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不平衡復甦!

在經歷了上個世紀史詩級的持續性高增長後,進入21世紀,日本經濟開始呈現不溫不火的態勢:偶有階段性下滑,但未出現災難級狀態,就算是增長,也難以超越以往態勢。這種情況直至2023年才改變。

今年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進入“後疫情時代”的復甦期,日本的經濟增長也受到市場矚目。5月,日本股市持續發力,東證股指屢次刷新1990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4%,按年率計算增幅為1.6%,均高於市場預期;4月完全失業率(季節調整值)為2.6%,較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為3個月來首次改善。

儘管數據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但不少業內人士仍持保守態度,認為這種增長勢頭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


不平衡的復甦

“最近,我和朋友約著聚餐,沒有提前預定餐廳,哪知到了商業區,根本找不到吃飯的地方。”說完這句話,人在東京出差的小林先生髮來一段視頻。“這是上個週末隨手拍的,半夜12點了,餐廳還都是滿的,服務態度也一如既往。物價稍稍上漲,不影響正常消費,但匯率降低了” 。

在小林先生看來,日本經濟已經完全從疫情中快速恢復起來,作為一名長期往返於中日兩國之間的商人,他信心十足。

官方數據也許可以印證小林先生的認知。據日媒報導,今年1月至3月,受消費、旅遊業的助推,日本經濟年化實際增長1.6%,為三個季度以來的首次增長,表明新冠疫情影響正在減弱。

具體來看,今年一季度,由於消費者對汽車和耐用品的需求強勁,消費者增加了外出就餐等服務的支出,個人消費環比增長0.6%,連續第四個季度上漲。得益於汽車相關投資的增加,資本支出增長0.9%,為兩個季度以來的首次增長。

明治安田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Yuichi Kodama表示,“好消息是,去年經濟處於衰退狀態,但在今年1到3月出現反彈。即使我們預計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增長會放緩,入境旅遊業的回歸也有望支撐經濟。”

“目前,人們期待今年工資能夠上漲,通貨膨脹開始減速,這將支持個人消費。”Kodama補充道。

正如Kodama所說,旅遊業、消費業是今年一季度日本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外國遊客的數量正在迅速接近疫情前的水平。去年10月,東京取消對海外遊客的入境管制,今年早些時候,又取消了對大型公共活動的限制。這些鬆動馬上反映在一季度成績單上。該季度,平均每位國際遊客的消費為21.2萬日元,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數據,這比2019年同期的遊客平均花費高出44%。

與經濟數據同樣向好的是日本股市,在“失去的三十年”之後,日本股市終於在近日揚眉吐氣。東證指數今年已累計上漲14%,達到自199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追踪日本藍籌股公司的日經225指數上漲了近17%。這一表現已經超過了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和歐洲的斯托克600基準指數,這兩個指數同期都上漲了8%。

外國投資者也已重返日本市場。高盛數據顯示,在4月3日至5月19日的七週時間裡,外國投資者淨買入5.6萬億日元(約合400億美元)的日本股票和期貨。

不過,雖然經濟整體向好,也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資本的盈餘。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在資本市場,人們更容易窺見繁華,在其他地方卻並不一定。

在神戶就讀醫學研究生的小沈向記者表示,神戶只是日本的一個四線城市,和東京不一樣,起碼在現在,神戶還沒有享受到經濟復甦的紅利。

2022年中秋節前後,小沈抵達日本讀書,距今已經過去半年多的時間。不同於賬面上的數字增長,小沈認為,作為一名普通學生,實在是沒有感覺到經濟有明顯好轉,一些疫情期間關閉的餐飲店至今也沒有開業,周圍人也沒有大批量的旅遊或者購物計劃。

“比較好的一點是,日本的物價總體還是比較平穩的,倒是沒有出現某類商品大幅度漲跌的情況。雖然有擴招的新聞,年輕人的就業率也比較可觀,但我之前聽在工業、製造業工作的中國人說,短時間內停招中國工人了。”小沈表示,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距徹底恢復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城市的亮度或許也能從側面說明日本經濟當下面臨的窘境。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對比衛星圖像分析,2022年東京的夜晚亮度比2019年下降10%以上,著名繁華街區六本木、新宿、銀座等地降幅甚至超過15%。而同期,巴黎和倫敦夜晚亮度已有所增加。


不確定性仍存

綜合來看,雖然日本經濟在疫情後實現了可觀的增長,這種樂觀的態度也許會一直延續到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但經濟學家也提示,國際外部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

野村綜合研究所執行經濟學家Takahide Kiuchi認為,外部因素可能會破壞日本經濟的增長勢頭。

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在第一季度就能明顯看到,由於歐美為對抗通貨膨脹導致需求被抑制,第一季度,日本的出口數據出現了約3年來的最大跌幅,出口下降4.2%。

“全球對商品的需求並不強勁,所以出口疲軟。”大和證券經濟學家Toru Suehiro說:“工業生產也很疲軟,所以我們不能期望製造商在未來有好的表現。”

“消費將繼續支撐增長,因為取消疫情限制政策將會促進旅遊和服務支出。”日本第一生命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Yoshiki Shinke表示,“但經濟復甦將是溫和的,因為疲軟的海外需求將對出口造成壓力。這將是強勁的國內需求和低迷的出口之間的拉鋸戰。”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子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疫情結束後帶來的個人消費、訪日遊客反彈,以及企業收益率上升,是一季度經濟出現正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未來日本國內物價與日元匯率走勢,以及國際政經局勢變化都可能對日本經濟帶來影響。因此,未來經濟形勢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也指出,本次日本GDP季度數據回正恰好與日本資本市場回暖重合,其根源並非海外資本看好日本經濟,而是日本在央行行長換帥之後,全球市場擔憂“安倍經濟學”可能改弦易轍的情緒平復。日本經濟依舊沒有走出靠超量量化寬鬆的貨幣刺激來驅動,靠不計後果的大水漫灌強行推高名義GDP的老路。

而更大的隱患在於,如果美聯儲決定停止本輪的加息週期,日本市場的反彈可能會停滯不前。Allspring Global Investments國際投資組合管理主管Eddie Cheng表示,“我們已經看到美國進入了加息週期的頂峰,如果各國央行開始降息,其貨幣價值將下降,這意味著相比之下,日元將不再便宜。”

而從其內部來看,日本經濟發展的問題一直存在,而且短期內沒有辦法進行徹底的改變。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一個就是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老齡社會的到來讓日本經濟發展的人口勞動力支撐出現疲軟,而且這種疲軟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其次,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當國際風雲出現變化,其收到的衝擊和影響也往往最大。此外,日本基於意識形態、政治操弄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的行為,也不利於其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朋友圈”“貿易圈”。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則認為,缺乏創新是阻滯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不利因素。戰後日本曾是一個發明大國,如筆記本電腦、二維碼、高鐵、隨身聽等都是日本發明的,這些發明不僅帶來了生活中的必備用品,也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但在當前的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日本就因創新不足而沒有拿得出手的競爭產品(如智能手機、電動汽車),使日本從曾經全球創新的引領者,變為了追隨者。這不僅拖累了日本經濟,也逐漸令日本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不利境地。

此外,通脹因素也不容忽視。分析師們認為,燃料和食品成本的上升推動了日本消費者通脹率超過央行2%的目標,除非工資上漲得以持續,否則也可能對消費造成壓力。

德勤全球經濟學家邁克爾·沃爾夫(Michael Wolf)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儘管近期日本通脹有所緩解,但這幾乎完全是由於能源價格的下降。在過去3個月中,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中超過80%的項目都在增長。今年2月,65.8%的家庭預計明年的物價將上漲5%或更多,這是自2004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比例。

“通脹的預期仍然非常強烈。”沃爾夫表示。


中日合作的廣闊前景

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意味著日本必須加強與國際的合作才能促進經濟的長期發展。從全球經濟格局來看,中日韓三國經濟規模占到東亞地區的九成,在RCEP生效的新形勢下,中日經貿關係面臨比以往更為有利的條件。

日本陝西總商會執行會長強徵告訴記者,目前,中日兩國雙邊貿易往來基本已經恢復正常,疫情幾年沒有會面的商業朋友,也都你來我往,飛到日本或是中國,重談幾年前擱置的商業項目,無論對於中商還是日商來說,這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們商會同仁對日本經濟復甦還是很樂觀的,在疫情前,經歷了早期快速發展的日本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相對平穩,疫情來了後,雖然也受到了不少的衝擊,但經過多年發展形成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已經非常穩定,所以我們認為,接下來日本經濟能繼續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趨勢。”強徵表示,多年來日本產業結構穩固和產業鏈上游為主的經濟結構是疫情期間日本經濟受衝擊小的部分原因。

回顧10到20年前,強徵曾從事日本IT產業的下游開發作業,低廉的工資成本和大量的人才是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但是20年過去,日本已在穩定經濟模式中許久沒有變化,中國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漸漸地,日方發包,中方作業的產業模式已經不符合兩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如今,中國在很多領域,包括傳統家電行業、互聯網、製造業等方面都反超日本。這時候,就更要結合時代條件去開展中日雙邊合作。

陳洋認為,人口老齡化確實會給日本經濟發展帶來影響,但日本經濟長期身陷低迷並不是完全因為人口老齡化。韓國、中國等世界多國也同樣面臨老齡化挑戰,只不過日本是較早遇到這一問題的國家。“與其聚焦老齡化給日本帶來的危害,倒不如關注和研究日本是如何應對老齡化、如何開發老齡產業、如何運營'銀髮經濟'的”。

中日未來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陳洋對記者表示,“從雙邊範疇而言,在養老產業,中日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中國現在也面臨著老齡化挑戰,而日本作為較早遇到老齡化挑戰的國家,在應對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中日完全可深化在這方面的互利合作。”

宋向清指出,中日合作一定要面向未來,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意識形態,讓政治和經濟能夠分離,能夠脫鉤,不能讓政治干擾了經濟的合作,干擾了經貿的合作。

對於未來的發展,強徵也有更多思考。他表示,中日雙邊貿易永遠是在動態中發展的,在經濟復甦的時刻,可以預見更多的合作、更多的投資,中國現在已經有不少產業具備優勢,也有不少中國企業適時和巧妙地走出去,走到日本,把中國優秀的產業優勢、運營模式以及新媒體的營銷手段等引入日本,讓雙方商業企業找到更合適的定位和角色,為雙方經貿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也期待日本陝西總商會在新的發展機遇下,給更多的中日雙方企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務,真正實現“務實、架橋、創新”的商會理念。(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