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押注的85億超級獨角獸,要上市了:年入25.57億
智能汽車浪潮席捲全球、車聯網技術加速滲透。近日,博泰車聯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泰車聯網”)向港交所二次遞表。作為中國第二大獨立本土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博泰車聯網的IPO處理程序揭示了該行業在“智能化內卷”中尋求突圍的野心。該公司已服務超40個汽車品牌的200餘款車型,並斬獲中國前五大OEM中三家的訂單然而,博泰車聯網招股書披露的三年累計虧損超11億元、原材料成本佔比超六成等資料,也暴露出行業在晶片供應鏈波動、技術迭代高壓下的生存挑戰。其能否借IPO打通資本與技術的雙循環,在同華為等巨頭競逐中實現“彎道超車”,將成為檢驗中國智能汽車供應鏈韌性的試金石。- 01 - 汽車界的“賈伯斯”博泰車聯網的創始人叫應宜倫(又名應臻愷),業界稱其為“汽車界賈伯斯”。高中畢業的他兩次退學,帶著相機闖蕩上海灘,從攝影師轉型為廣告行業新貴。2003年創立廣告公司安瑞索思,期間為奔馳、奧迪、上汽等車企策劃行銷方案,成為亞洲頂尖汽車數字行銷公司。但這位“廣告鬼才”並未止步於此。2009年,中國3G網路初啟、Android系統尚在萌芽之際,在與車企頻繁接觸中,他敏銳捕捉到“汽車不聯網如同功能機”的痛點。2009年,他押上全部身家,賣掉房產、借遍親友,創立博泰車聯網,叩響智能汽車的大門。博泰車聯網甫一成立便有大動作。2010年聯手上海汽車推出全球首款3G車聯網系統inkaNet,比寶馬同類產品早兩年;2015年研發出中文自然語音互動系統iVoka,比蘋果Siri中文版提前8個月。其最早的一項避開擁堵專利,第三方評估價值達7000萬美元。如今,其自主研發的“擎OS作業系統+高通8295晶片”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已打入中國前五大車企中的三家,2024年以11.9%市佔率位居行業第二。財務方面,招股書顯示,在過去的2022年至2024年,博泰車聯網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12.18億、14.96億和25.57億元,相應的淨虧損分別為人民幣4.52億、2.84億和5.41億元。- 02 - 資本對獨角獸的狂熱與此同時,這家上海獨角獸的融資史也印證著資本對智能汽車賽道的狂熱。資料顯示,2020年其首輪融資4億後估值44億元;2021年7月完成B+輪融資8.37億元,投後估值52.37億元;2022年C+輪達67億元。去年上半年,博泰車聯網完成了D輪融資,籌集所得款項淨額總計約10.47億元。博泰D輪投後估值為85.72億元。博泰車聯網的投資人名單陣容強大。包括小米、蘇寧、一汽、東風等產業巨頭爭相入局,累計注資超46.5億元。即便三年虧損超12億元,資本市場仍為其“硬體換入口、資料謀未來”的戰略買單。畢竟,中國智能座艙市場預計2029年將突破2995億元,而博泰手握260萬套智能座艙裝機量和40余家車企合作網路,正站在潮頭衝浪。眾多投資人中我們看到了小米的身影。博泰車聯網作為國內智能座艙解決方案頭部企業,其技術能力與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高度契合。通過博泰車聯網的智能座艙作業系統和硬體整合能力,小米得以將其IoT生態(如小愛同學、澎湃OS)無縫接入汽車場景,實現車內語音互動、智能家居聯動等創新體驗。這一合作不僅為小米汽車生態提供了底層技術支撐,更成為其串聯手機、汽車、家居三大終端的“中樞神經”。- 03 - 小米不僅造車,還佈局全產業鏈3-1 小米汽車產業鏈上游投資佈局梳理上游:聚焦基礎技術與原材料(如晶片、電池材料、感測器硬體),屬於“零部件級”創新。3-2 小米汽車產業鏈中游投資佈局梳理中游:負責將上游技術整合為可量產的整車系統(如電池包、電驅系統、智能座艙),屬於“產品級”整合。3-3 小米汽車產業鏈下游投資佈局梳理下游:側重服務與使用者生態(如充電網路、車聯網服務),屬於“市場級”應用。- 04 - 智能車聯網是一門好生意嗎?博泰車聯網生產的智能座艙位於智能座艙產業鏈的中游環節,即整合上游硬體和軟體資源,開發並組裝成完整的智能座艙系統,然後提供給整車廠商或Tier 1供應商。其產業鏈上中下游情況如下:4-1:上游智能座艙依賴高性能晶片(如高通8295、8155)支援算力需求,顯示面板提供互動介面,作業系統(如鴻蒙OS、Android Auto)則是軟體生態的基礎。雲端服務商(如亞馬遜雲科技)為車聯網提供資料儲存、分析及遠端服務支援。4-2 中游:博泰車聯網通過“軟硬體+雲端”全端能力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例如搭載高通8295晶片的域控製器,並與華為合作開發鴻蒙系統適配方案。4-3 下游:OEM廠商(如東風、一汽)通過採購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提升車輛智能化水平,滿足消費者對互動體驗的需求。博泰車聯網已服務超過40個汽車品牌的200餘款車型,合作方包括中國前五大新能源品牌中的四家。4-4 那個環節更具備話語權?博泰車聯網作為智能座艙解決方案的核心供應商,處於產業鏈中游,其話語權受到上下游的雙重擠壓,整體而言,下游的汽車製造商(OEM)在當前產業鏈中佔據更顯著的主導地位。從上游來看,智能座艙的關鍵硬體如晶片、顯示面板等供應商集中度高、議價能力強。例如智能座艙SoC晶片行業的CR3(前三企業集中度)高達67%,而中控屏供應商的CR5也達到46%2。這些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和技術門檻限制了中游企業的利潤空間,博泰車聯網的毛利率低於20%,且晶片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其盈利能力。儘管博泰通過高研發投入(三年累計近8億元)和全端技術能力試圖突破代工廠模式,但上游的強話語權導致其難以擺脫成本壓力。相比之下,下游的OEM廠商在產業鏈中更具控制力。汽車製造商不僅直接面向消費者市場,掌握需求定義權,還通過嚴格的成本控制和模組化開發流程(如GVDP)逐步內化關鍵技術,減少對中游供應商的依賴。例如,主機廠在車型設計初期即介入,要求供應商按需定製解決方案,甚至通過戰略合作或股權投資(如東風、一汽入股博泰)強化對供應鏈的掌控。此外,博泰的前五大客戶貢獻了總營收的78.2%,客戶集中度高進一步凸顯下游的議價優勢。儘管博泰通過技術創新和專利積累(如近7000項智慧財產權)試圖提升差異化競爭力,但行業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仍使其難以突破毛利率瓶頸,下游車企對成本敏感且對技術標準的話語權更強。值得注意的是,下游的話語權還體現在市場趨勢的主導上。隨著新能源汽車品牌(如嵐圖、阿維塔)加速智能化轉型,主機廠對智能座艙的需求從功能整合轉向使用者體驗差異化,這迫使中游供應商持續投入研發以適配快速迭代的需求,而主機廠則通過合作或自研掌握核心生態(如華為鴻蒙OS與博泰的適配合作),進一步鞏固其主導地位。因此,儘管博泰在技術端具備先發優勢(如國內首個3G車聯網系統、首款自研車規級作業系統),但其盈利能力和市場策略仍高度依賴下遊客戶的訂單規模和合作深度,產業鏈的最終價值分配仍傾向於貼近終端市場的下游環節。資料顯示,中國乘用車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1055億元躍升至2028年的259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9.7%,而智能網聯系統裝配率更將在2025年突破83%,這一黃金賽道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鉛筆道)
克莉絲汀破產清算,創始人:上市之後,就膨脹了
要說30年前的網紅面包,克莉絲汀可以算是一個。創立於1993年的克莉絲汀,巔峰時期在上海擁有543家門市,在長三角地區擁有店面逾千家。不過,這一知名烘焙連鎖品牌卻在去年底發佈下市公告。日前,克莉絲汀的一則新消息再次引發網友關注。因無法償還債務,克莉絲汀進入破產清算過程。圖源:上觀新聞因無法償還債務克莉絲汀進入破產清算過程4月3日,上海星瀚律師事務所發文稱,因上海克莉絲汀食品有限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2025年3月12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25)滬03破187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受理克莉絲汀市。為了最大限度地查明破產財產狀況,加快財產追收的效率,依法追回破產財產,切實維護全體債權人的利益。律所現面向社會公眾徵集克莉絲汀財產線索(包括但不限於克莉絲汀的現金、不動產、動產、股權、有價證券、應收帳款等)。昔日「烘焙第一股」下市曾賣樓緩解危機2024年12月13日,克莉絲汀發佈公告稱,其在12月12日收到香港聯交所函件,經審慎考慮所有事實及證據,以及本公司及聯交所上市科提交的全部陳述後,上市覆核委員會決定維持上市委員會撤銷本公司上市地位的決定。克莉絲汀將在12月27日撤銷上市地位。公開資料顯示,克莉絲汀創立於1993年,是較早一批由外資投資的烘焙品牌之一,其透過中央烘焙工廠及西式烘焙冷鏈技術在門市販售面包及蛋糕、月餅、點心等。2012年,克莉絲汀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國內「烘焙第一股」。上海是克莉絲汀的大本營,門店主要分佈在上海,其來自上海區域的收入佔比一直在六成上下。巔峰時期,克莉絲汀在全國擁有1052家門市,然而到了2022年12月,其剩餘的200多家門市都已經歇業了。從過往業績來看,自2013年後,克莉絲汀連年虧損,營業收入也逐年下降。2023年3月,克莉絲汀發佈公告稱,消費者支出減少,其業務遭受嚴重打擊。因現金流緊張加上遭遇經營困難,截至2023年2月28日,其拖欠貨款5,700萬元。其銀行帳戶已經被供應商申請凍結。其於2022年12月起暫時關閉所有零售門市。在無法及時發表2022年年度財報的情況下,克莉絲汀於2023年4月3日起開始暫停股票買賣。而克莉絲汀也曾嘗試透過賣樓緩解危機,2023年6月,其將上海的兩棟物業以1,688.9萬元的價格賣出,所得款項稱將用於員工成本、原料及配料及租金、公用設施及雜項開支。然而,克莉絲汀的門市始終未能恢復營業。老牌烘焙為何跌落神壇?作為一代人的回憶,曾經的「烘焙第一股」是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壇的?有業內人士分析道,一群傳統烘焙老品牌本身的經營未能跟上消費潮流的變化,從產品到品牌定位都未能實現創新,導致品牌競爭力逐漸式微。克莉絲汀創始人羅田安也曾反省過。 「2012年,公司上市之後,人心就膨脹了,沒有人在認真搞經營了。整天都是各個股東來問,這個是不是可以投資?那個是不是可以投資?我否定了,然後意見不合,股東開始倒戈。”克莉絲汀的年輪蛋糕圖源:勞動報對此,有不少網友表示可惜。(21世紀經濟報導)
香港狂攬66位頂尖人才,包括NASA科學家!
近年來,隨著西方科研環境惡化,越來越多海外華人頂尖科研人才歸國,全職加盟國內頂尖高校或研究機構。除了政治環境的考量、在海外缺乏歸屬感等因素,許多科研人才認為,中國科研實力不斷提升,無論是科研經費投入,還是配套人才政策,都為個人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一些年輕科學家看來,「歸國」成為志業規劃的主流,希望個人的研究成果能夠落地應用,為國家發展助力。深圳成為青年科學家歸國的熱門選擇。圖為2024年在深圳舉行的大灣區海歸人才節。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2022年,青年學者李懷光在英國劍橋大學與導師開展的「帶電吸附劑」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儘管留在國外發展前景並不差,但他毅然選擇回國,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擔任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入選「校長青年學者」計劃。在深圳,李懷光與他的科研團隊,聚焦低碳與氫能領域,展開前沿研究。對他而言,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需求始終是職業生涯的首要選擇。李懷光說,他立志把國際前沿的科研經驗轉化為推動國家綠色發展的實踐力量,為實現「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目標貢獻智慧與能量。李懷光從英國劍橋大學歸國,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支援,迅速組建實驗室開展研究。圖為團隊在實驗室工作。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李懷光的軌跡是當下眾多青年科學家歸國發展熱潮的一個縮影。撐青年人才任科技項目負責人近年來,持續增長的科研經費支援力度讓中國成為科研人員向往的熱土。近日發布的《中國研發經費報告(2024)》指出,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是研發經費投入,從2018年1.97兆元(人民幣,下同),到2024年增長至3.6兆元以上,6年時間增長84%。對李懷光而言,完善的科研保障體系為其歸國發展鋪就坦途。入職初期,他便獲得校方提供的專項啟動資金,為組建科研團隊和搭建實驗平台奠定基礎。短短兩年間,其研究團隊已步入正軌,十餘位青年科研人員聚焦碳捕集技術前沿領域展開攻關。對比國內外科研環境,他深有感觸:「歐洲的科研項目申請,青年學者面臨激烈競爭。而在深圳,科研機遇更加豐富。國家政策特別強調支援青年人才擔任重大科技項目負責人,這種制度性保障讓青年學者能真正挺膺擔當。」李懷光在英國劍橋大學實驗室作研究。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產學研用閉環助成果轉化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正成為新一代科學家的時代使命。李懷光特別強調其研究領域與產業應用的高度契合性:「歸國選擇深圳,其中一大因素正是因為深圳匯集眾多科技領軍企業,實驗室裡的創新,可以很好地進行成果轉化。」李懷光介紹,團隊依託大學和大灣區國際碳中和研究院的產學研平台,已構建起常態化校企對接機制。「自2022年下半年起,我們保持每月1次至2次的企業技術對接頻率。在解決企業實際工程難題的同時,也反向拓展了研究維度。」 並計劃進行中試,期待跟更多的企業合作,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產學研用形成閉環。「鵬城優才卡」匯聚科研人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博士後成就獎獲得者錢琦也是當下歸國發展浪潮中的一員。在吉林出生成長,赴美求學深造,儘管有多所知名的美國高校拋來橄欖枝,錢琦並沒有糾結,果斷選擇在深圳落腳。錢琦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亞太區名單。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2023年,錢琦以深圳市「鵬城優才卡」持卡人的身份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帶領科研團隊致力於構建新型異質結和超晶格,並研究它們的關鍵量子相干機制,為新型量子材料和器件的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回國一年多來,錢琦感受頗深的是這座城市對科研人才的厚愛,而大量人才匯聚,也讓她得以迅速組建起科研團隊,全心投入科研。在相關政策的支援下,團隊目前已經順利招募了兩位博士後,並正在辦理第三位博士後的入職手續,「這一點是我意想不到的順利。」內地吸引海外人才舉措(部分)●實施啟明計劃、海外優青、火炬計劃等國家級海外高層次引才計劃,並提供資金支援。●依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吸引和凝聚全球科學家和高水平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包括簡化簽證手續、延長停留時間等。●對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給予一定優惠。●協助解決配偶的就業問題,為其子女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提供科研經費支援,鼓勵其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提供購房補貼、租房補貼、安家費等,減輕其生活負擔。●提供職稱評定綠色通道,支援其職業發展。港積極攬才 66創科學人入六高校香港致力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憑藉高水平科研及國際化背景,加上「一國兩制」的獨家優勢,成為了華人科學家歸國潮下,頂尖學者的熱門落腳點之一。2021年,特區政府推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Global STEM Professorship Scheme)」,通過支援獲選者成立實驗室及聘請團隊成員,過去幾年間成功招攬大批優秀科研人員來港。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66名「傑出創科學人」來港,分別加入6所大學,而其他獲選學者亦將陸續來港。在已來港的「傑出創科學人」頂尖學者之中,以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最多,兩校各有15人。按大類學科領域計,最多人屬電腦科學及工程學,共有30人,而醫療及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及其他分別有19人和17人。圖為香港理工大學。資料圖片近年通過計劃來港的傑出學者眾多,包括曾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現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蘇慧,前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終身正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毛傳斌,在美教研逾30年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院士、現港大社會地理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梁順林,以及前墨爾本大學和澳洲眼科研究中心眼科流行病學教授、港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等人。香港各大學的「傑出創科學人」,在獲得香港賽馬會撥出資源設立創科實驗室的同時,可透過特區政府「研究人才庫」資助聘請團隊成員。有關研究員有接近220名,藉人才、硬體及資源的結合,全面促進前沿研發。國內高校科研機構成海外人才聚寶盆2022年底,顏寧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到深圳創立醫學科學院引發廣泛關注。目前她擔任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兩個機構的掌門人,她的到來不僅大大促進了深圳生物醫藥領域快速發展,還帶動了一批高精尖人才加盟,被稱為「顏寧效應」。近期,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又對外發布全球學術人才招聘公告,向海內外招募頂尖科研人才。顏寧目前擔任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兩個機構的掌門人。資料圖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亦成為海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開發布的消息,學校已面向全球招聘引進了近700名國際知名優秀學者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6名,各國院士近50名,國家級人才110餘名。目前引進的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其中共有109人次入選2024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南方科技大學教學科研系列教師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經驗,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高層次人才佔教研系列50%以上。據悉,該校近兩年新引進人員原工作單位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法國遺傳與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等。留日青年工程師歸國灣區創業張耀倫曾獲得日本政府「高度人才1號」簽證,在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日本FANUC擔任研發工程師,他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三項突破性技術,獲得了四項基礎性發明專利,其中三項已授權,且經中國科學院科技查新評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團隊其他核心成員來自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澳門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張耀倫曾在日本機器人企業擔任研發工程師,歸國致力於工業機器人研究並創辦相關企業。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從日本歸國創業,張耀倫堅定不移地以工業機器人機械臂為學術研究方向,並創辦張量象形,推動系列研究成果投入實際應用。2025年開年,張耀倫團隊的機器人「一鍵部署」運動規劃控製器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在深圳第四屆「龍崗雙創之星」中斬獲高端裝備製造-團隊組一等獎,這一技術可降低機器人部署成本50%以上。張耀倫說,來到深圳的一大原因正是看中粵港澳大灣區強大的製造業基礎,以及港澳的國際化優勢。張耀倫表示,大灣區都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區內香港、澳門與國際聯繫緊密,他希望立足大灣區接觸國際市場。在他看來,香港製造業早已北上,與內地緊密合作推動新一代的工業智能化會有更大的未來。「未來,香港公司只需要出設計方案,深圳或者東莞的工廠進行OEM加工(貼牌代工),並通過一鍵部署在全球進行遠程工廠排產。」張耀倫亦留意到香港近來支援科創發展,希望透過香港活躍的金融市場募資,並作為支點強化與國際市場的聯繫。 (香港文匯報)
北京明星機器人公司要IPO了
在飯店送東西的機器人要IPO了。在萬豪、洲際、凱悅、錦江、亞朵等3萬多家飯店送東西的機器人要IPO了。該機器人來自“雲跡科技”,由一位深耕傳感器與自動化領域的女工程師支濤,帶著對“機器人服務人類”的執著信念創立於2014年。十年磨一劍,這家從北京中關村起步的創業公司,憑藉一款款「能送物、會清掃、懂調度」的智能手機器人,不僅征服了北京冬奧會的奧運村,更在全球酒店場景中穩坐市佔率第一的寶座,年收入突破2.4億元。如今,雲跡科技以「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之名衝刺港交所,背後站著阿里巴巴、聯想、騰訊、攜程、安徽人工智慧公司、中信證券、光控眾盈、海銀資本、沸點資本、金茂資本、啟明創投、瀾亭資本、睿聚投資、河南科投、泰州東南文投基金等一眾資本。酒店場景市佔率第一雲跡科技的創業故事始於2014年,由創始人支濤帶領一支在傳感器和自動化領域有著深厚背景的團隊創立。團隊成員在工業機器人和室內定位導航等方面有著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市場運營經驗。起初,雲跡科技專注於室內定位核心技術的研發,但很快就意識到只有底層技術難以找到合適的市場切入點。而後,雲跡科技將目光投向了飯店場景,發現飯店業在用工方面存在痛點,機器人可以在此發揮巨大價值。支濤認為,飯店場景需求明確(如送物、清潔)、標準化程度高,且客戶付費能力強,是驗證商業化能力的「試驗田」。公司早期推出「潤」系列送物機器人,憑藉高精度導航與多工調度能力,迅速打開市場。此後,產品線迭代至「格格」系列(多功能互動機器人)。2022年的冬奧會讓其一戰成名。期間,公司機器人在奧運村與媒體中心承擔引領、送物、垃圾回收等任務,單日最高服務超10萬次,以「零故障」表現贏得國際口碑,並因此打入萬豪、洲際等全球飯店集團供應鏈。雲跡科技於2023年發表了新型態服務機器人-複合多型機器人「UP」。這款機器人具備使用工具、理解任務、團體協作等能力,聯合清華大學教授團隊榮獲IROS獎項。此外,雲跡科技還推出了垂類大模型應用HotelGPT,應用於國內眾多飯店,進一步提升了機器人在飯店場景中的智慧化服務水準。目前,雲跡科技已成功推出三代機器人產品,包括「潤」系列、「格格」系列和「UP」系列。截至2024年底,雲跡機器人已部署於全球40餘國超3萬家飯店,單日同時線上高峰超3.6萬台,累計完成服務超5億次。其在2023年全球酒店場景市佔率第一。此外,公司擁有近千項專利,參與制定26項行業標準,技術壁壘顯著。年營收突破2.4億元根據招股書揭露,雲跡科技在報告期間的財務表現較為亮眼。 2022年至2024 年,公司的營收分別為1.61億元、1.45億元、2.45億元,呈現短暫回呼後大幅成長的態勢。報告期間淨虧損逐漸縮小,分別為3.65億元、2.65億元及1.85億元。飯店機器人業務是公司的核心收入來源,上述報告期間佔比分別為70.1%、95.1%及83%,其餘收入主要來源於寫字樓、社區等其他場景的機器人銷售及服務。由於公司實施加強AI數字化系統商業化的策略,來自該業務線的收入實現45.5%的年復合成長率。公司毛利率依序為24.3%、27.0%、43.5%,與同業企業相比,雲跡科技的營收規模及成長率均處於較高水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2023年中國酒店場景收入計算,市場前五大參與者的市場份額總計為27.6%。其中,雲跡科技憑藉12.2%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榜首。雲跡科技在技術研發上的高投入性是其實現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報告期間內,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6,776萬元、6,944萬元、5,739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依序為42%、47%及23 %。為了改善財務狀況,雲跡科技近年來也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除了加強成本控制,就是開拓新的市場。管理階層也稱,未來將拓展醫療、樓宇等場景,目標3年內非飯店營收佔30%。能否從飯店王者蛻變為多場景巨頭,將是一場最為關鍵的戰役。41億,騰訊、阿里、聯想都投了十年發展,雲跡科技共完成了8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0億元。公司吸引了騰訊、阿里等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投後估值達到41億元。雲跡科技的歷次融資情況如下:2014 年獲得天使輪融資,融資金額為750 萬元,投資方為安徽人工智慧公司。該公司的股東包括合肥業投資控股、安徽投資集團、科大訊飛。2015 年完成A 輪融資,融資金額為3,100 萬元,投資方包括安徽人工智慧公司、騰訊、海航旅業創新投資、科大訊飛、瀾亭資本。2016 年獲得A + 輪融資,融資金額為6,000 萬元,投資方為騰訊、聯想、沸點資本。同年,雲跡科技也完成了A + 輪戰略融資,融資金額為5,600 萬元,投資方為沸點資本。2018 年的B 輪融資,融資金額為7,500 萬元,投資方為聯想、攜程、啟明創投。2019 年完成B輪戰略融資,融資金額為1.28 億元,投資方為聯想基金、上海雨樹、AlphaX及T等。2021年1月完成C輪融資,融資金額為2.645億元,投資方包括啟明創投、中信證券投資、騰訊、沸點資本、聯想創投、瀾亭資本。2021年12月完成D 輪融資,融資金額為5.8 億元,投資人包括睿聚投資、阿里巴巴、騰訊、聯想、攜程、河南科投、上海沸點、啟明創投、泰州東南文投基金等。IPO前,安徽人工智慧公司持股9.58%,騰訊持股9.09%,啟明創投共持股5.39%,聯想基金持股4.22%,騰訊持股4.06%,阿里持股2.94%,攜程持股2.69%。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巨量數據等技術迭代,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市場需求日益強勁。雲跡科技定位在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賽道,具體釋義為一種具有自主感知、記憶、推理分析、決策和動作執行能力的人工智慧,可以直接針對特定任務提供端到端、持續迭代的解決方案。該市場規模預計2028年達97億元,年增幅為18.7%。這是行業風口,也屬於競爭紅海。行業集中度低,玩家競相卡牌多元場景。優必選發力人形機器人,普渡科技深耕餐飲配送,科沃斯則從家用場景反向滲透商用。隨著人形機器人的爆發,或許也將降維涉足這一領域。雲跡科技曾規劃A股掛牌,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最終重新選擇轉向港交所18C章上市,計劃募資加碼研發與全球化。這是繼黑芝麻智慧、晶泰科技、越疆科技、希迪智駕和五一視界後的第六家以此規則遞錶的「特專科技」公司。招股書揭露,此次募資資金將用於提升機器人通用性、拓展歐美市場及開發醫療機器人產品線。若成功,其或成港股“服務智能體第一股”,為後續科技企業探路。除了雲跡科技之外,擎朗科技作為飯店服務機器人領域的另一頭部企業,也被傳出正在籌備上市計畫。 (投中網)
李嘉誠,最新露面!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日前,李嘉誠基金會和新加坡國際投資公司淡馬錫旗下信託基金會聯合宣佈,將Histotripsy(組織碎化技術)腫瘤臨床試驗引入新加坡,聯手向新加坡兩家醫院引入該治癌儀器。4月3日,香港長江和記實業集團創始人李嘉誠以預錄短片形式參與此次發布會,並用普通話發表長約4分鐘的致詞,這是他近期首次公開露面。李嘉誠以預錄短片形式在發布會上露面。李嘉誠在致詞中提到,能和淡馬錫信託基金會合作,並聯手送給新加坡兩家醫院治癌儀器,是他的榮幸。他希望這項尖端技術能為許多與癌症戰鬥的病人,帶來希望,減少痛楚,讓患者迅速康復,帶著新的希望和活力繼續生活。在短片中,李嘉誠形容Histotripsy“不可思議”,深深被其潛力震撼,並表示利用超聲波來碎化癌細胞,無創、無輻射,不用消融,確實令人驚嘆。他強調,在一個極度需要醫療創新來應對癌症的世界裡,推動進步的力量,有合作精神,與慈善公益心特別重要。他認為淡馬錫信託基金會“為每一代人打造更好的未來”,跟他“萬變社會,不變承諾”,有著深深的共鳴。李嘉誠也提到,自2024年9月第一台機器到達香港後,已有50名患有肝癌的病人,成功接受了治療,他非常期待這項技術發展將對新加坡和其他地區的人帶來更美好的將來。據悉,李嘉誠基金會2024年捐贈3部以治療肝癌的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系統予港大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養及醫院。 (21世紀經濟報導)
香港推出三大離島旅遊區,規劃細節揭露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日前首次推出三個旅遊及康樂「片區」項目,涉及前南丫島石礦場、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白泥及尖鼻咀項目。3個項目均位於島嶼或近岸地點,周邊屬鄉郊地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水體。發展局將就相關項目邀請市場提供意向書,為期3個月,本月14日將舉行3場簡介會。南丫島:建渡假村遊艇碼頭前南丫島石礦場將發展為別墅、度假村飯店、豪華露營區等,還會加入低密度住宅,以及兩個可供發展的水體項目,包括作遊樂用途及遊艇停泊處用途,估計明年下半年招標。南大嶼:發展康樂冒險樂園在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方面,分別位於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可發展土地面積為9.3公頃,可發展總樓面面積約12,500平方公尺。發展局發言人建議此計畫可發展成休閒、康樂、冒險度假區及自然教育基地,還可加入村民籌備生態導賞團等,預計招標時間為2027年。雖然該項目處於封閉道路地段,但發言人相信即使項目發展後,不會造成交通擠塞,政府將於長沙興建新碼頭,配合工程發展。尖鼻咀:辦休閒農耕釣魚場在白泥及尖鼻咀項目中,尖鼻咀可供發展土地面積約為87公頃,白泥則約33公頃。發言人介紹,計劃在該地發展生態旅遊及康樂設施、度假村或養生中心,甚至休閒農耕、釣魚場等,暫定招標時間為2028年初。由於項目鄰近流浮山的數位科技中心,發言人相信,數位科技中心可與白泥及尖鼻咀的旅遊項目起到互補作用。區議員冀做好交通配套利吸客對於特區政府邀請發展商提交意向書,以「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大嶼山、南丫島及流浮山三地旅遊項目,獲多位當區區議員支援。他們認為要做好有關配套,以吸引巿民及旅客;有區議員提議除發展商外,可同時引入當地居民參與,如設立墟巿等,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希望發展這三個項目,讓本地居民或遊客都更多遊玩選擇。特區政府有信心透過此類旅遊產業吸引更多旅客來港,並願意留港過夜。 (大灣區之聲)
喜歡往離島旅遊的中外旅客不竟是少數!坐在冷氣房的高官,可有調查旅客最喜歡的景點?拿著雞碎咁多錢的窮遊客,巴不得一天去齊眾多打卡點,還有時間去離島遊?
雷軍要警惕「勝利病」嗎?
這是雷軍最風景的時候,也是雷軍最危險的時候。4月1日之前,雷軍的聲譽達到了企業家的新高度。用雷軍的話來說,小米剛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強年報”,2024年公司總收入為3659億元,同比增長35%,創歷史新高,經調整淨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41.3%,遠超市場預期。造車是地獄,他看起來創造了從地獄到天堂的奇蹟。小米2024年SU7全年總交付量超出10萬台目標,達到136854台。今年2月27日,小米SU7 Ultra正式發布,很快就完成全年1萬台銷售目標。難以用數字估算雷軍個人帶動了小米汽車多少銷量,不過僅從帶貨這個指標看,他堪稱全球帶貨能力最強CEO。出圈這個概念對雷軍不存在,圈有多大取決於他心有多大。 「3·15」晚會曝光翻新劣質衛生棉和紙尿褲,眾多網友紛紛跑到雷軍評論區“許願”,希望小米能生產衛生巾和紙尿褲等產品。 「雷軍」這兩個字,已經成了最好的貼牌。不只貨,也沒有他帶不火的人,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雲傑,從沒想過用這種方式出道。比雷軍更長一代的企業家,即使在商業本身的貢獻和影響力並不比雷軍差,但或者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遠沒有他駕輕就熟,或者在短視頻成為主管道之前,就已經失去了表達的需求和慾望,因此今天的企業家IP江湖,局面可以分為“雷軍”與“其他”。這是雷軍最風光的時候,也是雷軍最危險的時候。圖源:IC photo一旦出現了SU7爆燃致三人死亡這種事件,他累積的聲譽也可能變成負資產。連直播間裡的忠粉都會質疑:為什麼他能給用戶低頭彎腰開車門,以體現對用戶“極致的禮遇和人文關懷”,卻在72個小時之後才就用戶的意外身亡發聲?雷軍或許有他的理由,但在他充分享受了流量紅利後,這種理由也被稀釋了。他個人IP與企業形象捆綁如此緊密,在負面事件發生後,自然也無法與公司脫鉤。類似事故,其他新能源車企也曾發生,只是大眾對小米比對特斯拉或其他車企的處理方式,有更多「溫度」期待。人命最貴,在這種情境下,一切公關策略都是蒼白的。跳出來看,在軍事史中,有一種反覆出現的“勝利病”,即因勝利而產生的問題,會使得一支隊伍在未來戰場上更容易失敗,勝利病的症狀是傲慢、自負、不能正確衡量風險,對局勢缺乏基本的判斷、保持既有作戰模式,隨著病症不斷加劇,失敗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高。伊恩·托爾在其《太平洋戰爭三部曲》中,詳細描繪了1942年日本軍方和民眾如何陷入了「勝利病」。從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到1942年4月,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印度洋戰場節敗退,日本人開始堅信日本戰無不勝,完全可以藐視敵人。這種現像在媒體的煽動下越來越普遍。日本民眾在照片中親眼看到美國戰艦在珍珠港燃燒,英國戰艦在馬來西亞海岸外下沉。他們看到了新加坡投降的新聞片段,看到英國將軍苦苦哀求日本軍官放自己一條生路,一大群英國戰俘在日本征服者的槍口下行進。許多日本人由此認為,敵人天生欠缺戰鬥意志,盟軍陸海軍因疲軟、怯懦及貪生怕死而潰退。 《日本時報與廣知報》的社論宣稱,這場戰爭即將勝利,因為日軍已經奪取並固守了一條條戰線,而且敵人未有大舉反攻的跡象。同時,東京沒有遭受轟炸的危險,因為作戰半徑範圍內的所有航空基地都在日軍掌控之中,也許盟軍已經在準備投降了。只有少數日本海軍軍官意識到了「勝利病」的危害,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幼稚而短視的亢奮,日本軍隊還未遇大敵,一旦開始自吹自擂,戰爭就等於已經失敗。這種像章魚一樣擴張的狀態,最多還能持續一年半。後來在中途島海戰中,果如其所料大敗。「勝利病」有可能會發生在所有作戰層級上,影響戰略水準、戰術水準及具體作戰水準。它也不僅出現在軍事上,也會出現在任何組織,特別是企業上。勝利病就是一個「傲」字,觀察企業的敗局,倒在一個「傲」字上的數不勝數,眼看他樓上起來,眼看他樓塌了,往往樓上以謙為基,樓塌了以傲為根。雷軍是極度勤奮、謙卑的企業家,他也會患上「勝利病」嗎?希望沒有,就算是給他提個醒吧。即使他個人始終保持著足夠清醒,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擁有一個看似無所不能的老闆,整個組織還能分清真正的謙虛與表演謙虛嗎?「傲」與「狂」常並稱,企業家往往是“狂人”,但狂不等同於傲。狂,包含了進取精神、光明磊落與獨立人格,企業家往往都有幾分狂氣,他們以「挑戰不可能」為精神指引,沒有幾分狂氣,自然做不成事,可狂與傲僅一線之隔,能「狂而不傲」的少之又少。雷軍依然是中國最卓越的企業家之一,也是最「狂」的企業家之一,他勇敢發聲,為自己的產品代言,這是值得鼓勵的企業家精神。 2017年,小米剛走出低谷,在「雙11」是第五次奪冠,成績相比2016年翻了一倍。他反覆強調要保持冷靜,保持謙卑之心。因為整個小米業務剛剛展開,還有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他認為小米是風口裡的一頭豬,但主詞應落在「豬」上。何為雷軍眼中的「豬」?就是躺在地板上的人。他表示,假如他辦小米從頭到尾都保持著當豬的心態,公司就不可能被打垮。因為一個躺在地板上的人,不可能再被擊倒。今天的小米,正是在風口上飛得最得意時,希望別丟了豬的心態。 (36氪)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