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亞馬遜BS,它把泳池機器人做到全球第二!
風聲四起,百舸爭流的千億智慧手機器人市場上,有這樣一個細分垂直賽道正悶聲發力──泳池機器人。 國外研究機構的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泳池機器人清潔器市場規模為7.6291億美元,預計在未來七年內以6.57%的復合年增長率保持穩健增長。 乍看之下,同服飾​​、3C電子等衍生出眾多大熱細分賽道的熱門出海行業相比,泳池機器人現階段的市場體量相距甚遠。駛入這樣一片規模尚有限的賽道,能從中挖掘多少金礦? 對此,不少搶先佈局的中國品牌正在給出答案。據業內報導,2023年亞馬遜美國站泳池機器人總銷售額達3.3億美元,五大國產品牌佔類目暢銷TOP10,市場份額合計31%。其中元鼎智能旗下品牌Aiper曾多次登上亞馬遜智慧泳池清潔Best Seller TOP1。 不斷增長的泳池智慧清潔需求,帶熱了這個「小眾」市場。而作為泳池機器人出海品牌中的領頭羊,Aiper也順應天時地受到越來越多資本擁躉的熱捧: 2022年,Aiper獲超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2024年7月,Aiper完成超6,000萬美元的B輪和B+輪融資 三年融資超7500萬,長期霸榜亞馬遜泳池機器人BS榜單,Aiper究竟如何在這一方小小的泳池中挖掘財富密碼? 抓住「小眾」賽道市場空白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約有3,000萬個私人泳池,並以每年50萬~70萬個的速度成長。而歐美作為全世界泳池數量最多的地區,合計瓜分了九成市場份額。 全球泳池數量的持續上漲,刺激泳池消費場景商機迸發,尤其是泳池清潔這一剛性需求——歐美家庭泳池通常需要每周或每兩周進行一次吸污,以確保水質清潔。 但相應的痛點也應運而生,一是傳統的人工清潔工具以及吸污機器效率低且費時耗力,二是勞動成本水漲船高。 而元鼎智能正是瞄準了這一突破口:傳統的泳池清潔產品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智能化以及便捷化需求,推出了錨定庭院清潔場景的智慧型手機器人品牌Aiper。 圖源:Aiper 成立於2015年的元鼎智能,在發展初期主要聚焦於便攜儲能和庭院智能產品,為使用者提供一體化的庭院打理解決方案。 隨著歐美庭院經濟熱愈燒愈旺,在庭院智能消費這一賽道上跑出了無數聚焦不同場景的出海翹楚:如松林機器人旗下子品牌Mammotion,隸屬九號公司子公司的Segway Navimow,以及漢陽科技的主推品牌Yarbo...... 這些品牌的共同點都是切入某一細分垂直賽道並持續深耕,打出品牌聲量後不斷升級並拓展產品線,為使用者打造使用多元化場景的庭院智慧產品。 而元鼎智能同樣藉助多年累積的庭院市場經驗,敏銳地察覺到泳池機器人這一細分賽道的商機,量身訂造Aiper持續深挖該場景下的消費需求。 縱觀整個泳池機器人行業,儘管發展歷史已近40年,但現階段玩家數量相比其他賽道尚有限,且老牌本土企業長期壟斷市場份額,產品創新力以及技術迭代跟不上使用者日益增長的新消費需求,尤其是智慧化產品及品牌發展相對滯後。 為此Aiper抓住了這個市場空白,致力於讓智慧家庭體驗延伸到家庭後院,將自身定位成一個透過科技和創新為海外家庭創造無憂生活的智慧手機器人品牌。 精準打擊使用者痛點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元鼎智能年出貨量已超150萬台,而旗下品牌Aiper則躋身全球泳池機器人市場佔有率第二。另有報導顯示,預計到2024年年底,元鼎智能收入將實現4年近10倍的成長。 成立不到五年就躋身全球領先的泳池機器人品牌,Aiper究竟做對了什麼? 實際上,Aiper最重要的成功密碼之一,便在於精細化、創新化、以使用者為導向的產品策略,透過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精準打擊消費者痛點。 在進入泳池機器人市場的過程中,Aiper發現市面上的泳池機器人普遍以有線為主,由於拖著一條長達十幾米的線纜進行水下作業,許多泳池機器人存線上纜纏繞、漏電漏水等安全問題。 基於這個痛點,Aiper開創性推出了無線泳池機器人這一產品線,於2019年正式打入海外市場。 相較之下,無線泳池機器人在便利性、安全性、高效性以及適應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優勢。使用者可透過遙控器或手機APP進行一鍵操作,並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清潔模式、清潔頻率等參數,以滿足不同場景的清潔需求。 圖源:Aiper 具體來看,透過自研電池板管理系統,解決有線泳池機器人線纜纏繞的使用痛點,在APP互動、內建儲能等技術攻堅下,直擊環境感知、水下通訊和續航能力等難點,使得機器人得以自動偵測泳池環境並規劃最佳清潔路徑,在不同環境下輕鬆實現高效率、全面的清掃效果。 從使用者端來看,隨著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提高,在泳池清潔領域的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徵。 除了清潔能力這一剛性需求外,家庭泳池、商業泳池、度假村泳池等不同類型的泳池對清潔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人追求操作的便捷性,有人追求節能低耗,也有人追求綠色環保,甚至於一些高端泳池或特色泳池也注重個性化的清潔效果。 圖源:Aiper 為此面對這些使用者在不同地區、不同場景下的差異化需求,Aiper在打出無線泳池機器人這一王牌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多元化產品線,豐富品類矩陣以滿足消費者的各色需求。 例如從價格來看,Aiper的泳池機器人主要瞄準中高端市場,價格區間在100美元~1000美元不等,充分迎合不同消費水平的目標受眾。 而在產品種類方面,截至目前Aiper已先後推出Scuba系列、Seagull系列、Surfer系列、Pilot系列等產品,不斷進行技術迭代及產品升級。 另據業內報導,元鼎智能第三代全智能的產品即將於今年發佈,主打智能化,將在泳池立體清潔、線下通訊、水下建圖、智能變頻清潔、水質管理等方面帶來顯著的技術革新。 多管道觸達消費者 在Aiper看來,品牌不僅要打造使用者所需的產品,更要打通全面觸達使用者多元化的管道,以佔領使用者心智。 從市場版圖來看,截至2024年,Aiper的觸角已遍及新加坡、中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班牙、 澳洲等主流市場。 為了在全球多個市場同步紮根,Aiper線上+線下平行的雙軌佈局策略。 線上管道佈局方面,目前Aiper主要在自有品牌獨立站,以及亞馬遜等第三方平台進行銷售。 相關資料顯示,2023年,Aiper獨立站實現銷售額近2億元。另據Similarweb資料,2024年Q2期間,Aiper獨立站總訪問量累計達143萬。 而在亞馬遜上,Aiper 旗下Seagull SE系列無線泳池機器人多次登頂Robotic Pool Cleaners細分類目Best Seller榜單的Top 1。 另據業內資料,在剛剛結束不久的亞馬遜Prime Day,Aiper更是砍下超1.5億銷售額的佳績,收入、銷量雙雙佔據行業第一。其中全管道銷售額年增300%,亞馬遜日銷環比成長670%。 不僅如此,Aiper還盯上了各類垂直電商平台,如美國家居電商平台勞氏、美國泳池消費垂類電商平台lesliespool、歐洲DIY家居園藝平台Manom​​ano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營銷管道方面,Aiper同樣十分注重打通多元化推廣鏈路,目前其在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上建立起了社會媒體營銷矩陣,通過發佈內容、與用戶互動來進行產品展示和品牌宣傳,從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使用者黏性。 透過線上管道的全方位佈局,Aiper目前已然成長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泳池清潔機器人品牌,累計出貨量150萬台,且佔據線上市佔率第一。 而對於智慧手機器人品牌而言,線下管道佈局同樣是任重道遠但又勢在必行,在Aiper看來更是如此:攻佔歐美主要線下貨架是品牌建立的必經之路。 Aiper在全球各市場均設有本土銷售團隊,透過挖掘本土人才並累積當地資源,深入洞察不同市場的消費特徵,同各個管道方開展深度合作以打通線下佈局脈絡。 不僅如此,為了廣泛覆蓋線下銷售網絡,透過佔領線下貨架打造品牌壁壘,Aiper從宣傳、引流、到研發、售後等環節均採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 品牌方舟理解到,通過三年的埋線佈局,截至目前Aiper線下管道已囊括Home Depot、Walmart、Lowe's、Costco、Sam's Club、OBI、Leroy Merlin、Fnac等大型商超,預計在2024年將進入線下超過7000家門市,成為唯一實現全管道佈局的泳池機器人品牌。 可以看到,Aiper管道佈局方面展現出了靈活多變的策略以及長遠的戰略眼光。從線上多元化覆蓋,到攻佔線下貨架打造銷售壁壘,實現對目標受眾的廣泛觸達,潛移默化地佔領使用者心智。 BrandArk 觀品牌 泳池機器人出海正當時。 作為一個盤子尚小的「小眾」賽道,如今泳池機器人市場正迸發著熠熠生輝的商機,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的熱捧,以及更多行業玩家的入局。 但面對這樣一片仍有較多想像空間及挖掘潛力的市場,想要成功掘金並站穩腳跟並非易事。從Aiper的出海故事可以看到,品牌只有找準市場空白並精準打擊使用者痛點,用產品力和品牌力來武裝自己,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 (品牌方舟BrandArk)
【三中全會】三中全會思考:“押注未來的底層邏輯改變了”
這次三中全會《決定》釋放了一個重要的訊息: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正在加速改變。 目前,中國宏觀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過去以房地產、城投為代表的債務型數量型增長方式正在遠去,潛在增速放緩,自然利率下降,宏觀槓桿率高企,有效需求不足,市場預期走弱;中央政府嚴控地方債和房地產風險,擴張超長期特別國債,投資新技術、新基建、新產業,提升新質生產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試圖建構以全要素生產率(TFP)為代表的創新效率型成長方式。 從高成長到高品質,從數量型到效率型,是轉型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往已開發經濟體的必然路徑,但縱觀最近100年全球歷史,只有極個別國家完成這項任務。 在時代變遷中,周期性風險與結構性機會並存,當上一個時代​​紅利消失後,房地產、地方城投、創投市場、網路平台、大類消費紛紛下跌,企業、個人或焦慮不安,或內卷競爭,或緊急避險,不知如何適應、迎接下一個時代。 所謂宏觀觀看大勢,微觀找機會。獨角獸企業因其稀缺及創新力普遍被視為洞察時代變遷的重要個體,是捕捉新質生產力與高品質發展時代機會的重要抓手。 本文以獨角獸為微觀視角,分析近年創投市場的中觀演變,透視中國經濟新舊時代切換的宏觀變遷。 本文邏輯 一、獨角獸之問 二、新質獨角獸 三、新底層邏輯 0 1 獨角獸之問 今年5月份,在濟南召開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國家領導人在聽到關於創新與投資的發言時追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麼?” 這被稱為「獨角獸之問」。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榜單顯示,截止到2024年初,美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全球第一,達到703家,增加37家。中國則位居第二,340家,不到美國的一半,增加24家。更值得關注的是,跟2022年比,2023年中國獨角獸數量雖然以316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但過去一年新增僅15家,‌同期美國增加179家【1】。 可見,中國獨角獸成長放緩、中美之間未來核心技術競爭力差距存在擴大的趨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所謂“獨角獸”,是投資領域定義的一類企業,一般指成立不足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未上市的科技類企業。獨角獸企業的技術未必是最強的,但其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活力、方向和領先性,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未來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獨角獸會增速放緩? 獨角獸成長可謂九死一生:「可能要經過從0到1'魔鬼之河'、從1到10'死亡之谷'、從10到100'達爾文之海'多道生死關卡【2】」。 這個過程需要創投不斷輸血,但近些年創投市場不振、投資融資下滑、風險事件集中爆發。 清科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投資市場共發生案例數9,388起,較去年同期下滑11.8%;揭露投資金額6,928.2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23.7%,連續兩年下滑【3】。如果剔除國資,創投市場的投資比重下降幅度更大。 可見,創投市場全面下滑是獨角獸成長放緩的直接原因。那麼,近些年創投市場遭遇了什麼? 我們需要回到宏觀經濟與金融大環境的變遷來看。近幾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和金融脫鉤風險上升、金融整治強化和政策不確定性增加、經濟潛在成長速度和投資信心下降等,對創投市場的衝擊大。 復盤近20年創投市場的歷史,可以把中概股集體退市事件當作時間節點(2020年),將創投產業劃分為前後兩個不同階段。 2001年以來的全球化浪潮、穩定的中美關係、聯准會降息釋放的大規模的廉價美元資本,以及中國高速成長的宏觀經濟和大規模廉價勞動力,共同推動網路獨角獸躍升為大型網路平台。網路創投與獨角獸享受了全球化、資本、勞動力三大時代紅利。 這個階段,是中國創投最好做的時代,當時做的最好的VC主要是以紅杉資本、軟銀、IDG為代表的國際創投機構,還有中國BAT及其相關的創投機構。獨角獸概念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最初主要指的是具有潛力的網路企業,如美團、高德、滴滴打車,如今有些企業成為了大型網路企業。 然而,2020年前後,隨著全球化情勢與中美關係大變,兩國之間商品、金融與科技貿易衝突加劇,中概股集體退市事件爆發,二級市場風險驟然上升,阿里巴巴、 騰訊、美團港股以及恆生指數快速下跌,隨後進入3年漫長熊市。 二級市場風險快速地往上游傳遞,天使投資、創投等一級市場迅速萎縮。中概股集體退市事件爆發後,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風險大大增加,一些美國和中國的創投機構減少了投資,尤其是對網路專案的投資,創投市場規模下降,獨角獸整體增速放緩。 受衝擊最大的是國際和國內的創投機構,以及網路獨角獸。他們屬於純金融資本,從募資到退出高度依賴金融市場。 在國內市場,近些年,監管部門加強金融整頓,提高IPO門檻的同時加大審查和監管力度,去年“階段性收緊IPO”,今年推出“新國九條”,IPO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清科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267家具有VC/PE投資背景的本土企業實現IPO,數量和金融年比分別下降24%和36%【2】。 由於監理政策頻繁變動,投資預期不穩定,IPO企業大面積撤材料,金融資本、創投的避險情緒明顯上升。在國際創投和民間投資不振的情況下,近些年創投市場主要靠國資「救濟」。 財新的資料顯示,在2023年中國新備案的7000多隻私募股權基金中,儘管國資和政府引導基金LP數量僅佔三分之一,但它們的認繳出資額佔全部LP的70%【 4】。 清科研究院的資料顯示,國資控股和國資參股LP合計揭露出資佔比高達77.8%,10億元以上的人民幣基金半數以上由國資背景管理人管理【3】。 然而,隨著近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滑,償債壓力巨大,同時化債政策嚴控地方債務擴張,疊加金融市場低迷和市場投資預期轉弱,地方國資投資面臨巨大的退出壓力。前幾年鼓吹的地方國資模式也面臨殖利率下降、流動性緊張、回購糾紛不斷和投資風險上升等困境。 根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2023年5月9日至7月23日,深創投共新增了34起訴訟法律服務採購招標。在34起訴訟法律服務採購招標中,有30起涉及深創投與被投企業回購訴訟。 根本上來說,國資的低風險偏好與創投高風險的屬性不符。政府對國資保本增值的要求高,缺乏容錯試錯空間,近些年還大幅增加了審查、考核和追責力度,同時捆綁了不少招商引資、稅收增加、產業落地等任務。 0 2 新質獨角獸 在時代變遷中,創投市場下滑,獨角獸成長放緩,國際、國內創投、網路創投和國資均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下一個階段創投的方向和機會在那裡?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特意對創投市場資料進行了深入分析。以獨角獸為指標衡量其投資質量,整理了一份清單:龍頭企業CVC投資獨角獸類企業資料(表一)。 從表一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訊息: 在前10家龍頭企業CVC機構中,有5家機構投資孵化了超過50家獨角獸類企業,分別為聯想創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集團、騰訊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企業數量(投資規模)最大是BAT,但投資獨角獸成功率(投資品質)最高的卻是:比亞迪、聯想創投、哈伯投資(華為)三家,分別達到31.3% 、27.7%、27.1%。這三家企業實現了「每投資5家企業,至少有1家成長為獨角獸類企業」。 如果以獨角獸成功率來衡量,近些年龍頭企業CVC機構表現最好是BHL,即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而不是我們過去理解的BAT。儘管BAT的表現也不差,只是無法跟網路時代相比,同時這個數據反映出比亞迪、聯想創投、哈伯投資在這個時代動能更盛。 在不確定性增加的時代變遷中,為什麼這三家創投表現更好?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和投資“8大戰略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而身處“8+9”的比亞迪、聯想創投、哈伯投資(華為)站在了時代轉向的浪潮前端,獲得了更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支援。例如,比亞迪屬於新能源汽車,聯想集團和華為屬於新一代資訊科技。 除了所處行業因素,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 比亞迪、聯想、華為都是擁有深厚產業根基的鏈主型企業,他們投資的往往是著眼於服務自身的研發創新和業務創新;他們更有能力識別“硬科技潛力股”,可以從資金、業務、技術等多個向度給予有效扶持,實現做「內生外化」;同時,出於自身完善產業生態的訴求,這類龍頭企業也有更強的意願投資孵化與自身業務具有關聯性的硬科技中小企業。 作為具有深厚產業根基的鏈主型企業,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跟被投企業之間往往不是單一的投與被投的關係,而是產業資本與生態資本的融合關係、相互賦能的關係。例如,被投企業可能納入他們的供應商,他們和被投企業研發產品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為被投企業產品提供落地場景。 與一般的創投機構相比,他們對IPO和金融市場的依賴度更小,他們往往是被投資企業的技術產品的買方,甚至會主動併購成功孵化的獨角獸,將被投企業納入其生態系中。 在CVC的邏輯裡,其底層邏輯和純粹創投機構不一樣。我瞭解到,聯想有一個叫做「三級火箭」的研發體系,聯想創投只是三級火箭的一級。舉例來說,聯想創投充分利用這一研發體系,組織自己的業務部門、研究院、供應鏈等團隊,與被投企業鈦方科技一起成功研發了三合一觸控晶片。 同時,近兩年監管部門的態度是“積極支援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資本市場賦能新質生產力”,“8+9”領域獨角獸IPO的機會大於其他項目。 清科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企業境內外IPO中,近一半的企業數量、57%的融資額集中在機械製造、半導體及電子設備、化學原料及加工這三個領域【3】。 基於以上優勢,這類主鏈型龍頭企業CVC在近年創投市場上逆勢成長。為此,我進一步深挖了一份「8+9」領域的獨角獸清單:龍頭企業CVC投資新質生產力獨角獸類企業統計數據(表二)。 我把“8+9”領域的獨角獸定義為“新質生產力獨角獸類企業”,可以簡稱為“新質生產力獨角獸”或“新質獨角獸”。這個概念對投行市場或許有價值。 透過這份龍頭企業CVC投資新質獨角獸清單,可以發現更多有價值的資訊: 在10家龍頭企業CVC機構中,新質獨角獸佔比最高的還是: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分別達31.3%、27.1%、25.2%。這三家企業投資新質獨角獸的成功率遠高於其他CVC機構,可以理解為「新質生產力的火車頭」。其中,聯想同時具備大規模和高成功率優勢,是唯一新質獨角獸投資成功率超過25%、且數量超過50家的CVC機構。 比亞迪、哈伯投資(華為)、聯想創投的投資主要集中在「8+9」領域,它們投資的獨角獸數量、成功率和新質獨角獸數量、成功率幾乎是一致的。不過,BAT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網路領域,它們投資的新質獨角獸佔投資企業數量的比例,分別只有11.3%、8.3%、3.9%;佔獨角獸數量的比例,分別為46%、 40%、21%。 基於以上優勢,這類主鏈型龍頭企業CVC更可能做到「投早投小」。我還整理了一份「投早投小」清單:龍頭企業CVC投資輪次分佈資料(表三)。 表三的數據顯示,在「投早投小」方面,聯想、小米、海爾3家龍頭企業CVC表現突出,其中,聯想創投近4成投資項目都是在企業A輪融資前進入。 BAT和京東四家網路企業在「投早投小」方面的表現次之。不過,比亞迪和哈伯投資(華為)雖然擁有「8+9」產業根基,但「投早投小」的表現與聯想差距大。 究其原因,可能是:與比亞迪和哈伯投資(華為)相比,聯想在全球產業鏈中紮根更深、全球化程度更高,其七成營收來自海外,在地化經營能力強,創投時間更長、規模更大、專業化程度更高,對其相關領域的全球新技術路線把握更強;同時其「三級火箭」研發體系,可以使其提前看準、提前下注、幫助被投企業成長。 綜合以上,概括為一句話:「從創投的角度來看,押注未來的底層邏輯改變了」。 其實,不只是創投。從BAT到BHL,從網路獨角獸到新質獨角獸,從傳統純創投到根植於「8+9」的新質創投,我們能夠感受到時代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 0 3 新底層邏輯 近些年,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正加速改變。 1990年開始,經濟全球化一日千里,網路與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投資銀行快速崛起;2001年後,中美關係快速增進,兩國貿易快速發展,聯準會降息刺激大規模廉價美元進入中國,跨國企業大舉投資中國製造業和互聯網,帶來了200多年歐美累積的工業技術和最新的資訊技術,催生最早一批互聯網獨角獸;2014年後,全球和中國經濟出現金融危機刺激後遺症,經濟成長緩,產能嚴重過剩,PPI持續下跌,中國啟動新一輪刺激政策,大規模擴張地方專案債、城投債,設立抵押補充貸款支援棚改貨幣化,大力開發土地、投資基建和房地產,三大部門的槓桿率、房地產泡沫、城投債和開發商債務風險迅速上升。 複盤中國1990年至2020年經濟史,這是國家轉型的經濟沸騰期,其成長模式主要依賴要素資源累積形成的數量型成長,後期疊加債務型成長。具體來說,依靠國際轉移的現成技術、低利息時期的廉價美元、中國規模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和消費群體,以及以土地為抵押的信貸資本、透過債務貨幣化形成的海量金融資本,這些規模龐大的要素在市場與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經濟起飛與債務累積。 2020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爆發,標誌著這輪全球化已經終結。世界正進入更複雜的全球化形態,國際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政治、經濟、貿易、金融、能源、科技和價值觀出現大分野、大分裂,中美關係逆轉,各自建構護城河,紛紛向內求解。 在國內,中國宏觀經濟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時期,過去債務型數量型增長方式其動能愈加乏力,房地產、城投(基建)正在壓縮泡沫、去槓桿、降風險,政府倡導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試圖透過供給端突破建構新的成長模式,即以全要素生產率(TFP)為代表的創新效率型成長方式。 這次三中全會《決定》釋放一個明確的訊號是:供給端突破,而非需求端。 過去,需求端(投資需求)刺激造成盲目、低效和加槓桿追求規模的投資慣性,導致地方債、開發商債務等巨大的債務風險,提前透支了投資、消費與經濟成長潛力。所以,在《決定》中,政府並未提出大規模基建刺激計劃,對房地產風險和地方債務的控制依然嚴格。 政策的明確指向是,新動能來自供給端、「8+9」產業端,試圖透過集中投資新技術、新產業,支援BHL等主鏈型企業發展,帶動一批新質獨角獸跑起來,解決外部卡脖子問題,增強經濟內生成長動力。 《決定》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成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人工智慧、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策略性產業發展政策與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政府正在集中和動員社會資本,包括國有資金和民間資本,集中投資「8+9」核心技術領域。 《決定》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固定資產投資中,製造業投資成長9.5%,遠高於房地產(-10.1%)和基礎建設投資(5.4%)。在製造業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年增10.1%。其中,航空、太空船及裝置製造業投資成長38.3%,電腦及辦公裝置製造業投資成長12.1%,電子及通訊裝置製造業投資成長9.9%。另外,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增11.7%。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成長24.1%,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成長17.4%,研發與設計服務業投資成長14.4%。 政府實施財政、貨幣和產業政策,將資源投入核心技術領域。財政政策方面,《決定》提出財稅改革,將消費稅下移到地方,目的是穩定地方債務風險的同時上收財政權,支援中央政府擴張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投資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國家工程。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將直接購買國債支援中央政府融資,銀行貸款支援普惠、綠色、數位、科技金融等「五大篇章」。 可見,中國正進入押注科技產業的時代,押注「8+9」的時代。 同時,《決定》也提出:“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在押注「8+9」的時代,創投該如何投? 對此,《決定》其至少有兩個意義:一是投資「8+9」領域;二是做長期投資、耐心資本。 耐心,是一種主觀評價,也是一種投資取向。過去,CVC根據財務回報、風險等來安排投資期限和退出時機,不存在「耐心」的要求。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政府需要的是“耐心資本”,鼓勵“投早、投小、投久、投硬科技”。 這次「耐心資本」的提出,其一目的可能是為了配合超長期國債發行,支援國家戰略性工程投資。像是退休金基金、國家主權基金等國家基金屬於典型的「耐心資本」。 除了國家基金外,民間資金是否有耐心資本? 在過去高成長時代,美元融資成本低,全球金融寬鬆,國際CVC也可以成為「耐心資本」。金融市場越發達,流動性越強,預期越好,耐心越足。最典型的案例是南非報業投資騰訊。高成長時代對應的是國際國內CVC和高流動性,培育的是具備規模經濟的網路獨角獸和平台型企業。 當中國經濟從高成長向高品質切換時,國際國內CVC不知所措,而深耕「8+9」領域的鏈主型企業,他們的投資取向跟當前政府的更為接近。由於高品質發展則押注“8+9”,比亞迪、聯想創投等鏈主型企業CVC,面對的政策穩定性更強,投資預期更好,同時他們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成為了新的「耐心資本」。高品質發展時代對應的是「8+9」主鏈型CVC,培育的是新質獨角獸。 當然,我們不能把網路列為舊動能。過去中國網際網路,既有技術創新成長,也有依賴資本累積、人口紅利的數量型成長,最終形成了消費端應用平台。當資本、人口與全球化紅利消失後,網路需要往縱深領域投資AI等技術,實現效率型高品質成長。 最後,我需要提醒的是,中國經濟走向高品質發展的最大挑戰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投資需要警惕外部技術「卡脖子」、內部產能過剩的風險。根本上,需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和金融市場,創造更寬鬆的輿論、創業、營商、投資和國際環境,大幅增加一般家庭收入和社會保障。 (智本社)
2024《財星》中國500強:中芯國際、紫光集團、長電科技等上榜
7月25日,財富中文網發表「2024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包括上市和非上市企業),今年500家上榜的中國公司在2023年的總營業收入達到14.6兆美元,和上年上榜公司相比,下降約3%;淨利潤達7,064億美元,較上年下降約1.5%。今年上榜公司的年收入門檻約為37.4億美元,較去年的門檻增加約9%。 半導體巨頭競相綻放 在半導體領域,台積電以694.16億美元的收入位居榜單第55位,繼續鞏固其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領先地位。緊隨其後的是日月光,以186.86億美元的收入排名第177。紫光集團、聯發科、中芯國際、長電科技等也均躋身前500強,分別位於第201名、210名、347位和461名。這些企業的亮眼表現,不僅反映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深厚底蘊,也展現了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內地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之一,近年來在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其營收達到63.22億美元,較去年有所提升,排名的上升也彰顯了其穩健的發展態勢。紫光集團則憑藉其多元化的業務佈局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在半導體領域持續發力,成為榜單上的重要力量。長電科技作為全球領先的積體電路製造和技術服務供應商,透過其全方位的微系統整合一站式服務,為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其收入達到41.9億美元,位列榜單第461名。 產業復甦與未來展望 全球半導體產業在經歷了去年周期性下滑後,2024年逐漸迎來復甦。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半導體市場需求持續成長,為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之一,其市場規模和成長速度均位居世界前列。在此背景下,中國半導體企業積極掌握市場機遇,加大研發投入,拓展市場份額,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中國半導體產業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一方面,隨著國內政策的持續支援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半導體企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不斷整合和競爭加劇,中國半導體企業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並應對國際競爭。 (芯榜)
國運之戰!中國,正在瘋狂挖運河
永遠不要低估,一條河的力量。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打通,讓歐洲和亞洲的航程至少縮短7,000公里,抹平了這個地球的距離。 13世紀末,京杭大運河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南北轉移的最後一步。李約瑟在《中華科學文明史》中嘆道,這個概念「如此大膽」: 在一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的國度裡,有了這麼一條南北流向的人工河道。 大運河與長江一起,在18世紀使中國成了比歐洲面積還大的半自由貿易區。有人甚至把大運河稱為中國經濟的「龍脈」。 今天,神州大地沉睡的「龍脈」似乎再次被喚醒了,向著廣大的腹地延伸,一條接一條,打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中國,正在「下血本」瘋狂開鑿運河!從南到北,六大省份都在全力行動: 安徽,砸950億建設江淮運河,已在去年通航; 廣西,砸680億建設平陸運河,計畫在2026年完工; 湖北,計畫砸748億,打通荊漢運河,給長江來個「截彎取直」; 河南,砸1416億,謀劃47個內河水運項目,一舉融入長三角; 湖南,砸1500億打通湘桂運河,接通大灣區,獲得兩大出海口; 最猛的是江西,要砸3200億元建設浙贛粵運河,超過京杭大運河,成為全世界最長的運河; …… 要知道,剛剛通車的深中通道,總投資不過500億左右。這些運河全都達到了「世紀工程」的等級,加起來總投資近8,500億,約等於7座港珠澳大橋! 為什麼不惜血本,也要鑿開新的「龍脈」? 為什麼在高鐵通達、地鐵縱橫的時代,還要瘋狂鑿運河? 這是一場區域經濟的大洗牌,中國的經濟版圖將為此改變,甚至影響國運的爭奪。 1. 借助開鑿運河,最有可能逆天改命的,是江西。 一條“世紀運河”,有可能讓江西徹底終結“阿卡林省”的地位。為此,整整砸下了3200億! 什麼概念? GDP近14兆的廣東省,在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上的投資,加起來也不過1800億。 經濟總量僅3.2兆的江西,卻計畫要砸下3,200億,興建浙贛粵運河! 這真的是下了「血本」。江西痛下決心,一定要找回經濟話語權。 被戲稱為“阿卡林省”,是江西的錐心之痛。周圍全是優等生,自己卻掉隊了。 「環江西高鐵圈」「環江西經濟帶」「環江西985大學圈」等網梗,一個比一個心酸。 要知道,歷史上的江西,曾是全國商貿最活躍的省份之一。靠的正是京杭大運河-長江-鄱陽湖-贛江-珠江的航線。 如今,基建狂魔的「鐵公基」時代已經告一段落,水運卻在悄悄復興,江西怎麼能錯過? 作為唯一一個與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毗鄰的省份,江西絕對有這個資本。這次,更是拿出驚天大手筆: 一條浙贛粵運河,橫跨浙江、江西和廣東三省,60%的河段在江西,規劃全長1,988公里,比京杭大運河還要長194公里。 建成後,將徹底打通山嶺對江西的阻隔。在浙贛段,浙江的錢塘江與江西的鄱陽湖「牽手」;在贛粵段,江西的贛江與廣東的北江「相聚」。 發現沒有,江西將一舉實現南聯大灣區,北接長三角,一路貫通京津冀的水路佈局! 這真的是顛覆性的一幕。 要知道,江西礦產資源極其豐富,是中國最大的有色、稀有、稀土和鈾礦產基地之一,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稱。依靠運河,大宗貨物只需要花低廉的運費,就可以實現南北流通,連接長三角、珠三角的海港,通往世界各地。 要知道,水運興則產業興。絕大多數鐵路貨運列車,載重量只有3500噸左右,但比起水運,只是個弟弟。 長江流域上游的宜賓與重慶段,就能跑2000-3000噸的船,中游的武漢段常年航行1萬噸級的貨輪,下游的南京更是可以實現5萬噸級的海輪直達。 超強運力,意味著無比低廉的運輸成本。根據測算,水運成本是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航空運輸成本的1/20。 浙贛粵大運河之於江西,就如萊茵河之於德國。 假以時日,江西就有可能憑藉日益發達的水運和資源,發展上下游工業,變身「下一個德國」。 2. 如果說,運河對江西是“逆天改命”,那對河南便是“如虎添翼”。 最近,河南牽頭成立“內河航運產業合作聯盟”,目標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內河航運產業群聚”。據統計,河南正在謀劃47個內河水運項目,總投資1,416億元。 河南以「迫在眉睫」的心態,提出「一縱三橫九支+其他航道」的總體佈局,更是傳達出「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的明確信號,誓要抓住歷史機遇。 為什麼「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河南,公路、鐵路和航空非常發達,還要拚命建運河呢? 原來,河南“舉全省之力”,迫切想要通過運河,一舉融入長三角! 這對河南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 要知道,內河航運的短板,阻礙了河南融入長三角的發展大局。 2022年,河南省第五經濟大省的位置被四川省取代,去年也未能重新擠進前五,富士康又承受產業轉移的壓力。 這幾年,河南急了。 當內河航運悄悄復興,河南也下定決心要「分一杯羹」。這份底氣,是淮河給的。 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實河南擁有全國最大的淮河流域面積。 當運河暢通,河南的貨物就可以順著淮河,一路南下到達長江,通過長三角直接出海。 運河的紅利,河南吃定了! 3. 相較之下,安徽、湖北則更著眼於大融通,藉著運河,進一步打通水運「阻塞」。 安徽,其實是行動最早的。 江淮運河已在去年試通航,徹底改變了淮河中上游地區與長江中上游地區之間,水運要繞道京杭運河的狀況。足足縮短了200公里至600公里航程! 據測算,江淮運河通航後,每年可節約腹地大宗貨物運費60億多,降低沿線工業企業物流成本5%至10%,企業利潤可提高1.6個百分點。 作為「九州通衢」、水網縱橫的湖北,在運河建設上,也最富有想像力。 目前,湖北正全力爭取國家支援,推動籌劃了10年的荊漢運河建設工程。這條運河,將直接把長江來一個“截彎取直”,從松滋市松滋口到武漢市東荊河口,拉出一條約230公里長、8米深、90米寬的人工河,能夠通行萬噸級的船! 項目預計總投資784億,同樣是個“世紀工程”,但收益也極為可觀。 這樣一來,加上原航道升級,萬噸級輪船經荊漢運河、三峽水運新通道,可以直達重慶,預計縮短航程260公里、減少運輸時間約14小時、每年降低物流成本300億,極大提升長江航運效率。 屆時,長江中游的「阻塞」問題,將一去不復返。 4. 視線看向更南方,廣西、湖南兩個省份,在共同謀劃運河“世紀工程”,大手筆推進運河建設,劍指同一個目標: 出海!出海! 廣西在平路運河建設上,暴露了更大的野心——盤活自家的港口。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沿海的省份,廣西卻活得像在「內陸」。因為省內多山、地形崎嶇,經行廣西的西江,居然沒有向南流入北部灣,而是向東注入珠江口。 因此,廣西南寧、貴港等地想要出海,首選的不是省內的北部灣港,而是廣東的廣州港。 有了平陸運河,這種尷尬的情況將不復存在。 總投資680億的平陸運河,目前已在興建中,工程於2026年完工。 屆時,從西江可以經由運河進入北部灣港,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川渝地區的貨物也可以從這裡,通往世界各地。 廣西將真正發揮沿海省份的出海優勢,打破發展的魔咒。 平陸運河有兩個「第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條江海聯通的運河工程,也是自京杭大運河後一千多年來的首條人工運河。 對於平陸運河,不僅廣西人民翹首以盼,湖南也同樣歡欣鼓舞。 因為,它也是湖南的出海通道之一。 畢竟,湖南正在推動的總投資高達1500億的湘桂運河,才是打通「北上長江,南下珠江」雙入海通道的驚天手筆。 這條長達300公里的,貫穿湖南、廣西的運河,堪稱現代版的“靈渠”,讓粵港澳大灣區的水網,通過湖南直接聯通整個長江流域。 同時,湖南也可以通過平陸運河,從北部灣出海。 湘桂運河一旦建成,整個中西部都會為之受益。 從天空俯瞰神州,就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湘桂運河、浙贛粵運河的極端重要性: 徹底打通長江、珠江,讓中國最有活力的兩大經濟體,交融生長。 宛如武林高手打通“任督二脈”,絕對是石破天驚的一刻。 5. 今天,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國內大循環”,水運至關重要。 很多人可能還沒有註意到,作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中國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003年,中國的全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的比重是21.4%。到了2020年,這一比重下降到14.7%,開始遇到顯著的瓶頸。 2023年,這一比重仍停留在14.4%,三年來僅下降了0.3%。比起發達國家7%-10%的水平,仍差距巨大。 正因如此,發揮水運的巨大潛力,是極為關鍵的一招。內河航運運力大、運費低、能耗少,優勢明顯。 目前,水運在中國交通運輸的佔比仍偏低。今年1-5月,公路貨運量超162.2億噸,水路貨運量只有38.6億噸,僅為前者的23.8%。 最要命的問題,恰恰是:中國的水運體系尚未形成一張巨大的網。 儘管長江貨運量已連續18年居世界內河第一,儘管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2221條,但目前的通航河流主要集中於長江、珠江流域,且互相不聯通,很多地方淤積、擱淺、支離破碎,基礎設施相當薄弱。 這一切,可望隨著一條條「世紀運河」的陸續建成,得到徹底的改變。 它們就像了打通八脈的經絡,讓中國的內河航運,縱橫接續、連成一體,最終形成一張「橫貫東西、輻射南北」的超級水運之網,覆蓋著整個華夏大地: 血脈奔流,經濟活力也隨之源源不絕。 接下來,中國內河航運的這場大洗牌,也是每個相關省份彎道超車、發展崛起的歷史機會。 隨著運河建設的推進,「中部沿海化」將成為趨勢,內陸地區有機會利用勞動力、土地價格等優勢,背靠強大的內河航運網絡,承接沿海經濟發展的輻射。 建構一個充滿活力、融會貫通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中國應對百年大變局的最大底牌之一。 有人說,中國錯過了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但在今天重塑一個全新的大航運時代。海內、海外雙循環,造就無限的想像空間。 如此史詩級機遇,必然與「世紀運河」之網,緊密相關。(智谷趨勢)
廣州衰弱到什麼程度了?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廣州的衰弱是事實嗎? 從近十年GDP成長來看,廣州是同類型大城市中,成長率最低的 看十年人均GDP成長率,廣州還是最低 再來看工業成長率,廣州依然墊底 聽到這,某些廣州人可能要說了:我們為什麼要跟別人比? 和自己比不就行了?十年GDP成長了一倍多,這能叫衰弱? 對不起,城市只想跟自己比,還真做不到! 畢竟人才、資本、產業在國內都是自由流動的 那裡強,就會流向那裡,那裡就越強 廣州的實體產業,早就出問題了 規上工業企業年營收能過3000億的產業,只有1個汽車製造業 深圳、重慶有2個 上海、北京、蘇州有4個 如果再看過1000億的產業,廣州有5個 上海有12個、蘇州有11個、重慶有9個、深圳有6個 如果將所有千億產業的年產值加起來,廣州2021年只有1.3兆,排名全國第11 蘇州、深圳、上海都是3兆級 東莞、重慶、佛山1.8兆以上 北京、無錫、寧波1.5兆以上 這說明,雖然廣州的工業總量僅次於上海深圳蘇州重慶,排名全國第五,但聚合度已經被沖得七零八落,在全國勉強勉強屬於一個二流水平 實體產業,輝煌不在啊! 聽到這,某些廣州人可能又要說了:GDP和我有什麼關係,影響我每天喝茶嗎? 當然有關啊! 如果廣州產業發展越來越差,越來越多公司經營不下去,你憑什麼覺得不會影響你的薪水? 如果你是本地收租的,租金一定也要降低啊! 聽到這,某些廣州人可能又又要說了: 既然廣州正在衰弱,但為何城市人流量一直居高不下呢? 肉眼可見,那都是人,根本沒有一點衰弱的跡象 這倒是個好問題 人口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反映事實的指標 下面我會以最近二十年廣州常住人口的增長情況為依據 探討廣州衰弱的真相,以及它還能不能重新崛起 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我將六座大城市近二十年分成四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是五年,算出各自的人口增量,進行比較 2002年-2007年、2007年-2012年、2012年-2017年、2017年-2022年 得到的結果很有意思: 三根黃色的線,趨勢類似,都是在2007-2012年這個階段,達到人口增量的頂峰,之後十年持續下降,這三座城市是廣州、重慶、南京 而三根綠色的線,趨勢也很類似,都是在2012-2017年這個階段,人口增量才達到頂峰,這三座城市是深圳、成都、杭州 也就是說,雖然以上六座城市近二十年,人口一直在成長 但廣州、重慶、南京的人口成長的最高速,是在十五年前,近十年已經慢下來了 而深圳、成都、杭州一直到近五年才慢下來 這說明,後三座城市,一定是抓到了某些發展紅利 我先做一個大膽預測: 廣州、重慶、南京之所以近十年人口增量放緩,是因為新興產業沒有跟上,失去了產業勢能,於是受到了周圍更強城市的虹吸 廣州被深圳吸 重慶被成都吸 南京被上海、杭州、蘇州吸 特別是廣州,尤為明顯 2007年-2012年它是人口成長最猛的城市,遠超深圳 五年後卻被深圳大幅趕超,GDP也是在2016年被深圳超越的 為何呢? 因為2012-2017年這個階段,正是行動網路飛速發展的五年 對應的電子裝置製造和軟件服務業,發展迅速,超越裝置製造、化工冶金等傳統行業,一舉成為產業之王 這些年,只要搭上資訊產業這股東風的城市,立馬能原地起飛 用資料說話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顯示: 2012年,電子裝置製造雖然已經超過了許多行業,但仍被鋼鐵壓著 5年後,產值成長到10億 真正成為製造業「大哥」 2021年,電子裝置製造業已擁有14.7億年收入 將以前的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 傲視群雄 而同時,軟件服務業在2022年也躍升成為10兆產業 這兩個由資訊化、數字化催生出的新行業,帶來了25億的市場增量 徹底改變了城市之間的競爭格局 電子裝置製造業最大的受益城市是深圳,2021年產值2.4兆,一個產業就約等於整個廣州的工業體系 第二、第三受益城市是蘇州、東莞,2021年產值均在1兆以上 上海、重慶、成都、鄭州均在5,000億以上 以上都屬於吃到肉的城市 廣州、武漢、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在2,000億左右,屬於只喝到一口湯的 而軟件服務業,最大的受益城市是北京,一年收入2萬多億 接下來是深圳、上海、杭州的1兆 南京、廣州、成都也有50-7000億 回到這張近20年人口成長圖,再看看我之前的那個猜測對不對 成都有沒有靠資訊產業虹吸重慶,這個不太能確定 從產業規模來看,兩者似乎差不多,大家可以在彈幕或留言區發表你的觀點 但深圳電子裝置製造業+軟體服務業,一年產值3.5億 廣州8000億 上海、蘇州、杭州電子裝置製造業+軟體服務業,一年產值全都在1兆以上 南京9000億 廣州和南京人口成長放緩,妥妥是因為資訊產業 尤其是廣州 大家想想,廣州離深圳只有多遠? 中心市區也就100公里不到吧? 產值一個8000億,一個3.5兆 差了4倍多 如果說這都不算虹吸,那什麼算? 不管是相關人才還是流水線工人,全都流向深圳了! 直到深圳「吃撐」了,開始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溢到東莞 將東莞的電子裝置製造商也拉升到了兆級 反映到人口上 廣州近十年的人口成長,不僅比深圳低,比成都低 而近五年,人口增量更是被杭州趕超 所以從人口成長這個維度看,廣州起點很高,但近十年相對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成長勢能明顯弱了 這與廣州產業端衰弱的時間點,是匹配得上的 不過這些變化很難用肉眼直接看出來,畢竟廣州的人口體量太大 坐地鐵,該擠還是會繼續擠 宇宙最堵的死亡三號線早已名聲在外,坐一次,能擠到你懷疑人生 所以從人流依然很高判斷廣州產業沒有衰弱,還是太天真了 但所謂的產業衰弱以及人口成長放緩,只是相對於其他頭部城市而言 尤其是隔壁深圳的存在,直接導致廣州基本上吃不到資訊產業的發展紅利 現在的廣州,規模最大的產業是汽車製造業,2022年總產值6,472億 新能源車這個風口,廣州的規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2022年廣汽新能源車產量31.59萬輛 2023年上半年,已經幹到了23.6萬輛 算是開足馬力,拚命衝刺了! 其實廣州的汽車產業已經很給力了,一直和上海、長春同在第一梯隊 奈何資訊產業的統治力實在太強 包括現在火熱的新能源車,其實只能算汽車智慧化的過渡形態,是在為未來真正的自動駕駛做鋪墊 背後核心的推動力量,還是資訊產業的進步 通訊、晶片、算力、巨量資料、人工智慧… 大家想像一下,如果真的能實現L5等級的自動駕駛,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 人類活動的實體空間再次重構,對經濟發展的拉升,絲毫不亞於100多年前從馬車到汽車的變革 所有交通系統,包括馬路、紅綠燈、法律法規可能都要重新建構一遍 那些企業、那些城市最有可能抓到? 當然是掌握核心科技並擁有高度整合能力的大企業,最有可能 或者說的更直接點: 就是現在投入巨額資金的企業,最有可能 包括其他革命性產業,如家用機器人、頭戴式AR/VR裝置、柔性顯示、3D列印,未來每一個都是兆市場 但都需要從現在開始瘋狂砸錢 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廣州以及廣州的本土科技公司,能拼的過深圳、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嗎? 我統計了2022年一般預算收入前12城市 一般預算收入,廣州只有1855億,遠低於北上深杭蘇 總稅收相當於一座城市賺的錢,一般預算收入相當於自己能花的錢,差額部分是繳交的錢 在12個城市中,廣州留存比例最低,只有41.6% 近三年因為疫情這個超級變數,改變了許多 所以統計2019年更具代表性 廣州36.6%的比例,更差,妥妥墊底 相當於一年收入100元,屬於自己的只有36.6元 而北京是44.4元,上海是52.3元,深圳是55.2元 憑藉這樣的財力,廣州的科技創新能起來嗎? 能追趕北上深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在R& D經費的投入上,廣州落後於北京、上海、深圳、蘇州 看排名好像還行,沒那麼慘 但細看金額,上海、深圳是廣州的兩倍,北京是廣州的三倍 你拿什麼跟別人拼? 按照這個趨勢,廣州的新興產業很難站在時代的最前沿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將與深圳形成互補,聯合周圍城市,實現同城化,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 畢竟深圳再發展,很多短板都無法彌補 1.地理空間太小 2、大學、醫療資源不足 3、缺乏歷史積淀 這些恰恰都是廣州的優勢 這裡擁有整個華南地區最好的科教文衛資源,且居住成本、生活成本、企業成本都沒有那麼高 說到底,廣州走的,還是一座綜合性大都市的路子 產業端,可能沒有一塊特別突出的長板,但也不會存在特別拉胯的領域 它會承擔新興產業的部分產業鏈、充當某個重要節點,而不是成為終極整合方 經濟不能代表所有 這裡會離生活更近 吃喝玩樂,很豐富 上學看病,很方便 交通貿易,很發達 這麼看,廣州人確實有底氣說「GDP和我有什麼關係,影響我每天喝茶嗎?」 千禧年商都朝著最適合它的定位走去 伴隨著大灣區的騰飛與整個中國的崛起 廣州,還會是那個廣州 永遠天空海闊! 自由自我,高唱我歌! (小佛爺說)
官宣:中東「土豪」又出手!
寶鋼股份與沙烏地阿美、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共同投資設立的沙烏地阿拉伯厚板公司,出資方案有重大變動。 據寶鋼股份7月25日晚間公告,相對於原來的出資方案,調整後的方案中,寶鋼股份增加出資約42億元人民幣。該項目採取國際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將建設成全球首家綠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廠。 出資金額增加約42億元 寶鋼股份7月25日晚間公告,公司與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以下簡稱沙烏地阿美)和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以下簡稱PIF)共同投資設立沙烏地阿拉伯厚板公司(暫定名),出資方案發生變化。 原方案為:寶鋼股份出資16.41億里亞爾或其它等值貨幣(折合約4.38億美元,或約30.05億元人民幣),持有合資公司股權50%;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出資8.2億里亞爾或其它等值貨幣,持有合資公司股權25%;PIF出資8.2億里亞爾或其它等值貨幣,持有合資公司股權25%。 現方案為:寶鋼股份出資10億美元(折合約72.3億元人民幣,或37.5億沙烏地阿拉伯里亞爾)或其它等值貨幣,股權比例為50%;沙烏地阿拉伯阿美和PIF各出資5億美元(折合約36.15億元人民幣,或18.75億沙烏地阿拉伯里亞爾)或其它等值貨幣,股權比例各佔25%。 合資公司註冊資本總計為20億美元(折合約144.6億元人民幣,或75億沙烏地阿拉伯里亞爾)或其它等值貨幣,全部以現金出資。 資料顯示,沙烏地阿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公司和世界第六大石油煉製商,業務遍及沙烏地阿拉伯和全世界。 PIF是沙烏地阿拉伯主權投資基金,由沙烏地阿拉伯財政部於1971年8月17日建立,2015年3月其所有權轉移至經濟和發展事務委員會。 首個海外綠色全流程鋼鐵項目 截至2023年年末,寶鋼股份擁有分別設立在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的海外子公司。 寶鋼股份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境外市場營收為490.6億元,佔14.23%。 據公告披露,沙烏地厚板公司擬在沙烏地阿拉伯投資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綠色低碳厚板工廠,年產250萬噸直接還原鐵、166.7萬噸鋼、150萬噸厚板,主要服務中東北非地區的油氣、造船、海工和建築業。 寶鋼股份稱,該項目是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完美契合,是中國寶武和寶鋼股份為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推進國際化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寶鋼股份首個海外綠色全流程鋼鐵項目。 項目採取國際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建造全球首家綠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廠,是寶鋼股份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的標誌性項目。該項目有助於促進中沙經濟往來,並有望成為中沙經濟合作的示範性項目。 2024年以來,寶鋼股份股價整體呈現震盪微漲狀態。 7月25日,寶鋼股股價以6.91元報收,市值為1,519億元。 (中國基金報)
頂級資本KKR最新報告:謹慎樂觀看多中國!但要關注這幾件事情……
頂級資本KKR的全球宏觀經濟與資產組態負責人Henry McVey最近對中國進行了一次深入調研,結論是:中國的故事,依舊充滿複雜性和戲劇性。比如近年來的強勁的經濟增長,並沒有轉化為“給力”的股市表現(↓),可能背後隱藏著一場尚未被完全解讀的深層次經濟重構。 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如影隨形,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大選即將來臨之際,局勢有可能進一步升級,這些地緣政治的緊張因素更像是一個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 我們從KKR的調研報告中提取了一些關鍵要點,為大家做一個簡要分享。 01 中國經濟顯示出 觸底反彈跡象 kKR內部調查顯示,許多全球投資者開始考慮將他們在中國的投資比重從10-12%降至5-6%。不過,正當大多數人對中國經濟持謹慎態度時,KKR卻認為經濟基本面可能正觸底反彈: KKR與物流公司高層的交流顯示,得益於美國消費的復甦,中國的出口引擎再次發力。 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以人民幣進行交易,這無疑為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心劑。 02 亞洲內部貿易 持續增加 更值得關注的是,亞洲內部貿易的強勁勢頭。 整體來看,隨著區域內貿易的持續增加,亞洲正變得愈發以自己為中心。 1990年,亞洲僅有46%的貿易是在內部進行的,而到2021年,這一比例已經飆升至58%。 ↓ KKR預測,未來幾年這一比例還將再增長10%。 中國不僅通過其競爭力強大的出口產品贏得了市場份額,還在越南等關鍵市場建立了更本地化的存在。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讓中國在亞洲內部貿易中佔據了更加有利的位置。隨著亞洲內部貿易的不斷擴展,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將持續增長,而信貸市場也將隨之壯大——可能是一個好的投資主題。 03 中國的結構性轉型之路 向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升級 根據KKR的定義,新經濟領域包括綠色經濟、人工智慧以及工業自動化和數位化,這些雖然只佔中國經濟總量的約20%,卻貢獻了高達55%的GDP增長,引領這中國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轉型。 例如在製造業領域,中國的脫碳處理程序聚焦於三個方面: 1. 製造過程的碳足跡減少; 2. 貨物運輸最佳化,特別是通過提升裝載和物流效率,運用人工智慧來實現精細化管理; 3. 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截至2023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達14.5億千瓦,佔總裝機發電容量的50%以上,為綠色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 簡言之,高品質、低排放和先進技術成為新的發展焦點。借助超長期政府債券,中國每年投入5兆人民幣(超過7,000億美元)用於裝置替換和升級計畫,重點關注能效提升、自動化及數位化轉型。 然而,隨著新經濟領域的快速擴張,也面臨著產能過剩和競爭加劇的風險。這些領域因其戰略性重要性,可能會面臨出口管制、市場准入限制、外資合資限制及投資限制等挑戰。如果不加以合理控制,這些履行重要戰略任務的公司可能會面臨顯著的利潤壓力。 04 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如果中國想要實現GDP的可持續、結構性加速增長,必須解決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房地產依然是一個持續的問題。這裡面涉及到諸多因素,問題不僅巨大而且複雜,KKR注意到了一些關鍵資料: 1、 住房開工:開發商信心的急劇下降引發了住房開工的急劇下滑,從峰值下降了近60%。 2、 住房投資:中國的住房投資從峰值下降了25%。這種“慢燃”效應如果不迅速清理銀行系統內的資產並實施強有力的貨幣政策,將會帶來不利影響(日本持續三十年的下滑) 3. 住房價格:儘管交易量大幅下降,中國的住房價格幾乎沒有調整,未來可能會有進一步的壓力。 4. 住房庫存:截至2023年底,中國積累了約2500萬套住房庫存,包括300萬套完工和2200萬套待交付的住房,而每年家庭形成量僅為600-800萬套。巨大的不匹配意味著,如果政府不進一步介入提高品質和清理資產,消化庫存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其他地區的歷史經驗表明,要完成清理周期,價格和交易量都必須承壓,政策的速度和大膽在過程中至關重要。 其次,必須恢復信心以推動消費,減少儲蓄,從而激勵消費者和企業在消費和工業領域進行更高品質的升級。 目前,中國家庭收入中的儲蓄比例已上升到32.5%的平均水平,而疫情前是29.1%。如果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每年可能會增加約2000億美元的支出。 政府目前的應對方式是更積極的供給側改革。 這方面有一些好消息: 1,城市化率:城市化率仍為66%,相比發達市場中國仍有10-12%的增長空間,相當於1.5億或更多的消費者收入可能增加。此外,有約1.7億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工未登記戶口,給予這些居民戶口將刺激額外的1.2兆人民幣(約1700億美元)的消費。 2,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消費增長:2023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了6.1%,略高於整體經濟增長。雖然中國的顯性消費減少,但基本商品和服務以及中高收入範圍內的適度生活方式升級活動仍然穩固。國內旅行也很強勁,春節假期期間,國內遊客出行量達到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預計到2025年,高端消費者可能會更加青睞前往日本和歐洲等地旅行。 3,現代化資本市場的潛力,以吸引更多外國資本進入和退出中國市場。 目前中國股市按大多數指標來看都很便宜,但缺乏一些擴展倍數的催化劑。與此同時,國內市場改革是一個潛在的大機會,現在是緊急關注現代化中國國內資產管理行業的時機,如果中國調整其國內政策以更加友好(尤其是供給側改革),市場可能會從當前水平顯著反彈。 05 利率下調引發的 中國金融服務體系變革 隨著利率進一步走低,中國的金融服務體系將迎來一系列重要變革。如果短期利率從1.8%降至1%,我們可能在2025年繼續看到低通膨的跡象。 這種環境下,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國內金融中介機構將不得不重新調整他們的投資組合(不能再只依靠傳統的固定收益產品),而是要尋求更高收益率和總回報的工具,以抵消預期的淨息差壓力。 而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現代化中國的儲蓄體系蘊藏著巨大機遇。 06 GDP增速沒那麼重要 中國未來幾年是增長4%還是5%,在KKR看來沒有那麼重要,因為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增長最快的成熟經濟體之一。 關鍵在於,國家是否制定了一個連貫的戰略來降低資本成本,從而使中國在全球舞台上更具競爭力。 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可能是關注本地A股市場的健康狀況,並放寬對境外投資者持有現有上市公司股份的限制。 其實很多中國公司在全球視角下非常具有吸引力。KKR走訪會見了一些高品質公司的高管,這些公司1)迎合了消費者升級和服務需求;2)投資回報率穩固;3)估值水平相對於全球價值視角非常具有吸引力。 然而,這些公司要麼長時間保持私有,要麼選擇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如果這些公司能夠在A股上市,將極大地擴展公共市場的廣度,使其更具競爭力。 07 3個領域 未來有3個關鍵領域值得關注: 首先要關注通膨預期。通貨膨脹的陰影可能影響消費者信心,阻礙經濟增長。 供給側改革是潛在的解決方案之一,這包括監控各行業的過剩生產,避免產能過剩。同時,快速解決住房問題也是重中之重,只有讓老百姓住得安心,才能推動經濟健康發展。 其次要提升生產力。以往,中國依靠高槓桿水平推動經濟增長,但現在我們要轉向生產力的提升。這在人口結構變化和城市化速度減緩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自2020年以來,中國前100家上市公司的私人所有權有所下降。為了逆轉這一趨勢,我們應該將資本和關注點重新轉向私營部門,以激發生產力的增長。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響應,推動更快的供給側改革,加快審批流程、最佳化流程,並獎勵就業增長。 第三,我們要關注公共市場的感知。儘管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裡取得了顯著增長,但這種增長並未完全反映在股市表現上。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建設強大而穩健的國內資本市場變得尤為重要。 KKR認為有兩條可能的前進道路: 一是國家可能推動更多非數位化和綠色部門的公司上市。中國有許多世界級的消費公司,但很多仍被私募投資者持有,無法進入公共市場。 二是建立更複雜的退休儲蓄市場,鼓勵長期投資策略,並為個人提供更透明和高品質的儲蓄工具。 展望未來,我們仍然持謹慎樂觀態度。 ( TOP創新區研究院 )
Robotaxi成中美科技競爭新賽場:蘿蔔快跑和特斯拉競逐全球無人駕駛
如果中國當下不發展無人駕駛技術,不支援無人駕駛計程車,未來過不多久,中國市場豈不拱手讓人?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於當地時間7月24日宣佈,特斯拉將於10月10日展示特斯拉專門打造的“機器人計程車”原型,其無人駕駛計程車最早有望在今年年底前面世。 “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概念再次引起業界注意。儘管比起原定的8月8日推出來說,10月10日這個日期是晚了足足兩個月的,但也不難看出特斯拉對全球無人駕駛計程車市場的勢在必得。 特別是馬斯克還提到, “特斯拉的無人駕駛計程車系統能夠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不限於特定的地理區域”。 這也意味著,特斯拉無人駕駛計程車最早有望在今年年底“殺”入中國市場。 馬斯克 1 特斯拉到底想幹什麼? 從馬斯克宣佈“無人駕駛計程車”新動向是在其二季度財報會議上,就能看出,特斯拉是在亮“殺手鐧”。 公開報導顯示,特斯拉二季度在營收創下新高的同時,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4.78億美元,同比下滑45%。由此使得其不得不將無人駕駛業務推上快車道。 馬斯克更是宣稱,特斯拉Robotaxi是Airbnb和Uber模式的組合,在“完全無人駕駛”計程車將在北美、歐洲、中國等通過監管部門的各種測試之後,加速讓其無人計程車全球領跑。 據ARK報告,特斯拉使用者每天在FSD 模式下行駛的里程就超過 200 萬英里。這些海量資料對特斯拉來說是無價之寶,可以用來訓練和完善他們的全無人駕駛系統。資料顯示,特斯拉在全球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達600萬台,在中國約170萬台。 馬斯克甚至表示,隨著特斯拉無人駕駛計程車系統的應用,只需打開特斯拉應用程式就能召喚一輛車——全球 700 萬輛的特斯拉將成為類似於Uber的網約車車隊,而且這個數字將快速超過 1000 萬,然後超過 2000 萬。 需要注意的是,特斯拉在中國已經有170萬的保有量,如果其無人駕駛大規模落地,其實力將不容小覷,170萬特斯拉車輛將進入網約車市場,對中國無人駕駛市場、網約車市場將形成巨大衝擊。 海叔個人感覺,這真是該來的還得來!特斯拉本就是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較早入局、較早獲利者。回想當年,特斯拉攪動了燃油汽車行業,造成了翻江倒海之勢。也使得一些跟進的企業獲得利潤。如今,特斯拉進入無人駕駛領域,一個全新的賽道,則又是一場想要進行行業顛覆的嘗試。這是業界乃至整個世界值得觀瞻的問題。 如今,特斯拉其實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要知道,美國目前正大力發展無人駕駛計程車,有消息傳出,科技巨頭Alphabet重申了對無人駕駛未來的承諾,表示將向其無人駕駛子公司Waymo投資50億美元,Waymo將在美國鳳凰城、舊金山和洛杉磯部署600多輛無人駕駛計程車。 特斯拉能不聞風而動嗎?顯然不會! 2 蘿蔔快跑已經跑了起來 為確保自動駕駛始終位於前沿,美國持續進行技術和資本的全球性輸出。 今年5月,英國自動駕駛大模型初創公司Wayve.AI獲得了一輪10.5億美元的融資,新投資方是美國晶片巨頭輝達,原投資方微軟繼續跟投。6月,加拿大自動駕駛卡車公司Waabi,宣佈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了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和輝達等,這是美國人工智慧技術全球化輸出的一個樣例。 時至今日,業界的一個共識是,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的頂級應用場景,也是大模型第一個真正的殺手級應用,因此成為中美人工智慧競爭的焦點。 不過,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斯拉,中國尚未有車企能與之抗衡。在無人駕駛計程車領域,儘管中國入局者眾,但目前能做到規模化、常態化測試的也只有蘿蔔快跑一家,也是中國唯一有希望站上國際舞台,與Waymo、特斯拉一較高下的“王牌”。 當然,面對特斯拉無人計程車的步步緊逼,我們值得慶幸的是,蘿蔔快跑等無人駕駛中國隊已經率先跑起來了。儘管處於試跑階段,已然成為中國科技的名片。 當年特斯拉發展電動汽車後,中國一些企業小步快跑緊緊跟上,如今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在歐洲等海外市場成為現象級產品。 海叔認為,如今有關無人駕駛汽車也好,無人駕駛計程車也罷,起步階段中國企業所處的環境,要比當年電動汽車起步階段好很多。 比起蘿蔔快跑,起碼特斯拉在無人駕駛計程車行業是後來者,甚至是在這個全新的行業的第二階段才進入的企業。 怎麼看蘿蔔快跑的生存狀態?總感覺國人該為蘿蔔快跑感到驕傲。目前,無論如何,是特斯拉在與蘿蔔快跑競逐全球無人駕駛! 總之,這是一個新興業態,而這一新興的業態的第一梯隊,或者說行業領跑者隊伍中,出現了中國企業!這是工業革命以來少有的狀況! 蘿蔔快跑是一種創新 回顧工業革命的各個時期,有一些國家曾經有創新產品。凡是保護好創新的國度,會有巨大的收穫。而如果保護不好創新,創新也有可能外流,反而令他國得利。而在全球化的時代,創新是無法抵擋的。 如何支援中國無人駕駛企業,守護本土技術創新,捍衛技術自強,讓中國在無人駕駛領域領先全球?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值得迅速實踐的問題! 今日之努力,換得少年中國一片藍天,值! 3 無人駕駛是人工智慧的頂級應用場景,也是大模型第一個真正的殺手級應用。當前受到生成式AI的影響,無人駕駛正處在一個新的技術與應用大規模爆發的窗口期。 相比於美國,中國雖起步更晚,但技術實力正處於不落下風的地位,同時孕育出一大批具備競爭能力的無人駕駛企業,如蘿蔔快跑、文遠知行、華為、蔚小理等。 不過當前,中國無人駕駛計程車的發展正飽受“搶飯碗”的爭議。面對美國巨頭的挑戰,這也正是我們該反思的問題:當我們在討論無人駕駛計程車是不是會搶網約車司機飯碗的時候,我們也要抬頭看看,如何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保住中國無人駕駛產業的“飯碗”。 因為,即便把中國所有正在營運的Robotaxi算在一起,可能也達不到全部運力供給的那怕1%。而中美之間的無人駕駛暗戰,不僅涉及科技實力的比拚,還關係到經濟利益的爭奪,一旦錯失這個窗口期,也將影響中國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地位。 換句話說,如果中國當下不發展無人駕駛技術,不支援無人駕駛計程車,未來過不多久,中國市場豈不拱手讓人?在當下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中坐以待斃,落後於人,豈不是錯失千載難逢的機會? 海叔更認為,新技術革命帶來的,一定是新的行業重組,誕生更多新的行業機會,增加就業,也更能實現社會進步。 下一步,中國要從政策、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全力支援企業發展,發揮中國在無人駕駛應用場景的優勢,快速建立優勢,具備實力與底氣,參與未來可預見的無人駕駛全球競爭。 (新民周刊) 蘿蔔快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