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年,特斯拉在歐洲遭遇了史上最慘烈的滑鐵盧。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資料,1-2月特斯拉在德國、法國、挪威等核心市場銷量同比跌幅均超45%,其中德國市場從2024年1月的3150輛驟降至1277輛,法國市場更是暴跌63%。這場潰敗背後,馬斯克的政治立場成為導火索——他公開支援德國極右翼政黨選擇黨(AfD),並在社交媒體抨擊歐盟“不民主”,直接引發歐洲消費者的集體抵制。
另一個原因在於特斯拉產品迭代滯後。自2020年Model Y上市後,特斯拉未在歐洲推出任何全新主流車型,而大眾ID.7、雷諾5等歐洲本土電動車型以更低價位和本地化設計搶佔市場。即便2月推出的改款Model Y,也因6萬英鎊的高昂售價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
在美國,特斯拉正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左翼組織“Tesla Takedown”策劃全球500個地點的同步抗議,從紐約到奧斯汀的特斯拉展廳遭遇燃燒瓶襲擊,溫哥華車展甚至因安全考慮取消特斯拉參展資格。這種暴力抵制已轉化為銷量壓力:有調查顯示,2月美國消費者對特斯拉新車的考慮率降至1.8%,創2022年以來新低;特斯拉2月在美銷量僅43650輛,為三年來最低水平。
馬斯克與川普政府的深度繫結加劇了危機。他主導的聯邦政府大規模裁員、支援極右翼理念等行為,使得特斯拉品牌聲譽指標從2021年的“強勁”降至“脆弱”。即便川普親自購買Model Y並威脅嚴懲破壞者,也未能阻止其股價下跌。
中國曾是特斯拉的“避風港”——2024年銷量65.7萬輛,佔全球36.7%。但2025年的競爭格局已天翻地覆:
特斯拉的應對策略顯得力不從心:頻繁降價導致品牌溢價受損,全視覺自動駕駛方案被批不敵蔚小理,而煥新版Model Y尚未形成差異化優勢。
面對汽車業務的四面楚歌,馬斯克將籌碼押注於人形機器人Optimus,試圖開闢第二增長曲線。 馬斯克在特斯拉全員大會披露,Optimus已參與特斯拉工廠測試,機械手精度達到0.5毫米,可替代70%的裝配線工人,從倉儲物流到家庭服務,Optimus理論上能覆蓋兆級市場。馬斯克稱,2025年會試生產5000台,2026年量產5萬台並對外開放銷售,目標成本2-3萬美元,馬斯克預言Optimus將成為“人類史上銷量最高產品”。
但現實挑戰同樣嚴峻,當前Optimus行走速度僅4km/h,負重不足20kg,距離實用化尚有差距。對比波士頓動力Atlas機器人十年未能量產,特斯拉的激進時間表充滿風險,同一時期,中國的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優必選、樂聚機器人等公司也在同步發力搶佔先機,如果Optimus未能如願打開第二增長曲線,伴隨著汽車業務等持續失血,2026年或將成為特斯拉從巔峰墜落的分水嶺。
投資Space X(可回收火箭),馬斯克贏了;投資Neuralink(腦機介面),馬斯克贏了;投資StarLink(星鏈),馬斯克贏了;收購Twitter,馬斯克贏了;投資Open AI,馬斯克贏了;站隊川普,馬斯克也贏了;在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和人形機器人的上半場,馬斯克還能繼續贏嗎? (無塵幻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