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寧可25%關稅,也無法回美國

對蘋果來說,讓他搬到美國生產的負擔,可能遠大於25%關稅...這是最諷刺的。 Wedbush分析師那個「著名」的計算:假如iPhone全部US-Made美國本土製造(假設包括全部零件),成本會從1000美金翻3倍到3500美金。剛剛老哥專門發推文強調了一遍

當時很多人質疑其測算邏輯,反駁理由是「機器人帶來的更高自動化,最終成本不會太高」。 iPhone的自動化率顯然是無法和晶片相比的,如果台積電美國廠的成本都高出這麼多,iPhone不見得好到那裡去。

因此整體不改變US-Made iPhone is a joke的結論。

Tim Cook曾經說過,中國最難取代的一點,不是設備也不是成本,而是成規模、成標準的熟練工人供給這在其他任何國家都很難複製,無法獲得。何況美國?

剛剛Bessent說:川普總統希望把精密製造搬回美國。

晶片是精密製造,組裝也是。但顯然晶片的自動化程度會遠高於組裝。就例如目前墨西哥amigo正滿頭大汗組裝GB200,但美墨的良率爬升曲線就是比台灣慢。因此這不僅僅是成本問題,是全方位的落後。

最終如何收場?雙方大機率又會找到一個中間點妥協,利益交換,結束。例如Tim Cook承諾更大的美國製造計劃,例如將更多的晶片代工交給亞利桑那,最終「成功」豁免25%關稅。川普的關稅,大家都懂:

事情到這兒,反而想到另外一點。今年關稅戰開始,新的主題是什麼? Local for local:想在中國賣就回中國製造,想去美國賣就去美國製造。蘋果、輝達、台積電,挨個印證了一點:US for US是難上加難,但China for China,說不定走得通。中美過去幾十年的製造業落差在此刻格外顯眼。

小米、鴻蒙、各大AI國產卡,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除了台積電,中國可以全部國產。而MAGA高喊的製造業回流,前端是庫存危機,後端是通貨膨脹,最終大機率淪為「口號」。美國科技界最大的訴求,是盡可能保全過去的全球供應鏈,盡量不要與中國脫鉤。但再看中國科技界,向下紮根的訴求已經不可逆轉了。

就像美國自己的AI擴散聽證會所說,科技最終比拚的是生態,是「全端技術」的應用滲透。大白話就是:用的越多,優勢越大,最典型例子就是CUDA。中國會建立自己的全端體系,同時在自己體繫上建立應用生態。無論如何,自己做老闆,也比繼續做別人供應鏈上的“打工仔”,要強一點吧。 (資訊平權)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