市佔率開始急轉直下,到2023 年第一季,市佔率僅只有2%。 跟華為同時起落的供應鏈企業不在少數,前述公司歐菲光、匯頂科技等公司就在其中。但隨著華為手機恢復供應,泥潭中的供應商充滿著重新崛起的希望。 Counterpoint分析師Lam表示,「如果供應不出問題,Mate 60 Pro的銷售至少會超過700萬台。「如果供應順利,銷售量應該會高於上一個版本。「先前Counterpoint預測,Mate 50系列的銷量約為700萬至900萬。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發布報告指出,華為Mate 60 Pro因需求優於預期,故2H23出貨預估已調高20%至約600萬部。展望2024年,華為將推新款高階P系列與Mate系列,預估零組件採購量為3000–4000萬部。 「例如歐菲光,如果按照華為高階機型2000萬台的銷量預期來算,單機價值量500塊,將貢獻超百億的收入,這就可能會直接扭虧為盈,甚至帶來高增長的利潤,這對於陷入谷底的供應商來說,可以說是久旱逢甘霖”,上述供應鏈人士對界面新聞預測。(界面新聞)
華為加持的問界M7,向新造車施展「魔法攻擊」
傍晚七點,接近合肥問界門市的下班時間,當店內燈光逐漸熄滅,兩批客戶幾乎同時走了進來,他們之中有一家老小7口人,說笑聲讓偌大的問界門店再次熱鬧。 這家店的本月銷量已經突破100輛,其中新款問界M7的訂單佔80%。 已經不只是產品力和品牌較量,而是一場「魔法攻擊」 問界每天會公佈新M7大訂單數量,這在業界很少見。截止9月25日,問界新M7上市不到兩週,「大訂」超過2萬個。有問界人士透露,本月衝擊1.5萬輛銷售不成問題。 訂單量短暫快速增加,讓生產端的賽力斯感受到壓力。一位問界銷售告訴36氪PowerOn,為了盡快完成交付,賽力斯緊急招聘約1,000名工人,要求工廠24小時生產。目前問界第一批訂單的排產期為八週,“10月7日後的訂單是另一批,交付週期可能是3個月。” 新款問界M7同時有5人座和6人座版本,華為號稱投入「5億元」對這款車做改款設計,在安全、智慧、續航力等各方面都有升級。但在角逐激烈的汽車市場,這樣的改款是否能掀起「力挽狂瀾」的逆轉,恐怕不易。 不少銷售和行銷人員向PowerOn總結,新款問界M7之所以大賣,也有華為Mate60手機系列強勢回歸的因素:大量流量進入門市,自然向汽車分流。這已經是智慧電動車陣營不得不正視的力量。 問界新M7,“魔法式攻擊” 「2022年三季度,問界M7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在回顧理想汽車的成長時,理想汽車CEO李想將問界M7當作最大的競爭對手。 但彼時的M7並未發揮出足夠震懾市場的威力,今年開始,M7連續4個月單月銷量未超過1000台,問界品牌銷量也不斷萎縮至萬台以下。 新款M7顯然是華為的「背水一戰」。 一位問界銷售總結,新M7的最大優勢是性價比。相較於問界M7 31.98萬元起的售價,新M7的實際售價為24.98萬元起,再加上首銷期內下定可獲得6000元現金優惠,實際價格比預售價便宜1.6萬元。 而曾經是M7高配車型才具有的座椅通風、加熱、按摩等功能,在新M7上均為標準配備。問界也對AB柱升級,車身安全強度從1,600兆帕提升至2,000兆帕,為業界首創的潛艦級結構。 據華為終端BG CEO、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表示,問界新M7上市以來,週末日均大定量超過2000,平日均大定量超過1000,平均每日大定量超過1500個。 而除此之外,華為旗艦機Mate 60突破「卡脖子」技術,引發搶購熱潮,也直接為問界汽車注入巨大流量。 一位行銷人士向PowerOn分析,華為新手機已經讓所有帶著華為基因的產品都和中國驕傲沾邊,「這已經不僅是跟同行對比產品力和品牌,而是一場『魔法攻擊』」。 有華東區的理想汽車銷售向PowerOn坦言,最近進店對比問界和理想的顧客明顯增加。但他同時也表示,目前理想汽車受問界的影響還未顯現。 「截止目前,(該地區)本月已經有2000個訂單。」上述銷售說,這個數據和先前銷售週期相比,並沒有明顯下滑。 在他看來,理想汽車在車內空間、硬體配置、智慧化、品牌市場佔有率、直營體系方面仍有優勢。另外,問界針對的顧客群年齡偏大,而新造車吸引的主要消費群是80、90後。 新造車急應對 不斷挑戰更高銷售量是所有主機廠的目標,理想、蔚來正在將難度上調。 理想汽車計畫第四季實現單月銷量突破4萬輛,產能不足是限制其交付的重要原因。因此,理想汽車工廠將在國慶假期期間停止生產,進行產線升級以提升產能。 而蔚來汽車在新車交付品質、節奏趨於平穩後,將下半年平均銷售超過2萬作為目標。 在性能、定位相似的問界新M7發布後,將衝擊造車新勢力銷售嗎? 競爭已經悄然開啟。市場流傳,帶著問界訂單購買理想汽車,可獲得兩萬元現金減免。對於這個說法,位於上海、合肥的兩個理想銷售員工都否認。 但問界的確開始從對手處收穫訂單。上海一位問界銷售告訴PowerOn,將近10位訂購理想汽車的客戶放棄了訂金,轉而訂購了問界新M7,因為問界能補貼客戶5000元,以彌補放棄理想汽車5000元定金的損失。客戶獲得補助並不困難,「只要訂購者都是本人,或直系親屬訂車時帶上戶口本證明」。 好在,上海並不是理想或問界等增程車的主戰場,雙方在該地區的月銷量均不到千台。 2022年,被華為視為足以與百萬元豪車媲美的問界M7上市,上市一個月內的訂單量就突破6萬輛。然而M7並沒有持續挑起銷量大樑。 2023年的新款M7毫無疑問會扭轉問界的銷售頹勢,但並非全無憂患,隨著首批訂購優惠、Mate60帶來的流量優勢消失,消費者也將趨於理性。如何確保延續動能、確保產品交付,將考驗著問界。 知情人士透露,理想汽車CEO李想已經帶領團隊進入閉門戰略會,等待為期數天的戰略會結束,新造車陣營如何應對華為的兇猛攻勢,答案或許也將揭曉。(啟動Powe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