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造車600天,小米再陷低谷

雷軍宣布造車600天后,小米再次陷入低谷期。

近日,小米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拉響了業績警報:本季度小米集團總營收705億元,同比下滑9.7%;經調整淨利潤為21.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9.1%。總收入和利潤同比下滑之外,小米營收結構中的各個業務板塊,均處於同比下滑的狀態:

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425億元,同比下滑11.1%;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191億元,同比下滑9%;互聯網服務收入71億元,同比下滑3.7%;其他收入18億元,同比減少6.6%。聲勢浩大的造車運動,還未能給小米帶來任何收入,依然處在一個純支出的階段。第三季度,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8.29億元。

整體業績下滑,再加上今年經濟放緩和疫情等不穩定因素,小米當下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是小米所在的智能手機行業,更是寒風刺骨。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出貨量全球前三的廠商僅有蘋果實現了同比增長,排在第一的三星和第三的小米均同比下降8%。然而,在基本盤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小米還有手機衝高端和造車兩大戰略任務有待完成。

今年是雷軍創辦小米的第12年,但這並不是小米第一次陷入低谷期。這種感覺,雷軍似曾相識。

2016年,創辦小米6年後,雷軍遭遇第一道坎,手機出貨量在經歷了連續數年的高速增長後首次出現下滑。從小米手機銷量這11年增長的曲線上可以看出,2016年成為小米公司發展的一個缺口。那一年,小米手機出貨量僅為5542萬台,同比2015年6655萬台,少了1113萬台。

來源:第三方研究機構

雷軍在《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回憶:“前五年小米成長得太快,導致了我們在心態上出現了膨脹,包括我在內,對形勢都產生了錯誤的誤判,加上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問題,管理體系又跟不上,導緻小米模式在很多地方出現了動作變形。”那一次危機,雷軍通過重塑供應鍊和渠道,順利度過了。

去年3月,在宣布造車時,雷軍道出了小米的底氣:“我們有錢,有研發團隊,有全球智能生態,我們虧得起。”當時,雷軍預計10年將向造車投資100億美元。而小米當時擁有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在雷軍看來,這足以支撐其參加這場軍備競賽。

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小米集團現金資源為943億元。造車大任在前,研發投入勢必需要不斷增加。伴隨著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小米的基本盤如何撐起造車的想像力,小米如何打造自己的韌性和內力,是雷軍當下的挑戰。

來源:小米活動截圖


高端化難題

在小米的三大業務中,佔營收比高達60%的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下滑最為明顯。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營收下降的同時,智能手機毛利率也從12.8%下降到8.9%。受此影響,小米的整體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18.3%下降到16.6%。毛利率的下降,與小米這兩年沖擊高端的戰略似乎不匹配。

2022年春節後,小米內部第一個重要會議就是關於集團戰略的討論會。在這次會議上,小米正式明確: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小米會堅定不移地執行高端化戰略。同時,小米明晰了高端化戰略目標:小米手機和體驗要全面對標iPhone,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2019年,紅米從小米獨立出來,更名為“Redmi”,成為小米品牌正式向高端靠攏的重要節點。至此,小米開始“小米+Redmi”雙品牌發展策略,Redmi負責延續過去“小米”品牌極致性價比的路線,小米品牌則需要打破價格束縛,衝擊高端市場。

高端市場在財務視角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手機業務的毛利潤=出貨量×ASP(平均單機售價)×毛利率。因此,高端就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和利潤,也意味著更高的品牌價值和資本市場估值。作為高端旗艦手機產品線,數字系列是小米衝擊高端市場的重要棋子。

2020年2月13日,被稱為“小米十年之作”的小米10發布,成為小米第一部衝擊高端的手機。2021年12月,在小米12系列發布會現場,雷軍鬥志昂揚地提出兩個小目標:三年內小米手機銷量登頂全球第一;小米正式對標蘋果,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一步一步超越蘋果。

為了有能力吃下高端手機市場,小米開始在產能上下功夫。2020年投產了第一期亦莊智能工廠,2021年7月第二期開始在北京昌平正式動工。按照小米的計劃,第二期智能工廠要做到年產1000萬部高端手機。

此外,雷軍搬來了華為手機的老朋友萊卡來為其高端旗艦手機助力,2022年三季度小米發布兩款高端產品12S Ultra和MIX Fold 2,前者印上了徠卡的名字,主打影像,定價5999元起;後者是折疊屏手機,定價8999元起。

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在一系列努力之後,小米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產品均價和毛利率齊跌。

根據財報,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4020萬台,同比下滑8.4%。在出貨量下降的同時,小米智能手機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ASP也下降到1058元,同比下降2.9%。出貨均價數值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米在高端領域的進展情況。

當晚的財報電話會上,小米集團合夥人、總裁王翔提到,去年同期小米的毛利率處於健康狀態,但今年受到了外部環境、全球供應鍊等因素的影響,三季度期間,在海外市場,進行了大幅促銷降低庫存,因此影響了整體毛利率。

王翔在財報會議上表示,經過“雙11”等重要大促節點之後,小米的庫存已經得到相當的釋放,第三季度庫存水位同比和環比均下降9%。受此影響,才導緻小米第三季度智能手機ASP從去年同期的1090.5元下降至1058.2元。

手機廠商爭奪高端化的轉機出現在2020年下半年。當時,華為因芯片斷供原因不得不被動撤退,給了其他廠商爭奪高端市場的時機。然而經過兩年的市場變動,最大的贏家是蘋果,其在中國高端市場的佔比由2019年的44%升至70%,國產品牌則競爭同質化,陷入無效內捲。

關於小米如何在高端市場突圍,王翔指出,做高端品牌,速勝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我們是有戰略耐心的,不期待通過一兩款產品能夠站穩高端市場,今後會利用已學的經驗持續推動高端市場”。

AIoT和造車

智能手機之外,小米另一個關鍵業務是AIoT,佔總營收的27%。

2020年8月,雷軍發布“小米新十年內部信”,第一件大事就是宣布小米核心戰略升級,從過去的“手機+AIoT”變為“手機×AIoT”。小米認為智能手機是直接關係到小米事業成敗的核心業務,是小米商業模式持續成立的基石,“手機×AIoT”的核心戰略,更強調乘法效應。

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IoT業務實現營收191億元,同比下跌9%。小米財報解釋為,主要受全球宏觀經濟影響,境外市場若干IoT產品需求減弱。

在小米的IoT業務中,主要產品是電視和筆記本,在2022年第三季度這些產品實現營收58億元,同比下滑18.3%,主要是因為筆記本電腦出貨量下降和智能電視的均價下降。全球筆記本出貨量確實在萎縮,IDC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滑14.3%。

攝影:鄧攀

不過,在AIoT業務中,小米也有部分亮點。

比如智能大家電類(空調、冰箱、洗衣機)本季度同比增長達到70%以上,主要是由於智能空調和冰箱出貨量增加。公司空調產品三季度出貨量超過100萬台,同比增長70%;冰箱出貨量超過24萬台,同比增長150%。

一定程度上,造車業務是AIoT業務的延伸。但造車不是造冰箱,也不是造空調,它是一項需要巨大投入的業務。與之相對應,小米的研發投入正不斷增加。

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研發費用同比增長了25.7%至41億元,環比增長了8%。這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費用達到了8.29億元,在今年前兩個季度,這項支出分別是4.25億元和6.11億元,截至目前,小米2022年的造車支出已達18.65億元。

在8月11日那場近3個小時的發布會上,雷軍簡潔地用5分鐘公佈了小米造車的最新進展:“小米自動駕駛要採用全棧自研算法,全力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目前已組建500人規模的團隊,首期投入33億研發費用,目標是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過去的600天,小米的研發團隊因為造車不斷在擴大。

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小米研發人員共16911人,在多個部門任職,研發人員佔比高達48%。今年一季度,小米研發人員為15002人,在互聯網大廠普遍裁員的背景下,小米還能保證研發團隊擴張確實也不容易。

在當晚的財報電話會中,王翔提到,小米汽車的研發團隊增加到1800人左右。他還強調,小米在造車上的投資效率和規模不會對集團造成重大影響。此外,他重申:“當前(小米)造車在2024上半年正式量產的目標非常順利,目前芯片供應也沒有影響到小米汽車業務。”

海外隱憂

除了從各大業務板塊審視小米之外,國內和海外兩大市場也是觀察小米業務的重要視角。

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海外收入356億元,佔比50.5%,同比下降13%。財報解釋,在地緣衝突、疫情因素、海外物流以及各國政策等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下,直接影響了小米的手機和IoT產品的出口。

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本季度小米境外廣告收入仍保持穩健增長,小米MIUI月活躍用戶同比增加16.1%至9月份的5.6億。尤其本季度小米境外互聯網服務收入達到17億元,創單季度歷史新高,在整體互聯網服務收入中佔比提升至歷史新高的24.2%。

此外,小米在全球52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前三,64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前五,其中小米在歐洲地區智能手機出貨量市佔率23.3%,排名第二。

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市場是印度。今年印度政府對國產手機廠商的態度並不友好,今年4月,印度曾凍結小米約48億元人民幣的資產。雖然小米仍坐在印度智能手機頭把交椅上,但市場份額已從去年同期的23%滑落至21%,第二名三星的份額則從17%升至19%。

面對全球疫情、國際形勢、全球產業鏈、供應鍊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創業戰士雷軍不得不去解決——小米如何在穩住智能手機基本盤的基礎上,確保小米汽車順利地在2024年實現量產。(中國企業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