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從中國中央政治局會議看2025年經濟工作新動向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 會議總結分析今年經濟工作,全面客觀研判當前經濟發展形勢,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必將進一步堅定各方發展信心,積極主動應對困難挑戰,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將順利完成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 今年以來,面對更加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會議認為,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紮實有力,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將順利完成。 “複雜嚴峻的形勢下,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來之不易,充分印證了黨中央對形勢判斷和決策部署的正確性、預見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岩表示,會議對今年經濟形勢作出的系列重要判斷,有助於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更好穩定發展預期。 當前,中國發展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堅定必勝信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穩住樓市股市”……針對明年經濟工作,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會議作出的系列工作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方向明晰、務實有力,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當前和長遠,釋放了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強烈訊號。”郭麗岩說,要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推動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不斷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 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 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針對明年宏觀政策取向,會議釋放了“更加積極有為”的鮮明訊號。 “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既是基於此前宏觀調控的成功經驗,更是基於國內外形勢作出的科學部署。”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針對明年較為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會議提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宏觀政策的前瞻性,更好引導和提振預期。 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此,許光建認為,明年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以必要的支出力度擴大總需求,以內需提振避險外部不確定性。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會議的這一表述引人關注。 “貨幣政策的表述從此前的‘穩健’改為‘適度寬鬆’,這意味著中國繼續堅持支援性的貨幣政策立場,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降低企業和居民綜合融資成本,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這是時隔10多年,中國貨幣政策重提“適度寬鬆”。從實際運行情況看,貨幣政策在執行上是靈活適度的。今年以來,市場普遍感覺中國貨幣政策已處於穩健略偏寬鬆的狀態。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消費和投資組成的內需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會議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既體現了一以貫之的要求,同時進一步彰顯了擴大內需的鮮明導向。 今年以來,隨著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擴內需促消費政策進一步落地顯效,中國居民消費需求持續釋放。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比上月加快1.6個百分點,是3月份以來單月最高增速。 “當前,要持續鞏固消費回暖勢頭,推動汽車、家電等消費回升向好,促進數字消費、體驗消費、文旅消費等擴容提質,不斷釋放內需潛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說。 投資,短期是需求,中長期是供給。提升投資效益有助於更好擴內需、惠民生。 “提高投資效益,既要保持合理的政府投資力度,也要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結構。”許光建表示,要發揮好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規定,以精細化管理促進投資效益的提升。 以科技創新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以來,中國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光電子器件、虛擬現實裝置等產品產量保持兩位數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偉表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會議的系列部署,將進一步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此次會議再次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兩者互為牽引、互促共進。”李偉表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要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要在健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通科學技術產業化的通道,大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會議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釋放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強烈訊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確定了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加快推動改革舉措落地既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也將為明年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說。 會議提出,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到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的意見,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相關部署,中央層面的改革檔案陸續出台。“按照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貫徹實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重要改革舉措分工方案,明年一些重大改革舉措將加快推出。”董煜說。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會議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近期,關於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等一系列政策舉措陸續出台。董煜表示,要強化企業服務保障,推動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以拓展新路徑、新模式、新業態為抓手,進一步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會議提出,要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郭麗岩說,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通過自貿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推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終目的。此次會議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經濟形勢越是複雜嚴峻,越要聚焦民生關切,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當前,既要採取更多務實舉措,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也要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海波說。 會議對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落實好會議部署,關鍵是要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進一步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龍海波說。 綠水青山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更是社會財富。會議強調,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許光建表示,當前,重點是要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倡導綠色健康消費理念,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越是關鍵時刻,越是要凝聚合力,步調一致向前進。會議強調,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專家表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把各項決策部署落實落細,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我們完全有條件和能力實現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開創發展新局面。 (新華社)
1732字的中國政治局會議檔案,透露了2025四大宏觀主線
“2025年,擴大內需成為了唯一的牛鼻子。把股市、樓市拉起來,至少穩定住,同時積極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是中國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吳曉波 對A股股民而言,昨天的遺憾,或許是收盤早了。 下午三點收盤時,A股三大指數全綠,而遲一小時收盤的港股指數卻在最後的40分鐘裡,從下跌0.33%逆風反轉到上漲2.76%。 股市異動的源頭,在於新華社昨日下午15時21分,發佈了最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內容通稿。 這場於每年12月舉行的會議,是年末最重要的兩場與經濟相關的會議之一,另一場是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民生證券宏觀團隊在研報裡解釋,參考往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會先給出次年經濟工作的總體方向和政策目標順序,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緊隨其後”,根據框架做出更為具體的部署。 概括而言,這兩場會議開完,來年的經濟工作方向和路線就基本明朗了。這次的“官方定調”共計1732個字,言簡意賅,但資訊量巨大,備受矚目的是以下五個: 1.加強超常規。通稿中關於“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表述,傳遞出了政策訴求更強烈的訊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治局會議通稿的公開時點變早了,這也是政策更迫切的直接體現。 民生證券則解釋道,這次會議內容更加強調預期管理,即政策要下好“先手棋”,如此能在外部衝擊時實現“搶跑”。 2.20年來政策表態大轉向。持續多年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表述,微妙地變成了“更加積極+適度寬鬆”。 距離上一次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2009—2010年。而上一次財政政策裡突出“更加”,還是在2020年7月。 財經評論員劉曉博認為,分開看兩個表述過去都有出現過,但組合在一起卻是歷史首次。 因此,未來一年,經濟繼續轟油門。這或許並不令人意外,但幾個字之差,卻定下了“經濟油門怎麼踩、多久踩一次、每次踩多長時間”的總基調。 3.提振樓市和股市並肩而放。會議指出要“穩住樓市股市”,這樣的表述是對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努力提振資本市場”的接力。華金證券、中國銀河證券等機構的相關專家表示,“穩住股市和樓市”是歷年同期會議中的首次提法。 4.將外貿的定性設定為“穩”。會議指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外部的事情大家都門兒清,我們的應對也明了——穩。 5.消費第一次取代科技創新,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去年的通稿相比,“消費”出現在了“科技創新”的前面,緊隨在宏觀政策表述後。其實無論是穩樓市、穩股市、穩外貿,最終的落腳點都是讓消費好起來。 “2025年外貿承壓的情況下,內需成為了唯一的牛鼻子。把股市、樓市拉起來,至少穩定住,同時積極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看到新聞後,吳老師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新一輪的政策發令槍打響後,市場反響熱烈。外盤代表中國市場情緒的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周一收漲8.5%,與之對應的納斯達克指數跌了0.62%。 不過,這1732個字裡,只是指明了方向,但具體的畫面,其實在各大金融機構最近接連發佈的2025年宏觀展望中,就能找到對應的身影。 這些研報中對來年經濟工作的具體預測,在2025年航海圖上做了位置標記,以便即將踏上征程的各位識途探路。 接下來的篇幅,我們綜合梳理了高盛《中國2025年展望:逆風而上》、中信建設《2025年度宏觀政經展望:處變不驚,及鋒而試》、浦銀國際《2025年宏觀經濟展望:在川普2.0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等報告,通過具體事實、資料和外部視角,來解讀這次會議公報中略顯抽象的文字內容。 看總基調:預計GDP增長目標維持在5%左右 如果用點線圖來看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資料,會呈現“U”字型走勢。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別是5.3%、4.7%和4.6%,各大機構普遍預計四季度GDP增長將達到5.2%。 由此他們認為,今年實現全年經濟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大機率沒有問題。 而展望2025年,市場普遍預測GDP增長目標仍將維持在5%左右,通膨水平呈現溫和回升態勢。 從財政政策看,在“更加積極”的定調下,2025年中央財政的赤字紅線將有望從3%進一步擴張至3.5%—4%。 摩根大通則預測,政策的實施將具體涵蓋穩定地方隱性債務、銀行資本重組等穩健措施,以及推動製造業升級、高科技與新基建發展的供給側激勵,和以舊換新補貼、社會保障改善及對特定群體(兒童、老人、新生兒)的財政支援等需求側刺激。 從貨幣政策看,將會進行較大規模的降准降息。據摩根大通預測,央行將在2025年下調政策利率30個基點,存款準備金率亦將下調50個基點2—3次。 此外,中信建設證券表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成為央行調節經濟、支援特定領域發展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經濟等領域的金融支援。 看消費:預計家庭實際消費同比增長約5% 此次政治局會議,最關鍵的變化在於“提振消費”代替“科技創新”,成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 那麼刺激消費,要如何“全方位擴大”?首先,要從今年的以舊換新熱潮說起。 商務部資料顯示,截至12月6日,2963.8萬名消費者購買8大類家電產品4585萬台,帶動銷售2019.7億元。根據中信證券測算,今年家電和汽車的以舊換新,對全年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的拉動率達到0.8—1.8個百分點。 對此,各大金融機構也默契地認為,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會持續整個2025年,或在明年兩會前後接續擴容至5000億元左右,補貼品類有望拓展至消費電子、家居文娛等耐用品。 在此背景下,高盛預測2025年,家庭實際消費的同比增長將保持在5%左右。 其次,服務消費也很有可能是2025年消費的重要增長點。 2024年1—10月,全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6.5%,增速高於同期商品零售額3.3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9694元,同比增長7.6%,快於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2個百分點。 以文旅消費為例,PCG Lab資料顯示,如今消費者旅行支出結構出現變化,體驗型消費佔比躍升至12%以上;旅遊熱門地區酒店單日房價有所增長,奢侈品和免稅行業正在為高端消費群體調整商業戰略。 而前不久宣佈的“公休假日增加兩天”(這個安排也是自2013年後的首次變化),也將進一步促進居民節假日消費。消息公佈後,多家線上旅遊平台的資料顯示,關於2025年春節期間的旅遊產品搜尋熱度迅速增長。 再者,在更多領域對民生保障的精準施策同樣重要。比如對生育、養老的財政支援可能在明年試點性落地,如一次性或每月補貼新生兒家庭,合意的財政規模或達1000億元。 “漫長而曲折”,是高盛對中國家庭消費復甦之路的形容。從這一角度而言,不難理解擴內需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看出口:預計有效關稅將增加20個百分點 擴內需成為明年經濟增長必須要抓住的牛鼻子背後,是一頭巨大的“灰犀牛”——川普帶來的關稅威脅。 值得肯定的是,今年的出口表現非常強勁,高盛甚至點評道,“強勁的出口是今年中國經濟的唯一亮點”。 2024年1—10月,中國出口20.8兆元,同比增速從2023年的-4.7%回升到6.7%。根據高盛計算,今年出口大概能貢獻70%的4.9%實際GDP增長。 但到了2025年,美國對中國商品的有效關稅率或將增加20個百分點。這些關稅可能會使實際GDP下降0.7%,負面影響在2025年中期達到峰值。 如果從更糟糕的視角來看,美國對中國商品的有效關稅可能增加40個百分點,甚至是川普預告中的60個百分點,出口就猶如黑雲壓城。 不過客觀來說,面對川普2.0時代的挑戰,我們的出口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力”。 浦銀國際指出,“部分中國出口商品仍然具備較高的不可替代性,可能免於被加征關稅”。而這種不可替代性,首先表現在部分商品技術和成本的領先上。 今年,以新能源汽車、晶片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商品的領先增長,是全年出口表現亮眼的重要“功臣”。以新能源汽車為例,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影響力,在全球行業中可以說形成“降維打擊”的優勢。 中信建設也提到,2025年中國對非美國家出口的價格優勢會進一步顯現,在非美經濟體的市場份額或進一步提升。 此外,中國的貿易“朋友圈”呈現更多元化。按目的地看,今年對東盟、墨西哥等經濟體的出口同比增速領先。前三季度,“一帶一路”貿易總額已佔到對外貿易總額的34%左右。 看房地產:預計持續“止跌回穩”主線 在去年12月的政治局會議上,對房地產幾乎沒有提及。但在昨天的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要穩住樓市、股市”。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房地產開發是拉動投資的一股重要力量,但近年來陷入下行周期。2020—202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從7%下降到了-9.6%。2024年1-10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3%。 不過隨著“鬆綁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接力,從“5·17”新政到9月26日首次提出的“止跌回穩”一詞,再到隨後的各類樓市刺激新政,房地產的下行趨勢終於在10月形成扭轉。 住建部披露了“三個首次”的重要轉變:全國新建商品房網簽成交量連續15個月下降後首次實現增長;全國二手房網簽成交量連續8個月下降後首次實現增長;房地產市場“銀十”超“金九”為近17年來首次。 展望2025年,中信建設預測,明年仍然是房地產利多政策密集出台和落實的窗口期,比如加快城中村改造、加大購房補貼力度、高能級城市限購放鬆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浦銀國際認為,2025年房地產投資同比跌幅或將顯著縮小到-5%(2024年這一資料預測是-10.5%),樓市復甦所帶來的財富擴張效應也將利多消費。 至於同樣具備財富提振作用的股市,截至目前,各大機構還是比較謹慎,待進一步的策略報告出爐,不過中信提到“股市暴漲後趨穩,債市慢牛格局漸顯”。 看科技創新:預計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約10% 儘管在今年的會議公報中,“科技創新”排在了“消費”的後面,但其“咖位”依舊不容小覷。 統計自2019年以來中國政策發言的高頻用詞,我們可以發現,“科技”從 2019年第78個最常提及的詞上升到2024年的第3位。2023年9月,首次出現“新質生產力”一詞,在近一年裡則成為了政策發言中的高頻用詞。 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新三樣”(即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及半導體行業在過去幾年裡的快速擴張的現象並不令人驚訝。 我們還可以從兩組資料,更具象地感知“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 一是,2024年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9.4%,繼續高於全部製造業投資9.2%的增速。高技術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長6.3%,高於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9.8個百分點。 ◎ 二是,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最新發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2024年中國排名上升至第11位,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叢集,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 展望2025年,川普關稅2.0大機率會提高貿易壁壘,這將加速“卡脖子”領域的國產替代處理程序。因此,高技術製造業和數字經濟仍然會是政策重點發力的方向,有機構預計2025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 同時,依據過去幾年經濟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和發力。2025年在科技創新上,政府可能會從財政支出、減稅降費等政策性上,支援科技創新實現從國家層面到民間層面的一致性發展。 從細分賽道來看,在人工智慧、半導體、新能源、創新藥等前沿技術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結語: 昨天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到,一切經濟工作方向都是走向“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終點。 2025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新兩步走”實現2035年遠景規劃的首個五年收官之年。 只是凡心所向,並非暢通無阻。高盛將2025年中國宏觀展望的報告,命題為“Leaning Against the Wind”。也就是說,2025年依舊是場“逆風而行的勇敢者遊戲”。 穿越風暴,攀登向預期的山巔,這種堅定將是一場盛大的浪漫。 走過風潮湧動的2024,展望2025,我們依然心懷澎湃。 (吳曉波頻道)
大摩: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發出十年來最強烈的刺激訊號
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的政治局會議發出了十年來最激進的刺激訊號。我們認為,官方赤字率超過共識的4%以及更多的消費者補貼是可能的,但對擴大財政擴張的規模影響仍不確定。 政治局會議採取了罕見的刺激態度,甚至比9月份的會議更為積極: 貨幣政策立場提升至“適度寬鬆”——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加強“非傳統”的逆周期調整——歷史上的首次。它還呼籲進一步支援住房和股市穩定措施。通稿表明,擴大國內需求(大力促進消費)將成為2025年的首要任務,而創新和供應鏈升級可能位居第二,呼應了從供應為中心的思維逐步但持續的轉變。儘管表態非常積極,但實施情況仍然不確定。 鑑於政治局會議的樂觀態度,相對於我們的預期: 未改變的:我們繼續預期2025年將有適度的人民幣2兆元的財政擴張——仍然是以投資為重點,但與之前相比更加平衡,擴大了消費品貿易置換計畫。對於貨幣政策,我們預計從現在到2025年底,政策利率將再下降超過共識的40個基點,並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和央行在二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來注入更多流動性。可能改變的:4%的官方赤字率變得更加可能,比我們預期的(3.5-4.0%)更好,市場應該積極解讀。更多的准財政擴張(如中央國有企業特別債券)也可能出現。 (行業報告研究院)
財經雜誌—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據新華社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12月4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高盛集團總裁兼首席營運官溫澤恩時表示,中國正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穩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歡迎包括高盛集團在內的更多美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繼續深化對華互利合作,為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對於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而言,經貿合作關係必然是全方位的,但不同時段的合作重點則因時而變。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中國在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的不斷崛起,兩國在這些領域的競爭不斷升溫,一些摩擦也次第出現。這在全球經濟史中都是常見的戲碼和橋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避免摩擦升級依然是中方以及美方大多數有識之士的共同願望,雙方也一直在進行不懈的努力來保持合作。 與此同時,中美雙方在包括金融等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則有著廣闊的空間。作為一個需積極應對老齡化並面臨經濟轉型升級挑戰的成熟經濟體,中國在養老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方面有著豐富的需求,也因此中方一直歡迎在財富管理、資產管理、資產盤活處置,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綠色金融、可持續經營等方面有專業專長的美資金融機構來華開展業務,實現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和互利雙贏。而從長遠來看,在金融領域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於中國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領域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處理程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金融領域,中國在其他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也在進一步擴大。11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商務部、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四部門公佈《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明確試點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根據方案,申請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境外投資主體,要能夠提供國際先進的醫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能夠提供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醫學技術和裝置。此外,可補充或改善當地在醫療服務能力、醫療技術和醫療設施方面不足,拓展多元化服務供給格局。 業內普遍認為,允許試點設立外商獨資醫院,是中國醫療領域對外開放的有益實踐和探索,有利於與內資醫院形成互補協同局面,有利於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通過引進國際高水平醫療資源,可以豐富國內醫療服務供給,最佳化營商環境。未來,更多國外高水平醫院“走進來”,不僅可以讓有出國就醫需要的患者節省時間和經濟成本,也有望為中國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提供借鑑。 如今人們回想起改革開放,更多想到的是商品的進口和外資廠家的落地,其實改革開放之初外資服務業機構的引進,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包括小天鵝賓館和肯德基餐飲等,都轟動一時,不僅刷新了人們的消費理念,也對相關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垂範引領作用。 此外,中國單方面對外免簽也在不斷推進,名單不斷擴大,朋友圈不斷擴容,入境游旅客數目節節攀升。同時與相關國家的雙邊經貿關係恢復正常化和快速升溫將指日可待。 有意見認為中國方面近期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的舉措,有著避險可能的“川普衝擊”的考量。這種分析有一點道理,但輕忽了一個事實,即對外開放始終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從來沒有動搖過,只會與時俱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擴大自主開放”“推動電信、網際網路、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就是充分而有力的證明。 當前需要大力糾正的一種思想傾向是,認為我們現在資本不那麼稀缺了,一些技術也開始“遙遙領先”了,因此引進外資和對外開放不那麼重要了。當前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整體上還屬於第二梯隊,高端服務業也有著很大的追趕空間,因此對相關外資和外來技術將有著持續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人們需要從更高的維度來看待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衝破高牆小院、避險全球化逆流的利器。加大交流與合作,高舉全球化大旗,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式現代化的蓬勃生機,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將始終如一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對外開放。 (財經雜誌)
政治局會議釋放七大訊號
如有必要,中國明年政策會很鬆。 2024年12月9日(周一),中國年終政治局會議正式召開(2015-2023年的年底政治局會議召開時間分別為12月14日、9日、8日、13日、6日、11日、6日與8日),並於當天下午發佈新聞稿,篇幅為1743字(2023年為2001字),接下來就是馬上就要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了。 一、訊號1:2025年為“十四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以及外部衝擊不確定性較大的一年 本次年終政治局會議沒有提出具體的量化目標,但在表述上出現了一些新提法,且新提法的姿態是相當積極的,這其中的原因有三個, (一)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最後一年,為此新聞通稿提出要“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按照“2025年底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十四五規劃與遠景目標來看,2021-2035年期間年均經濟增速至少需要達4.80%左右、2021-2025年期間年均經濟增速需要達到5%左右。因此,2025年的經濟增速目標仍會有明確要求,預計仍會按照5%左右的目標進行設定,最低也會取4.5-5%的區間目標進行設定。 所以從歷史上看,五年規劃的最後一年和第一年通常均是政策比較鬆的時間(如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其它階段的政策鬆緊則主要看當時的內外部環境。 (二)為應對可能的外部衝擊準備,即川普上台後的地緣博弈會進一步加劇,外資外貿等領域面臨的衝擊可能會出現超預期的情形,這無疑將給中國的外需帶來相應衝擊,故此次表述的諸多新提法和力度上的超預期實際上是在為2025年面臨的不確定性做準備。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是把“外部衝擊”和“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放在一起考慮的,足見當前決策層對外部衝擊是有清醒認知的。 (三)2025年還是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後的第一個完整年,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將有很大一部分在2025年落地實施。 二、訊號2:逆周期調節首提“超常規”,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本次會議的逆周期調節前面附上“超常規”這一定調,和之前“加強逆周期調節”這一傳統表述相比,極為振奮人心。同時,在宏觀政策上,也提出“更加積極有為”,這一表述和“超常規”相呼應。“超常規”對應著“超預期”,即一旦經濟基本面弱勢格局較為明顯以及外部衝擊較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將會告別小步快跑、扭扭捏捏的傳統政策邏輯,寬鬆政策的力度會著重於從根本上扭轉市場預期的角度出發。 三、訊號3:財政政策更加積極 (一)本次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一表述比2023年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積極……適度加力”的姿態更高,也更積極,意味著在已出台“增量財政政策”的基礎上,2025年的財政政策力度仍然值得期待,赤字規模、赤字率均會突破前高。 (二)實際上,目前決策層的思路已經發生變化,2019年以來的財政政策均更加強調精準,故積極的財政政策前面常會附上諸如“加力提效”“積極有為”“增質提效”“提升效能”等定語,此次表述上的變化意味著財政政策的積極將會朝著市場期待的方向走,即赤字規模與赤字率會提升、聚焦化解債務與風險以及擴消費的財政支援力度也會加大。 四、訊號4:貨幣政策時隔14年再提“適度寬鬆” (一)相較於財政政策而言,貨幣政策的表述最為直接,即“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自2009-2010年之後時隔十四年再次使用“適度寬鬆”這一表述,和2011年以來一直使用的“穩健”表述相比,姿態更為積極。 (二)就中國貨幣政策的定調而言,一般有五個範疇,從松到緊依次為“寬鬆”“適度寬鬆”“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因此“適度寬鬆”的表述意味著2025年的貨幣政策基調首先肯定是比2011-2024年期間松的,即不僅結構上要松,且總量上也會更鬆。 (三)當然,不能簡單拿2025年與2019-2010年相比,畢竟兩個階段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有所不同,但是這次新聞通稿起碼說明,相較於財政政策而言,貨幣政策仍然是更為值得期待的,是最不會扭扭捏捏的。 五、訊號5:首提“穩住樓市股市” 本次新聞通稿提出“穩住樓市股市”,這一表述雖然沒那麼積極,但卻是首次在政治局會議中同時提及股市和樓市,且和9月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止跌回穩”相比,具有一定延續性。這意味著,政策層面不希望樓市和股市慣性下滑,股市進入到特定點位以下(如3000點)就會進行托底,樓市如果成交量持續下滑萎縮政策層面也會持續放鬆並給予支援。 六、訊號6:穩外貿穩外資繼續成為重點 和2023年的“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相比,本次會議提出“穩外貿、穩外資”,表述上看沒有明顯變化,但考慮到川普上台後將要再次發起的貿易戰,意味著貿易保護主義之風將會再次對中國的外貿外資產生衝擊。因此,穩外貿、穩外資不僅是2024-2025年的重點任務,大機率也會是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 七、訊號7: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 本次新聞通稿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 (一)“大力提振消費”的落腳點應是降低消費成本、放鬆與消費有關的各類政策限制,同時輔之以特別國債等支援性工具。當然,這裡的消費還包括住房消費,故可以預期的是住房消費政策的寬鬆力度也會比較大,包括但不限於房貸利率、公積金貸款利率、稅費成本等。 (二)“提高投資效益”的提法對應原先“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這一提法,這一變化可能有三層意思,一是投資重價不重量,即規模不是第一位的、不會大規模上量;二是市場引導類的投資需要發揮作用,即政府產業基金的作用可能會有所提升;三是投資的方向將會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方面聚焦。 八、結語 (一)本次新聞通稿還有一些表述值得關注,如“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強預期管理,提高政策整體效能”等,這裡不再贅述。 (二)雖然年終政治局會議新聞通稿出現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新提法,但是市場也不應過度興奮,畢竟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對外部衝擊的一種前瞻表態。也即,只有當外部衝擊較大時,“超常規”的政策力度才有可能真正超預期。 (三)當然,大的方向來看,2025年政策力度會比較大的市場共識早前已經形成,且筆者也認為即便沒有外部衝擊,當前內部壓力也在呼喚真正超預期、大力度的政策出台。 (四)就新聞通稿的表態來看,貨幣政策的“超常規”是最為確定的,財政政策的“超常規”目前還不完全確定(雖然很有必要),這意味著股債雙牛的政策支撐是存在的。 (行業報告研究院)
中國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6大關鍵訊號
據新華社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一般而言,每年4、7、10、12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10月不一定召開),都會研究經濟工作。在12月政治局會議結束幾天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會召開,政治局會議的一些定調也會延續到經濟工作會議中,因此12月政治局會議被視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前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召開前夕,新華社連發六篇《當前中國經濟問答》系列文章,覆蓋經濟增速、內需提振、企業經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房地產六大熱點問題,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這是重磅會議召開前的吹風。結合來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後發現,此次政治局會議主要釋放以下六大重磅訊號: 1. 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將“順利完成”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時指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紮實有力,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將順利完成。 《經濟增速怎麼看——當前中國經濟問答之一》一文表示,前三個季度,中國中國生產總值分別增長5.3%、4.7%、4.6%,雖有所起伏,但波動幅度不大,保持在預期目標附近。這樣的增速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有世界經濟增長動能趨緩帶來的衝擊,有房地產、地方債等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的影響,也有內需不振、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洪澇災害頻發等方面的作用。 “但是,我們頂住了壓力,守住了底線,經濟穩定運行的總基調沒有變。”文章分析,縱向看,今年前三季度GDP總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7兆元,三季度GDP總量比去年同期多了近1.3兆元,環比增速連續九個季度正增長。無論是增量還是增勢,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已經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還稱,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是5%左右,我們一直朝這個目標全力以赴。經過努力,在5%的左一點或是右一點,都可以接受。原因在於,當前的中國經濟,更加注重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而不是簡單以GDP論英雄。 2.財政政策基調由“積極”調整為“更加積極” 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整合、協同配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中國需求。 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已達十五年之久,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法較為少見。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告訴記者,本次政治局會議上首次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前增加了“更加”的表述,表明財政擴張及政策加碼的決心和力度,後續財政發力可期。近年來實際赤字率最高的年份是2023年和2020年,分別為3.8%、3.6%,而2024年財政赤字率有望達到4.0%,新增專項債、特別國債規模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12兆元地方化債“組合拳”怎麼看——當前中國經濟問答之四》也指出,中國政府槓桿率明顯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中央財政還有比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背後的原因在於,從負債率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23年末G20中的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4%。同期,中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85兆元,其中,國債30兆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兆元,隱性債務14.3兆元,政府負債率為67.5%。從赤字率看,中國長期以來對於赤字率的安排較為謹慎,大多數年份低於3%,明顯低於其他全球主要經濟體。此外,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形成了大量有效資產。地方政府債務支援建設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產正在產生持續性收益,既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是償債資金的重要來源。 事實上,一系列更加積極的政策已經在緊鑼密鼓謀劃推進中。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此前明確表示,2025年將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包括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大力度支援“兩新”品種和規模,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等。 3.貨幣政策基調由“穩健”調整為“適度寬鬆” 根據通稿,中國將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是2011年以來高層首次提出這一表述,也是進入21世紀後的第三次。回顧歷史來看,2007年年底,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08年貨幣政策基調定為“從緊”。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破產為標誌,美國次貸危機加速升級,中國經濟也受到金融危機的波及,中央遂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延續至2010年。2011年起,為防通膨、防資產價格泡沫、防“熱錢”異動和防金融風險,中國重回“穩健”貨幣政策基調。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劉濤表示,當前宏觀經濟和金融指標較為疲弱,此前連續實施14年的“穩健”貨幣政策基調與市場心理預期之間存在明顯落差,在政策力度上尚有不足。本次貨幣政策基調由“穩健”調整為“適度寬鬆”後,將可以更大程度上配合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雙松”組合,進一步增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政策效果。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告訴記者,高層時隔14年再提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首次提出了“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可以看出穩增長的決心,政策從被動應對轉換為主動出擊。在他看來,兩項表述或意味著央行明年將採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准,全年可能累計調降政策利率40-60BP,引導5年期LPR下行60-100BP,全年可能累計降准150-250BP。 4.“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調升為“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 對比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來看,此次會議關於“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表述較“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更進一步,也因此備受關注。 劉濤告訴記者,2025年的“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可能體現在政策思路更加積極、工具更加豐富、操作力度更大、更有針對性、更具綜合性等多個方面。 一是採用“超常規”的政策工具,2025年政策操作思路會更加積極,將不侷限於傳統的政策工具,會借鑑國外經驗進一步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央行大規模購買國債、成立特定目的公司或基金直接購買房地產相關資產、成立平準基金支援股市發展等等政策工具可能會被使用。 二是政策工具操作規模將持續加碼,如實現赤字率4%的突破,大規模增加財政赤字;發行更大規模的特別國債,過去是1兆元,今後可能會增大至3兆以上;實施更大力度的降准,釋放更多流動性;實施更大幅度的降息,推動社會融資成本持續下行。 三是政策工具操作更具針對性,如專項解決隱性債務問題的工具、解決房地產市場風險問題的工具、提振股市的工具、解決中小銀行風險的工具、境外加征關稅的應對工具。 四是宏觀調控將更具綜合性。2024年一攬子增量政策出台時,中央進一步強調了要加強政策間、部門間的協調配合;2025年要打好政策“組合拳”,需要中央各部委、各主責單位加強配合,各項政策措施出台與實施過程中要注重系統整合、協同配合,全方位地推進各項配合工作,進一步提升宏觀政策實施效果。 5.“擴大中國需求”拓展為“全方位擴大中國需求” 會議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中國需求。《內需提振怎麼看——當前中國經濟問答之二》指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是促進中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決策。 文章表示,環顧全球,美國、德國、英國等在人均GDP(中國生產總值)突破2萬美元時內需結構均表現出“內需主導、消費引領”的特徵。審視自身,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徵更加明顯,經濟增長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看需求,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仍在不斷擴大,商品零售額位居世界前列,今後還有穩步增長空間;看供給,中國基於中國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創新,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最大化發揮。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還告訴記者,從短期看,2025年面臨外部發展環境不確定性提高,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將減弱,經濟增長對內需的依賴性增強;從中長期看,中國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投資需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有增有減,更多投向科技創新、基本民生等領域,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方嚮應從過去的更多偏向投資,轉向消費與投資並重,並更加重視消費。 “因此,會議提出全方位擴大中國需求,一方面要大力提振消費,預計財政支出結構將從偏重投資向更加注重增強消費能力與意願轉變;另一方面要提高投資效益,當前中國投資規模不可謂不大,但投資效率持續下降,提高投資效率、盤活存量資產,實質上也是擴大需求。”伍超明說。 6.進一步提出“穩住樓市股市”,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9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和“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本次會議再次提出要“穩住樓市股市”,高層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記者,穩住樓市股市,意味著高層更加重視微觀主體在經濟中的獲得感。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作為居民財富蓄水池,是穩定預期、激發經濟活力的重中之重,也是年初以來居民預期和內需持續偏弱的核心因素。面對明年外部不確定性加大,需要更加防範由房地產或股市下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和內需衝擊。 樓市方面,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今年10月以來,監管部門已經落地多項支撐房地產市場的“組合拳”,在提振市場預期、改善市場活躍度方面效果明顯好於以往,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階段性回穩。在她看來,樓市從階段性回穩到市場真正實現“止跌回穩”,關鍵在於要將已出台政策落實到位,包括加快推進貨幣化安置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加快落實3000億元保障房再貸款收購存量房等。另外,盤活閒置土地有助於最佳化供需關係,為市場注入活力,同時有助於改善地方政府及房企資金狀況,而專項債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加快落實或是促進2025年投資和開工恢復的關鍵。 股市方面,伍超明認為,資本市場連著雙循環戰略和高品質發展兩端,穩住股市既有利於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通過財富效應增強擴大內需潛能,又能為科創企業提供更適配的融資支援,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暢通中國大循環具有重要積極作用。預計央行最近創設的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繼續為股市提供流動性支援。此外,穩定股市也是穩定預期、激發活力的重要抓手。 (21世紀經濟報導)
黃奇帆最新演講:經濟增長的最大增長極
生產性服務業是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溫床和基礎,其自身也“自帶光環”就是新質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最大增長極。 在12月7日舉行的2024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上,第十八屆中央委員、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主旨演講中分享了上述觀點。 他強調,抓新質生產力必須抓好生產性服務業。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很重要,但新質生產力要圍繞自有的主賽道來推進。主賽道即新能源、新材料、新的生物醫藥,新的人工智慧和新的高端裝備這五大新興產業。推動中國製造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抓好以創新為主線的十大生產性服務業。 2050年生產性服務業GDP佔比將超40% 黃奇帆表示,過去100年裡,任何一個國家的技術進步以及發展成為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GDP增長的最大類股就是生產性服務業。比如,1950年美國的服務業佔GDP的40%,其中的30%是生活性服務業,10%為生產性服務業。去年美國GDP對比1950年增長了100多倍,其中農業佔比從10%降至2%,工業佔比從50%降至18%,服務業佔比提升至80%,其中生活性服務業仍是30%,生產性服務業在GDP的比重則從10%提升到了50%左右。其他發達國家、G20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大體在40%-50%。 對比而言,中國1980年的GDP總值為2000億美元,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佔比不到10%,現在達到了27%左右。作為接下來最大的增長極,生產性服務業將有望在2050年提升至40%-45%。 中國要多幾個華為這樣的鏈頭 黃奇帆提出,具體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方式有幾種情況,一是成千上萬家中小企業的參與,覆蓋物流、金融、數位化、採購、跨境貿易等多個環節。二是像格力、海爾這樣的龍頭製造企業,全面掌控著產品的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三是像蘋果、高通、輝達這類有著“生產性服務業靈魂”的行業鏈頭,從零部件到總裝的生產線均外包給製造企業,把製造業產業鏈和生產性服務產業鏈變成兩條線,自己抓住後者變成鏈頭。他認為,全球的獨角獸企業往往是全產業鏈生產性服務業的掌控者。 “中國專門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鏈頭企業就是華為。”黃奇帆說,華為的20多萬員工裡沒有人自己去擰螺絲刀,不管晶片還是筆記本、手機和汽車等製造,華為尋找的都是代工合作。自身是輕資產運行,最大的成本即人才投入。“如果有5個、10個這樣的生產性服務業鏈頭企業,中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品質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就會走向新的高度。” 黃奇帆說,中國此前的經濟發展主要靠三個傳統要素的投入,即勞動力、資金和礦物資源,“比較粗放,現在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無法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地步”。因此,必須調整結構,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關鍵就是創新,從技術創新到組織創新、管理制度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創新。 生產性服務業是貿易強國的基礎 “生產性服務業發達了,一個國家的服務貿易也會發達。”黃奇帆提出,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必須抓好服務貿易,成為製造貿易大國只能是大國,只有成為服務貿易大國才能成為強國。而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目前,生產性服務業仍是中國貿易發展的短板。根據黃奇帆在現場分享的資料,中國目前服務貿易佔比僅12%多,全世界的服務貿易佔比約25%,歐共體等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佔40%,美國則約佔30%。 他認為,中國的生活性服務業主要包括國際旅遊接待,這是服務貿易輸出,屬於勞動密集型,附加值較低。而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則主要是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因此發展自身的生產性服務業也將最終改變中國的貿易結構。 (New Economist)
中國財政部大動作
財政部網站5日消息,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政府採購市場體系,建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財政部研究起草了《關於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財政部表示,相關政策明確了本國產品的具體標準,有利於規範政府採購行為,進一步保障內外資企業平等參與政府採購活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通知》提到,政府採購活動中既有本國產品又有非本國產品參與競爭的,對本國產品的報價給予20%的價格扣除,用扣除後的價格參與評審。 採購項目或者採購包中包含多種產品,供應商提供的符合本國產品標準的產品成本之和佔該供應商提供產品的成本總和80%以上的,對該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整體給予20%的價格扣除,用扣除後的價格參與評審。 針對《通知》的出台,財政部表示,標準體系將分步建立,在《通知》出台後,於3到5年內製訂有關產品的中國境內生產元件成本比例要求,以及對特定產品的關鍵部件和關鍵工序要求。此外,政策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同時,標準符合國際通行規則。 《通知》提出,平等對待各類經營主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平等享受本國產品的政府採購支援政策。採購人、採購代理機構在政府採購資訊發佈、供應商資格條件確定和資格審查、評審標準等方面,要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切實保障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不得以所有制形式、組織形式、股權結構、投資者國別、產品品牌以及其他不合理條件對供應商實行差別待遇或者歧視待遇。 (中國經濟周刊)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