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創投圈突然颳起一股"反上市旋風"。華為、大疆、字節跳動、DeepSeek這些本該是資本寵兒的科技巨頭,紛紛選擇與IPO絕緣。當納斯達克的鐘聲成為遙遠背景音,這些企業用"不上市"三個字,撬動了關於資本、技術與國家博弈的全新敘事。
華為連續十年蟬聯中國研發投入榜首,卻從未踏足資本市場;大疆掌握全球無人機市場70%份額,創始人汪滔卻對上市傳聞回應"沒有時間表";字節跳動估值突破3000億美元,卻三次回購股份推遲上市計畫;連剛在AI大模型領域嶄露頭頭角的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都斷然拒絕VC敲門:"我們連融資都不需要。"
當資本市場的聚光燈逐漸暗淡,這些企業究竟在守護什麼?是技術攻堅的耐心,是創始人對控制權的執念,還是國家科技安全的戰略縱深?當"上市=成功"的公式被撕碎,我們發現中國科技企業正在用沉默的背影,書寫屬於技術派的生存哲學。
個人觀察:這些企業決然轉身的背影,是對技術的純粹熱愛和改變世界的野心。這讓我想起馬斯克說的:"真正的創新,不需要向資本妥協。" 但在中國,這種選擇背後,還有著更深層的時代密碼。 ——當所有人都以為突破牢籠是唯一的解脫,卻總有人選擇在裂縫中生長自己的根系。或許,這種"反資本敘事"正是中國科技企業最硬核的浪漫。
雲跡科技的故事,是一部鮮活的 "資本壓力突圍史"。這家酒店機器人龍頭企業,三年虧損 8 億、CTO(首席技術官) 跑路、股東逼宮,卻不得不硬著頭皮衝刺港股 18C 規則。招股書裡,它把寶押在醫療、工廠等新場景,但現實很骨感:2024 年非酒店收入佔比僅 17%,競對擎朗智能、高仙機器人已用更低價格卡位。即便成功上市,1.05 億現金僅夠支撐 7 個月,研發投入卻從 42% 降至 23%,這種 "砍研發保市場" 的操作,在技術迭代飛快的機器人賽道上,無疑是一場豪賭。
網友辣評:"上市不是保險箱,而是加速泵。雲跡科技的困境,讓我想起當年共享單車大戰,燒錢燒到最後,只剩下一地雞毛。"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直言:"上市會摧毀我們的長遠戰略。" 這種戰略定力,在華為年均千億研發投入中得到印證 —— 相當於每天燒掉 2.7 億,卻堅持十年不盈利。大疆更絕,全球無人機市場 70% 的份額,卻三次拒絕納斯達克邀約,專注技術迭代定義行業規則。字節跳動雖整體未上市,卻通過分拆懂車帝等業務實現資本循環,既保持核心業務獨立性,又能獲得資金支援。
政策支撐: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最新發佈的《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支援科技型企業債券融資,鼓勵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為非上市企業提供了 "輸血" 新管道。成都高新區通過 "岷山行動" 計畫,以 "揭榜掛帥" 形式支援 15 個硬科技項目,累計融資 1.69 億元,這種 "政策 - 市場 - 研發" 協同機制,正在重塑科技企業的生存環境。
美國技術封鎖下,華為鴻蒙生態突破 1.2 億裝置,DeepSeek 中文大模型超越 GPT-4,這些案例揭示一個殘酷現實: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字節跳動 TikTok 在海外屢遭圍剿仍屹立不倒,正因其演算法核心自主可控;DeepSeek 堅持團隊 "純本土化",拒絕外資介入,確保技術主權無懈可擊。這種 "技術自主 + 生態閉環" 的路徑,不僅是企業的護城河,更是國家科技安全的基石。
資料對比:華為研發投入是 A 股 500 強總和的 1.2 倍,大疆專利數量超 1.2 萬件,字節跳動演算法專利突破 3000 項。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科技企業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技術壁壘。
中國企業的選擇,與西方資本主導的 "技術壟斷 + 全球化擴張" 模式截然不同:鴻蒙開發者超千萬,國產大模型在醫療領域落地,這種 "政策協同 + 本土化營運" 的路徑,正在建構新的全球科技秩序。
網友銳評:"以前是 ' 資本選企業 ',現在是 ' 企業選資本 '。當技術成為新貨幣,上市還是不是最優解?"
站在 2025 年的十字路口,中國科技企業的 "反上市潮",本質上是一場關於商業文明的覺醒。當資本泡沫退潮,唯有手握核心技術、掌握戰略主動權的企業,才能在全球科技版圖的裂變中站穩腳跟。這種選擇背後,是對 "短平快" 商業模式的反思,是對 "十年磨一劍" 工匠精神的回歸,更是對中國科技文明的自信。
未來預言:這場靜默的 "反上市革命",將重塑 21 世紀的商業基因。當華為們的實踐證明,真正的創新不需要向資本妥協,中國科技企業正在書寫屬於自己的商業史詩。而我們每個人,都將是這場變革的見證者。
華為的5G基站矗立在珠峰,大疆的無人機飛越撒哈拉沙漠,字節跳動的演算法跨越語言的邊界,DeepSeek的AI模型在中文語境裡超越GPT——這些企業的身影,像一粒粒種子,在資本退潮後的沙灘上生根發芽。它們不需要聚光燈,也不需要鐘聲,因為真正的創新,從來都生長在沉默的深處。
有個細節讓我特別觸動。華為的鴻蒙生態大會上,任正非說了一句特別有畫面感的話:"我們不是在和資本賽跑,而是在和時間賽跑。"當資本的算盤聲漸漸遠去,這些企業用沉默的背影告訴我們:技術的浪漫,不在於融資額的數字,而在於能否在世界的版圖上,刻下屬於自己的坐標。
最後的思考:如果你問我,這些企業到底在守護什麼?我會說,它們守護的不是利潤表上的數字,而是技術攻堅的耐心,是創始人對夢想的執念,是國家科技安全的底線。當資本的潮水退去,唯有這些沉默的種子,會在時間的土壤裡,長成參天大樹。 (曉邦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