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可享1萬元!汽車以舊換新補助細則來了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依《商務部等14部門關於印發<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通知》(商消費發〔2024〕58號)要求,近日,商務部、財政部等7本部聯合印發了《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明確了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貼政策。 《細則》明確了補貼範圍和標準。自《細則》印發之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併購買符合節能要求乘用車新車的個人消費者,可享有一次性定額補貼。其中,對報廢上述兩類舊乘用車併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1萬元;對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併購買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的,補貼7000元。 《細則》明確了補貼申領流程。擬申請汽車以舊換新補助的個人消費者,應於2025年1月10日前,透過登入全國汽車流通資訊管理系統網站或「汽車以舊換新」小程序,填報申請資料,相關資料應於《細則》印發之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 《細則》明確了監督管理要求。各地方相關部門要依職責做好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助工作,加強監督管理。各地不得要求將報廢汽車交售給指定企業,不得另行設定具有地域性、技術產品指向性的補貼目錄或企業名單。各地應設立汽車以舊換新電話諮詢專線,及時回應民眾訴求,接受社會監督。 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各地方落實補貼政策,加大宣傳解讀力度,便利消費者參與汽車以舊換新行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文件原文 商務部財政部等7部關於印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的通知 商消費函〔2024〕7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務、發展改革、工業及資訊化、公安、生態環境、稅務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部,財政部各地監理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及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4〕7號)精神,依照《商務部等14部門關於印發〈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通知》(商消費發〔2024〕58號)要求,更好實施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現將《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印發給你們,請貫徹執行。 商務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資訊化部 公安部 生態環境部 稅務總局 2024年4月24日 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 第一章補助範圍和標準 第一條自本細則印發之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對個人消費者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含當日,下同)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併購買納入工業及資訊化部《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乘用車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車,給予一次性定額補貼。其中,對報廢上述兩類舊車併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1萬元;對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併購買2.0升及以下排氣量燃油乘用車的,補貼7000元。 第二條本細則所稱乘用車是指在公安交管部門註冊登記的小型、微型載客汽車。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是指在2011年6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汽油乘用車、2013年6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柴油乘用車和其他燃料類型乘用車。 第二章補助申報、審核、發放 第三條擬申請汽車以舊換新補助資金的個人消費者,應於2025年1月10日前,透過登入全國汽車流通資訊管理系統網站或「汽車以舊換新」小程式(以下簡稱汽車以舊換新平台),填報個人身份訊息,報廢汽車的車輛識別代號、《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和《機動車註銷證明》原件照片或掃描件,新車的車輛識別代號、《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和《機動車登記證書》原件照片或掃描件等,向補助受理地(即《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開立地)提交補助申請。 上述《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機動車註銷證明》《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機動車登記證書》,應於本細則印發之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其中,《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應由有資格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開立。 第四條各地商務主管機關收到申請資料後,會同財政、公安、工業和資訊化等部門依職能職責審核,透過汽車以舊換新平台回饋審核結果。商務部、公共安全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等部門提供報廢機動車回收和註銷、新車註冊登記、新能源新車車型等資訊核查比對服務,支持地方高效開展審核工作。 申請人提交的資料真實完整,符合本細則要求的,予以審核通過。申請人提交的資料不完整或不清晰無法辨識的,受理地將補正資訊要求告知申請人,申請人依要求在本細則明確的申請截止日期前透過原管道補正資訊。 第五條各地商務主管機關及時匯總符合補貼條件的申請人信息,確定補貼金額,並向財政部門提出資金申請。各地財政部門依據商務主管機關提出的資金安排建議,經財政部地方監理局審核同意後,依程序將補助金撥付至申請人提供的銀行帳戶。 第三章補貼資金管理 第六條汽車以舊換新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總體按6:4比例共擔,並分地區確定具體分擔比例。其中,對東部省份以5:5比例分擔,對中部省份以6:4比例分擔,對西部省份以7:3比例分擔。地方負擔的部分,由省級財政部門牽頭負責落實到位。 第七條根據2023年底各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保有量等情況,財政部向各省預撥70%補助資金,用於支持地方啟動相關工作。政策實施期間,中央和地方根據前述單車補貼標準,對符合條件的汽車報廢更新車輛按既定分擔比例進行補貼,各地與消費者進行據實結算。 第八條政策實施期間結束後,依照「多退少補」的原則,中央與地方再進行清算。各省級商務主管機關、財政部門於2025年2月10日前將補貼資金發放報送商務部、財政部,商務部對各地上報的補貼資金發放情況進行匯總審核,提出各省份補助資金清算建議報財政部。財政部根據商務部提出的建議下達預算。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九條商務部、財政部會同公安部、工業及資訊化部、稅務總局等部門依職責分工指導地方相關部門對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貼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條各地商務主管機關負責對補貼資金審核進行監管,各地財政部門負責對補貼資金撥付進行監管,財政部適時組織財政部各地監管局對補貼資金申報、使用等情況進行核查,各地公安、工業和資訊化、稅務等部門依職責做好舊車註銷登記、新車註冊登記、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管理和資訊統計上報等相關工作,確保資金安全、發放及時,落實好補貼政策。 各地不得要求將報廢汽車交售給指定企業,不得另行設定具有地域性、技術產品指向性的補貼目錄或企業名單。 第十一條各地設立汽車以舊換新電話諮詢專線,及時回應民眾訴求,接受社會監督。對發現有利用不正當手段(包括偽造、變造相關材料虛假交易、串通他人提供虛假資訊等)騙取補貼資金等違法行為的,各地相關部門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第十二條對買賣、偽造、變造《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拼裝車以及將回收的報廢車輛上路行駛或流向社會的,相關部門依據國務院令第715號(《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進行處理。 第十三條對挪用、騙取補貼資金的單位及個人,相關部門依據國務院令第427號(《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及其他相關法規進行處理。 第五章附則 第十四條本細則自發布日起執行。各省商務主管機關、財政部門可依本細則並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汽車以舊換新具體實施細則。 第十五條本細則由商務部、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負責解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明確了!最高補貼1萬元!
近日,商務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明確了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貼政策。 ■ 補助範圍和標準 自《細則》印發之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併購買符合節能要求乘用車新車的個人消費者,可享有一次性定額補貼。 報廢上述兩類舊乘用車併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1萬元。 對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併購買2.0公升及以下排氣量燃油乘用車的,補貼7000元。 本細則所稱乘用車是指在公安交管部門註冊登記的小型、微型載客汽車。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是指在2011年6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汽油乘用車、2013年6月30日前註冊登記的柴油乘用車和其他燃料類型乘用車。 ■ 補貼申領流程 擬申請汽車以舊換新補助的個人消費者,應於2025年1月10日前,透過登入全國汽車流通資訊管理系統網站或「汽車以舊換新」小程序,填報申請資料。材料包括—— 個人識別資訊; 報廢汽車的車輛識別代號、《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及《機動車註銷證明》原件照片或掃描件; 新車的車輛識別代號、《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及《機動車登記證書》正本照片或掃描件等。 相關資料應於《細則》印發之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其中,《報廢機動車回收證明》應由有資格的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開立。 ■ 監督管理要求 各地方相關部門要依職責做好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助工作,加強監督管理。 各地不得要求將報廢汽車交售給指定企業,不得另行設定具有地域性、技術產品指向性的補貼目錄或企業名單。 各地應設立汽車以舊換新電話諮詢專線,及時回應民眾訴求,接受社會監督。對發現有利用不正當手段(包括偽造、變造相關材料虛假交易、串通他人提供虛假資訊等)騙取補貼資金等違法行為的,各地相關部門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央視財經)
寧德時代破紀錄!神行PLUS電池將“上車”
寧德時代正擴大在電池賽道的領先身位。 在2024(第十八屆)北京國際汽車展(簡稱「2024北京車展」)媒體日上,寧德時代發布全球首款兼顧1000公里續航和4C超充特性的磷酸鐵鋰電池新品-神行PLUS。自2023年8月發表神行超充電池,到發表神行PLUS,寧德時代僅用8個月時間,就再次刷新磷酸鋰電池紀錄。 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表示,寧德時代神行電池已上市4款車型,2024年內將持續配合推出50多款新車。此外,寧德時代宣布,正式啟動建構神行超充網路。 2024北京車展,寧德時代展台史麗/攝 寧德時代神行PLUS電池產品圖 為續航力超過1000公里,將每顆奈米顆粒放在適當位置 「神行PLUS電池可為用戶提供可達1000公里的超長續航體驗,相當於從北京開到南京而無需中途充電。憑藉超級續航能力,神行PLUS可輕鬆應對日常通勤、城際出行和長途旅行的需求,新能源車的暢行半徑大幅拓展。 車展不只車,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成為本屆北京車展媒體日的焦點。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在展台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氍群說,「Robin還是老實實造電池,把我們成本降一點,這樣我們利潤能高一點。」曾氍群當即豎起大拇指回應,「性能提高一點」。 2023年8月,寧德時代發表的一代神行電池的續航里程為700公里以上,充電10分鐘,以實現400公里續航力。這次的神行PLUS則將車輛的續航里程提升到了1000公里級別,快充能力則提高到了充電10分鐘,600公里續航。 性能提升一步的背後是寧德時代在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以「千公里級」純電續航為例,根據高煥介紹,神行PLUS在正極採用顆粒級配的技術,將每一顆奈米顆粒放在適當的位置,實現了超高壓實密度。另外,在負極加入自主研發的三維蜂巢狀材料,提升了負極的能量密度,並有效控制了充放電時的體積膨脹。 同時,在電芯結構設計上,寧德時代開發出業界首創的一體成型外殼結構,大幅提升電芯內部的空間利用率,讓神行PLUS的電芯能量密度再創新高。 系統層面,神行PLUS電池在第三代無模組技術CTP 3.0的基礎上進行拓樸結構優化,充分利用能量倉空間,體積成組效率提升7%。憑藉材料及結構的雙重突破,神行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首度突破200Wh/kg大關,達到205Wh/kg,讓整車續航超過1000公里成為可能。 對於「1秒1公里」的超級補能速度,高煥介紹,為了實現充電速度的飛躍,神行PLUS電池採用了快離子導體包覆、過渡金屬摻雜、新型奈米包覆等技術,讓正負極材料間的能量傳輸更為輕鬆有效率。此外,寧德時代透過拓展極柱過流面積與過流能力等方式,確保在大電流充電時也能快速降溫。 BMS核心演算法方面,最新開發的AI智慧極化模型,可即時預估並控制充電電流,讓補能更快速、更智慧。 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史麗/攝 寧德時代一體化智慧底盤 史麗/攝 寧德時代拓寬“朋友圈”,優化電池成本 終端銷售激發上游需求。近20年來,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發展。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相關數據,2024年4月1日—14日,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26萬輛,較去年同期成長32%。 4月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首次超過傳統燃油車,達50.39%。 而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發布最新數據,2024年1—3月,中國動力電池累積裝車量85.2GWh,累計年增29.4%。其中,三元電池累計裝車量30.9Wh,佔總裝車量36.2%,累計年增47.8%;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車量54.3GWh,佔總裝車量63.8%,累計年增20.9%。 一直以來,寧德時代在三元鋰電池領域處於領先,在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方面,則在與友商的競爭過程中不斷提升。 2024年3月單月,寧德時代電池的整體裝車佔比從2月的55.2%飆升至45%,大幅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 根據材料劃分,主流動力電池主要分為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根據高工鋰電先前分析,隨著下游汽車價格戰推進,磷酸鐵鋰電車價格不斷下探,與傳統油車的競爭市場日益擴大。以PHEV為代表的混動電車價格已下探到10萬元以下,電車與油車的競爭已深入覆蓋5萬—15萬元,並主要由磷酸鐵鋰電池佔據。 借助神行電池和神行PLUS的滲透,寧德時代希望進一步突破在低成本的磷酸鋰電池的市場份額。高煥介紹,2023年神行超充電池自發表以來,已上市4款車型,2024年將繼續配合推出50多款新車。目前,跟寧德時代在神行超充電池上合作的車企包括極氪、阿維塔、奇瑞、哪吒、北汽新能源、嵐圖、廣汽埃安。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憑藉新技術的賦能,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朋友圈」持續拓寬。 (上海證券報)
重磅升級,全球導向:華為乾崑智駕ADS3.0解析
華為在北京舉行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新品發表會,正式發表了ADS 3.0自動駕駛系統和崑崙智慧座艙兩大核心產品。 當然我們限制最主要看到這套架構主要的更新點在於: ●  GOD/PDP的端對端架構 ● 安全防碰撞的CAS3.0 ● 車位到車位和停車的系統 這幾個內容還是值得我們來好好思考、研究一下的。 Part 1乾崑ADS3.0的革新 乾崑ADS3.0的一些關鍵特性,主要包括這個GOD和PDP。華為的ADS世代,是從感知BEV (鳥瞰圖)網絡開始的,可識別白名單障礙物;2023年4月發布,引入GOD (通用障礙物檢測)和PCR (道路拓撲推理)網絡,現在開始進入場景理解階段,構成了GOD大網。 ●  GOD(通用障礙物辨識)大網:幹崑ADS3.0基於GOD大網,實現了從簡單的「辨識障礙物」到深度的「理解駕駛場景」的跨越式進步。這不僅提升了智慧駕駛的安全性,也改善了駕駛體驗。 ●  PDP(預測決策規範)網絡:幹崑ADS3.0的全新架構採用PDP網絡,實現了預決策和規劃一張網。這使得決策和規劃更加類人化,行駛軌跡更接近人類駕駛,通行效率更高。複雜路口通過率超過96%。 GOD大網絡,不僅能辨識白名單和異形障礙物,還能感知道路結構和場景語義,對物理世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能力。 PDP預測決策與規劃網路的加持,使方案通行效率大幅提升,複雜路口通過率超96%。 在整個端到端的融合過程中,包含了視覺、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Lidar和導航地圖。幹崑ADS 3.0配備4D毫米波雷達,偵測距離提升至280米,精度從20cm提升到5cm;延時也從185ms降低到65ms。 在這裡我們將會持續去觀察華為的架構,因為目前華為的架構裡面分: ● 中高階:含光達(1顆、3顆)後續加入4D毫米波雷達的方案,在這裡光達的目標是圍繞全天候和小目標偵測能力。 ● 入門級:視覺ADS,幹崑ADS也推出了ADS SE版本,支援高速輕鬆開,泊車可見即可泊的基礎智慧泊車能力。 Part 2華為的迭代技術 華為在高階智慧駕駛領域,是投入了極大的資源。乾崑ADS3.0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將高階智慧駕駛帶入了現實世界,不光需要很多工程師資源,也需要強大的算力和數據支援: 依托華為雲的底座能力,乾崑ADS3.0實現了能力的快速迭代。算力方面達到3.5E FLOPS,訓練資料量已達每日3000萬公里,模型每5天迭代一次。 ● 主動安全的進一步提升:全新升級的全向防碰撞系統CAS3.0持續增強前向主動安全能力,並實現了ESA(緊急轉向輔助)再增強。在AEB(自動緊急煞車)煞車距離不足的場景下,系統自動緊急轉向避障,無需人先打方向盤觸發。側向主動安全也支援更多的場景,例如斜穿、橫向的車輛、自行車和電動車,以及更靈活的避讓空間。 ● 車位到車位智駕領航NCA功能:幹崑ADS3.0業界首發,實現了從公開道路到園區道路,從園區地面到地下車位的全場景貫通。用戶將體驗前所未有的便利。 ● 智慧泊車的進一步優化:乾崑ADS3.0支援離車即走,到達目的地選擇目標車位後,人下車即走,車輛自主泊入,無需原地等待。泊車代駕已全場景商用,並啟動了泊車代駕先鋒計劃,2024年底將支援100個商業停車場和2000個社區和辦公停車場。此外,讓更多的用戶享受科技平權與普惠的智駕體驗。 小結 整體來看,華為的這套系統的迭代為下一步接納不同的車企也在做準備。 (芝能汽車)
小米汽車:走保時捷的路,讓保時捷無路可走
小米SU7上市後火熱異常,猶如一條鯰魚攪動了整個汽車產業。雖然背負「借鏡」保時捷的爭議,但小米SU7在銷售端讓保時捷也備受壓力。 難道小米汽車真是走保時捷的路,讓保時捷無路可走? 1. 小米走保時捷的路? 經過行銷大師雷軍的包裝之後,致敬保時捷的小米SU7一經上市,在線上便引發網路狂潮,線下門市也被蜂擁而至的米粉們擠爆。 上市第二天,網路上出現了一張SU7和保時捷的同框街拍圖,如果把車標蒙住的話,大多數人還真分不清誰是誰。 SU7外觀設計酷似保時捷Taycan,性能也努力向後者看齊,但售價不到後者的四分之一。因此,小米SU7被網友戲稱為“保時米”“平民版保時捷”等。 針對外界「抄襲保時捷」的指責,有律師認為小米SU7不存在問題。 一方面,設計專利有效期限為15年,保時捷有部分外觀專利已超過保護期限,他人可以隨便使用。 另一方面,透過比對發現,SU7設計要點與保時捷有效的專利之間,也存在著區別,因此不構成侵權。 雖然陷入外觀涉嫌「抄襲」的爭議,但SU7大定24小時88898台,截止24日鎖單量75723台,完成了汽車行業一次「大牌平替」的壯舉。 2. 讓保時捷無路可走了? 貴為全球三大跑車品牌之一,且擁有近百年悠久歷史的保時捷,是能夠輕易被「平替」的嗎? 從終端銷量來看,尤其在中國市場,確實是如此。 2001年保時捷入華,中國有錢人爭相搶購。及至2015年,中國市場貢獻了5.18萬台銷量,因此取代美國,成為保時捷全球第一大市場,而且一直蟬聯八年至2022年。 多年來,保時捷三分之一的銷售和營收,由中國市場貢獻,在華熱銷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進入2023年,事情開始發生了巨變。 這一年,保時捷全球售出32萬輛新車,較去年同期成長3.3%。但中國市場只有7.9萬輛,年比不增反大跌15%。同時,8.6萬輛的北美也取代中國,成為保時捷全球第一大市場。 其中2023年第三季度,保時捷在華銷量更是暴跌四成,引發市場一片嘩然。 進入2024年,保時捷在華銷量持續下行。今年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祇售出約1.6萬台,年比大跌24%,令人震驚。 3. 保時捷躺贏時代結束?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保時捷堪稱大贏家。其品牌定位及銷售價格,介於BBA等豪華車與奢華品牌之間。 對於看不上BBA,但是預算又搆不到奢華品牌的消費者來說,保時捷算是最優的選擇。 尤其在中國,不到百萬元的價格,就能享受豪華品牌跑車的品牌價值,面子和里子都有了,引得無數富人們爭相搶購。 所以,中國成了保時捷最大最重要的市場,在華年都賺得盆滿缽滿,可謂躺贏。 但進入新能源車時代,一切都改變了,新的車市環境宣告保時捷躺贏時代結束。 中國中高端和豪華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蠶食了保時捷固有市場。連保時捷自己都承認,極星、蔚來、智己、極氪等國產電動品牌,是其直接競品。 其實不只這些,還有理想、華為問界和智界,以及比亞迪方程豹、仰望,小米汽車等,越來越多的國產電動品牌,在產品力和價格方面,可以稱作是保時捷平替了。 國潮風盛行,中國新時代年輕消費者們,更容易也更願意接受國產新能源品牌。 更重要的是,保時捷自己不爭氣,其電動化步伐非常緩慢且遲緩。 2019年保時捷才開始電動轉型,推出了首款電動跑車Taycan。四年過去了,時至今日其在華售賣的純電車型,依然只有這款。 相較於國產新能源車企,Taycan、Macan等在智慧化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對於其電動轉型步伐,能否追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內捲”,保時捷自己可能都沒有信心。顯然,保時捷面臨中國競品的壓力,正越來越大。 (象視汽車)
躺賺時代已過,外資車企的去與留
傳統合資車企已經意識到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紛紛喊出: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接下來就看執行落地的成色幾何了 4月26日晚間,寶馬宣布深化在華佈局,計劃對瀋陽生產基地增加投資200億元人民幣,用於大東工廠的大規模升級和技術創新,為2026年啟動寶馬「新一代」車型的本土化生產奠定基礎。 40年前,中國是一塊未知的處女地,心懷「用技術換市場」的想法,外資車企紛紛湧入中國,那時候的疑惑是節點:早進入,競爭少,參與深;晚進來,市場逐漸成熟,能搭便車。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整條汽車產業鏈已經完備,生產能力和技術工人儲備豐富,還成為前瞻科技的策源地。外資車企卻面臨前所未有的糾結:一方面,源自部分歐美國家「以鄰為壑」的執念,中國汽車出口可能面臨不平等的高額關稅;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已經變得成熟,外資車企難以靠簡單的“拿來主義”,在中國複製銷量的奇蹟。 如上兩個因素,讓外資車企必須重新審視中國市場,必須盡快做出選擇──是加大投入,讓中國成為其輻射全球的新技術策源地?是收縮戰線,面臨需求生變的市場,減少產品投入,以求短期績效好看?還是想辦法,透過輕量化求一個折中之策? 「我沒有聽說任何一家大型跨國企業要從中國撤走,未來他們一定會繼續在中國市場經營下去。」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對《財經》表示,對於許多跨國企業來講,中國市場是很重要的,短期內沒有其他市場可以取代。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4月26日宣布的全新200億元投資計劃,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在寶馬集團邁向智慧網聯汽車未來的核心地位。這不僅彰顯了過去30年我們在華的成功,也表達了我們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 如今看來,加碼中國成為越普遍的選擇。畢竟,從市場體量和成長性來看,中國汽車市場就是全球最好的單一市場。難以想像他們會主動放棄中國市場。除了賣車,中國市場也是全球車企探索轉型的重要試驗田。只不過,具體的加碼方式正在變得多元。 曾經輝煌的“拿來主義” 過去四十年中國汽車的高速發展,得益於中國汽車人的不懈努力,也離不開外資勇於探索的貢獻,更是中國高品質對外開放的經典案例。 1978年10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率領代表團訪華,看著位於湖北十堰的二汽,他對中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設的汽車工業頗為讚揚。由此,美國通用提出向中國導入重卡技術,並提出「中外合資」的模式,當時談判無果,但這引起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關注,他作出指示,合資經營可以辦。 1982年,鄧小平在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的報告上批示,轎車可以合資。 1978年6月,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對外貿易部聯合向國務院提出「引進三條汽車裝配線」。 1984年1月,北京吉普車有限公司成立,打開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合資大門。 1985年10月,伴隨上汽大眾首條總裝生產線的運營,一輛輛桑塔納駛出廠房,中國第一條轎車流水線就此誕生。 1987年著名的北戴河決策確定了中國「三大三小」的車企格局,確立了中國正式發展小轎車的決定,成為中國轎車起跑的發令槍。合資公司開始遍地開花。 回溯當年,歐洲汽車消費市場已逐漸飽和,增量有限;受石油危機影響,日系車企憑藉輕便節油的特質衝入歐美市場;在此背景下,歐美的頭部車企正有意識尋找新的市場機會,開拓亞洲市場是重要的選項,這項訴求與中國的熱情不謀而合。 中國汽車市場以包容開放的姿態,吸收了來自國際上的先進技術與造車理念,一批優秀的合資企業快速成長起來,同時一款款經典車型也迅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捷達、富康、桑塔納,成為一代甚至兩代人的難忘記憶,並親切地稱它們為「老三樣」。 2001年4月,長安汽車與福特汽車達成合資協議,在重慶成立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至此,世界汽車製造業巨頭在中國正式加入WTO之前,紛紛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找到了合資的一席之地。 中國加入WTO之後的9年時間裡,汽車工業全球化的浪潮湧入中國,海外車企在中國市場持續深耕,影響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中國的汽車製造業發生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變化。在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銷售主要貢獻來源仍為一汽-大眾、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合資品牌。 隨著國家開始推動汽車私人消費,汽車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的出行中,中國汽車產業逐漸呈現井噴式的發展。在跨國車企眼中,中國市場幾乎遍地都是黃金,爭先湧入、不斷擴產,以便分得一杯羹。 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汽車是稀罕物件,受限制的產能與龐大的市場需求存在巨大的鴻溝,只要能產出出來就能賣出去。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外資車商普遍選擇了一些保守的打法:一邊提高中國產量;另一邊將海外成熟的暢銷產品,直接導入中國。借助已經市場校驗的產品,憑藉供應鏈上規模的採購優勢,也賺得盆滿缽滿。 由於車子不愁買,加上歐美車企的先發優勢,讓一些人產生了思維慣性和過度自信。曾有一位外方主管在合資車企的中層會議上直言,之所以導入中國市場的汽車賣得不好,不是產品的問題、不是生產的問題,是因為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不夠成熟、消費者的審美需求還不夠豐富。 這也讓部分中國汽車產業的領導人陷入迷思,一位執掌企業十余年的董事長曾直言:完全做正向開發,無異於重新造個輪子。中國車企做自主品牌很重要,但沒必要事必躬親,技術是成熟且開放的,重要的提升整合、整合能力,實現繼承創新。造型和調教保時捷的,內外飾用義大利的,引擎用寶馬的,一定造出好車。 中國市場競爭越激烈,難以躺著賺錢 這個世界的發展趨勢,從來不會是線性的,也沒那麼好預測。 2009年,《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出台,自主品牌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2010年,東風日產和上汽通用五菱先後發布了“啟辰”和“寶駿”,拉開中國汽車市場合資品牌的序幕。 同時,新能源汽車補貼方案開始試行,外資車企對新能源路線的躑躅,讓其錯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機會。直至2016年,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中,合資品牌入選的車型都屈指可數。 直至2018年,出現了三個重大節點。第一是全球汽車消費再度放緩,中國市場也遇到了成長的平台期,3000萬輛這本以為探囊取物的年銷目標,走了足足七年。第二是2018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 年版)》,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 隨後幾年間,特斯拉在中國實現獨資建廠;大眾汽車和安徽江淮合作,成立第三家中國合資車企。 由此,部分外資車在中國重新佈局,加大對新能源車的投入,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開始大規模登場。同時,先前高調的合資自主品牌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放開汽車合資股比,將推動全球汽車公司更深入佈局中國市場。 與之相對的是,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單方面挑起貿易爭端,針對產自中國的汽車及零件提出了高額關稅,並不斷透過社群媒體和輿論敲打海外車企高層,回美國建廠。 在這幾年間,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發生了重大的變局:不同於部分海外國家為汽車出口建立壁壘,中國在汽車產業上選擇不斷擴大高品質開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也發生重大變化,首購車的消費者逐漸減少,同時消費者越發熱衷新技術,例如車聯網、自動駕駛、電氣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合資車企的中外雙方都難以躺著賺錢。幾年間,汽車觀察界的話題從「面對市場份額逐年下滑、自主品牌如何生存」轉化為「新合資時代外方如何選擇合適的伙伴以及如何加碼中國市場佈局」。 在此期間,自主品牌新品節奏快、產品力性價比突出,外資面臨了新的挑戰。華泰證券統計稱,2023年福斯、本田、豐田三大合資品牌,合計只有9款新車型推出,而六個自主品牌在2023年—2024年則有40款新車。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時代,燃油車的份額也更多被自主品牌的電動車搶走。 2018年—2023年,自主品牌市佔率從42.2%上升至52%。 2023年自主和新勢力在新能源佔比更是達到了80.6%。 國產品牌汽車崛起的同時,日系、美係等曾經的「銷售大戶」出現不同程度的銷售下滑。 2023年,日系車在華零售約370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9.9%,銷量份額連續三年下滑,降至17%,處於低點。美系車的福特和通用銷量較去年同期下滑,法國車呈現收縮狀態,德系車在華銷量較去年同期微增。 近年來,伴隨傳統燃油車市佔率急劇萎縮,在「燃油界」混得風生水起的合資品牌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敗退」市場案例屢見不鮮。 中金公司曾在研報中分析稱,展望未來中國汽車市場,在燃油車需求下行、新能源市場擴容的長期趨勢下,我們認為目前規模較大,但是電動化轉型緩慢的合資車企,同樣可能會面臨嚴峻考驗。 在中金的統計中顯示,2022年主要合資車企的產能規模為1,971萬輛,實際產量為1,101萬輛,對應產能利用率為56%。由於部分合資品牌產品競爭力顯著下滑,業界存在大量過剩產能。根據此計算產能利用率在30%以下的低效率產能為579萬輛,產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低效率產能為1,331萬輛。 過去幾年,廣汽三菱、廣汽菲克、長安鈴木、東風雷諾等合資品牌敗走中國市場。 從表面來看,淡出中國的合資品牌往往存在著產品更新換代慢、產品線不完善甚至管理不善的情況,但歸根結底還是沒有拿出針對中國市場的車型,長安鈴木的小車和廣汽謳歌的性能車,幾乎都是直接從海外拿到了中國,所以銷售不佳甚至退出中國就在所難免。而這些失敗的教訓,正成為其他合資品牌所汲取的經驗。 「『一招鮮吃遍天』的策略失效了,」羅蘭貝格高級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鄭賒告訴《財經》,第二梯隊的外資車企,能動用資源有限,一款車賣全球是其最佳選擇,也缺乏適合當地市場需求的動力;中國市場佔其全球份額不高,導致團隊在公司內的話語權不足,難以獲得資源。 在汽車業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即使是爆款產品也不能簡單照搬引進國內市場。畢竟,落後推出的車型,已經難以和同期上市的新車抗衡,消費者的新奇感也弱了。更何況,即便是全球同步發售的最新產品,最新的技術和工藝,也不再是外資品牌獨佔了。 倪以理認為,中國目前進入中高速成長階段,本土企業在過去二十年也飛速成長,環境發生變化,許多跨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都沒有過去的絕對優勢了,對跨國企業和本土企業的衝擊都很大,「躺賺」的過去一去不復返了,他們需要學習和適應。 選擇當前,越來越多的車商選擇加碼中國 如今,面對中國市場,外資車企站在十字路口。 是後退,徹底離開以求及時止損?還是向前,精準投資以求轉型?是左轉,適度收縮,先降本以圖未來?還是右轉,保持現有規模,靜觀其變? 過去幾年間,企業們給了不同的選擇。正所謂路,是人走出來的,站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有一些前進的方向,正變得越發鮮明,那就是“在中國,為中國”乃至是“中國製造,反哺全球”,這不僅僅是口號,車企們已經用腳投票。 2024年1月,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投入運營,這是大眾汽車集團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該公司涵蓋整車研發、零件研發及採購職能,借助最新技術,可以讓汽車上市周期縮短30%。 2023年10月,總投資超過300億元的奧迪一汽新能源長春測試中心2023年正式啟用。 大眾集團相關人士對《財經》表示,中國是智慧網聯汽車時代的技術引領者,預示著未來十年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這是巨大的機會。在中國的發展將有助於集團在全球發展業務,使大眾汽車集團更加強大。 寶馬集團則將於2026年起在瀋陽投產純電動新世代車型。同時,與之配對的BMW第六代動力電池計畫全面動工,總投資100億元。此外,BMW瀋陽研發中心第二期擴建工程也正式啟用。 「『家在中國』的理念已經實踐30年,這裡有很多家人也有很大的家業。」寶馬公司相關人士對《財經》表示,會繼續在中國投資,現在聚焦於電動化和數位化等智慧電動車產品相關方向。 福斯、寶馬、賓士,德系三強都做出了相近的選擇。 自2021年起,賓士在北京、上海陸續投資成立本土研發中心,現已在中國建立德國以外涵蓋領域最全面的研發創新網絡,研發專家團隊規模約2,000人。 能否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關係到各大車企的全球競爭力,一些車企的高層也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從市場體量和成長性來看,中國汽車市場就是全球最好的單一市場。難以想像他們會主動放棄中國市場。除了賣車,中國市場也是全球車企探索轉型的重要試驗田。 BMW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CEO(執行長)高翔(Sean Green)直言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速度、競爭和創新讓他印象深刻。在他看來,這種競爭雖然具有挑戰性,但卻能推動企業不斷進步,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產品。 「要想在中國更有競爭力,就必須更中國。」貝恩公司資深全球合夥人、亞太區績效提升業務主席、大中華區汽車業務領導曾偉民對《財經》表示,如果不能把這些元素融入車裡,產品的市場表現會越來越難。所以,很多車企都對中國本地研發加大投入。 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加碼中國並非只有一種模式。 2023年7月,福斯汽車集團宣布與小鵬汽車達成長期策略合作,並向小鵬汽車增資約7億美元。雙方共同開發的兩款福斯汽車品牌中型車將於2026年邁向中國市場,主打數位體驗與自動駕駛功能。 無獨有偶,Stellantis也採取了一種輕資產的方式與中國車企合作,打破了外界一直以來對其擬全面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言。 2023年10月,Stellantis集團宣布,擬投資約15億歐元以獲得零跑車約20%的股權。股權合作只是“開胃菜”,雙方更重要的任務是在全球範圍內攜手開展電動化攻勢,打造出一個行業首創的新合作模式:Stellantis集團可以在海外生產、銷售零跑車,同時獲得零跑汽車的零件及某些技術使用權,如零跑中央整合式電子電氣架構(LEAP3.0 四葉草架構)。 根據協議,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車將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名為「零跑國際」的合資公司。除大中華地區以外,該合資公司獨家擁有向全球其他所有市場開展出口和銷售業務,以及獨家擁有在當地製造零跑汽車產品的權利。 「因為零跑在這個行業排名第四,所以我們希望幫助他們促進在中國的發展以及在海外的發展,這對我們在全球最大市場的發展也有所幫助。如果我們要贏得中國市場,我們最好先贏得中國一家很好的公司幫助,這是我們的邏輯。 中國有最前瞻的消費者期望和商業模式試驗地。國際車企想要轉型成功,中國市場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轉型試點。進一步說,企業的轉型得到中國市場的驗證,基本上離全球轉型成功就不遠了。 「近幾年,中國一直在釋放推動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正面訊號,這有力地增強了市場信心。中國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證明了開放的市場能為世界各經濟體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好處。 (財經雜誌)
日本汽車的全球潰敗,從失去東南亞市場開始
「中日汽車大戰,在泰國打成平手」。 在近日結束的曼谷車展上,長期生活在泰國的李明表示,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在泰國賣得很好,「想買比亞迪都得排隊」。 曼谷車展主辦單位Grand Prix給出的數據也表明,中日兩國在這次車展上的競爭的確接近於平分秋色。 這次車展現場預訂量TOP 5車商中,比亞迪和名爵來自中國,分別排在第二和第四,豐田、本田、三菱分居第一、第三和第五。 在TOP 10排名中,長安、埃安、長城排在第六、七、八名。 第九和第十則是五十鈴和日產。 Grand Prix表示,本屆車展電動車訂單佔比成長較快,從上屆車展的21.5%增加到本屆的32.8%。 作為東南亞的汽車製造中心,泰國2023年生產了184萬輛汽車(出口約110萬台)。 因為中國品牌的電動車產量持續提升,泰國官方計畫在2024年生產200萬輛汽車。 2023年,中國品牌在泰國新車市場中的份額佔比達到了11%,日本汽車品牌則從巔峰的超過九成份額,降至78%。 看上去,中國汽車品牌正在通過泰國,打開了日本汽車主導東南亞市場的缺口。 東南亞另外兩個主要國家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出現了類似現象。 在3月中旬舉行的2024印尼國際車展(IIMS 2024)上,比亞迪、奇瑞和上汽通用五菱展出的電動車,成為展會主角。 奇瑞和五菱的相關車型,在展會上分別獲得了大約700台和1500台訂單。 五菱很早就在印尼建廠,累計投資超過10億美元。 與之相對應的是,目前佔據印尼主流市場的日本汽車,尚未在印尼投建電動車工廠。 2023年,印尼汽車市場的總銷量為100.6萬輛,日本車市佔率92%排名第一;韓國車3.7%排名第二;中國品牌市佔率為3.1%,位居市場第三位。 其中變化在於,日本車在印尼的市佔率長期高達95%以上。 馬來西亞則是東南亞唯一擁有本土品牌的市場(寶騰和北鹿大),兩者在2023年的接近80萬台銷量中佔據了六成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寶騰已經被吉利收購。 以豐田、本田和三菱為代表的日本車雖然在馬來西亞也存在感較強,但市佔率已經在萎縮。 東南亞汽車市場正在從“日本汽車的後花園”,變成中日汽車爭奪戰的新戰場。 01東南亞消費者拋棄日本汽車 「年輕一代覺得日本車的設計太醜,萬年不變,已經審美疲勞了」。 李明表示,他所在的公司僱用了一個保姆,這個保姆的孩子就買了一台來自中國品牌長城汽車的“歐拉好貓”,“泰國的年輕人早就很喜歡中國電動車”。 另外他也指出,泰國人買車和中國人一樣,也是要算帳。 「前幾年泰國燃油費用不算貴,95號汽油大概在每公升20多泰銖左右(約合人民幣5元)”,李明表示,後來油價漲到了30多泰銖(約合人民幣6元多) ,對泰國人來說也不算便宜,這讓電車在使用成本上的優勢得以凸顯。 同時,他認為電車設計時尚,智慧化方面很先進,這些都衝擊了泰國人的認知。 即人們的購車心態改變了——不僅希望購買的車子經濟耐用,而且還得時尚有科技感,且配置豪華。 這些都是中國電動車的優點。 而且中國電動車在泰國的售價也不算便宜。 例如歐拉好貓,在泰國售價超過80萬泰銖(約人民幣17萬多)。 歐拉貓在泰國圖源:長城汽車官方微博 換言之,中國電動車早就不是低質低價了。 李明表示,現在泰國街頭常看到中國電動車,「高速公路也有中國汽車品牌的廣告」。 這讓泰國上演了和中國汽車市場同樣的情節——電動車正對燃油車實現「換道超車」。 用戶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車企的銷售層面。 2023年,比亞迪在泰國賣出了30,650輛新車,在電動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40%。 比亞迪還在泰國設立了首個海外工廠,年產能達15萬台,預計今年投產。 今年年初,長城汽車已經在泰國下線了該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臺本土量產純電車型。 長城進入泰國短短幾年,已經累計賣出3萬台新車。 另外,長安汽車也在泰國設立了生產基地,預計2025年投產。 不過在泰國動手最早的是上汽MG。 早在2012年,上汽集團就與泰國正大集團合資,生產並銷售MG品牌的汽車。 圖:上汽MG名爵官方微博 只是到了最近幾年,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電動車崛起後,泰國人對中國品牌汽車的關注才大幅提升。 馬來西亞的情況也差不多。 2023年馬來西亞一共賣出了1,0159台電動車,絕對數量不多,但年增率達到了286.1%。 另外,鑑於寶騰和吉利的關係,前者的技術和產品主要仰仗於吉利。 考慮到寶騰在大馬的影響力,這算是中國車企的半個「主場」。 印尼方面,目前表現最為出彩的要數五菱。 五菱2015年就開始在印尼設廠,2023年的銷售量為2.4萬台,市佔率為2.3%。 奇瑞則賣出了4099台,市佔率0.4%。 這些都是能在印尼汽車銷售榜上查到的中國品牌。 02推動產業升級 中國電動車的東南亞攻勢​​,跟地方政府也想抓住產業升級的機會密切相關。 例如泰國,作為一個傳統汽車製造大國,也擔心在這一波汽車電氣化轉型中“掉隊”,在無法吸引特斯拉這種品牌落地的情況下,引入已經高度成熟的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鏈成為唯一選擇。 因為在中國人出現之前,日本車企只是把泰國定位於一個汽車“組裝廠”,關鍵材料和零件根本不在泰國佈局,這讓泰國雖然是全球汽車製造TOP10,但也只是一個廉價打工者。 但中國電動車企業的落地,讓泰國具備了在產業升級中分一杯羹的可能性,至少能夠在中日之間玩平衡遊戲。 例如蜂巢能源已經在泰國設立工廠,帶來了先進的動力電池生產佈局。 蜂巢能源泰國工廠圖源:蜂巢能源官方微博 這對泰國來說,就是一種產業升級。 所以為了鼓勵電動車滲透率提升,泰國也搞了新能源購車補助。 泰國把純電動車消費稅率從8%降至2%,並根據具體車型提供7萬至15萬泰銖不等的補貼(約合1.4萬-3萬元人民幣),並減免電動車道路稅和進口關稅。 這些補貼,顯著拉低了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售價。 同時,泰國也推出了相對激進的電動車策略。 泰國政府的計畫是,2030年電動車產量72.5萬輛,佔其汽車產量的30%,2035年達到100%電動化。 印尼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2021年以來,印尼推出了一些純電動車發展鼓勵政策,其中包含在地化率達到40%以後的稅收減免優惠,等等。 由於有不少鎳礦(製造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印尼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全球電動車生產中心。 而且印尼一度還想引進特斯拉。 印尼的規劃是,2050年只銷售電動車和電動摩托車。 儘管目前日本汽車品牌仍在印尼佔據主導地位,但中國人的電動車攻勢正在展開。 除了五菱之外,奇瑞、長城也在佈局印尼。 去年,印尼也曾一度想邀請吉利落地建廠,但未獲正面回應。 馬來西亞的產業規劃是,2030年實現電動車在汽車總銷量的比例達15%,2040年達到38%。 例如電動車企業可申請70%—100%的所得稅減免,等等。 目前,奇瑞、比亞迪等多個中國車企都開始在馬來西亞佈局業務。 資源最好的還是吉利。 因為和寶騰的合作關係,吉利能夠借助寶騰這個本土品牌輸出技術和產品,進而擴大市場佔有率。 2023年,寶騰在馬來西亞賣出了15.4萬台新車。 寶騰X70 這些新車主要包括在當地實現本土化生產的博越和繽越。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力吸引中國電動車產業鏈同時,這幾個主要的東南亞國家也在向日本車企拋出橄欖枝,吸引日企的電動車投資。 但到目前為止,日本車企的動作普遍偏慢。 03日本車企醞釀“反擊” 某種程度上,日本車企在東南亞的確感受到了壓力,並開始著手電動車佈局。 例如豐田,計畫2027年之前在印尼投資18億美元,以生產電動車。 三菱汽車打算在2025年前在印尼投資6.7億美元,加速混合動力和電動車的生產,等等。 但考慮到印尼的實際情況,日本車企能否提供續航力足夠的高品質電動車,要打個問號。 到目前為止,印尼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面進展遲緩。 去年初的一組數據顯示,負責興建電動車基礎設施的印尼國營電力公司(PLN),在全國僅建成了不到1萬個充電設施,而且主要集中在首都雅加達地區。 一位曾經考察過印尼電動車產業的人士表示,印尼很多地方就是“鄉下”,到處都是土路,而且海島眾多。 他認為,在這些地區發展電動車需要長期主義,而且還得提供高品質的電動車產品,「中國經歷了完整的電動車發展過程,產業鏈配套也很齊全,同時還能對產業發展保持耐心,但日本車企在這些方面均不具優勢」。 在泰國,日本車企也在醞釀反擊。 今年年初,包括豐田、本田、五十鈴和三菱在內的4家日本汽車製造商表示,將在未來5年內投資1,500億泰銖(約43億美元),生產電動車。 這是一個堪稱龐大的規劃。 但和中國車企已經基本完成在泰國的佈局相比,節奏還是偏慢。 比亞迪、奇瑞、埃安、長安、長城、小鵬汽車、極氪在泰國均已完成本土化佈局。 在最重要的產品力方面,日本電動車已經被消費者拋棄。 包括日產聆風等車型,有時甚至一個月只賣出幾輛新車。 2023年泰國市場賣出的7,6,314輛電動車中,日系車份額僅佔1%。 在產品力比拼的背後,其實是產業鏈的PK。 除了動力電池實現本土化生產之後大幅降低成本外,中國電動車的一些不起眼的細節也讓泰國人感到驚訝,例如門市專門設立的各種休息區、兒童遊樂區等。 在馬來西亞,日本汽車品牌依然很活躍,2023年在銷售榜TOP5中佔據三個席位(豐田、本田和三菱),但這三家的份額無一例外都在萎縮。 同時,哪吒、長城、比亞迪都在加速進入大馬市場。 04中國電動車砸掉日本飯碗 根據畢馬威發布的報告,東南亞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2030年將會達到100萬台。 對中國人來說,抓住這塊蛋糕就建立了通往全球市場的橋頭堡。 趨勢很清楚,即中國車企現在一般按照全球市場來設計產能,而不僅限於中國市場。 比亞迪、長城、吉利、長安、蔚來、小鵬等,莫不如是。 在美國通過《通膨削減法案》阻止中國智慧汽車產業鏈落地北美,以及歐洲對中國汽車進行「雙反」調查的背景下,歐美市場對於中國車企來說短期內難有作為。 南下東南亞由此成為自然選擇。 東南亞有超過6億人口,也有發展電動車的願望,同時也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中國與東協連續4年互為最大貿易夥伴)。 但從日本車企的角度看,如果失去東南亞汽車市場的主導權,基本上就跟丟了一隻手臂差不多。 圖源:Midjourney 以2023年為例,日本主要車企的全球銷售量約在2,460萬台左右。 在這其中,北美貢獻了700萬台,日本本土443萬台,中國市場約400萬台,除中日以外的亞洲市場417萬台,歐洲200萬台,其他區域約300萬台。 目前情況來看,日本車企在中國的銷售下滑已經開始。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今年2月日系車在華市場佔有率為14.4%。 在2020年,這項數據為24.1%。 日本車企丟掉市場佔有率的最大原因,就是失去了創新主導權。 當比亞迪打出「電比油低」的行銷策略時,日本車企拿不出能匹配比亞迪的技術和產品。 現在「電比油低」的故事正在泰國、印尼和大馬發生。 或者可以這麼說,即中國正在全速推進的汽車產業升級,正在砸掉日本汽車產業的飯碗——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東南亞。 其邏輯跟中國手機、中國電、中國光電產品風靡全球一樣。 不巧的是,日本在汽車產業方面和中國高度重疊。 作為日本的第一大經濟支柱,汽車佔了日本工業總產值40%,佔日本經濟體量的8%,堪稱日本的國本。 沒人能想像汽車產業崩潰,對日本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但中國汽車產業已成為一匹脫韁野馬,依然在高速前進。 今年Q1,中國汽車出口達到了106.3萬台,較去年同期大漲36%。 汽車資訊機構ThinkerCar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全球Q1最暢銷的20個電動車品牌中,多達16個是中國品牌。 這都不是昔日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日本所能匹敵的數據。 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本質——只有創新才能撬動增量市場。 而過去多年來,日本車擅長的只是博弈存量市場。 全球汽車每年的銷售量約8,000萬台,日本汽車每年的出口長期維持在400萬台左右,當中國在2023年突然以出口491萬台的數據,徹底甩開日本時,依靠的不是發動機、變速器這種傳統機械技術,而是動力電池、智慧駕駛為代表的創新技術。 日本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經驗證明,失去創新主導權之後,緊跟在後的就是失去市場主導權。 現在同樣的事情每天都在東南亞地區上演。 身為日本汽車的帶頭大哥,豐田覺察了危險。 最新消息是,豐田將在中國市場引進華為的智駕系統。 這肯定有用,但豐田在智慧汽車產業鏈上缺乏的不止是智駕,而是「制度性知識」。 (創業邦)
華為賺翻中國車企
不得不說,不造車,真的任正非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4月24日,不造車的華為再次亮劍。繼去年分拆獨立成立深圳引望公司之後,這次,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發布了以智慧駕駛為核心的全新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品牌-華為乾崑,帶來了全新升級的「乾崑ADS」、「乾崑車控」、「乾崑車雲」等解決方案。 何謂之「乾崑」? 官方的解釋是:喻義向上捅破天,引領產業。向下紮到根,掌握硬核技術。 說大白話就是,汽車智慧領域,那些落後的主機廠都得聽華為的,用華為的技術解決方案。 “華為我呀,要賺大發了。”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新聞稿指出,「乾崑」與「鴻蒙座艙」一同,作為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兩大核心品牌。 那麼,「乾崑」和先前的HUAWEI Inside、鴻蒙智選、零件模式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於這些問題,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副總裁遲林春給了答案。 遲林春在訪談中表示,華為推出全端模式、零件模式、模組模式等多種模式,目的是便於顧客選擇華為的產品與技術,「無論是合資品牌、自主品牌或海外品牌,華為均提供高品質、價格優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是我們的追求。 也就是說,「乾崑」是合作深度不同的新模式。 傳統的零件供應商模式最為廣泛,例如搭載在長安魏牌奇瑞豐田等品牌上的HiCar手機互聯、車機系統等,都屬於零件模式,合作深度最淺,華為只提供零件,技術上不提供賦能。 HUAWEI Inside屬於全端模式,案例有極狐、阿維塔品牌,合作深度最深。 而鴻蒙智選則更深,不僅在技術上採用了華為整包解決方案,就連產品定義和通路都由華為主導。 而如今公佈的「乾崑」則是介於HI模式和零件模式之間的,一種相對折衷的模組模式。 從前文提到的「乾崑ADS」、「乾崑車控」、「乾崑車雲」解決方案可以看到,「乾崑」品牌為使用者提供的既不是全端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也不是單純提供最基本的零件,而是提供影響整車核心功能的關鍵模組,例如「乾崑車控」目前就涵蓋了乾崑iDVP 2.0智慧型汽車數位平台、車控模組及XMOTION 2.0車身運動協同控制系統,將影響整個車數位基礎、駕駛控制系統。 可以這麼理解,新車搭載乾崑解決方案,既不會徹底奪走主機廠的靈魂,也不只是錦上添花的小軟體硬件,而是在為主機廠保留足夠的自主發揮空間的基礎上,立竿見影地提高產品的智慧化下限。 總而言之,乾崑品牌是華為汽車業務繼智選模式、HI模式、零組件模式之後,第四條商業化道路;如果按合作深度等級排序的話,那就是鴻蒙智選>HI模式>乾崑>零部件模式。而前者又把後者包含在內。 吃瓜群眾可能不理解,本來已經是三條腿走路,華為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再舖一條新路。 華為此舉,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主機廠對於自主靈魂的擔憂。 三年前,上汽董事長陳虹在被投資人問到「上汽是否會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時如是說:「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雖然陳虹的回答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嘲諷,但是卻真實地透露出友商在與華為接觸時的心態,像賽力斯這般願意完全聽從華為指揮的顯然是極少數,更多的還是像奇瑞、長安那般帶著戒心來的。 正如車BU 新任CEO靳玉誌所說,2024年是智駕規模商用元年,眼下智駕已經進入到城市NOA階段的高階競賽,主機廠必須快步跟進;但是除了個別具有深度互聯網基因的新勢力品牌,其實大多數傳統主機廠仍然處於一臉茫然的被動狀態。他們要想在這次智駕競賽中不掉隊,最有效率的出路就是選擇採用華為這樣的成熟供應商方案。 過去,自主靈魂和成熟技術往往只能二選一,而如今乾崑品牌的誕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消除車企在與華為合作中失去靈魂的焦慮。車企不需要採用華為的整包方案,就能擁有相對成熟的智慧網聯技術模組,一方面大大降低了車企的研發門檻提升了效率,另一方面也給車企留足了自研自訂的空間。 所以,可以預見,乾崑品牌的上線,將推動華為車BU商業化獲利實現前所未有的加速。 在24日的發表會上,華為就官宣了乾崑品牌的首批七家合作夥伴,包括此前智選車的四家,以及前不久官宣的東風嵐圖/猛士、廣汽傳祺、長安深藍/阿維塔;除此之外,遲林春透露,華為已經和許多車企簽署合作定點,只是個別車企不希望現在宣布。 往後,華為的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是徹底不愁銷路了。余承東在3月中旬的一場論壇上透露,華為智選車業務今年前三月已扭虧為盈,車BU接近盈虧平衡的邊緣,預計從4月開始應該能實現扭虧為盈,形成良性正向發展。 當各位造車近十年的新勢力還在越賣越虧的泥潭中掙扎時,為技術賦能者的華為,轉眼間已經從淤泥中脫身,衝上了行業的新高地。 如今往回看,任正非三令五申強調華為不造車,可以說是華為過去五年所做的最正確的決定。這個正確,不只是對華為自身發展的正確,更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智慧化發展的正確。 (嘿電HIE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