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澤平宏觀】中國新能源企業排名2023:換道超車

新能源革命正在到來,傳統燃油車迎來“諾基亞時刻”,中國正迎來換道超車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從未離汽車強國的夢想如此之近,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發展新能源、參與能源轉型是大勢所趨,新勢力千帆競發,傳統車企積極轉型,大型央國企大力佈局綠電、儲能。

變才是最大的不變,繼新能源汽車、鋰電之後,氫能、儲能、智能駕駛正在處於爆發前夜,新萬億級賽道蓄勢待發。電動化後,各大車企在競爭中開始逐鹿智能化賽道。動力電池領域,賽道空間大、技術進步快,不斷有優質企業脫穎而出,行業格局激烈搏殺。光伏領域新技術發展、鈣鈦礦等值得關注。氫能產業在爆發前夜、迎來投資熱潮,制儲運用氫各場景翻倍增長,是具希望和潛力的新能源領域。

新能源企業進行產業鏈整合佈局是競爭方向。比如在汽車賽道,整車企業佈局動力電池製造和智能化是趨勢;智能化公司也在向下游造車邁進,探索多種業務模式。在電池領域,動力電池廠商擴大礦產資源投資,儲能設備生產商朝下游充換電和上游發電側佈局。

新能源產業集群式發展,地區發展格局正在被新能源重新改革。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上游城市帶、關中平原、山東半島區域,不斷吸引企業、人才進駐,得新能源者得未來,區域發展格局正在被新能源重新改寫。

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是時代的產物,順勢而為是最大的智慧,得新基建、新能源者的未來。

本報告旨在全景式展現新能源各領域的實力格局,數據均來自公開權威渠道,算法採用公允方式。


目錄

1 新能源品牌車企排名:中國換道超車,萬馬奔騰

2 動力電池排名:領先全球,巨人之戰

3 新能源智能化排名:新萬億級賽道,第二次浪潮

4 新能源潛力榜:各領域獨角獸輩出,機遇無限

5 新能源光伏排名:矽料企業看產能,電池企業看技術迭代

6 新能源氫能排名:制加儲用,新型能源體系蓄勢待發

7 新能源風電排名:走向世界,走向遠海

8 新能源儲能排名:風光配儲,各大技術路線競爭

9 新能源充電排名:新能源新基建,運營新模式

10 新能源城市排名:改寫區域格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發力



正文

1 新能源品牌車企排名:中國換道超車,萬馬奔騰


傳統燃油車正迎來“諾基亞時刻”。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在存量競爭中以新能源開啟新階段,用增量新能源智能汽車替換傳統燃油車,引領我國走向汽車強國。

新階段,關注汽車產業價值創造的三大方向:

一是電動化+智能化。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車將替代傳統燃油車,動力電池、車載軟硬件、算法芯片、系統是關鍵。2023年新能源銷量測算在850萬-900萬輛區間,同比增長空間仍有30%左右。

二是汽車品牌的自主化。本土品牌崛起是汽車強國的必經之路,德國、日本的本土品牌本國市佔率為70.3%、84.2%,中國的自主汽車品牌市佔率在2022年達到50%,強勢崛起,上升空間充足。

三是汽車銷售的全球化。中國汽車走出國門,與德、日、美系車競爭全球份額是趨勢。也可以在本土競爭激烈背景下,創造增量。2022年,我國汽車累計出口311萬輛,同比增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

中國新能源車企呈現分化格局: 1家龍頭電動車企(比亞迪)+2家民營車企(吉利、長城)+3家國有車企(上汽、廣汽、長安)+4家新勢力車企(蔚來、理想、小鵬、華為)。


比亞迪在新能源整車賽道領先。2022年新能源銷量180萬輛,遠超特斯拉。秦、漢兩款車型長期佔據新能源轎車榜單前列,宋以47.9萬輛的銷量在新能源SUV中排第一。2022年是比亞迪汽車出海元年,其乘用車出口5.6萬輛,實現300%增長。2023年在新能源車企開始降價潮、充分競爭,比亞迪憑藉自主三電技術實力、王朝+海洋系列品牌影響力、仰望等產品高端化持續升級,有望強者恆強。

華為賦能造車,憑藉強大研發優勢,有望成為最大的一匹黑馬。當前生態包含智選模式、Huawei Inside 兩種,長期來看,智選模式對應問界AITO,HI模式對應阿維塔。“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下、汽車成為新型移動智能終端,華為有在C端消費電子領域的深厚用戶積累、產品定位能力強。華為造車為客戶價值增量、強化用戶情感共鳴。華為賦能、參與的新能源造車2022 年達到8.5萬輛,總銷售額約230億。2023年“HUAWEI問界”標識雖使用不到一個月就被取消,但並不影響華為參與汽車賽道的積極性。從市場定位、品牌打造、到渠道賦能,華為生態正改寫行業競爭格局。

新勢力代表蔚來汽車,走的是高端化路線,2022年營收492億,總銷售量為12.2萬輛,同比增長34%,國內新能源市場份額2.2%。蔚來精準用戶定位,注重用戶社群打造:包括在充電網絡、升級服務、節日駕享、“蔚來3.0”等服務領域上不斷投入,提高用戶黏性,已經構築起較高的市場壁壘。但蔚來在財務方面也有短板:年虧損144億元,單車淨利潤虧損約11萬元,若不改善,影響長期發展的可持續性。

理想汽車的優勢在於:品牌定位清晰、供應鏈成本有優勢。理想2022 年銷量達到13.3萬輛,同比增長47.2%,營收452億元,是新勢力車企第二名。毛利率16.4%,也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理想的品牌定位是家用場景新能源SUV,理想ONE車型在2022年銷量達7.9萬輛,在新能源SUV中排名第七。產品專注於增程式動力,有效節省電池、發動機與變速箱成本,供應成本有優勢。

小鵬汽車是新能源車的智能化標杆,其P7車型在2021年榮獲中國汽車智能指數首個5星評級。2022年小鵬營收268.5億元,同比增長28%。在2022年下半年銷量不及預期後,年底有所恢復。小鵬銷量下滑的背後是其品牌定位的跨度過大,導致用戶黏性形成難,其G3、P7、G9、P5目標市場人群橫跨各價位區間,且細分車型較多,產品分類多樣導致品牌定位不清晰,在產品定位調整後得到改善,全年銷量突破12萬輛。


上汽集團是傳統國有車企轉型新能源的代表,2022年全集團新能源銷量達到107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53.4萬輛。上汽五菱宏光Mini EV是爆款車型,續航里程從百公里至三百公里,車型定價在幾萬元。性價比高,2022年該車型全國銷量達到40.4萬輛,新能源轎車銷量排行第一。

廣汽集團的轉型之路成績突出,其新能源“二代品牌”廣汽埃安2020年獨立,2022年銷量達到27萬輛,兩大主力車型Aion S、Y月均銷量過萬,是估值最高的獨角獸車企。埃安新車型上市快、價格優惠,代表是AION Younger版,定位10萬元左右區間。此外,廣汽埃安也在逐步嘗試切入高端化新能源市場,比如Hyper GT,定位20萬以上市場。

長安汽車2022年新能源銷量突破21萬,旗下有多系列新能源車型,包括LUMIN、深藍、阿維塔等,主打差異化定位。LUMIN對標五菱宏光mini,22年銷量6萬,深藍子品牌系列定位中高端。

吉利、長城、奇瑞等車企也在積極新能源轉型。其中,吉利汽車2022年完成30.5萬輛銷售,同比增長278%。極氪品牌銷量達到了7.2萬輛,占到總銷量的23.6%,向中高端發展的戰略見到成效。長城汽車的新能源銷量為12.4萬輛,雖未過20萬輛大關、但在動力電池和氫燃料電池提前佈局。蜂巢能源進入動力電池行業前十,未勢能源也在2022年完成新一輪融資。奇瑞汽車雖未上榜,但其新能源品牌在2022年總計銷售22.1萬輛,集中在A0和A00級小型轎車市場,QQ冰淇淋和eQ系列分別位列新能源轎車榜的第七、八名。


汽車行業不斷洗牌、新勢力車企排名更是年年更迭,需要正視的是:未來各個汽車品牌之間,還會有一輪大周期、經歷一輪大洗牌。無法實現品牌價值突破、走出利潤困境的車企,將會在逐輪洗牌中被淘汰。迄今,力帆、眾泰、江鈴等老牌車企都已離場,威馬、拜騰、極星等一些新勢力車企也面臨生存問題。“熬過寒冬”成為了當下車企競爭的主旋律。在更加充分的競爭背景下,將會有眾多車企失去陣地,或殘酷出局,或無奈重組。強者恆強、贏家主導是汽車行業今後發展的主要趨勢。中國汽車的黃金十五年是“危”與“機”並存的十五年。



2 動力電池排名:領先全球,巨人之戰



電池是新能源車的核心,是價值含量最高的零部件,佔比40%。動力電池企業價值主要取決於技術、行業份額、未來的成長空間。

寧德時代2022年動力電池的裝機142GWh,國內市場佔比為48.2%,在國內和全球都排名第一,萬億市值。2023年即將量產上市麒麟電池,CTP技術、體積利用率達到了72%,在續航、快充、安全、壽命、效率及低溫性能等全面提升。

比亞迪已佈局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打通閉環。2022年電池裝機量為69GWh,市佔率23.5%,排名第二。得益於新能源整車的市場優勢、電池出海戰略,其動力電池等業務正從自供走向外供,未來市場份額有望繼續上升,成長性較高。

動力電池領域的競爭格局並非一成不變,在潛力巨大的賽道上不斷有優質企業脫穎而出:2022年,中創新航裝機量達到19.24Gwh,增速高達112%,成為國內第三大、世界第七大動力電池供應商。其高壓電池技術帶來的能量密度提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創新航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高達225Wh/kg。截止2022年年中,市場上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在180Wh/kg以上的新能源車型只有不到5%。

國軒高科、欣旺達、億緯鋰能的鋰電產品憑藉能量密度優勢,2022年裝機量分別為13.3GWh、3.7GWh、3.2GWh,市佔率分別排第四到六位,正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業務。

電池封裝製造的疊片技術,在空間利用與內阻放熱表現更優,隨著工藝逐漸成熟,優勢凸顯。蜂巢能源是疊片技術創新代表,也是動力電池領域的後起之秀,蜂巢的第三代高速疊片技術將疊片效率提升至0.125秒/片,超越前一代技術200%。

此外,進入前十梯隊的瑞普蘭鈞捷威動力也值得關注。捷威動力是複星高科領投的科技企業。瑞普蘭鈞背靠“鎳王”青山控股,動力電池高鎳化,擁有上游原料的供應優勢。

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帶動上游碳酸鋰需求擴張,對於鋰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擁有資源儲備的企業有競爭優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碳酸鋰市場價格從4萬元/噸漲到超51萬元/噸,漲幅10倍以上。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上游企業受益,部分佈局了國內外鋰礦的電池企業也間接獲利。

2023年初開始,上游產能擴張效果開始顯現。截止3月,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回落到32萬元/噸,較高點跌去37%。未來三年,電池上游供需再平衡、供給不再緊缺,電池行業有可能面臨產能過剩,也將迎來新階段的競爭。




3 新能源智能化排名:新萬億級賽道,第二次浪潮


汽車智能化是新萬億級賽道,是繼電動化之後的第二次浪潮。2022年,具備L2級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滲透率超30%,市場迎來L2向L3邁進的關鍵節點。科技企業、互聯網巨頭先後佈局,傳統汽車供應商也積極轉型到智能化領域。

百度,是中國最早佈局智能駕駛的科技企業之一,包括無人駕駛、無人車、高精度地圖、車雲服務等。2013年開啟無人駕駛項目,2015年實現國內首次混合路況自駕,總測試里程超過1000萬公里。在國內率先實現L4級無人車量產。2022年百度高精度地圖28%的市佔率排名第一。此外,據IDC數據,百度智能雲在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連續四年第一,在2022年發布“車路雲圖”架構後,其車企客戶也拓展到了15大車企中的13家。

華為也是科技企業佈局智能化的代表。優勢主要在信息通訊技術、硬件設備、智能化系統。1、華為依托自身的通訊業務積累,為其車雲生態賦能,掌握仿真訓練、數字孿生、5G+車聯網等前沿技術。2、硬件,華為提供昇騰系列Soc芯片、激光雷達、AR-HUD,具備車規級芯片量產能力。3、智能化系統,華為搭建起了以MDC(智能駕駛計算平台)、CDC(智能座艙平台)、iDVP(數字汽車平台)三大平台為基礎的智能車生態,為北汽、長安、廣汽、比亞迪等18家整車企業提供支持。

地平線是智能化芯片供應商,征程3、征程5等自動駕駛芯片平台,打破了英偉達、德州儀器等海外廠商在行泊一體域控制芯片的壟斷。地平線車規級AI芯片征程2就實現車規級量產前裝。地平線是國產芯片自主可控進程的代表。

傳統汽車供應商中轉型成功的企業有德賽西威。2022年德賽西威在國內乘用車市場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域控制器份額佔比10%、11%,位列行業第二和第三。中科創達經緯恒潤在智能域控制器軟件方面發揮優勢,中科創達專注於研發域控和中央計算軟硬件平台,2022年汽車業務同比增長46%。經緯恒潤是AutoSAR組織的一級會員之一,2022年在車身域控制器領域市佔率行業第7。

四維圖新跨界參與智能化賽道,以21.6%的份額位居高精度地圖行業第二。禾賽科技大疆覽沃是智能駕駛激光雷達龍頭,2022年在國內乘用車激光雷達市佔率分別達到40%、18%。小馬智行是自動駕駛領域的頭部企業,2022年投後估值接近570億元,是無人駕駛領域獨角獸。


4 新能源潛力榜:各領域獨角獸輩出,機遇無限


新能源產業發展充滿機遇,各類型新獨角獸不斷出現。值得關注的細分賽道主要有:整車製造、智能芯片、激光雷達、出行服務獨角獸。

1 、整車獨角獸。廣汽埃安、極氪等。

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埃安2022年銷量27萬輛,估值千億,是新能源領域估值排名第一獨角獸。吉利汽車孵化的極氪汽車,2022年銷量達7.2萬輛,成為30萬元以上純電品牌單車型交付第一。上汽與阿里、張江高科聯合打造的智己汽車受到市場關注,估值超300億。哪吒汽車在2022年是新勢力中銷量第一,但較2022年7月完成D輪融資時估值縮水,現估值107億,未能上榜。

早期的獨角獸車企如蔚來、小鵬、理想已成功上市,進入主流車企梯隊。長期來看,整車賽道還將面臨洗牌,獨角獸車企突出重圍後能否長期勝出還有待市場驗證。部分造車新秀獨角獸如零跑等,離追趕“蔚小理”還存在一定距離。

2、智能化獨角獸。獨角獸企業分佈在車載芯片、激光雷達、智能出行賽道。

車載芯片,包含智能座艙芯片、AI算法芯片。我國汽車半導體行業國產化加速,有地平線、黑芝麻、百度崑崙芯、芯馳科技等芯片廠商,是有技術實力且待市場驗證的重點企業,值得關注。2022年,地平線的J3芯片已成為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的主流芯片之一,市佔率近9%,排名第5。百度崑崙芯自研的第二代AI芯片,在Robotaxi系統上、適配高階無人駕駛。黑芝麻A2000芯片,也在性能、算法、集成等方面全面升級。

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感知系統的關鍵,2022年是激光雷達落地開啟年,全年滲透率從0.1%提升至1.5%。國內獨角獸廠商中有禾賽科技、覽沃科技(大疆)、速騰聚創。2022年,禾賽科技的中國市場份額升至近40%,是最大的乘用車激光雷達供應商,於2023年2月成功上市同年,覽沃科技的首款車規級激光雷達HAP上市裝配小鵬P5。速騰聚創憑藉激光雷達掃描技術,榮登電子科技媒體EETimes發布的“全球最值得關注的100家半導體公司”榜單。

智能出行有望正式商業化。2022年之前,受限於自動駕駛法規與道路條件不成熟,智能出行停留在技術準備、限定場景試驗階段。2022年後,北京正式開放國內首個無人化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深圳落地了國內首部L3級及以上智能駕駛法規。眾多出行服務的獨角獸企業迎來了自動駕駛的發展機會。獨角獸小馬智行也在中國和加州分別推出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打車Robotaxi服務。自動駕駛車輛進入日常出行服務領域指日可待。

3、充電運營獨角獸。

2023年初,我國新能源車保有量約為1310萬輛、充電樁521萬台,車樁比2.5:1,離長期1:1的車樁比目標還有發展空間。公樁少、充電慢、區域充電設備短缺是待解決問題。特來電、星星充電是該領域獨角獸,2022年特來電運營充電樁數量達36.3萬台,位列行業第一。

4、氫能獨角獸。

氫是優質的清潔能源,行業還在爆發前的蓄力期,但賽道已受到投資機構熱捧。國氫科技作為國家電投集團孵化的獨角獸企業,2022年12月投後估值達到130億元。

5、儲能獨角獸。

新型儲能完善“源網荷儲”,可用在電力系統的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海辰儲能是儲能領域的一匹黑馬,2022年儲能鋰電池出貨量增速較高。


5 新能源光伏排名:矽料企業看產能,電池企業看技術迭代


光伏是純正的綠電來源。我國光伏產業主要關注點是:矽料價格波動、電池技術技術創新迭代。

上游是矽料,典型的重資產產業,投產週期長,資金門檻高,2021年我國矽料環節產能同比增長8%,遠低於下游其他環節的產能增長,導致矽料環節供需偏緊。2022年底矽料產能逐步擴張,價格回歸。中游是光伏組件,技術迭代快:雙面雙玻、HJT、TOPCon、鈣鈦礦電池等新技術,不斷提高組件整體功率、發電效率。下游是集中式和分佈式電站,加速裝機。

通威股份主營光伏矽料、電池、農業,經歷了多次大型技改升級,是全球多晶矽行業領軍企業,是矽料、電池的雙龍頭,利用農業+光伏,打造了獨特的“漁光一體”發展模式。2022年,通威實現營收1273億元,季度淨利率高達20%以上,光伏領域排名第一。隨著進軍光伏組件業務,實現光伏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閉環,發展潛力大。

組件企業直接與光伏電站企業對接,隆基綠能是光伏組件龍頭,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矽製造商,主要從事單晶矽棒、矽片、電池和組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在中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佈局多個製造基地,業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地區。2022年實現營收1230億元,排名第二。

天合光能同為組件龍頭,出貨量常年穩居世界前三,以對外出口為主,境外業務佔比70%以上。目前正在進行銷售渠道擴張與一體化佈局,延續市場競爭優勢。第二梯隊的東方日昇在光伏組件領域也實力較強,在HJT技術研發上擁有優勢。TCL中環從半導體材料轉型新能源光伏矽片,光伏、半導體雙輪驅動。單晶矽技術領先,佈局也向下游延至光伏電站領域。

此外,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是光伏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晶科能源,全球化程度領先,海外銷售佔比達78%。2022年,一體化產能擴張明顯,矽片、電池片、組件產能分別達到65GW、55GW、70GW。協鑫集團在效益提升後轉向中下游佈局,切入電池片環節。光伏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佈局儲能,推動風、光、儲一體化。

光伏產業技術迭代快,行業降本增效明顯,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產業三大特點,一是技術門檻高,二是資金需求大,三是迭代周期短。2022年主要光伏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2012至2022年,光伏行業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800億元。鈣鈦礦技術、大尺寸矽片、分佈式光伏等領域加速發展。未來,諸如高景太陽能、極電光能、首航新能等光伏領域獨角獸企業值得期待。



6 新能源氫能排名:制加儲用,新型能源體系蓄勢待發


氫是最清潔能源,氫能產業鏈企業主要有幾大類:上游制氫,中游儲運氫、加氫,下游燃料電池應用。

1)制氫企業。

主要裝備企業有隆基氫能、派瑞華氫(中船718研究所)、考克利爾競立等,是主流的鹼性電解槽行業裝機量前三。

我國已具備大規模製氫能力,年產量約33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製氫國,但是目前灰氫仍是主流。近年來,大型綠氫製備項目逐步投運,應用於化工、冶金等領域。煤化工、大型能源型企業是製備氫氣和氫能利用的主要推動者。

電解槽是核心製氫裝備,包括膜電極、電池管理系統等關鍵部件,逐步實現國產替代。鴻基創能、捷氫等企業膜電極出貨佔比較高。我國氫能企業平均研發費用率約為4.2%,研發支出比重較高,為技術進步和產品革新奠定了基礎。

2)加氫企業。

加氫站設備集成商主要有:國富氫能、厚普股份和上海舜華,位列前三。加氫站是氫能產業商業化進程的晴雨表。在政策支持下,我國加氫站建設明顯提速,2022年底,我國共建成投運加氫站274座。加氫站行業集中度較高,中石化是國內主要的加氫站主要建設商之一。

3)儲氫企業。

氫氣具有易燃爆、易洩露等特點,對儲運裝備材料、設計要求較高,技術難度大,開發成本高。碳纖維、閥等產品關鍵零部件逐步實現自主替代。

儲氫技術有高壓氣態、低溫液態儲氫等。中集安瑞科是高壓管束氫氣運輸車龍頭。提供四型車載儲氫瓶及供氫系統,佈局了中國、東南亞等高壓儲氫市場。中集安瑞科也是加氫母站、橇裝加氫站的自主製造設備供應商。

中科富海、有研集團等也在液態儲氫、固態儲氫方面行業率先探索。中科富海大型氫液化裝置,填補了國內大型氫液化器核心裝備空白。

4)氫燃料電池及應用企業。

燃料電池市場集中度較高,前五集中度高達69%,億華通、國鴻氫能、濰柴都是燃料電池系統的重點企業。燃料電池裝配需要下游市場協同,以需求拉動供給,在這個過程中,重卡、客運企業功不可沒。宇通客車就是重要的氫燃料電池應用企業之一。

2022年,國內燃料電池汽車銷量超1萬輛,到2025年預計可達3至4萬輛水平。宇通累計交付508輛氫燃料客車、幹線公交。短期來看,商用車是氫燃料電池主要應用領域。

氫能行業突破發展需要政策+市場協同。總體上,氫能領域競爭格局遠未確定,市場空間巨大。業內還有捷氫科技等擬IPO企業,也有如國氫科技、合肥氫聚等眾多優質獨角獸企業。


7 新能源風電排名:走向世界,走向遠海


風電行業發展迅速,風力資源儲量大、分佈廣、風力發電優勢特徵明顯。2022年風電裝機76GW,排名前三的企業裝機功率都超過了10GW,CR3佔比超50%,行業集中度較高。風機大型化趨勢下,頭部企業會更具優勢。

遠景能源以13.3GW的裝機功率排名第一,市佔率20%。陸上風電建設具有優勢,在我國陸上風力最豐富的內蒙古地區佈局。遠景能源在風電行業優勢在於:深耕風機研發,同時注重智慧風場軟件服務、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服務,幫助行業形成數字化供應。基於智能傳感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智慧風場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管理包括北美、歐洲、中國等在內的全球超1000萬千瓦新能源資產。2022年來,遠景加速擴張:2022年末中標中核新源250MW風電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2023年初風機出海東南亞,中標老撾600MW跨境風電項目。

金風科技總裝機量第二,在海上風機領域位列第四。是國內最早進行風電設備製造的企業之一。主營風機製造、風電場投資、風電服務,其中風機製造收入佔比分別超過65%,風電場投資、風電服務收入佔比分別20%、11%。注重研發投入,7年累計投入的研發120億元。2021年順利切入半直驅路線,實現中速永磁產品,採用大葉輪直徑+高塔筒方式有效提高發電量,成為國內少數同時具備直驅、半直驅出貨能力的廠商之一。同時,金風科技也是全國出海最早的風電企業之一,公司海外在手訂單同比增長迅速。

三一重能得益於三一集團在吊裝設備方面的優勢,其風機整體解決方案擁有效率優勢,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達到25%、16%,超出行業平均水平。明陽智能在海上風電領域優勢明顯,2022年整機海上風電中標2516MW,比海風第二名電氣風電多一半以上。2022年裝機中標總計達到12.4GW。其毛利率、淨利率分別為23.2%、16.4%,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我國風電產業鏈完備,國產化率進程快的企業更具有優勢,如遠景能源、明陽智能,其主軸綜合國產化率較高。

未來風電企業應關注出海參與全球市場、關注海上風電建設。依托陸風資源和政策支持,多年來我國陸上風電良好發展,但增速已逐漸放緩。未來企業出海將成為主要業績增長點,目前金風科技在出海方面表現相對較好,海外收入佔比超10%,運達股份也在逐漸發力海外業務。相較於陸上風電,海上風電穩定性更強、利用率更高、受地形限制小,可以在我國東部地區就近消納。在陸上風電用地增量空間有限的大背景下,海上風電逐步成為必然選擇,深遠海風電是發展重點。


8 新能源儲能排名:風光配儲,各大技術路線競爭


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儲能可以用在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電化學儲能產業鏈分為:上游設備,主要為電池組、儲能變流器,電池管理系統。中游,系統集成加工程總承包;下游,發電端、電網端、戶用商用端、通信場景。多數企業參與其中1至2個細分領域,少數企業從電池到系統集成甚至EPC 環節全參與。上游核心企業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贛鋒鋰電等;中游核心企業包括鵬輝能源、比亞迪、南都電源等。

2022年中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量達到130GWh,同比增速達170%;其中,電力儲能應用佔比超70%,風光伏配儲是大趨勢。類似動力電池市場,儲能市場也呈現出頭部集中、尾部競爭激烈的行業特徵。排名前兩位企業市佔率CR2為49.3%,前五企業市場佔有率合計68.6%,市場份額競爭較為激烈。

寧德時代2022年全年儲能鋰電池出貨量排名第一、遙遙領先。2022年全年儲能鋰電池出貨量50GWh,市佔率38.5%。根據2022年報,儲能業務正在成為寧德時代的第二增長極。儲能電池系統產品營收449億元,同比增長230%,佔總營收比重提升至13.7%。同時儲能係統毛利率也在不斷提升,提升至25%。

二至五名分別為:比亞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和贛鋒鋰電。出貨量分別為:14GWh、10GWh、8GWh、7GWh。

國內儲能電池龍頭企業正在加速出海。比亞迪涉足海外集中式儲能和戶用儲能,目前儲能產品已覆蓋全球6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儲能係統累計出貨量超6.5GWh。2022年以來,比亞迪儲能全球訂單總量超14GWh。寧德時代2022年公司境外收入769億元,同比增長176%。2022年與美國公用事業和分佈式光伏、儲能開發運營商Primergy Solar LLC達成協議,為Gemini“光伏+儲能”項目獨家供應電池,是美國最大的光伏儲能項目之一。海外系列產品還應用於美國的FlexGen、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英國Gresham House等全球大型項目。

億緯鋰能和國軒高科屬於老牌動力電池企業,如今也尋求在儲能行業中找到成長新機。億緯鋰能儲能電池收入在電池收入中佔比已達60%;國軒高科從2022年中開始同時單獨成立儲能部門、單獨披露儲能電池業績。


9 新能源充電排名:新能源新基建,運營新模式


新能源充電樁是新基建的重要領域。2022年,全國新增充電樁259萬、換電站675座。截止2023年初,我國累計建成充電樁521萬個、換電站1973座。

2022年全國充電運營企業所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台的共有15家,其中前十家是“2+2+6”格局、三大梯隊。總競爭格局上,充電運營商前3市佔率差距不大、相差在5%以內,CR3市佔率為53%,CR5市佔率69%,行業第5-10位市佔率均不足5%。

第一梯隊的特來電星星充電分別佔據20%左右的市場份額,運營超過30萬台充電樁,優勢明顯。特來電是青島上市公司特銳德的充電服務主體,星星充電是高瓴領投的科技服務企業,2022年投後估值都超過150億元,是新能源新基建中堅。

雲快充是蔚來資本投資的物聯網服務商,國家電網是全國電力能源巨頭,兩家分別以14.4%、10.9%的市佔份額構成充電樁行業的第二梯隊,運營充電樁數量在20萬座上下,覆蓋主要新能源重點城市。

第三梯隊的小桔充電、蔚景雲、深圳車電網、南方電網、萬城萬充、匯充電等運營商,市場份額相對分散,聚焦不同地域。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要解決私家車的隨車配樁問題,優化公共充電站利用率,普及快充技術、擴大建設規模。充電行業生產商、運營商數量增多,新商業模式湧現,充電樁運營商主要收入構成是三部分:一是充電樁銷售和服務費用收取。二是SaaS平台增值收入、會員制費用、樁體廣告投放收入。三是政策補貼收入。目前充電樁運營模式主要有三種:運營商主導模式(特來電)、眾籌商業模式(星星充電)、車樁聯動商業模式(安悅充電)。

充電運營商亟需拓展其他增值服務,以增加客戶黏性和提高單客戶價值量。比如星星充電,作為民營電動汽車充電運營商,在大功率充電技術、智能運維平台等方面優勢顯著,也包括V2G雙向充電、電動車當電網的充電寶等新型數字化能源調度業務。長期來看,行業增長空間依然充足,頭部企業將維持市場優勢地位,或將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提高集中度。


10 新能源城市排名:改寫區域格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發力


城市是鼓勵新能源產業創新、技術發展、低碳轉型的重要依托。城市為新能源企業提供土地園區、人才、交通、原料等重要支持,新能源企業也為城市發展節能減碳,幫助其他傳統企業轉型,比如製氫企業帶動冶金行業低碳化、氫燃料電池企業降低物流重卡污染。新能源產業發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拉動區域經濟升級發展。

從三個維度衡量城市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產業生態完善程度、政府引導投資力度、新興領域發展速度。

產業生態完善程度,衡量城市擁有的新能源產業的廣度與深度,新能源生態健康情況。從城市、所轄區縣的新能源企業數量、種類、規模、資質等多方面進行數據匯總和綜合評定。產業生態評分高的城市通常有三大特點:一是有業內龍頭公司入駐、建廠、或設立子公司與研發中心。二是吸引了大批上下游的企業落地,孵化了一些研髮型創業公司。三是領先佈局了新能源幾大賽道,橫跨產業鏈上中下游,並且在研發、製造、應用等多環節均有佈局。

政府引導投資力度,是指政策對新能源重視程度和財政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成立新能源基金,有三大優勢。一是能超前佈局吸引企業,通過優惠政策、促進當地的新能源產業生態佈局。二是可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創新,發揮股權投資槓桿作用,優化投資結構,形成“地方引導+基金投資+企業發展+產業回饋”的良性循環,將金融創新與新能源產業深度結合。三是有利於整合區域性資源,發揮牽頭作用,合理引導、配置、整合,將人才、資本、技術等引入,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

新興領域發展速度,是城市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速度、未來潛力。主要是指還未進入爆發期、成長空間巨大的新能源賽道,通常技術壁壘高,投資佈局難,競爭格局尚未成熟。在新興領域有先發佈局、提前吸引企業進駐的城市,會超前發展,匯聚業內人才與資源,較早完善產業鏈建設。隨著賽道的逐漸成熟,也將具備更多區位優勢,成為更多企業落地的主要選擇。

以氫能為例,眾多燃料電池企業、氫燃料應用車企佈局在北京、上海、廣州,技術領先的製氫設備供應商也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超前的配套佈局,在未來進入爆發式增長時,這些城市會獲得在技術、人才、供應鏈先發優勢,成為新能源新領域發展最具潛力城市。

長三角匯聚了較多的新能源企業、產業資源。包括上汽集團、協鑫集團、陽光電源等龍頭企業,也孵化吸引了蜂巢能源、中創新航等優質企業入駐,還儲備了大量本地創業團隊。包括了上海、常州、蘇州、杭州、無錫、南通、南京等重點新能源城市。

珠三角、京津冀地區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珠三角作為全國運輸體系樞紐,擁有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新勢力小鵬汽車,還有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自動駕駛運營企業。北京有百度、四維圖新等新能源智能化賽道企業,也有國家能源、華能、國電投等能源集團轉型的總部基地。

新一線城市也是新能源產業輻射全國的關鍵點。武漢、成都、重慶、青島、西安等分別輻射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上游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關中城市群,構成了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的城市群。比如有通威股份、特來電、隆基綠能等新一線城市代表性企業。(任澤平)


澤平宏觀新能源系列研究報告:

23. 《中國智能駕駛報告2023:車聯萬物,暢想智行》,2023年2月9日

22.《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技術減碳新模式》,2022年12月15日

21. 《光伏研究報告:未來最大的綠電來源》,2022年12月9日

20.《碳足跡、碳交易:碳中和帶來碳市場巨大機會》,2022年12月5日

19.《風能研究報告2022:新能源綠電,走向深遠海》,2022年10月27日

18.《氫能研究報告2022:人類最清潔的能源解決方案》,2022年10月11日

17.《新能源儲能報告2022:綠電+儲能,最終夢想》,2022年8月18日

16.《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2022年6月14日

15.《得新能源電池者得天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之三》,2022年5月6日

14.《軟件定義汽車與“新四化”浪潮: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之二》,2022年3月24日

13.《迎接中國新能源汽車“黃金十五年”(上海證券報)》,2022年3月15日

12.《全球新能源汽車報告:百年未有之變局,力挺華為造車》,2021年4月20日

11.《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資本市場大爆發》,2020年12月4日

10.《充電樁:新基建,邁向新能源汽車時代》,2020年8月21日

9.《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7月27日

8.《大眾汽車電動化轉型研究》,2020年7月10日

7.《寧德時代研究報告》,2020年6月30日

6.《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中國汽車人離汽車強國的夢想從未如此近過》,2020年2月12日

5.《特斯拉研究報告》,2020年2月7日

4.《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汽車百年大變局》,2020年1月14日

3.《全球動力電池行業報告:2019》,2019年12月19日

2.《中國動力電池發展報告:2019》,2019年11月10日

1.《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19》,201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