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認證
北風窗
洞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香港的最新動態,政策與發展,掌握投資之機先。
王傳福創造奇蹟!大眾40年銷冠,被比亞迪終結
提起中國車市的霸主,非德國大眾莫屬,連續40年壟斷中國汽車市場。 然而王傳福不信邪,帶領比亞迪創造奇蹟,一舉將大眾拉下銷冠寶座,終結了大型跨國車企對中國車市40年的壟斷歷史。 1. 壟斷中國車市四十年 作為汽車的發明國,德國汽車工業獨步全球,一百多年來一直都是汽車強國。尤其德國大眾集團,旗下產品行銷全球。 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大眾自然不會缺席。 1984年,上汽大眾(上海大眾)正式誕生,揭開了中國汽車合資時代的序幕。這不僅是大眾在華首家合資企業,也是大型跨國車企在華的第一家合資企業。 1991年,大眾又成立了第二家合資企業-一汽大眾。 作為最早入華外資品牌,大眾憑藉先發優勢,壟斷中國汽車市場足足40年。 南北大眾常年維持三、四百萬輛的年銷量規模,是其他所有車企仰望的存在。中國消費者對大眾品牌非常認可,在他們的心目中「這個車比較高級」。 2019年,大眾在華爆賣423萬輛,在華市場份額高達19.2%。 2023年,即使在銷量下滑的情況下,大眾依舊熱銷324萬輛,持續40年蟬聯中國車市品牌銷量。 2. 比亞迪終於超越大眾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自主品牌賣不過大眾等外資品牌,這讓許多國人耿耿於懷,王傳福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多年的造車生涯,王傳福表示比亞迪要做一道證明題,證明「中國汽車可以」。 2019年,比亞迪銷量才45萬輛,只有大眾的一成左右,落後348萬輛,差距大到令許多人絕望。 然而王傳福並未失去信心,而是帶領比亞迪奮勇前進。誰能想到,只花了四、五年時間,比亞迪便趕上並反超了大眾。 2023年,比亞迪爆賣302萬輛,將差距從四年前的348萬輛,一舉縮小到22萬輛。進入2024年,比亞迪更是乘風破浪,開始將大眾踩在腳下。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累計售出160.71萬輛,反觀大眾則只有126.66萬輛,市佔率下滑至12%。 今年比亞迪銷量目標是360萬輛,可望衝擊400萬輛。 此消彼長之下,今年比亞迪大機率實現歷史性超越,一舉終結大眾在華40年的品牌銷冠史。 3. 兩者對壘才剛剛開始 比亞迪之所以能夠超越大眾,主要原因在於比亞迪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的東風,在核心技術和車型產品上,實現了對外資車企的全面碾壓性優勢。 在核心技術方面,比亞迪是全球唯一同時掌握電池、電機、電控晶片、整車製造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的新能源汽車廠商。 刀片電池、DM插混技術、e平台3.0、易四方、雲輦等「黑科技」層出不窮,它們賦能比亞迪產品成為車市領導者。 而大眾在新能源車核心技術與產品方面,遠遠落後於比亞迪。 當然,如果我們把視線從中國市場,抬升至全球市場和集團品牌佈局視角,就會發現比亞迪和大眾集團其實還不在一個維度。 全球化,大眾遍佈全球,比亞迪主要市場還只在中國;年銷量上,大眾集團在千萬輛等級,為比亞迪的兩三倍。 淨利潤,去年大眾賺了1406億元,比亞迪只有300億元,前者是後者的四、五倍。 儘管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已經超越大眾,但從全球角度來看,這還只是個開始。 面向未來,擺在大眾和比亞迪面前的,都極具挑戰。 對大眾來說,發力新能源汽車領域,守住在華基本盤,從而在全球範圍內與競爭對手豐田兩足鼎立,延續其在全球汽車行業的話語權,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比亞迪來說,穩住並持續擴大在中國市場基本盤,同時加速揚帆出海,在全球各地攻城略地,讓中國的比亞迪成為世界的比亞迪,這一全球化征程也才剛剛起步。 (象視汽車)
登頂亞馬遜BS,它把泳池機器人做到全球第二!
風聲四起,百舸爭流的千億智慧手機器人市場上,有這樣一個細分垂直賽道正悶聲發力──泳池機器人。 國外研究機構的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泳池機器人清潔器市場規模為7.6291億美元,預計在未來七年內以6.57%的復合年增長率保持穩健增長。 乍看之下,同服飾​​、3C電子等衍生出眾多大熱細分賽道的熱門出海行業相比,泳池機器人現階段的市場體量相距甚遠。駛入這樣一片規模尚有限的賽道,能從中挖掘多少金礦? 對此,不少搶先佈局的中國品牌正在給出答案。據業內報導,2023年亞馬遜美國站泳池機器人總銷售額達3.3億美元,五大國產品牌佔類目暢銷TOP10,市場份額合計31%。其中元鼎智能旗下品牌Aiper曾多次登上亞馬遜智慧泳池清潔Best Seller TOP1。 不斷增長的泳池智慧清潔需求,帶熱了這個「小眾」市場。而作為泳池機器人出海品牌中的領頭羊,Aiper也順應天時地受到越來越多資本擁躉的熱捧: 2022年,Aiper獲超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2024年7月,Aiper完成超6,000萬美元的B輪和B+輪融資 三年融資超7500萬,長期霸榜亞馬遜泳池機器人BS榜單,Aiper究竟如何在這一方小小的泳池中挖掘財富密碼? 抓住「小眾」賽道市場空白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約有3,000萬個私人泳池,並以每年50萬~70萬個的速度成長。而歐美作為全世界泳池數量最多的地區,合計瓜分了九成市場份額。 全球泳池數量的持續上漲,刺激泳池消費場景商機迸發,尤其是泳池清潔這一剛性需求——歐美家庭泳池通常需要每周或每兩周進行一次吸污,以確保水質清潔。 但相應的痛點也應運而生,一是傳統的人工清潔工具以及吸污機器效率低且費時耗力,二是勞動成本水漲船高。 而元鼎智能正是瞄準了這一突破口:傳統的泳池清潔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智能化以及便捷化需求,推出了錨定庭院清潔場景的智慧型手機器人品牌Aiper。 圖源:Aiper 成立於2015年的元鼎智能,在發展初期主要聚焦於便攜儲能和庭院智能產品,為使用者提供一體化的庭院打理解決方案。 隨著歐美庭院經濟熱愈燒愈旺,在庭院智能消費這一賽道上跑出了無數聚焦不同場景的出海翹楚:如松林機器人旗下子品牌Mammotion,隸屬九號公司子公司的Segway Navimow,以及漢陽科技的主推品牌Yarbo...... 這些品牌的共同點都是切入某一細分垂直賽道並持續深耕,打出品牌聲量後不斷升級並拓展產品線,為使用者打造使用多元化場景的庭院智慧產品。 而元鼎智能同樣藉助多年累積的庭院市場經驗,敏銳地察覺到泳池機器人這一細分賽道的商機,量身訂造Aiper持續深挖該場景下的消費需求。 縱觀整個泳池機器人行業,儘管發展歷史已近40年,但現階段玩家數量相比其他賽道尚有限,且老牌本土企業長期壟斷市場份額,產品創新力以及技術迭代跟不上使用者日益增長的新消費需求,尤其是智慧化產品及品牌發展相對滯後。 為此Aiper抓住了這個市場空白,致力於讓智慧家庭體驗延伸到家庭後院,將自身定位成一個透過科技和創新為海外家庭創造無憂生活的智慧手機器人品牌。 精準打擊使用者痛點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元鼎智能年出貨量已超150萬台,而旗下品牌Aiper則躋身全球泳池機器人市場佔有率第二。另有報導顯示,預計到2024年年底,元鼎智能收入將實現4年近10倍的成長。 成立不到五年就躋身全球領先的泳池機器人品牌,Aiper究竟做對了什麼? 實際上,Aiper最重要的成功密碼之一,便在於精細化、創新化、以使用者為導向的產品策略,透過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精準打擊消費者痛點。 在進入泳池機器人市場的過程中,Aiper發現市面上的泳池機器人普遍以有線為主,由於拖著一條長達十幾米的線纜進行水下作業,許多泳池機器人存線上纜纏繞、漏電漏水等安全問題。 基於這個痛點,Aiper開創性推出了無線泳池機器人這一產品線,於2019年正式打入海外市場。 相較之下,無線泳池機器人在便利性、安全性、高效性以及適應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優勢。使用者可透過遙控器或手機APP進行一鍵操作,並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清潔模式、清潔頻率等參數,以滿足不同場景的清潔需求。 圖源:Aiper 具體來看,透過自研電池板管理系統,解決有線泳池機器人線纜纏繞的使用痛點,在APP互動、內建儲能等技術攻堅下,直擊環境感知、水下通訊和續航能力等難點,使得機器人得以自動偵測泳池環境並規劃最佳清潔路徑,在不同環境下輕鬆實現高效率、全面的清掃效果。 從使用者端來看,隨著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提高,在泳池清潔領域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徵。 除了清潔能力這一剛性需求外,家庭泳池、商業泳池、度假村泳池等不同類型的泳池對清潔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人追求操作的便捷性,有人追求節能低耗,也有人追求綠色環保,甚至於一些高端泳池或特色泳池也注重個性化的清潔效果。 圖源:Aiper 為此面對這些使用者在不同地區、不同場景下的差異化需求,Aiper在打出無線泳池機器人這一王牌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多元化產品線,豐富品類矩陣以滿足消費者的各色需求。 例如從價格來看,Aiper的泳池機器人主要瞄準中高端市場,價格區間在100美元~1000美元不等,充分迎合不同消費水平的目標受眾。 而在產品種類方面,截至目前Aiper已先後推出Scuba系列、Seagull系列、Surfer系列、Pilot系列等產品,不斷進行技術迭代及產品升級。 另據業內報導,元鼎智能第三代全智能的產品即將於今年發佈,主打智能化,將在泳池立體清潔、線下通訊、水下建圖、智能變頻清潔、水質管理等方面帶來顯著的技術革新。 多管道觸達消費者 在Aiper看來,品牌不僅要打造使用者所需的產品,更要打通全面觸達使用者多元化的管道,以佔領使用者心智。 從市場版圖來看,截至2024年,Aiper的觸角已遍及新加坡、中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班牙、 澳洲等主流市場。 為了在全球多個市場同步紮根,Aiper線上+線下平行的雙軌佈局策略。 線上管道佈局方面,目前Aiper主要在自有品牌獨立站,以及亞馬遜等第三方平台進行銷售。 相關資料顯示,2023年,Aiper獨立站實現銷售額近2億元。另據Similarweb資料,2024年Q2期間,Aiper獨立站總訪問量累計達143萬。 而在亞馬遜上,Aiper 旗下Seagull SE系列無線泳池機器人多次登頂Robotic Pool Cleaners細分類目Best Seller榜單的Top 1。 另據業內資料,在剛剛結束不久的亞馬遜Prime Day,Aiper更是砍下超1.5億銷售額的佳績,收入、銷量雙雙佔據行業第一。其中全管道銷售額年增300%,亞馬遜日銷環比成長670%。 不僅如此,Aiper還盯上了各類垂直電商平台,如美國家居電商平台勞氏、美國泳池消費垂類電商平台lesliespool、歐洲DIY家居園藝平台Manom​​ano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營銷管道方面,Aiper同樣十分注重打通多元化推廣鏈路,目前其在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上建立起了社會媒體營銷矩陣,通過發佈內容、與用戶互動來進行產品展示和品牌宣傳,從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使用者黏性。 透過線上管道的全方位佈局,Aiper目前已然成長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泳池清潔機器人品牌,累計出貨量150萬台,且佔據線上市佔率第一。 而對於智慧手機器人品牌而言,線下管道佈局同樣是任重道遠但又勢在必行,在Aiper看來更是如此:攻佔歐美主要線下貨架是品牌建立的必經之路。 Aiper在全球各市場均設有本土銷售團隊,透過挖掘本土人才並累積當地資源,深入洞察不同市場的消費特徵,同各個管道方開展深度合作以打通線下佈局脈絡。 不僅如此,為了廣泛覆蓋線下銷售網絡,透過佔領線下貨架打造品牌壁壘,Aiper從宣傳、引流、到研發、售後等環節均採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 品牌方舟理解到,通過三年的埋線佈局,截至目前Aiper線下管道已囊括Home Depot、Walmart、Lowe's、Costco、Sam's Club、OBI、Leroy Merlin、Fnac等大型商超,預計在2024年將進入線下超過7000家門市,成為唯一實現全管道佈局的泳池機器人品牌。 可以看到,Aiper管道佈局方面展現出了靈活多變的策略以及長遠的戰略眼光。從線上多元化覆蓋,到攻佔線下貨架打造銷售壁壘,實現對目標受眾的廣泛觸達,潛移默化地佔領使用者心智。 BrandArk 觀品牌 泳池機器人出海正當時。 作為一個盤子尚小的「小眾」賽道,如今泳池機器人市場正迸發著熠熠生輝的商機,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的熱捧,以及更多行業玩家的入局。 但面對這樣一片仍有較多想像空間及挖掘潛力的市場,想要成功掘金並站穩腳跟並非易事。從Aiper的出海故事可以看到,品牌只有找準市場空白並精準打擊使用者痛點,用產品力和品牌力來武裝自己,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 (品牌方舟BrandArk)
深挖7nm!華為Mate70搭載麒麟晶片,不是5nm,但跑分達110萬!
最近由於華為Pura70銷量不如預期,全系列降價銷售,全網有不少質疑的聲音說:華為智慧手機下滑嚴重。另外根據市場調研機構發布2024年第二季中國手機啟動量資料,vivo(含iQOO)以1,195.06萬支、市佔率17.93%排名第一,穩居上半年冠軍。 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別是小米和蘋果;華為第二季手機啟動量不到1,000萬台,排名第五。好像這又是一個下滑的證據。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1.Pura70系列成長125% Pura70系列較P60系列有125%的成長,這個銷量本身是非常不錯的,畢竟在Pura70手機搭載的SOC麒麟9010相比麒麟9000s沒有質的突破。但由於外界對華為的預期太高了,如根據知名消費電子分析師郭明錤曾預測:P70出貨量可望同比增長150%至1000萬-1200萬台。 因此,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銷量確實不如預期的成長幅度;但絕對不是失敗的產品。 2.銷量成長42.53% 另外,從第二季資料來看,相較於第一季資料華為銷量過千萬確實有所下滑;但如果看到年比去年二季上漲42.53%,上漲幅度就高居所有主要手機廠商第一。這樣的成長能成為下滑嗎?顯然不是! 另外,我們都知道智慧手機傳統旺季都在下半年;這才是華為手機重點爭奪的陣地。華為自信從哪兒來呢?沒錯,就是現在全網都傳說的——Mate70系列。 對於Mate70系列,首款純血鴻蒙,以及攝像搭載豪威OV50K超大可變光圈等組態飆叔就不進行贅述了;重點聊一下搭載的SOC情況。 現可以確定的Mate70搭載的是華為海思打造的全新麒麟SOC平台,具體的命名其實沒有確定。但根據數位部落客「廠長是關同學」爆料,其全新的麒麟5G處理器已調試完畢,跑分達到110萬左右。 這相當於什麼水平呢?根據跑分平台資料,高通驍龍8 Gen1最低跑分103萬,最高能跑到127萬,也就是說新的5G麒麟SOC已經達到了驍龍8 Gen1的水平。而我們知道,華為手機性能之所以爆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其軟件優化能力,以及全新鴻蒙系統的支援,可以說Mate70的流暢度以及性能水平將遠超驍龍8Gen1的水平。 從全新麒麟SOC跑分來看,其晶體管密度將高於現有的麒麟9010與麒麟9000S;但據可靠消息,新的麒麟SOC製程工藝還沒有達到5nm水準。 根據之前華為常務董事張平安公開說:「我們肯定是得不到3nm,肯定得不到5nm,我們能解決7nm就非常好。」也就是說,華為當前選擇堅守7nm,繼續深耕7nm工藝工藝。 另外,根據余承東在6月舉辦的HDC 2024華為開發者大會上所言:華為Mate 70系列將於今年第四季發表(10~12月)。 而根據數字部落客「數字閒聊站」爆料,Mate70系列的發表會定在11月。主要原因還在純血鴻蒙適配進度,以及工藝的改進。這也基本上符合余承東所預告的第四季發布的節奏。 至於,大家比較關心的銷量問題,根據供應鏈調整以及晶片儲存來分析,Mate 70系列整體備貨量相比Mate60系列提升約40%~50%。也就是說,Mate70系列的銷量將在1500萬台以上。 因此,如上所述華為Mate70系列一機難求的態勢應該是必然;同時對於拉動華為下半年智慧手機銷量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另外,猜Mate70會開發佈會嗎? 飆叔猜測,Mate70可能會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主要依據就是麒麟晶片線下禁令的解除! (飆叔科技洞察)
【三中全會】三中全會思考:“押注未來的底層邏輯改變了”
這次三中全會《決定》釋放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正在加速改變。 目前,中國宏觀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過去以房地產、城投為代表的債務型數量型增長方式正在遠去,潛在增速放緩,自然利率下降,宏觀槓桿率高企,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走弱;中央政府嚴控地方債和房地產風險,擴張超長期特別國債,投資新技術、新基建、新產業,提升新質生產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試圖建構以全要素生產率(TFP)為代表的創新效率型成長方式。 從高成長到高品質,從數量型到效率型,是轉型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往已開發經濟體的必然路徑,但縱觀最近100年全球歷史,只有極個別國家完成這項任務。 在時代變遷中,周期性風險與結構性機會並存,當上一個時代​​紅利消失後,房地產、地方城投、創投市場、網路平台、大類消費紛紛下跌,企業、個人或焦慮不安,或內卷競爭,或緊急避險,不知如何適應、迎接下一個時代。 所謂宏觀觀看大勢,微觀找機會。獨角獸企業因其稀缺及創新力普遍被視為洞察時代變遷的重要個體,是捕捉新質生產力與高品質發展時代機會的重要抓手。 本文以獨角獸為微觀視角,分析近年創投市場的中觀演變,透視中國經濟新舊時代切換的宏觀變遷。 本文邏輯 一、獨角獸之問 二、新質獨角獸 三、新底層邏輯 0 1 獨角獸之問 今年5月份,在濟南召開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國家領導人在聽到關於創新與投資的發言時追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麼?” 這被稱為「獨角獸之問」。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榜單顯示,截止到2024年初,美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全球第一,達到703家,增加37家。中國則位居第二,340家,不到美國的一半,增加24家。更值得關注的是,跟2022年比,2023年中國獨角獸數量雖然以316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但過去一年新增僅15家,‌同期美國增加179家【1】。 可見,中國獨角獸成長放緩、中美之間未來核心技術競爭力差距存在擴大的趨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所謂“獨角獸”,是投資領域定義的一類企業,一般指成立不足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未上市的科技類企業。獨角獸企業的技術未必是最強的,但其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活力、方向和領先性,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獨角獸會增速放緩? 獨角獸成長可謂九死一生:「可能要經過從0到1'魔鬼之河'、從1到10'死亡之谷'、從10到100'達爾文之海'多道生死關卡【2】」。 這個過程需要創投不斷輸血,但近些年創投市場不振、投資融資下滑、風險事件集中爆發。 清科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投資市場共發生案例數9,388起,較去年同期下滑11.8%;揭露投資金額6,928.2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3.7%,連續兩年下滑【3】。如果剔除國資,創投市場的投資比重下降幅度更大。 可見,創投市場全面下滑是獨角獸成長放緩的直接原因。那麼,近些年創投市場遭遇了什麼? 我們需要回到宏觀經濟與金融大環境的變遷來看。近幾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和金融脫鉤風險上升、金融整治強化和政策不確定性增加、經濟潛在成長速度和投資信心下降等,對創投市場的衝擊大。 復盤近20年創投市場的歷史,可以把中概股集體退市事件當作時間節點(2020年),將創投產業劃分為前後兩個不同階段。 2001年以來的全球化浪潮、穩定的中美關係、聯准會降息釋放的大規模的廉價美元資本,以及中國高速成長的宏觀經濟和大規模廉價勞動力,共同推動網路獨角獸躍升為大型網路平台。網路創投與獨角獸享受了全球化、資本、勞動力三大時代紅利。 這個階段,是中國創投最好做的時代,當時做的最好的VC主要是以紅杉資本、軟銀、IDG為代表的國際創投機構,還有中國BAT及其相關的創投機構。獨角獸概念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最初主要指的是具有潛力的網路企業,如美團、高德、滴滴打車,如今有些企業成為了大型網路企業。 然而,2020年前後,隨著全球化情勢與中美關係大變,兩國之間商品、金融與科技貿易衝突加劇,中概股集體退市事件爆發,二級市場風險驟然上升,阿里巴巴、 騰訊、美團港股以及恆生指數快速下跌,隨後進入3年漫長熊市。 二級市場風險快速地往上游傳遞,天使投資、創投等一級市場迅速萎縮。中概股集體退市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風險大大增加,一些美國和中國的創投機構減少了投資,尤其是對網路專案的投資,創投市場規模下降,獨角獸整體增速放緩。 受衝擊最大的是國際和國內的創投機構,以及網路獨角獸。他們屬於純金融資本,從募資到退出高度依賴金融市場。 在國內市場,近些年,監管部門加強金融整頓,提高IPO門檻的同時加大審查和監管力度,去年“階段性收緊IPO”,今年推出“新國九條”,IPO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清科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267家具有VC/PE投資背景的本土企業實現IPO,數量和金融年比分別下降24%和36%【2】。 由於監理政策頻繁變動,投資預期不穩定,IPO企業大面積撤材料,金融資本、創投的避險情緒明顯上升。在國際創投和民間投資不振的情況下,近些年創投市場主要靠國資「救濟」。 財新的資料顯示,在2023年中國新備案的7000多隻私募股權基金中,儘管國資和政府引導基金LP數量僅佔三分之一,但它們的認繳出資額佔全部LP的70%【 4】。 清科研究院的資料顯示,國資控股和國資參股LP合計揭露出資佔比高達77.8%,10億元以上的人民幣基金半數以上由國資背景管理人管理【3】。 然而,隨著近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滑,償債壓力巨大,同時化債政策嚴控地方債務擴張,疊加金融市場低迷和市場投資預期轉弱,地方國資投資面臨巨大的退出壓力。前幾年鼓吹的地方國資模式也面臨殖利率下降、流動性緊張、回購糾紛不斷和投資風險上升等困境。 根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2023年5月9日至7月23日,深創投共新增了34起訴訟法律服務採購招標。在34起訴訟法律服務採購招標中,有30起涉及深創投與被投企業回購訴訟。 根本上來說,國資的低風險偏好與創投高風險的屬性不符。政府對國資保本增值的要求高,缺乏容錯試錯空間,近些年還大幅增加了審查、考核和追責力度,同時捆綁了不少招商引資、稅收增加、產業落地等任務。 0 2 新質獨角獸 在時代變遷中,創投市場下滑,獨角獸成長放緩,國際、國內創投、網路創投和國資均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下一個階段創投的方向和機會在那裡?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特意對創投市場資料進行了深入分析。以獨角獸為指標衡量其投資質量,整理了一份清單:龍頭企業CVC投資獨角獸類企業資料(表一)。 從表一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訊息: 在前10家龍頭企業CVC機構中,有5家機構投資孵化了超過50家獨角獸類企業,分別為聯想創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集團、騰訊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企業數量(投資規模)最大是BAT,但投資獨角獸成功率(投資品質)最高的卻是:比亞迪、聯想創投、哈伯投資(華為)三家,分別達到31.3% 、27.7%、27.1%。這三家企業實現了「每投資5家企業,至少有1家成長為獨角獸類企業」。 如果以獨角獸成功率來衡量,近些年龍頭企業CVC機構表現最好是BHL,即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而不是我們過去理解的BAT。儘管BAT的表現也不差,只是無法跟網路時代相比,同時這個數據反映出比亞迪、聯想創投、哈伯投資在這個時代動能更盛。 在不確定性增加的時代變遷中,為什麼這三家創投表現更好?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和投資“8大戰略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而身處“8+9”的比亞迪、聯想創投、哈伯投資(華為)站在了時代轉向的浪潮前端,獲得了更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援。例如,比亞迪屬於新能源汽車,聯想集團和華為屬於新一代資訊科技。 除了所處行業因素,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 比亞迪、聯想、華為都是擁有深厚產業根基的鏈主型企業,他們投資的往往是著眼於服務自身的研發創新和業務創新;他們更有能力識別“硬科技潛力股”,可以從資金、業務、技術等多個向度給予有效扶持,實現做「內生外化」;同時,出於自身完善產業生態的訴求,這類龍頭企業也有更強的意願投資孵化與自身業務具有關聯性的硬科技中小企業。 作為具有深厚產業根基的鏈主型企業,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跟被投企業之間往往不是單一的投與被投的關係,而是產業資本與生態資本的融合關係、相互賦能的關係。例如,被投企業可能納入他們的供應商,他們和被投企業研發產品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為被投企業產品提供落地場景。 與一般的創投機構相比,他們對IPO和金融市場的依賴度更小,他們往往是被投資企業的技術產品的買方,甚至會主動併購成功孵化的獨角獸,將被投企業納入其生態系中。 在CVC的邏輯裡,其底層邏輯和純粹創投機構不一樣。我瞭解到,聯想有一個叫做「三級火箭」的研發體系,聯想創投只是三級火箭的一級。舉例來說,聯想創投充分利用這一研發體系,組織自己的業務部門、研究院、供應鏈等團隊,與被投企業鈦方科技一起成功研發了三合一觸控晶片。 同時,近兩年監管部門的態度是“積極支援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資本市場賦能新質生產力”,“8+9”領域獨角獸IPO的機會大於其他項目。 清科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企業境內外IPO中,近一半的企業數量、57%的融資額集中在機械製造、半導體及電子設備、化學原料及加工這三個領域【3】。 基於以上優勢,這類主鏈型龍頭企業CVC在近年創投市場上逆勢成長。為此,我進一步深挖了一份「8+9」領域的獨角獸清單:龍頭企業CVC投資新質生產力獨角獸類企業統計數據(表二)。 我把“8+9”領域的獨角獸定義為“新質生產力獨角獸類企業”,可以簡稱為“新質生產力獨角獸”或“新質獨角獸”。這個概念對投行市場或許有價值。 透過這份龍頭企業CVC投資新質獨角獸清單,可以發現更多有價值的資訊: 在10家龍頭企業CVC機構中,新質獨角獸佔比最高的還是: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分別達31.3%、27.1%、25.2%。這三家企業投資新質獨角獸的成功率遠高於其他CVC機構,可以理解為「新質生產力的火車頭」。其中,聯想同時具備大規模和高成功率優勢,是唯一新質獨角獸投資成功率超過25%、且數量超過50家的CVC機構。 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的投資主要集中在「8+9」領域,它們投資的獨角獸數量、成功率和新質獨角獸數量、成功率幾乎是一致的。不過,BAT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網路領域,它們投資的新質獨角獸佔投資企業數量的比例,分別只有11.3%、8.3%、3.9%;佔獨角獸數量的比例,分別為46%、 40%、21%。 基於以上優勢,這類主鏈型龍頭企業CVC更可能做到「投早投小」。我還整理了一份「投早投小」清單:龍頭企業CVC投資輪次分佈資料(表三)。 表三的數據顯示,在「投早投小」方面,聯想、小米、海爾3家龍頭企業CVC表現突出,其中,聯想創投近4成投資項目都是在企業A輪融資前進入。 BAT和京東四家網路企業在「投早投小」方面的表現次之。不過,比亞迪和哈伯投資(華為)雖然擁有「8+9」產業根基,但「投早投小」的表現與聯想差距大。 究其原因,可能是:與比亞迪和哈伯投資(華為)相比,聯想在全球產業鏈中紮根更深、全球化程度更高,其七成營收來自海外,在地化經營能力強,創投時間更長、規模更大、專業化程度更高,對其相關領域的全球新技術路線把握更強;同時其「三級火箭」研發體系,可以使其提前看準、提前下注、幫助被投企業成長。 綜合以上,概括為一句話:「從創投的角度來看,押注未來的底層邏輯改變了」。 其實,不只是創投。從BAT到BHL,從網路獨角獸到新質獨角獸,從傳統純創投到根植於「8+9」的新質創投,我們能夠感受到時代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 0 3 新底層邏輯 近些年,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正加速改變。 1990年開始,經濟全球化一日千里,網路與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投資銀行快速崛起;2001年後,中美關係快速增進,兩國貿易快速發展,聯準會降息刺激大規模廉價美元進入中國,跨國企業大舉投資中國製造業和互聯網,帶來了200多年歐美累積的工業技術和最新的資訊技術,催生最早一批互聯網獨角獸;2014年後,全球和中國經濟出現金融危機刺激後遺症,經濟成長緩,產能嚴重過剩,PPI持續下跌,中國啟動新一輪刺激政策,大規模擴張地方專案債、城投債,設立抵押補充貸款支援棚改貨幣化,大力開發土地、投資基建和房地產,三大部門的槓桿率、房地產泡沫、城投債和開發商債務風險迅速上升。 複盤中國1990年至2020年經濟史,這是國家轉型的經濟沸騰期,其成長模式主要依賴要素資源累積形成的數量型成長,後期疊加債務型成長。具體來說,依靠國際轉移的現成技術、低利息時期的廉價美元、中國規模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和消費群體,以及以土地為抵押的信貸資本、透過債務貨幣化形成的海量金融資本,這些規模龐大的要素在市場與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經濟起飛與債務累積。 2020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爆發,標誌著這輪全球化已經終結。世界正進入更複雜的全球化形態,國際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政治、經濟、貿易、金融、能源、科技和價值觀出現大分野、大分裂,中美關係逆轉,各自建構護城河,紛紛向內求解。 在國內,中國宏觀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過去債務型數量型增長方式其動能愈加乏力,房地產、城投(基建)正在壓縮泡沫、去槓桿、降風險,政府倡導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試圖透過供給端突破建構新的成長模式,即以全要素生產率(TFP)為代表的創新效率型成長方式。 這次三中全會《決定》釋放一個明確的訊號是:供給端突破,而非需求端。 過去,需求端(投資需求)刺激造成盲目、低效和加槓桿追求規模的投資慣性,導致地方債、開發商債務等巨大的債務風險,提前透支了投資、消費與經濟成長潛力。所以,在《決定》中,政府並未提出大規模基建刺激計劃,對房地產風險和地方債務的控制依然嚴格。 政策的明確指向是,新動能來自供給端、「8+9」產業端,試圖透過集中投資新技術、新產業,支援BHL等主鏈型企業發展,帶動一批新質獨角獸跑起來,解決外部卡脖子問題,增強經濟內生成長動力。 《決定》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成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策略性產業發展政策與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政府正在集中和動員社會資本,包括國有資金和民間資本,集中投資「8+9」核心技術領域。 《決定》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固定資產投資中,製造業投資成長9.5%,遠高於房地產(-10.1%)和基礎建設投資(5.4%)。在製造業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年增10.1%。其中,航空、太空船及裝置製造業投資成長38.3%,電腦及辦公裝置製造業投資成長12.1%,電子及通訊裝置製造業投資成長9.9%。另外,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增11.7%。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成長24.1%,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成長17.4%,研發與設計服務業投資成長14.4%。 政府實施財政、貨幣和產業政策,將資源投入核心技術領域。財政政策方面,《決定》提出財稅改革,將消費稅下移到地方,目的是穩定地方債務風險的同時上收財政權,支援中央政府擴張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投資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國家工程。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將直接購買國債支援中央政府融資,銀行貸款支援普惠、綠色、數位、科技金融等「五大篇章」。 可見,中國正進入押注科技產業的時代,押注「8+9」的時代。 同時,《決定》也提出:“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在押注「8+9」的時代,創投該如何投? 對此,《決定》其至少有兩個意義:一是投資「8+9」領域;二是做長期投資、耐心資本。 耐心,是一種主觀評價,也是一種投資取向。過去,CVC根據財務回報、風險等來安排投資期限和退出時機,不存在「耐心」的要求。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政府需要的是“耐心資本”,鼓勵“投早、投小、投久、投硬科技”。 這次「耐心資本」的提出,其一目的可能是為了配合超長期國債發行,支援國家戰略性工程投資。像是退休金基金、國家主權基金等國家基金屬於典型的「耐心資本」。 除了國家基金外,民間資金是否有耐心資本? 在過去高成長時代,美元融資成本低,全球金融寬鬆,國際CVC也可以成為「耐心資本」。金融市場越發達,流動性越強,預期越好,耐心越足。最典型的案例是南非報業投資騰訊。高成長時代對應的是國際國內CVC和高流動性,培育的是具備規模經濟的網路獨角獸和平台型企業。 當中國經濟從高成長向高品質切換時,國際國內CVC不知所措,而深耕「8+9」領域的鏈主型企業,他們的投資取向跟當前政府的更為接近。由於高品質發展則押注“8+9”,比亞迪、聯想創投等鏈主型企業CVC,面對的政策穩定性更強,投資預期更好,同時他們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成為了新的「耐心資本」。高品質發展時代對應的是「8+9」主鏈型CVC,培育的是新質獨角獸。 當然,我們不能把網路列為舊動能。過去中國網際網路,既有技術創新成長,也有依賴資本累積、人口紅利的數量型成長,最終形成了消費端應用平台。當資本、人口與全球化紅利消失後,網路需要往縱深領域投資AI等技術,實現效率型高品質成長。 最後,我需要提醒的是,中國經濟走向高品質發展的最大挑戰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投資需要警惕外部技術「卡脖子」、內部產能過剩的風險。根本上,需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和金融市場,創造更寬鬆的輿論、創業、營商、投資和國際環境,大幅增加一般家庭收入和社會保障。 (智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