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美媒緊盯:中國,60天了……
川普關稅政策嚴重衝擊中美經貿格局,中方已對進口美液化天然氣(LNG)加征關稅以示反制。彭博社4月6日報導注意到,中國已連續60天沒有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了,這是五年來最長的間隔期,由於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中國買家正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購買液化天然氣。船舶追蹤公司Kpler的最新資料顯示,目前還沒有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運往中國。根據彭博社彙編的船舶跟蹤資料,在川普第一任期挑起的貿易戰期間,截至2020年4月,中國大約有400天沒有接收從美國海運而來的液化天然氣。彭博社:中國已暫停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報導稱,美國和中國分別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賣家和買家,但地緣政治衝突令雙方開始“脫鉤”。路透社估計,美國2024年LNG出口量達到8690萬噸,較2023年增長2.8%。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LNG進口量達7132萬噸。此前為反制美國對華輸美產品加征10%關稅,中國自今年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包括對液化天然氣加征15%關稅。隨著美政府又拋出所謂的“對等關稅”,中方4月4日宣佈,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報導注意到,中國液化天然氣買家根據具有約束力的長期合同接收美國運來的貨物。過去溫和的冬季和充足的庫存意味著中國目前對液化天然氣沒有迫切需求,這為中國貿易商提供了更多靈活性,可以將美國供應轉售給歐洲和亞洲的競爭對手。這一舉動也讓歐洲鬆了一口氣,歐洲需要更多液化天然氣來補充庫存,並替代失去的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供應。美媒注意到,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今年1月宣稱,LNG應成為貿易談判的“籌碼”,但中國並未配合,這對試圖獲得合同以啟動新項目的美國天然氣商來說是個壞兆頭。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實現關鍵能源供應多樣化的努力已見成效,“中國推進自力更生阻礙了川普樂見的能源交易。”2023年12月11日,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 視覺中國彭博社18日透露,中國買家不願意和美國賣家簽訂新協議,而是尋求從亞太地區或中東採購液化天然氣。就在3月17日,澳大利亞能源巨頭伍德賽德能源發佈新聞稿,宣佈和中國華潤燃氣公司簽署了一項長期LNG銷售協議:自2027年起,伍德賽德將在15年內每年供應約6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是該公司首次以獨立公司身份與中國客戶簽署長期銷售協議,也是華潤燃氣首次簽訂為期15年的LNG採購合同。彭博社指出,這是多年來中國和澳大利亞公司首次簽署定期LNG供應協議,這是中澳貿易關係改善的結果。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此前接受《中國能源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天然氣的供應管道多元,並不單一依賴於美國。中國正致力於提高國內天然氣的產量,以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5年1-2月份,全國規上工業天然氣產量43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與此同時,從煤炭到可再生能源,再到從俄羅斯陸路輸送的天然氣等更為廉價的替代能源,正在削弱中國對海運天然氣的需求。 (觀察者網)
1200多噸黃金存在美國,德國有點不放心……
數十年來,德國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地區的美國聯準會保險庫記憶體了1200多噸黃金儲備,按照當前價格總值上千億歐元。據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媒體近期報導,眼見本屆美國政府經濟政策陰晴不定、對包括歐洲盟友在內的貿易夥伴打出“關稅亂拳”,德國再次出現將黃金儲備撤出美國的呼聲。黃金存美國不放心德國議員呼籲“點清楚,往回搬”綜合德國《圖片報》、英國《每日電訊報》等媒體報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美元與黃金掛鉤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德國依靠長期出口盈餘積攢了僅次於美國的黃金儲備量,目前官方存量為3352噸,其中約1236噸存在聯準會銀行,即超過三分之一存放在美國。德國原意是想在需要緊急融資時方便兌換成美元,且認為在冷戰時期存放美國可能比存放歐洲更安全。目前,德國所持黃金中,約一半的量存在本國金融中心法蘭克福的金庫,另有13%存在英國首都倫敦。然而,美國新一屆政府把整個歐洲聯盟也放進加征高額關稅的目標名單中,顯示出美國正倒向更加“孤立主義”的政策,德國等與美國經貿關係緊密的歐盟主要經濟體首當其衝。歐盟在震驚之餘不得不醞釀反制措施。德國開始反思是否調整各方面的對美依賴關係,包括對存美黃金儲備的安全性提出質疑。正在參與組建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的德國中右翼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內部,一些高層人士正呼籲重新評估延續了數十年的“黃金存美”安排,理由是擔心美國不再是德國的“可靠夥伴”。基民盟議員、前聯邦議院國務秘書馬爾科·萬德維茨數年前就提出定期檢視乃至撤出存美黃金儲備的建議。他日前對《圖片報》說,在當前形勢下,“這個問題自然又再浮現”。基民盟籍歐洲議會議員馬庫斯·費貝爾附議,並要求德意志聯邦銀行即央行代表“親自清點那些金條並將結果記錄在案”。歐洲納稅人協會發言人米夏埃爾·耶格爾說:“在這一全球政治權力變局時期,德意志聯邦銀行和聯邦政府應該展現遠見,將德國黃金儲備從美國撤回本土。尤其當下柏林和布魯塞爾方面正在討論新增巨額債務問題,我們需要在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夠立刻獲取全部黃金儲備。”他建議德國將所持黃金“盡快全數挪到法蘭克福存放,或至少是放在歐洲”。眼下,德國至少要先全面清點存在紐約的黃金。德國央行行長約阿希姆·納格爾則作出“緩和氣氛”的表態:“就存放黃金儲備這事,我們與聯準會銀行之間保持可信可靠的合作夥伴關係。我不會(因為擔心黃金儲備的安全)夜裡睡不著覺。”話雖如此,有財經媒體報導指出,德國從2013年起已逐步將部分存在海外的黃金挪回本土,從公開資料來看,截至2017年年底已挪回674噸黃金,其中300噸從紐約挪出,374噸自法國首都巴黎挪出。美國將美元當“武器”他國擔心“管不了自己的錢”美國財經記者邁克·馬哈雷在一篇文章中說,鑑於美國明顯將美元當作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的“武器”,許多國家領導人擔心本國金融資產不受本國政府的直接控制。世界黃金協會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凍結了俄羅斯近一半黃金和外匯儲備作為“制裁”措施後,接受調查的國家央行中有68%表示計畫將本國黃金儲備留在本國,作為避險資產或僅僅為了“確保安全”。而在2020年的調查中,僅50%表示有此意圖。跨國企業景順投資公司官方機構事務主管羅德·林格羅當時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從2022年開始大家普遍有種想法,即“如果是我的黃金,我希望把它放在我的國家”。目前為止,聯準會拒絕披露其他國家存放在聯準會銀行的黃金儲備資料。馬哈雷在文章中寫道,眼下德國央行似乎想暫時保持現狀,但考慮到美國挑起的這場貿易戰所引發的地緣政治動盪,“將黃金搬回家”的呼聲在德國可能將日益高漲。一些財經分析人士指出,假如德國真的將1200多噸黃金儲備撤出美國,這將是德國減少對美金融依賴、謀求更大經濟自主權的重大步伐。對全球金融市場而言,這麼大規模的黃金資產轉移難免產生重大影響;假如德國決定出售部分黃金以支援它的國內預算項目,或者市場將此舉解讀為歐洲對美元信心下降,都可能引發金價波動。此外,德國若從美國撤出黃金儲備,意味著聯準會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遭受質疑,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加劇,會有更多國家撤回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儲備。而在美國當前大打“關稅戰”、美德貿易關係趨緊的情況下,德國出現“撤回黃金儲備”的潛在動向將加劇雙方經濟摩擦、升級緊張的外交關係。 (環球時報)
高盛:美國互惠關稅對大宗商品的影響-油價承壓,黃金具安全邊際
高盛在其近日發佈的報告Commodity Comment: Reciprocal Tariffs: Oil Pressure, Gold Support中,分析了美國互惠關稅對大宗商品的影響。報告指出,關稅對美國工業金屬有直接影響,還會通過削弱全球經濟增長對大宗商品產生間接影響,不同商品受影響程度和價格走勢各異。1. 關稅政策對大宗商品的總體影響:美國互惠關稅對大宗商品的影響主要源於其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負面影響。此前已實施的對鋼鐵和鋁的進口關稅將繼續存在並可能擴大到銅,能源和黃金預計仍將免受美國進口關稅(如 下圖所示)。這一政策使得美國有效關稅稅率大幅上升,對全球經濟增長構成下行風險,進而影響大宗商品市場。 不同大宗商品的現有關稅和高盛的基線關稅假設,清晰呈現工業金屬受美國進口關稅影響的情況2. 對不同大宗商品的具體影響原油:受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以及 OPEC 宣佈 5 月石油供應增加幅度超預期的影響,高盛下調了2025年12月布倫特/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的價格預測,從之前的每桶71美元/67美元降至每桶66美元/62美元,且不再預測價格區間,建議投資者和生產商避險油價進一步下跌的風險,煉油商避險延期利潤風險。工業金屬:美國互惠關稅未改變高盛對工業金屬關稅的基本看法,但關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影響,強化了對銅價近期走勢的謹慎態度。若報復性關稅升級,2025年第二季度銅價可能暫時跌破9000美元/噸,長期來看,全球GDP和銅需求增長疲軟可能推遲銅市場的短缺預期,對年底 10250美元/噸的銅價預測構成下行風險。黃金:美國關稅宣佈後,金價從本周的歷史高位回落,高盛認為這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多頭入場點。新興市場央行的持續買入、因聯準會降息和經濟衰退擔憂導致的ETF需求增加,以及資金淨多頭頭寸可能從高位回落等因素,都為金價提供支撐。高盛維持年底3300美元/盎司的金價預測,且認為風險偏向上行。3. 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及相關市場預期調整:美國經濟學家預計,此次互惠關稅及其他已宣佈的關稅使美國有效關稅稅率提高了18.7個百分點,儘管與貿易夥伴的談判可能使 “互惠” 稅率有所降低,但關稅升級的可能性仍對美國2025年GDP增長預測構成下行風險。同時,受美國對亞洲國家關稅高於預期的影響,高盛下調了多數亞洲經濟體的GDP增長預期,但中國因年初至今的資料表現強勁和潛在的政策刺激,2025年GDP增長預期維持在4.5%。 (資訊量有點大)高盛對各亞洲經濟體GDP增長預期的調整資料,呈現不同經濟體在關稅政策影響下的經濟增長預期變化情況
【對等關稅】財經雜誌—對美加徵34%關稅,農產品進口受何影響?
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的替代現象,近年來普遍發生在大豆、玉米、棉花、肉類及水果等領域。隨著不斷擴展農產品進口管道,中國從美國進口相關農產品數量佔國內消費比例大多較低,且已有較多元且穩定的替代來源相隔一個月左右先後兩輪對美國農產品持續加稅,中國的底氣何來、又會有那些影響,均較為受人關注。4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中國將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此次加徵的關稅不予減免。而依照3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的相關加徵關稅公告,中國已從3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農產品加徵關稅。具體而言,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雞肉、小麥、玉米、棉花等29類商品加徵15%關稅,另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等711類農產品加徵10%關稅。依照4月4日的新政策,以上多類產品的關稅,將累計加徵至49%或44%。事實上,在近年來數輪的貿易摩擦中,農產品都是中方向美方加徵關稅的重要領域。以2018年為例,受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影響,美國大豆產品的相關出口已大幅降低。作為農產品消費大國,中國能採取此類措施進行反制的底氣,首先是近年來在國內採取保護耕地、良種良法等手段不斷提高相關農產品產量。 2024年,中國的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成長1.3%,糧食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超過八成。在此基礎上,隨著中國農產品進口通路多角化策略持續推進,其全球農業貿易重心,也正向南美轉移並呈現長期趨勢。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的大宗農產品貿易數字不斷呈現新的堪稱結構性的變化。以2024年的中美農業貿易情形為例:根據中國海關統計,當年兩國間的農產品貿易總額為398.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7.2%,只佔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12.5%。細分來看:當年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總額為123.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2.3%(佔農產品出口總額12%),美國是中國農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反過來,當年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總額則為275.3億美元,年比則下降了16.3%(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12.8%)如此一增一減之下,中國對美國農產品進口的依賴度進一步降低,貿易逆差為151.9億美元,年比也縮小了33.4%。可資比較的數據是:2016年,中美農產品貿易額達312億美元。其中,中國自美進口238億美元,對美出口74億美元。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多重:首先,隨著中國國內農產品市場供需結構變化,部分農產品的國內產能增加,對美國等地農產品的需求或曰依賴度自然相應減少;其次,美國農產品因一系列原因造成價格競爭力下降,自然也讓中國國內的進口商轉向其他市場。以各方高度關注的大豆等油料產品為例:2024年,中國自美國進口油籽油料121.4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2.7%,佔美農產品進口總額44.1%。其中,美國雖仍是中國的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但大豆進口120.4億美元,則意味著年減了22.7%。同樣出現較大幅度數字下滑的,其實還有中國對美國肉類及製品的進口。當年中國自美國進口肉類及製品29.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0.4%。其中,牛肉(雜碎)及製品14.7億美元,年減3.4%;豬肉(雜碎)及製品8.6億美元,年減14.7%;雞肉(雜碎)及製品4.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0.4%。在所有這些出現較快下降的農產品領域,中國逐漸找到新的進口管道。在這過程中,巴西、阿根廷、烏克蘭等國,則逐漸成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供應國。在中國這個被業內人士稱之為“買得起”“買得到”“運得回”,同時來源地分散化的農產品新型結構體系中,相關來源國呈現階梯形結構。在第一梯隊內,保持絕對領先的進口來源國,已經是近年來穩居首位的巴西。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農產品虛擬耕地資源進口來源國,2024年中國對巴西的進口量為4,494.5萬公頃,佔中國虛擬耕地資源進口總量的48.6%,較去年同期小幅上漲。其中,中國對巴西的大豆進口量仍是第一位(7,465萬噸,佔大豆進口比例的71.1%)。在此基礎上,中國對巴西進口量處於第一位的其他農產品還包括玉米、食糖、冷凍牛肉、棉花和禽肉。「大宗農產品進口重點轉向南美,既是長期趨勢,也是我們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手段。」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黃德鈞此前如此對《財經》記者解析稱。隨著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進口依賴度持續下降,2024年中國對其進口的依賴度已下降至21%左右。事實上,類似的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宗商品「被替代」現象,其實也發生在玉米、棉花、各種肉類(豬肉、牛肉、雞肉)、水果等領域。整體而言,除了大豆,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相關農產品數量佔國內消費比例均較低,比例數字大多為個位數甚至不足1%,且已經找到了較為穩定且多元的進口替代國。即使從美國進口佔比依然還較高的高粱,中國每年總消費量為3000萬噸左右,從美國進口的400萬噸至600萬噸,最高佔比也未超過20%,且可從澳洲、阿根廷等國進口。具體到從長期及短期角度來看,前述中國先後兩輪對美國農產品加稅後,值得關注的,可能還包括以下幾個面向:首先、是中國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結構仍將持續優化。 2002年至2022年,中國農產品進口額由124.7億美元增加到2,360.6億美元,總量增加了18.9倍,年均增幅為87.5%。自2023年起,中國農產品進口規模連續回調,特別是2024年出現了近十年來最大的單年降幅。「過去20年間,中國的大宗農產品進口量及金額都以兩位數的速度複合增長。兩個相關數字出現下降,可能意味著相關需求已經到了頂部。」正如黃德鈞曾對《財經》記者所言,「隨著中國人口總量下行,以及國內農產品生產效率的提高,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在總量上可能不會增加。其次,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或將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從出口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出口成長,其實主要得益於自身的農產品在加工、品質和價格上的競爭力,尤其是在水產品、蔬菜和水果等勞力密集產品方面。即使美國減少對中國相關農產品的進口,廣東、山東、福建等省份的相關產品出口競爭力仍在。再從進口角度來看,中國國內部分省市的對美農產品進口將受到一定影響。以京滬兩地為例,2024年北京自美進口農產品95.8億美元,年增26.9%(佔自美農產品進口總額34.8%);同年上海市進口則為27.9億美元,則年減28.7%(佔自美農產品進口總額10.1%)。第三,依照全球農產品的供應規律,中國此時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彈性被認為相對較高。這源自於2018年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發生在其大豆收穫期間,中國需大量採購。而當前正是南美大豆大量收穫之時,中國對美國大豆依賴度也相應下降。以巴西大豆為例:2025年該國大豆的產量預計將達到1.69億噸(年成長超10%),南美供應處在歷史高點。再從過去兩年巴西大豆的出口季節來看,3月後其出口量會快速上升,3月至6月正是其出口高峰期。 (財經雜誌)
【對等關稅】瘋狂的銅價,也嚇崩了
美國「對等」關稅震撼全球金融市場。隔夜,三大股指均刷新近5年來最大單日跌幅紀錄,美元指數一日暴跌近2%,10年期美債殖利率盤中一度跌破4%,創下自去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準。但黃金穩如泰山。昨日,COMEX黃金下跌不足1%,現價超3,130美元/盎司,較年初的2,640美元仍上漲18.8%,引發關注。先前瘋狂的銅也崩了,昨日大跌4.5%,但今年以來仍大漲19.75%(期間最大漲幅高達34%),壓過黃金之表現。那麼,接下來的銅怎麼看呢?又孕育著什麼機會呢?01今年3月26日,美銅刷新歷史新高,倫銅則超過10,000美元,隨後迎來一波劇烈調整。而此前轟轟烈烈的大漲,又是為何?我們不妨分階段復盤一下背後的驅動因素。去年11月初至12月,國際銅價迎來一波流暢下跌,回到當年8月擔憂美國經濟衰退時的水平。彼時,市場情緒悲觀,交易川普上台,會兌現競選承諾,對外普徵高額關稅,擾動全球經濟成長,進而影響銅需求。翻年之後,銅價止跌快速上行(1月2日-1月16日),其核心邏輯是市場對川普關稅政策預期進行了修正。1月6日,《華盛頓郵報》的「關稅範圍可能縮小」報導引發預期分歧。儘管川普迅速闢謠,但市場基於美國通膨壓力、國會反對聲音,認為關稅落地很可能「雷聲大雨點小」。疊加中國財政政策發力訊號釋放,市場情緒全面回暖,銅價快速反彈。1月17日至1月底,市場對銅需求(全球經濟)擔憂捲土重來,尤其是川普揚言針對中國加徵關稅。這期間,引發銅價階段性回呼。不過,1月底,有外媒消息指出川普最快將在2月中旬開始對多個產業實施新的進口關稅,包括銅,市場預期再度逆轉。要知道,美國本土精煉銅產量不足100萬噸,而需求量為170萬噸,需要大量從智利、加拿大、墨西哥進口。一旦美國對銅加徵高額關稅,內外價差拉大,對美銅價格自然是大利多。因為基於關稅預期會導致下游廠商提前補庫以及內外套利貿易,會驅動海外銅加劇向美國市場轉移,打破了全球銅市場平衡格局,帶動全球銅價全面上漲。Mercuria金屬交易主管KostasBintas就曾估計,約有50萬噸銅被運往美國,導致全球其他市場嚴重短缺。緊接著,先前媒體報導得以證實,推動銅價繼續上漲。2月26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啟動對進口銅產品的「232調查」。根據232條款,美國相關部門會在270天之內調查,截止時間為2025年11月22日。 3月5日,川普在對國會的講話中提到對銅加徵關稅,稅率為25%,比市場預期還要激進一些。總之,基於關稅預期以及供需緊平衡狀態下,美銅與倫銅(滬銅跟隨倫銅)的價差被顯著拉開,尤其是美銅漲速更快,推動倫銅也一度突破10000美元/噸的高位。在美銅突破歷史新高之後,市場再度傳來針對銅加徵關稅的消息——銅關稅可能在「幾周內」實施。這比270天期限大幅提前,那麼意味著先前持續上漲邏輯有些鬆動,加上川普「對等關稅」大超市場預期誘發經濟衰退擔憂,銅價隨即迎來劇烈調整。這給A股剛燃起的做多銅礦股的亢奮情緒澆了一盆冷水。尤其是連續大漲的北方銅業,最近6個交易日大跌19%。當然,此前漲幅較小的紫金礦業、江西銅業因漲得少,跌幅也更小一些。02未來,銅價中長期又會如何演化?這需要回歸到最根本的供需上來進行分析。需求端,中國作為基礎建設與製造業大國,佔全球銅消費量的50%左右,其次是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最近幾年,中國經濟成長下移,對銅的需求跟隨下移,但仍是拉動全球銅成長的主要動力。而歐美銅消費成長率基本維持在0附近,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雖然對銅需求成長快,但基數太低,拉動效應十分有限。從產業需求來看,國內與海外有明顯差異。在中國,電力電氣、建築工業、交通運輸、機械製造、輕工業位列前5,分別佔用銅量的60%、12%、9%、7%、6%。而海外市場,建築佔48%,電力電氣、交通運輸、機械製造分別佔21%、10%、10%。中國電網投資規模大,成為決定銅消費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Wind統計,2019-2024年,中國電網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年增率分別為-9.6%、-6.2%、1.1%、2%、5.4%、15.26%。今年前兩個月,年增率更是達33.5%。此外,雖然新能源車整體以銅量基數比較低,但伴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上升,未來也將成為拉動銅消費成長的主力產業之一。因為新能源汽車單車用銅量是燃油車的2-3倍。不過,中國用銅拖累項主要是建築工業,受到地產持續不景氣的影響。整體來看,中國乃至全球用銅量依舊保持溫和增長態勢。但值得留意的是,川普在2025年肆意揮舞關稅大棒,是有可能導緻美國自身或一些發達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的重大風險,進而導致銅需求銳減的可能,值得保持跟蹤。再看銅供給端。據機構統計,全球銅資源主要分佈在智利、澳洲、秘魯、俄羅斯、墨西哥,佔比分別為21.3%、10.9%、9.1%、7%、6%。過去25年,全球主要有兩輪銅礦開發熱潮。第一輪是2004年左右,驅動因素是中國工業化與城鎮化,銅需求持續成長,導致銅價於2004-2006年走出了一波牛市,刺激銅礦商加大資本開支。第二輪是2010年左右。次貸危機後全球多國加大了政策刺激力度,尤其是中國「四兆」帶動全球經濟出現較好復甦,銅價也在2009-2011年出現一輪單邊牛市行情。不過,銅礦投產周期性很長,一般需要至少5年以上。第二輪增加的資本開支在後來年份陸續投產,而需要又保持相對穩定,導致銅價從2011年見頂後熊了五年之久。此後,全球銅礦資本開支增速都維持在較低水平,儘管銅價在2022年再度刷歷史新高,也再未驅動資本開支再度大幅走擴。除了新增方面,存量銅也面臨開採成本走高趨勢,對銅價也是一種支撐。2010—2017年,銅品味集中在0.43%-0.45%之間。 2018—2021年,品味已下移至0.41%-0.42%之間。展望未來,全球銅需求維持穩定成長,而供給​​整體處於偏緊狀態,且開採成本有所提高,銅價或將維持中長期上漲趨勢,原來的周期性屬性有所減弱。這與必和必拓執行長韓慕睿的預測能夠相互印證。他近日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表示,預計未來十年全球銅供應缺口將達到1,000萬噸。032024年3月至5月中旬,COMEX銅、LME銅均大漲了30%左右,引發一輪流暢的周期性股票行情。期間,北方銅業大漲逾120%,洛陽鉬業、紫金礦業漲逾40%,江西銅業、雲南銅業漲逾30%。今年初至今,COMEX銅一度大漲30%,LME銅一度漲超15%,雖近日有所回呼但仍錄得較好表現,但相關銅業類股漲幅遠遠落後於去年。一方面,最近幾個月市場周期屬性風格受到科技股前期大漲的壓制;另一方面,本輪銅價上漲重要驅動因素是美國加徵關稅擾動,能否繼續走好,市場面臨較大分歧。若美國針對銅加徵關稅依舊依照270天時限來進行的話,且美國能夠更快推出減稅舉措避險經濟下行風險,疊加4月份中國銅企檢修季到來,倫銅與滬銅仍會有不小支撐力。若能收復近期失地,再創階段性新高的話,那麼銅類股仍有希望止跌回升,來一波補漲。不過,目前A股大市對關稅利空仍未進行充分定價,加上國際銅價尚未走穩,銅相關公司仍面臨下行調整風險,最好是保持觀望跟蹤。當然,拉長時間看,紫金礦業這類全球礦業龍頭,又有銅,又有黃金,表現會更穩健一些。(格隆匯APP)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