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破產!躲過3次金融危機,倒於擠兌 美國銀行破產倒閉並不新奇

一夜之間,在全球高科技初創企業投融資領域享受盛譽的美國第16大銀行——矽谷銀行因擠兌風波而黯然倒閉。

當危機到來前,通常大部分人都不會太在意,對零星的警告嗤之以鼻。

今年2月14日,矽谷銀行登上了《福布斯》雜誌“2023美國百強銀行”榜單,憑藉出色的盈利能力名列加州第5位、美國第20位。矽谷銀行是美國創投圈當之無愧的龍頭銀行,至今已經幫助逾3萬家初創企業進行融資,對接全球600家風險投資機構,120家私募股權機構,在初創企業信貸市場佔有率超過50%。


在如此優秀的成績單下,雖然一些機構預測“科技寒冬”下的矽谷銀行日子會難過一些,但沒人能預料到昔日的優等生會在不到48小時內光速破產。

在矽谷銀行風暴襲來後,各界普遍預計這一事件影響有限,受影響的多是一些地區性銀行,不會產生太大的溢出效應。和矽谷銀行相比,大型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消費者存款,存款基礎成本相對要低得多,不會對金融體系構成風險。

但危機的可怕之處在於不可預測,雖然矽谷銀行風暴最終大概率能被控制,卻給未來敲響了警鐘:美聯儲的“加息粉碎機”似乎才剛剛啟動?


生死48小時:矽谷銀行“轟然崩塌”

從矽谷銀行首席執行官Greg Becker 3月9日募資“救急”,到3月10日轟然崩塌,歷時僅僅不到48小時,矽谷銀行成了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銀行倒閉事件,震動了全球市場。

在倒閉前,矽谷銀行曾“奮力一搏”,但籌資嘗試仍以失敗告終,磋商出售也未能成功。隨著儲戶紛紛擠兌,矽谷銀行的儲蓄資金外流速度超過了出售資產募集資金的進程,潛在買家很難對矽谷銀行做出符合實際的評估。

最終,當地時間3月10日,加州銀行業監管機構關閉了矽谷銀行,並任命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為接管人,負責後續對其資產的處置。

FDIC表示,矽谷銀行的總部和所有分行將於3月13日重新開業,所有投保儲戶最遲將在周一上午獲得其全部投保的存款。

另一方面,根據FDIC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矽谷銀行1750億美元的存款中有89%沒有保險,這些存款的命運仍有待確定。FDIC表示,將尋求出售矽谷銀行的資產,未來的股息付款可能會給未投保的儲戶。

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Jerry Chen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矽谷銀行的目標市場定位於高新技術企業,採取的模式是投貸聯動,貸款對像是接受過風投機構A輪或A+輪投資的企業。在美聯儲加息重創矽谷銀行業務的同時,矽谷銀行的貸款客戶也存在壞賬率攀升的風險。

對於迅速惡化的危機,知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總裁陳嘉興表示,矽谷銀行事件是“創業公司的大滅絕級別事件”,美國政府應該盡快拿出解決方案,否則下週因發不出工資而解散的創業公司就是直接受害者。如果這些企業需要等數週、甚至數月才能拿到錢,屆時將毀掉美國整整一代的創業公司。

面對艱難的形勢,越來越多的公司呼籲齊心協力,降低矽谷銀行倒閉的影響,避免科技公司可能出現的“滅絕級事件”。

截至舊金山時間3月11日下午(北京時間3月12日上午),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約125家風投公司簽署了一份支持矽谷銀行的聲明,表示過去兩天發生的事件“令人深感失望和擔憂”,如果矽谷銀行被另一個實體收購,投資者將繼續與硅谷銀行保持關係。


2008年至今,美國已關閉銀行537家 美國銀行破產倒閉的消息並不新奇。

FDIC統計數據顯示,2008 年美國有25 家銀行倒閉,2009 年有140 家銀行倒閉;2008年至2012 年期間,美國有465 家銀行倒閉。

新冠疫情同樣加劇了中小銀行的生存困境。2020年期間,區域性小型銀行Ericson State Bank、The First State Bank、First City Bank of Florida 與Almena State Bank宣布破產。2008年至今,美國共有537家銀行破產。

透過這一數據,可以看到美國有一套明確的銀行退出機制,該國銀行業現行的監管體係是雙軌制,即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對各銀行機構(包括在美運作的各類外國銀行機構)實施監管。1933年,美國國會設立“存款保險基金”,致力於保證銀行破產情況下的儲蓄人的利益,該基金此後由FDIC管理,或者成為了處置銀行破產的主要負責部門。

SVB事件有其自身經營相對獨特的地方,但也反映了目前美國銀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如,存款負增長帶來經營壓力,與負債端不穩定可能導致資產端的“浮虧”變為實際虧損。

此外,隨著SVB的倒閉,未來美國銀行業、美國金融系統和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都將增加。監管機構如何應對,特別是對那些負債端不穩定的銀行採取何種措施,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影響金融市場和美聯儲加息路徑的關鍵。


矽谷銀行:躲過三次金融危機,倒於擠兌

矽谷銀行的倒閉,也給金融市場留下很多懸疑:

這家在過去40年持續穩健經營,先後成功渡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加州房地產危機、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2008年次貸危機的專業科技銀行,為何卻沒能渡過美聯儲這輪大幅加息衝擊。

究竟是什麼原因令矽谷銀行遭遇擠兌風波,又在擠兌風險來臨時“毫無抵抗能力”。

通過剖析矽谷銀行的發展歷程,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矽谷銀行成功躲過三次金融危機背後

1982年4月,美國銀行家羅傑•史密斯(Roger Smith )、比爾•比格斯塔夫(Bill Biggerstaff)與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梅德亞里斯(Robert Medearis)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註冊成立矽谷銀行。

這背後,是他們看到美國科技產業興起,傳統銀行卻無法給到高科技初創企業足夠的金融服務,因此他們決定創建一家專注面對科技企業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填補這個市場空白。

1983年,矽谷銀行開設第一間辦公室,正式營業。

不同於傳統銀行的純信貸模式與PE/VC機構的純股權投資方式,矽谷銀行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中間地帶”。具體而言,矽谷銀行對獲取股權融資的高科技初創企業投入兩大資金,一是自營部門認購企業少數股權,二是提供相應的信貸資金支持(相關信貸或由風險投資機構提供擔保,或企業拿出知識產權質押)。如此矽谷銀行既能獲得較高的貸款利息收入,也能從企業高速成長獲取相對豐厚的股權投資收益。

但是,早期的矽谷銀行為了更好地立足發展,採取了相對平衡的發展策略。即科技銀行(面向高科技初創企業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房地產銀行(面向當地房地產項目提供信貸)“三足鼎立”。

截至1991年,矽谷銀行的傳統商業貸款與科技企業貸款佔比約在2/3,房地產業務貸款佔比也有1/4。

此外,矽谷銀行還在1988年成功上市,一方面優化股東結構(在創建初期,矽谷銀行從100位創始人募集500萬美元),另一方面在1986年收購國家城際銀行(National InterCity Bancorp)擴展矽谷地區業務後,矽谷銀行也需重新修復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加州房地產危機,成為矽谷銀行發展歷程的首個重大挑戰。當時加州房地產價格大幅回落,導致矽谷銀行貸款不良率一度超過10%,且出現開業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對此矽谷銀行股東方痛定思痛,決定剝離房地產銀行業務,專注於科技初創企業投融資服務與軟件、生物醫藥等特定高科技產業的銀行服務。

這令矽谷銀行迅速恢復元氣。1993-2001年期間,矽谷銀行年化股東回報率達到17.5%,超過同期行業平均水準12.5%。且矽谷銀行深耕美國高科技企業投融資服務,令它在美國高科技產業獲取極高的聲譽,眾多高科技企業與創投機構紛紛與矽谷銀行開展各類金融合作,為矽谷銀行業務擴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0-2001年實現IPO的美國生命科技等高科技企業裡,約1/3是矽谷銀行客戶,逾50%美國創投機構是矽谷銀行客戶。

但是,2000年代初期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再度令矽谷銀行遭遇新的業務波折。具體而言,大批互聯網科技企業倒閉令矽谷銀行的科技企業信貸與認股權證(股權投資)收入受到較大衝擊。

但是,由於當時美國《金融現代化服務法案》允許美國銀行業混業經營,矽谷銀行迅速找到了新的業務突破口,一面涉足股權投資、投行、資管等業務拓展非息收入,一面通過加強風控防範業務風險。此外,隨著當時美國創投機構紛紛出海加大中國等新興市場科技產業投資,矽谷銀行通過業務國際化獲取新的收入增長空間。

2000年,矽谷銀行發起設立矽谷銀行戰略投資者公司(SVB Strategic Investors,LLC.),拓展PE FOF業務並募集1.35億美元,投資逾200家風投基金。

與此同時,矽谷銀行還設立直投基金——矽谷銀行風投(Silicon Valley Banc Ventures),募集5600萬美元並投資約60家科技企業。

記者獲悉,相比直投業務與FOF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是矽谷銀行拓展非息收入,擺脫互聯網泡沫破裂危機實現業務穩健發展的關鍵。2007年,矽谷銀行管理的表外業務資產超過220億美元,一度是銀行存款業務的5倍,帶來豐厚的客戶投資服務費收入增長。

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矽谷銀行已基本從互聯網泡沫破裂危機恢復,總資產突破100億美元大關並在2007年創造18.4%的股東回報率。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令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矽谷銀行仍在當年實現11%股東回報率。究其原因,一是其多元化的業務收入,有助於它抵禦金融危機衝擊,二是美國政府採取一系列救市措施令金融資產估值回升,緩解了銀行經營壓力,三是美國高科技企業在次貸危機爆發期間依然保持成長,且隨著美國經濟恢復而迅速IPO,也給矽谷銀行創造極其可觀的業務收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次貸危機的爆發,也給矽谷銀行賴以成功的業務模式構成新的衝擊。

具體而言,美國政府在次貸危機爆發後出台了史上最嚴的金融監管法案《多德弗蘭卡法案》(Dodd-Frank Act),其中的沃爾克規(Volcker Rule)規定銀行向對沖基金與私募股權基金股權的投資比率不得超過集團總股本的3%。

但在當時,矽谷銀行向PE/VC基金的投資佔比超過7%。在金融監管壓力下,矽谷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從PE/VC基金撤資。但為了與風險投資基金保持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獲取優質高科技初創企業資源與貸款擔保等),矽谷銀行開始加大風險投資基金的信貸投放,主要是通過過橋貸款或槓桿收購貸款等方式,為風險投資基金開展業務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也給當前矽谷銀行遭遇擠兌風波埋下了“伏筆” ——此前,矽谷銀行的業務模式側重“投資+存貸業務”並舉,通過淨息差收入+股權投資收益維持高業績表現,但在沃爾克規則出台後,矽谷銀行不得不更側重存貸業務與淨息差收入“實現”高業績,導致過去兩年矽谷銀行不斷擴大存款規模與瘋狂加碼短存長投行為,最終因高科技企業不斷抽離存款與被迫虧損拋售債券資產,引發擠兌風波。


擠兌風波背後的“始作俑者”

隨著業務蓬勃發展,矽谷銀行不但躋身全美大型銀行之列,在業務佈局方面呈現多元化態勢。

在遭遇擠兌風波倒閉前,矽谷銀行按照客群與金融服務範疇,大概分成三大業務板塊,一是全球商業銀行(Global Commercial Bank),主要負責對公信貸與企業債務融資、二是私人銀行(SVB Private Bank),為高科技企業創始人與創投機構大佬提供個人金融服務,三是股權投資(SVB Capital),其中包括SVB資本公司、SVB資產管理公司、SVB財務顧問公司、SVB分析公司、SVB證券公司、SVB環球金融公司等,通過生態化服務帶動銀行信貸與股權投資業務發展。

數據顯示,歷經過去40年發展,目前矽谷銀行已幫助約30000家高科技初創企業實現融資,與全球逾600家創投機構、120家私募股權基金建立業務聯繫,在美國高科技初創企業投融資領域的市場份額超過50%。

這些成績,也給矽谷銀行近年大力拓展存貸業務與獲取更高淨息差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位熟悉矽谷銀行業務模式的矽谷創投機構合夥人告訴記者,目前矽谷銀行的負債端存款,主要是高科技企業的無息存款為主,甚至很多高科技企業在矽谷銀行的存款達到數千萬美元。

這背後,是矽谷銀行憑藉自身在科技企業投融資領域的聲譽與市場佔有率,採取了一些貸款支持附加措施,比如作為貸款的附加條件,美國高科技企業與創投機構需將日常運營資金存入矽谷銀行活期存款賬戶(便於銀行了解企業經營狀況控制貸款風險)。

過去兩年美聯儲采取極度寬鬆貨幣政策令高科技企業大規模舉債籌資,矽谷銀行充分享受上述政策紅利,實現存款業務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矽谷銀行的存款規模從2019年四季度的610億美元,大幅增長至2021年四季度的1890億美元,由於大部分存款屬於無息存款,令其平均利息成本僅有約0.25%。

但這無形間給矽谷銀行造成存款資產配置壓力,尤其是企業信貸增速未能跟上存款速度導致存貸比下降的情況下,矽谷銀行乾脆將這筆巨額存款轉投長期美國國債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套取更高的利差收入。

這也符合矽谷銀行近年的主要經營策略——尋求更高淨息差收入填補沃爾克規則造成的股權投資收益“損失”。

矽谷銀行數據顯示,矽谷銀行的長期HTM證券投資組合規模從2019年第四季度的135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四季度990億美元,截至去年第三季度,矽谷銀行還累計買入880億美元的10年期以上抵押貸款,平均收益率為1.63%。

但是,在加碼存貸業務套取更高淨息差收入的驅動下,這種短存長投行為看似無風險套利,實則暗藏兩大隱患。一是若高科技企業資金短缺而集體撤回存款,矽谷銀行或將面臨擠兌風險,二是若國債與資產抵押支持證券價格大跌,矽谷銀行將面臨加大投資虧損,直接影響儲戶存款的安全性。

“在2022年美聯儲大幅加息前,矽谷銀行內部都認為這兩大風險觸發的機率極低,一是2021年美國企業IPO數量與募資額創新高,高科技企業根本不差錢,二是當時美聯儲一再強調通脹是暫時現象而遲遲沒有加息,令債券資產估值維持高位,矽谷銀行坐收較高淨息差,閉著眼睛都能賺錢。”這位矽谷創投機構合夥人向記者指出。但在2020年3月美聯儲開啟大幅加息後,局面驟然反轉。

一是美國IPO市場持續低迷導致企業各種融資渠道中斷,加之高科技企業估值大跌令創投機構不敢投資,導致他們不得不從矽谷銀行持續撤離存款維持自身運營,擠兌風險悄然升級。

二是美聯儲大幅加息導緻美國長期國債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估值大跌,令矽谷銀行面臨巨額投資浮虧。

近日矽谷銀行公告稱,為了應對資金流動性壓力,它出售了210億美元證券組合(主要是長期美國國債與長期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導致18億美元虧損。

“目前,對沖基金認為矽谷銀行管理層的最大決策措施,是聽從投行建議拋售長期固定收益資產造成18億美元虧損,一下子令高科技企業驟然擔心自己在矽谷銀行的存款不再安全,紛紛取回存款避險,加劇了擠兌風波。”這位矽谷創投機構合夥人直言。儘管投行迅速建議矽谷銀行管理層通過拋售股票籌資22.5億美元填補虧損“穩定人心”,但市場恐慌性擠兌效應已愈演愈烈,加之3月9日晚矽谷銀行股價大跌逾60%加劇市場恐懼情緒,令局面變得難以挽回。

在他看來,表面而言,此次矽谷銀行遭遇擠兌風波,是受到負債端企業大量抽離存款資金引發擠兌風波,以及資產端長期固收資產估值大跌導致存款資產遭遇虧損的共振影響。但深層次而言,是矽谷銀行的經營策略發生重大改變——在股權投資業務受到監管限制後,管理層為了維持高業績,不斷擴大存款規模開展短存長投等資金期限錯誤行為以獲取更高的淨息差收入,卻對美聯儲大幅加息衝擊與企業融資環境變化缺乏快速反應與前置性風控措施。

“或許,矽谷銀行管理層樂觀認為憑藉自身與創投機構、高科技企業的長期業務合作關係,高科技企業與創投機構不會在自己遭遇資金周轉流動性風險時落井下石,紛紛緊急取回存款資金引發擠兌風險。”他分析說。但事實上,當切身利益受到損失時,企業與創投機構首先想到的是“自保”。

記者從多位創投機構了解到,儘管矽谷銀行因擠兌風波倒閉,但創投市場仍希望它在高科技初創企業投融資服務領域的成功模式能得到保留與推廣。

事實上,面對互聯網泡沫破裂與2008年次貸危機衝擊,矽谷銀行在高科技初創企業投融資領域的風控舉措,一直被視為業界典範。

比如矽谷銀行內部採取措施對股權投資業務(SVB Capital)與商業銀行(SVB)業務實現資金隔離,避免過度混業經營帶來的潛在業務風險。

此外,矽谷銀行在分散高科技初創企業投融資風險方面有著獨特做法,比如矽谷銀行按行業組合、企業發展週期組合、風險組合、地域組合等實現多元化信貸投放與股權投資,持續創造相對穩健可觀的業務收入並令不良率保持在較低水準。(21財匯聞)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