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之初,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滕森著作的《創新者的困境》一書意外暢銷。人們在書中讀到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商業邏輯——那些在曾經因創新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公司,也很容易墜入一場自己帶來的困境:
它們熟練於提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並能讓自己活得很好。但這種現像一旦持續,企業就很容易受到蒙蔽,看不到下一場創新的到來。
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這種情節似乎正在上演。2011年,蘋果靠著史無前例的體驗創新與極致驚豔的設計開創了智慧型手機時代,成為毫無疑問的產業霸主。但時移勢易,曾被形容為創新代名詞的蘋果如今卻飽受創新乏力的質疑。
每年初秋都是手機產業最重要的競爭節點,今年的戰場似乎格外精彩──蘋果與華為再度在高階市場重逢,但結局似乎有些不同。昔日備受追捧的iPhone預售突然遇冷,而闊別已久的華為Mate 60,火爆程度堪稱現象級。
四年過去,勝利者將會書寫這段傳奇故事。
高端突圍,初露鋒芒
12年前,當賈伯斯在美國Moscone West會展中心拿出那台設計精美的iPhone 4時,這家公司就已經站上全球消費性電子市場的山巔。卓越的iOS系統、強大的自研晶片以及優雅的外觀設計,讓iPhone成為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開創者。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蘋果每年的新品都能夠引起萬人空巷。
備受市場追捧的蘋果似乎高枕無憂。自iPhone 5之後,儘管時常被質疑缺乏突破,但蘋果仍有膽量不斷抬升iPhone售價,而市場也同樣願意買單。追蹤者認為,蘋果的核心優勢在於強大的軟體硬體體驗,僅以軟體為例,智慧型手機系統只有兩大陣營:安卓與蘋果。而在安卓陣營中,也只有三星才能在高階機市場勉強掰個手腕。
iPhone的成功將蘋果推向了從未有過的高度。時至今日,智慧型手機永遠佔據蘋果營收的半壁江山,蘋果也一舉成為全球最賺錢、市值最高的公司。
蘋果被捧成了神話,但神話並非不可打倒。
iPhone 4發表不到三年,華為就已開始顯露鋒芒。2014年9月,華為在德國舉辦的IFA展上發表了Mate 7系列手機,這款搭載自研海思Kirin 925處理器、採用航空級金屬鋁材機身設計、大電池強續航的手機,成為當年展會上難得一見的中國面孔。
Mate 7起售價定為3,699元,這在當時的國產機市場絕不便宜。但開售不到半天,全國一千多家門市均脫銷一空,上市三個月出貨200萬台,半年累計出貨量超過了400萬台。2015年,華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就達到1.08億台,市佔率達9.9%,坐穩全球前三名。
從奠定華為高階基礎的Mate 7、首個AI晶片的手機Mate 10、全球首款7nm晶片的Mate 20、再到創新圓環設計的Mate 30,華為打響了一場高階突圍戰。2019年,華為出貨量成功超越蘋果,成為昔日霸主不可小視的對手。
而蘋果的命運也充滿戲劇性。賈伯斯在發布iPhone 4不久後就遺憾辭世,此後蘋果的產品創新也陷入乏力。人們必須拋出一個疑問──後賈伯斯時代,蘋果是否已不再是當初的蘋果?
一家跌倒,一家吃飽
轉折來得極為突然,華為手機乃至背後的整個華為在短時間內快速攀升,這很快引起了各方注意。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從2019年開始,華為經歷了多輪制裁。
突如其來的困難,直接導致華為2019年Q2智慧型手機銷量少了1000萬台。整個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為1.25億台,雖市佔率達38.3%仍排名國內第一,但年比已下滑11.2%。在這段期間,華為短暫地坐了一把全球單季出貨量冠軍之位,但很快又劃入「others」。
無「芯」可用的華為陷入困境。華為2021年終端業務(原消費者業務)收入接近腰斬,從上一年度的4829億元營收下滑到2434億元,直接跌回2017年的水平(2404億元)。
供應被切斷,華為不得不從頭開始,手機業務只能暫時縮減。在華為淡退後,由於高端市場暫未出現其它能夠與蘋果抗衡的品牌,其留出的市場份額大多被蘋果吃掉。
2020 年第二季度,蘋果再創歷年第二季的業績新高,並創下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成長率。尤其是在大中華區,蘋果該季營收從2019年的年比-7.5%,激增至2020年的87.5%,增加了82.73億美元,營收成長幅度佔據蘋果該季成長的1/4以上。
蘋果為成長而慶祝的時刻,也是華為最艱難的節點。在公司內部,華為緊急啟動多個「補胎」計劃,在極短的時間內推出了華為行動雲端服務(HMS)及鴻蒙系統來完善用戶體驗。硬體方面,華為盡可能優化現有晶片體驗,以留住可能的用戶。這需要巨大的投入。
忍痛剝離榮耀後,外界以為華為最終仍將放棄手機業務。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回答是:「我們不會把手機業務關閉掉,也不會賣掉。否則的話,我們辛苦打造的這個品牌,說沒了就沒了,我們這麼努力求生存,有什麼價值呢?”
在極限環境下,求生存成為了華為的長期主題。過去四年間,華為一邊收縮不必要的產品線,一邊積極開拓新的成長機會。透過高壓強的研發投入,在封鎖的禁區中實現自我造血。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達1,615億元,佔全年營收的25.1%,處於歷史高點。過去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
如今,華為終於等到希望的曙光。Mate 60的熱銷,就是一場最好的翻身仗。
Mate爭氣,iPhone陷泥
8月29日,在Mate系列累計發貨一億台的特殊節點,華為商城低調上線“HUAWEI Mate 60 Pro先鋒計劃”,宣布Mate 60系列正式開售。這場沒有任何預熱的發售活動,反而引起了史上最熱烈的迴響。當天發售的手機,上線後都已秒數。
Mate 60系列是華為過去四年間蟄伏創新的體現,不僅升級了前代產品備受好評的崑崙玻璃、還首次在大眾智慧型手機上實現了衛星通話功能。華為影像品牌XMAGE的全焦段超清影像表現,也足以證明其在影像能力上的深厚累積。
在一些二手平台,Mate 60的溢價也已遠超同期發布的iPhone 15。經銷商的評價是:“做手機這麼多年,還沒有見到如此火爆的產品。”
Mate 60系列熱銷,離不開華為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儘管華為官方並未詳述,但官媒的定調似乎已說明一切。而從數位部落客的拆機與測速影片來看,華為已經實現了硬體層面最關鍵的突圍。
而同期發表的iPhone 15,對比之下乏善可陳。產品配置上,iPhone 15系列最大的亮點仍在於Pro版本搭載的A17 Pro晶片,除此之外的更新——無論是把Lightning接口換成Type-C接口,全系登上「靈動島」、還是4800萬像素終於惠及普通版本,都被外界評價為「擠牙膏」。設計層面也變化不大,鈦金屬材料也已不是首創。
蘋果新品遭冷遇,從iPhone 14時期就已經有端倪。市場研究機構PerfectRec在統計了超60萬份問卷後,結果顯示iPhone 14口碑已創下近5年來新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蘋果:它的確擁有手機產業表現最強大的晶片,但如果發表會只剩下硬體堆砌,它最引以為傲的創新邏輯,是否已經變成賣貨邏輯。
iPhone 14的失利對蘋果帶來的影響尤其明顯。蘋果發布的財報顯示,2023年第一財季淨營收為1171.54億美元,相較去年下滑5%,大中華區的下滑幅度為7%,成為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業績下滑,淨利潤率也下滑了13%。
或許是由於成本受限,蘋果近年來開始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印度,而這也引起消費者對iPhone 15品質的猜測。這家曾是全球最賺錢的公司,在面對華為這枚勁敵時,已經展現越來越明顯的吃力。
華為翻身,蘋果夢醒
不只一種跡象顯示,華為正在捲土重來。
就在剛舉辦的秋季全場景新品發表會上,華為終端也宣布了兩大重要進展。一是華為主導的新一代無線短距通訊技術「星閃」推出了首款產品,未來它還將改變智慧汽車、智慧終端、智慧家庭、智慧製造等領域應用場景的數據互動;二是Harmony OS NEXT蓄勢待發,鴻蒙原生應用全面啟動,鴻蒙生態完整閉環的最後一塊拼圖也即將完成。
這場發表會並未對手機做過太多介紹,但事實已經說明一切。華為終端BG COO何剛提早在今年初的發表會上就已經預告,隨著供應鏈恢復穩定,華為已經恢復正常的產品發表節奏。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預計,華為Mate 60 Pro開售後需求強勁,下半年出貨計畫已提升約20%至550–600萬部,發售12個月後的累積出貨量至少將達到1200萬部。供應鏈方面的消息則稱,華為Mate 60 Pro已加單至1500萬-1700萬台。
同時,與Mate 60同期發表的折疊式螢幕Mate X5也傳出加單的消息。這對仍處於寒冬的消費性電子產業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在大盤連續三年下跌的當下,手機產業無比需要這樣一針引發換機狂潮的強心劑。
相較之下,iPhone 15標準版預售即破發的市場表現,反倒有失高階機的號召力。在社群論壇上,iPhone 15的相關指數已經被Mate 60甩在身後,第一批發售的產品也被指品控不佳。瑞銀證券發布的報告指出,iPhone 15系列新機的出貨量預期從原本的8000-9000萬台下調至7800萬台,iPhone 15的競爭力不足是其中一大因素。
四年過去,全球兩家消費性電子巨頭的命運再度交換。商業史上也曾有過無數這樣的相似時刻,昔日的王者因為缺乏前進動力而停滯不前,而一度落後的玩家卻在烈火中獲得重生。目前尚且難以評價蘋果未來是否會強勢反攻,但從目前的戰況來看,從技術創新到品牌勢能,華為都已對蘋果形成全麵包抄之勢。
誰會是最後的勝利者?我們拭目以待。(華爾街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