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瘦身

2023年5月的第二個週末,已經入職杭州阿里雲兩年有餘的小黃接到人力部門的優化通知。“我現在有點懵,不敢相信但是又必須去面對。”5月24日,小黃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己即將離開現在的崗位,除了找下一家工作面臨的壓力,更多的是對公司的不捨,以及由此而來的職業規劃上的衝擊。



“每年公司都會進行正常的組織崗位和人員優化。此次人員調整的時間為5月份,是在4月底發放完年終獎後啟動的,整體優化比例約7%,補償標準為N+1+1,未休的年假、陪伴假等均可折現。”5月23日,阿里雲相關人士回應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稱,這一舉動完全是正常的優化。

自宣布組織架構變革以來,阿里巴巴“裁員”的傳聞,便在行業內悄然散佈且未有平息之勢。

如果說云智能的人員裁減尚屬正常,而另一則消息則更加嚴酷。有獵頭透露,杭州大廠正在進行裁員。該大廠被業內人士指向阿里巴巴,包括淘寶天貓業務和阿里雲業務。其中,淘寶天貓被曝出“裁員25%”。

阿里巴巴集團否認了上述消息。事實上,過去多年,阿里巴巴員工績效從3.25到3.75一直有不同的評價打分,而評分為3.25的員工比重一般在10%,連續兩年則會被內部淘汰。在傳聞發酵的前一夜,已經有不少獵頭收到了來自阿里巴巴離職員工的簡歷。

毫無疑問,激發組織活力已經成為阿里巴巴下一步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在過去很多年裡,互聯網公司在人員配置上,其實是按照富餘的方向,以及做更大增長的可能性去構建的。之前沒有拆分的時候,很多子業務可以吃大鍋飯,現在拆分之後一些原本計劃上馬或者準備做的項目,會出現重複或冗餘,對人員進行優化提高組織效率以達到降本增效。”賦獵諮詢管理合夥人沈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從消費互聯網時代向工業互聯網時代轉變的過程中,無論是企業用人的思路、薪酬、需求都會發生轉變,需要整個行業積極去應對。

“浪潮來臨會導致裂縫產生,但是縫隙裡也有機會。”他說。


機制再造

“現在是讓我重新和另外一家公司簽合同,原來的工齡不計算並且降薪一半。”一名阿里巴巴P8以上員工告訴記者,自己正在看新的機會,但因為級別比較高,原來的薪水在業界頗有競爭力,也勉強接受了降薪的安排。

從阿里巴巴的財報數據也能看出,其員工數在減少。5月18日,阿里巴巴發布了2023財年第四季度(對應今年第一季度)財報,其員工數量環比減少超4500人。

為什麼阿里巴巴需要如此大刀闊斧進行瘦身?外界解讀傳出多種不同的版本。普遍認為其架構調整後,部分業務出現了人員冗餘,尤其是在確定了阿里雲、菜鳥、盒馬未來將獨立上市之後,每個明確分拆子業務上市的業務部門,也會進行成本優化。此外,部分員工無法跟上形勢變化,也成為被裁掉的對象。

不過,阿里巴巴官方對此噤口不言。

接近阿里巴巴的人士和行業觀察人士均認為,阿里巴巴的裁員舉動並不令人意外,這也是互聯網進入微利時代之後,需要降本增效並投入更多研發創新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雲計算技術進入技術平台期,一定程度上產生服務的同質化嚴重,大幅壓低了利潤空間,各廠商的毛利也在降低。減員增效某種程度上也是行業變化的一個索引。生成式通用AI時代已經到達,雲計算廠商的研發人工成本和模型訓練推理成本都帶來了成本壓力。對於企業來說,有必要將資源投入到更重要的環節。”某雲計算廠商內部一名中層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雲計算廠商的國內業務,目前還受到了傳統IDC服務商和電信業務運營商(電信天翼雲等)的低價競爭。

此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張勇向阿里雲員工發出全員信稱,鑑於雲智能集團的商業模式、客戶特徵和發展階段與阿里巴巴集團大多數消費互聯網業務有巨大差異性,計劃在未來12個月將雲智能集團從阿里集團完全分拆並完成上市,在股權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與阿里集團完全獨立的新公司。

同時,阿里雲智能集團將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他在信中表示,“分拆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是阿里雲面向未來二次創業的全新開始。未來,可以完全獨立面向市場,進一步強化業務戰略,優化組織和運營。”

這意味著,阿里雲智能業務將獨立承擔營收任務。阿里巴巴集團最新財報顯示,阿里雲智能在2023財年總收入為772.03億元,經調整EBITA利潤為14.22億元,同比增長24%,已連續兩年實現盈利。

另外,對於核心業務來說,更好的資源配置也是當務之急。此前,阿里達摩研究所自動駕駛實驗室約80-90人轉入菜鳥集團,整個自動駕駛實驗室也併入菜鳥集團。

在行業人士看來,大廠都希望用更大的流量和更快的時間去換取利潤和份額,因此在初期可以對人員進行超配,甚至是內部“賽馬”並行競爭的機制。但是,當各個子業務拆分之後,需要重新激發組織活力,並聚焦自己主體業務。“更加需要活在當下、聚焦當下,專注本身的業務。”


市場和盈利之問,不糾結了

“指揮棒”已經出現變化。

3月28日,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從阿里巴巴最新財報數據可以看出,各個子業務板塊幾乎全部將盈利、減虧作為核心指標。有本地生活內部員工向記者透露,“至少要先活下來,再去談論市場份額的問題。”

在阿里巴巴2023財年裡,本地生活板塊虧損從220.92億元縮減至140.21億元。儘管虧損大幅度收窄,但本地生活距離盈利依然有距離。

未來,這一局面都將被改變。

一開始便相對獨立的盒馬,更早將“盈利”提上日程。截至2022年9月30日,不包括開業不到12個月的門店,絕大多數盒馬門店的現金流為正。今年4月,盒馬CEO侯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直言,過去在全國鋪開做業務確實帶來了虧損,但現在即使在上海開新店虧損也是有限的。“在我沒有做明白之前,不會輕易到外地去試水。虧損一定是控制在盒馬能盈利的前提下。”他說。從2022年的經營數據來看,盒馬已經實現了盈利。

而在5月18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高層透露,阿里巴巴集團主要資金來源將為淘寶天貓商業集團,這項業務在2023財年貢獻了25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

5月10日,淘寶20週年當天,在淘寶天貓618商家大會上,阿里“1+6+N”組織變革後新組建的淘天集團首次公開亮相。淘天集團首席執行官戴珊在大會上表示,新、變革,成為淘寶天貓的兩大核心關鍵詞。旗下三大核心部門正式確定為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品牌業務發展中心和超市業務發展中心,分別由汪海、劉鵬、劉一曼擔任總裁。

目前,閒魚、淘特、淘菜菜、1688等子業務仍屬於淘天集團。這些業務之間,下一步也將面臨整合。阿里巴巴再一次打破自我,尤其是在核心的電商業務。

“電商交易平台裡的一些邊緣化業務,可能會有比較大的調整。尤其是虧損的業務,本身在現金流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要去競爭很難。過去多年,阿里巴巴很少會真正去執行末位淘汰制度,多少會給一些機會,這個崗位不行就換個子業務。此次架構調整,還是在於子業務上市的時間表已經明確,市場給的時間不多了。”一名資深電商行業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言,對於阿里集團來說是正確的選擇,而真正的影響落到個人頭上,仍是不小的負擔。


那些外溢的機遇

從去年開始,一長串的大公司開始進行內部人員結構優化,小公司名單則更長。

5月17日,騰訊發布2023年一季度業績,並披露最新員工情況。騰訊2023年Q1員工人數106221人,環比2022年Q4員工總數108436人,一季度減少2215人;同比2022年Q1的116213人,一年減少9992人。

阿里巴巴最新財報披露的員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阿里員工數量為235216人,而截至2022年12月31日為239740人,一季度減少4524人。而在2022年,阿里巴巴一季度減少4375人、二季度減少9241人、三季度減少1797人、四季度減少4163人。

儘管各有難處,但它們都屬於過去多年高速增長的互聯網新經濟行業,且在各個賽道擴張十分迅猛。

一位阿里中層員工對記者表示,之前主要擔心公司會有競業協議,怕很難找到下一個工作機會。現在與HR談下來,也不是強制性選擇。

在不少內部人士看來,真正的難題並不是應對滿天飛舞的“降薪、裁員”傳聞,而是關注通過改善組織架構和激勵機制後,是否能解決一部分人員膨脹帶來的問題,即是否真正提高了效率。

“裁員是面對現實發展的挑戰必要的管理策略選擇,這本身也有合理的地方。大背景是阿里集團的分拆,無論是阿里雲還是菜鳥等等,未來作為一個獨立的業務要單獨上市,這個業務發展本身必須按照它自身的行業規律來運行。”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教授鄭志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認為,任何企業在經歷了快速發展和多元化之後,必然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

在面臨挑戰時,企業如何去化解?“降本增效是其中一個手段,否則企業將無法長期生存下去。”鄭志剛說道。

事實上,放眼全球科技行業,用極少員工創造驚人成就的公司屢見不鮮。這也是過去多年數字科技行業估值與待遇直線上升的直接原因,其背後的邏輯就在於邊際成本的降低。如今,行業高速增長的飛輪開始變得緩慢。

“消費互聯網是一個市場動態補償機制最高效最靈敏的領域,大家會去做更加動態積極的調整。”沈嘉認為,之前之所以互聯網公司擴張招人,是因為要有新的佈局和產品,整個人員規劃就超額了。但是現在遇到流量瓶頸、消費瓶頸之後,每個人都得為績效負責,未來會形成新技術和人才的外溢。

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二線城市,都可能迎來新的機會。“過去的人才集中在一線城市,很多公司招不到是因為雇主品牌不夠強,哪怕有付費能力,人才也不願意去。另外是因為它所在的區域附近沒有相關的產業,這些人才配套上不來。”沈嘉分析稱,還有一個重要的認知需要釐清,即大廠裁掉的邊緣業務並不是沒有價值,它只是與主營業務相比利潤不夠高或者天花板太低才被砍掉。作為一個創業項目,也是有機會的。

下一階段,可能會有新的創業浪潮和機會出現。畢竟,在過去多年一次又一次的經濟調整過程中,也曾誕生一批又一批好公司。

“現階段阿里合夥人制度的退出,以及大規模降本增效,其實也是順應社會潮流變化的一種自然反應,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看是積極的信號。”鄭志剛認為,偉大的企業要做到基業長青也不容易,只有不斷穿越週期後才能贏得更多尊重。(21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