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文章來了!
在高基數基礎上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大的推動力”在那裡?人民日報4月9日推出任平文章《向前發展,需要更大的推動力》指出,從中觀視角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融合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從更宏闊視野進行多維度考量,我們能看到更奇偉的風景。向前發展,需要更大的推動力今年全國兩會上,5%左右的增長目標引發關注。不少國外媒體和分析機構認為,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表明中國保持增長的決心“非常明確”。是決心,更是信心。今年前兩月,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向新向好。“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大論斷,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底層邏輯,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30兆元,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經濟體一年總量;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在高基數基礎上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大的推動力”在那裡?從中觀視角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融合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從更宏闊視野進行多維度考量,我們能看到更奇偉的風景。決勝“十四五”、闊步新徵程,以“更大的推動力”賦能當下、蓄勢未來,我們滿懷信心和力量。(一)在充滿困難和挑戰的條件下,中國發展不斷躍上新台階、實力持續增強,黨的創新理論釋放了強大引領力。前不久,《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捲出版發行。這部重要著作,系統反映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科學體系和原創性貢獻。世界經濟大潮風雲變幻,中國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觀大勢、謀大事,應變局、開新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國巨輪劈波斬浪、行穩致遠的科學指引。關鍵時期,收官之年。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擊鼓催征、時不我待。如何有力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動力活力?如何妥善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如何有效應對重大風險挑戰?必須深入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堅持“五個必須統籌”,把握好收官之年的辯證法,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打贏收官戰、奠基新開局。統籌“穩與進”,讓運行更加平穩。穩是大局,是基礎。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增動能、穩預期、強信心的組合拳。其後政策效應持續顯現,經濟運行明顯回升,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繼續穩預期、穩增長、穩市場、穩就業,正是要夯實“壓艙石”、穩住基本盤。進是方向,是動力。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實現發展目標絕非輕而易舉,但“跳一跳、夠得著”。從造船業三大指標連續15年全球領跑,到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全球第一,中國創造正以銳意進取之勢啟動高品質發展新引擎。在穩的基礎上,推動需求升級、結構升級、動能升級,才能拓寬新空間。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更好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就能在爬坡過坎中不斷取得新突破。把握“新與舊”,讓動能更加澎湃。遼寧本鋼,新中國最早恢復生產的鋼鐵企業之一。百年鋼企如何煥發新活力?向新而行、向綠轉型,新建“智慧大腦”集控中心,助推勞動生產率提高65%、產量提升25%;6類低碳汽車鋼產品獲得低碳排放產品碳足跡核算證書……“老企業同樣可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切不可把傳統產業一概視為‘低端產業’、‘落後產業’一退了之,否則就可能導致新舊動能斷檔失速、加劇結構調整陣痛。”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考察本鋼後,一番話啟人深思。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並進,既守住根基、守牢根本,又推動產業結構向新邁進,才能讓新質生產力“潮湧大江闊”。兼顧“當前和長遠”,讓步伐更加穩健。連續7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逐步成形起勢。既著眼當下,抓住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加緊推進核心政策落地,精心做好封關準備工作,確保封關運作平穩有序;又立足長遠,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大力推進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著力建構具有海南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打造引領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十年磨一劍。一個地區發展如此,一項戰略實施如此,一個國家往前走更是如此。從“一五”到“十四五”,圍繞實現現代化這個目標,建設發展步步為營、環環相扣。“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彰顯大黨大國的時間觀;“對當務之急,要立說立行、緊抓快辦”,體現幹事創業的行動力。決勝“十四五”,瞄準“十五五”;眺望“2035”,奔向“2049”。既增強戰略思維能力,科學預見未來、引領未來,又堅持實幹為要,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我們定能始終掌握先機、贏得主動。(二)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把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向前發展就擁有強大的內驅力。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蘊含著巨大投資和消費潛力。”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有多強?華為發佈全球首款三摺疊屏手機,近2萬元的價格,依然一機難求;國博文創“鳳冠冰箱貼”,上市僅8個月,銷量突破100萬件,帶動鳳冠全系列文創產品銷售額過億元……14億多中國人,正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任何一個百分點的需求,都能撬動億元級市場。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今年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比上月提高0.9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升。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大力提振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為中國發展注入更澎湃動能的必然選擇。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8個方面、30條“乾貨”措施,回應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民生關切,聚焦收入、股市、育兒等輿論熱點,有外媒評價為“讓經濟引擎發出轟鳴聲”。作為其中“發展入境消費”的一項具體措施,國辦轉發的商務部《關於支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從8個方面對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費環境給予政策支援。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管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到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再到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聯合出台最佳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今年以來,促消費政策持續加碼,目的正在於培育和釋放第二大經濟體向前發展的更大推動力。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是經濟學的基本邏輯。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恰是高品質供給的創造空間。增加高品質供給,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實現路徑。在山東泰山,腰間或膝蓋處佩戴外骨骼裝置的“高科技遊客”,步履輕盈,身姿矯健;智慧型手機器狗馱著半人高的儲物箱來回奔跑,為年超2萬噸的垃圾清運提供新方案。在湖北武漢,氫能重卡行駛於漢宜高速,僅需10分鐘“喝”滿氫氣便可續航400公里,全程零碳排放;24條低空試點航線,全面覆蓋短途運輸、空中遊覽、物流運輸三大應用場景。當居民消費從“功能滿足”轉向“體驗升級”,超3億老年人口催生龐大的智能輔具、遠端醫療等市場,青年群體帶動電競、虛擬現實(VR)等消費快速增長。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促進“人工智慧+消費”,加速推動智能穿戴、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開闢的是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釋放的是向前發展新動能。創新賦能發展,科技煥新生活。讓前沿科技成果不斷惠及廣大消費者,供需雙向奔赴、良性互動、不斷邁向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源源不斷。(三)經濟大省,穩住中國經濟大盤的“頂樑柱”。發揮經濟大省挑大樑作用,向前發展就擁有更能吃住勁的支撐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樑。”落實好挑大樑的責任,取得新的更大成績,經濟大省須有更大作為。大梁怎麼挑?何處是著力點?作為先進製造業大省,江蘇承擔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任務。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指數89.0、連續四年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69.2、連續十年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50%……江蘇去年的成績單,生動詮釋了“創新是第一動力”。今年,江蘇將實施約40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80項前沿技術研發項目,向更多全球首創、首試、首發成果衝刺。從過去“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蘇南模式到如今“機器人總動員”的智能製造,先進製造業叢集持續擴容提質,是江蘇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建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成果,也是挑大樑的底氣所在、實力所在。“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樑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範。”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對經濟大省挑大樑具有重大指導作用。廣東,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已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如何繼續挺立潮頭?服務大局走在前。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發展,培育出9個兆元級產業叢集。推進珠海橫琴開發開放,靠著發展“四新”產業,15年間經濟總量增長到2024年的538億元……“領頭雁”練好高品質發展的內功,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樑”。山東,曾被稱為“大象經濟”。大煤炭、大鋼鐵、大水泥等產業“五大三粗”,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傳統,如何讓“大象”起舞?深化改革謀出路。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在先行先試上帶好頭;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明確海洋人工智慧、綠色港口等14個重點主攻領域……姿態更靈活、生長更健康,“大象”加速奔跑。…………經濟大省創造性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築牢“大廈之基”、鍛強“看家本領”,挑大樑才能既挑起增長也挑起質量,既走在前也作示範。“支援經濟大省挑大樑,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下好全國“一盤棋”,定能不斷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安徽,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叢集,汽車產業發展迎來“高光時刻”。今年1—2月,安徽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均躍居全國第一。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既有雄心壯志,積極搶位發展,又立足實際,善於錯位發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千帆競發、萬馬奔騰,中國向前發展勢不可擋。 (人民網)
剛剛!全線殺跌!川普,最新宣佈!聯準會也有發聲
亞太股市再遭重擊!今天早上開盤,亞太股市再度急殺。日經指數一度跌超3%,澳大利亞股指跌超2%,韓國首爾綜指從去年7月份高點回落20%,勢將進入技術性熊市。歐洲Stoxx 50指數期貨暴跌4.5%。納斯達克指數昨晚由上漲5%轉至跌超2%,盤後期指再度跌超2%。A股開盤後,滬指跌超2%,深證成指、創業板指一度跌逾3%,隨後三大指數跌幅縮小,跌幅均縮小至2%以內,此外科創板指數飄紅。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也短線拉升轉漲,此前一度跌超2%。與此同時,匯率市場亦迎來大波動,韓元兌美元跌至2009年以來新低。美元兌日元日內跌幅擴大至0.5%,報145.53。紐元兌美元自2020年3月以來首次跌破0.55。人民幣兌美元在近幾個交易日大跌之後,今天早間一度反彈近300點。舊金山聯儲銀行總裁瑪麗·戴利當地時間8日表示,不要指望因關稅而降息。政策目前處於適當位置,通膨進展仍不穩定,央行不太可能因短期市場波動或政策不明朗就調整立場。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最新表示,將很快宣佈對藥品加征重大關稅。又見大跌如今是一個不確定性較高的時段,昨天大漲的日本股市今天開盤再度大跌,日經指數、東證指數開盤後雙雙跌超3%,隨後跌幅再度擴大。澳大利亞S&P/ASX 200指數跌超2%。MSCI亞太指數下跌1%。匯率市場亦迎來大幅波動。日元再度大漲,顯示市場的避險情緒依然濃厚,而韓元則跌至2009年以來的新低。人民幣近幾個交易日也有明顯異動,今天早盤一度升值近300點。美國股市周二下跌,因為反彈的勢頭被證明是短暫的,投資者的焦慮情緒再次出現,川普的動作顯然是對股市的一次打擊。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周二下跌320.01點,跌幅為0.84%。因關稅擔憂,道指4天跌超4500點。蘋果受關稅影響較大,iPhone製造商的成本將大幅上升,蘋果領跌。標準普爾500指數當日下跌1.57%,該指數距離熊市僅一步之遙,較2月份的最高紀錄下跌近1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2.15%,當天最高曾大漲4.5%。納斯達克指數在4天的暴跌中下跌了13%以上。今天早盤,美股期指繼續大幅殺跌。標普500指數和小型納指期貨跌幅擴大至2%。Brave Eagle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羅伯特·魯吉雷洛表示,投資者需要看到貿易政策更加穩定,市場反彈才有支撐。必須有一定的持久力,企業才能做出長期的資本組態決策。他們必須對一致的政策有信心。川普和聯準會的最新態度就在剛剛,又有消息傳來。據央視新聞報導,川普當地時間4月8日發表講話稱,美國將對藥品徵收關稅。川普表示,美國並不生產自己的藥品和其他改善健康的產品。美國支付藥品的價格往往比有藥品生產的國家高出很多倍。川普認為,一旦對藥品徵收關稅,製藥公司將在美國開設工廠,因為美國是“最大的市場”。歐洲製藥公司在周二的會議上警告歐盟委員會主席,美國關稅將加速該行業從歐洲轉向美國。製藥貿易遊說團體EFPIA(包括歐洲製藥巨頭拜耳、諾華以及諾和諾德等)稱,其已呼籲歐盟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推動“迅速而激進的行動”,以減輕“大批轉向美國的風險”。美國在藥品進口方面嚴重依賴其他國家。2022年,美國進口了價值約1680億美元的藥品,是世界上進口量最大的國家。美國醫療製造商協會報告稱,這些藥物成分用於仿製藥和品牌藥,高額關稅對美國製藥業、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都構成了巨大威脅。許多仿製藥在海外生產,因為生產成本較低,而且在美國本土生產存在其他困難。另外,聯準會官員釋放出最新訊號。舊金山聯儲行長戴利周二表示,她支援央行在利率問題上採取觀望態度。“目前我們的政策處於非常好的位置。去年我們將利率降低了100個基點。這使政策處於一個良好的位置,可以保持適度的限制,保持通膨下降,但又不會限制太多而導致經濟脆弱。”戴利在楊百翰大學的一次活動中表示:“因此,在經濟增長良好、政策處於良好位置的情況下,我們有時間和能力慢慢行動、謹慎行事。”這一表態與華爾街的預期相去甚遠。 (券商中國)
【對等關稅】“黑色星期一”:如何避險?抑或抄底?
4月7日,“黑色星期一”如期而至。受川普“對等關稅”衝擊,亞太股市均跳空低開暴跌。其中,日經指數-7.83%,韓國綜指-5.57%,上證指數-7.34%,深證成指-9.66%。恆生指數大跌13.22%,跌幅創歷史第三,僅次於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10月28日的13.7%,以及1987年10月26日黑色星期一的33%。歐股大幅度低開,隨後三大股指跌幅逐步縮小至4%-5%。美國三大股指期貨開盤大跌,隨後跌幅逐漸縮小至2%-3%。全球股市暴跌將引發金融危機嗎?該抄底還是避險?“對等關稅”對中國、美國衝擊多大?將如何改變全球貿易格局?本文邏輯一、資金的避風港在那裡?二、對中美經濟影響多大?三、是否顛覆全球化秩序?01 資金的避風港在那裡?川普“對等關稅”正在引發一場全球金融資產大屠殺,權益類資產遭遇血洗。全球股票市場大跌。上周,美國三大股指道指、標普500、納指分別下跌7.86%、9.08%、10.02%,較前期高點分別回撤15%、17%、22%,均抹去了過去一年的漲幅;歐洲三大股指英國富時100、德國DAX30、法國CAC40分別下跌6.97%、8.10%、8.10%。日經指數上周與今日累計跌幅超過15%,較高點已回撤25%。港股與A股的“資產重估”行情被中斷、“東昇西降”的敘事被證偽。3月12日我在接受吳曉波頻道採訪時,預測這輪港股不會超過25000點(恆生指數),結果高點為24874點。如今,恆生指數已跌破20000點,累計回撤20%,抹去了今年的所有漲幅。此前,預測A股兩會前有一輪行情,但不會超過3500點,結果高點為3430點(上證指數)。如今,上證指數回撤逾9%,個股跌幅普遍超過指數。除了股票類資產,黃金、原油、比特幣也大跌。其中,紐約黃金一度跌破3000美元,紐約原油一度擊穿60美元,分別較上周高點回撤超過4%、16%;比特幣跌至7.7萬美元,連續兩周下跌。原油主要受經濟衰退的預期衝擊而下跌,黃金和比特幣沒能扮演起資金避風港的角色,反受市場恐慌拖累。另外,美元下跌,美元指數一度跌破102;人民幣也貶值,離岸人民幣一度突破7.33。全球股票暴跌,黃金原油下跌,美元和人民幣雙跌,全球資產避風港在那裡?今天,全球投資者擔心1987年“黑色星期一”重演。當年10月14日-16日,美股連跌三天(-3.81%、-2.39%、-4.6%),隨後在下周一單日暴跌22%。“對等關稅”是否可能引發全球金融風暴?我的判斷是:不會。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原因是很奇怪的,當時美國經濟基本面健康。直接原因是,德意志銀行加息推動馬克對美元升值,引發外匯波動,進而導致金融恐慌。當時,剛上任的聯準會主席格林斯潘宣佈出手干預市場,市場信心立馬修復,價格迅速反彈。這一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同樣健康,私人部門和銀行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強勁,“對等關稅”引發市場恐慌,導致去年大規模上漲的股票資產縮水,但不會引發金融危機。如果資產價格下跌擊穿了資產負債表,即流動性危機引發了債務危機,那麼意味著金融危機爆發。以當前美國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和槓桿率來判斷,當前的股票價格下跌不足以引發債務危機。另外,聯準會正處於降息周期,即便“對等關稅”導致通膨率有所反彈,聯準會仍可以實施降息或者針對性救助工具來拯救市場,正如兩年前的矽谷銀行危機時期。所以,即便爆發流動性危機,聯準會也能夠力挽狂瀾避免金融危機。當下這種局面,資金的避風港在那裡?近期,A股和港股流行的“東昇西降”敘事麻痺了投資者,錯過了上周出逃時機。這類教訓一次又一次的發生。我也多次提示美國關稅衝擊對A股和港股的風險。美股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風向標,其吸引了全球股票市場65%的資金。美股大跌定然帶動歐股、亞洲股票大跌,全球權益類資產幾乎在劫難逃。所以,不能寄希望於那個國家的股票來避險美股的風險,全球資本不會愚蠢到還用股票資產避險。去年,我在預測今年美股走勢時就堅定看多美股,甚至預測美國在未來三四年將迎來一個景氣周期,美股還將進一步上漲。基於這個判斷,我就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如果看多美股,用那一種資產對衝風險?我的答案是美債。這個問題的意思是,如果看多美股投資美股,然後遭遇風險,應該用那個資產來避險。這是一種資產組態的策略,而不是簡單的投資思維。當我們在看好某一核心資產時,我們也不能全部押注,而是要找到另一種資產予以對衝風險。全球資產組態策略可以幫助投資者降低風險。在當下,這一策略起到關鍵作用。“對等關稅”血洗全球股市之際,資金瘋狂湧入債券市場,國債成為幾乎唯一的避險資產。資料顯示,10年期美債收益率連續7個交易日下跌(說明債券價格上漲),從4.3%降至3.9%。我在1月18日發表《抄底美債》,接近這輪美債的底部,當時10年期美債收益率為4.6%左右,如今價格已較大幅度上漲,累計收益可觀。可見,美國政府的國債付息成本也較大幅度下降。這是正在致力於化債的川普樂意看到的。所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美債的流動性大、安全性好,幾乎成為唯一的避風港。不過,有人擔心美元貶值的風險。當前,美元貶值,人民幣也貶值,這種現象看似比較奇怪,但跟我之前的預測是一致的。美國經濟衰退和聯準會降息的預期推動美元貶值,美元相對歐元、日元貶值,而不是相對人民幣。人民幣受中國經濟、關稅和出口下降、降息預期影響而貶值。預計,今年將呈現美元、人民幣雙貶值的趨勢。所以,其一,今年人民幣兌美元依然貶值,美元避險策略依然有效;其二,組態美元資產對衝風險,當下美債是避風港。後市判斷:第一階段,“對等關稅”正在俯衝美股,市場恐慌引致大跌;第二階段,由於美國基本面健康,聯準會降息預期增加,美股將在某個利多消息刺激下終止恐慌、迅速反彈;第三階段,美股在震盪中修復、上漲。在三個階段,市場將伴隨著不確定性,組態美債仍是對衝風險的有效策略。預計,關稅談判進展等利多消息將遏制市場恐慌情緒,刺激美股止跌反彈,進而帶動全球市場修復。02 對中美經濟影響多大?以上判斷基於“對等關稅”不會給美國經濟基本面帶來實質性破壞。首先,我們需要評估“對等關稅”將美國的關稅率推高到什麼水平。如果對各經濟體佔美國進口比例做加權平均,那麼當前公佈的“對等關稅”方案將美國整體關稅率推高至18.2%,如果考慮銅、半導體等商品被剔除,實際關稅率可能低於15%。後續如何演變?按照公佈的方案,美國關稅率還有一定(一半)的上升空間。從美國財長貝森特的表態來看,美國政府並不希望關稅戰進一步升級。但是,這需要考慮各國的回應。中國已經做出了回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歐盟也將實施報復性措施,不過歐盟內部並不統一。預計,美國與中國、歐盟的關稅戰將是一場拉鋸戰。越南、印度、日本、韓國的態度不強硬,預計將與美國展開談判。越南領導人已表態願意接受零關稅。預計,美國對這些亞洲國家的關稅將有所下降。綜合來看,美國整體關稅率應該不會進一步上升,將隨著談判處理程序而逐步下降,最後穩定在一個水平。基於此,我們分析,“對等關稅”對美國通膨、宏觀經濟與聯準會降息的影響。其一,“對等關稅”將推高短期通膨,但對中長期通膨影響不大。根據紐聯儲的研究,美國進口商品佔消費規模的28%,進口關稅稅率每提高10%,影響短期通膨上升0.4個百分點。由於不同商品的通膨傳導效率不同,剛需商品、替代率低的商品傳導效率高,即美國消費者承擔多。如果按照15%的整體關稅率來計算,同時考慮50%-100%的傳導效率,“對等關稅”將推高美國短期通膨率0.6-1個百分點。當前的資料顯示,美國短期通膨預期明顯上升,但長期通膨預期不變。這表明市場預期,通膨率短期上升後將回落。其邏輯是,“對等關稅”推高短期通膨率,尤其是偏剛需商品,同時也在抑制和削減需求,尤其是需求彈性大的商品。隨著需求的回落,通膨率也將逐步回落(預計四季度)。其二,“對等關稅”將削減今年美國GDP增速,但美國經濟達不到衰退程度。“對等關稅”相當於美國政府加徵稅收,從市場中抽走資金,定然會削弱市場需求和投資信心,從而削減美國經濟增速。一些海外機構預測,對等關稅對美國當年GDP拖累大約0.2-0.5個百分點。但是,實際影響跟多重因素有關:一是財政政策。川普政府對外征關稅、對內減稅,看所徵收關稅投放到那裡,是否對私人部門大規模減稅,如果減稅力度足夠大,一定程度上可以避險關稅衝擊。二是金融衝擊。如果美股全年下跌,“對等關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要大得多,對當年GDP的拖累可能超過1個百分點。按照美國去年GDP實際同比增速2.86%推算,今年全年實際GDP增速可能降至1.8%左右。三是貨幣政策。金融衝擊和通膨走勢決定著聯準會的降息預期及其決策。“對等關稅”公佈後,儘管短期通膨預期上升,但聯準會降息預期卻明顯增加。芝商所的資料顯示,交易員們正在押注聯準會今年5次降息、累計125個基點,而在上周關稅政策公佈之前,市場還認為只會降息三次、75個基點。自川普宣佈“對等關稅”以來,對利率表現敏感的2年期美債收益率累計下跌了約50個基點。或許,降息預期增加將有助緩和市場恐慌。通膨率短期上升但不會影響中長期通膨走勢,更重要的是美股大跌加劇經濟衰退的擔憂,進而推高了聯準會降息預期。預計,聯準會將在5月份重新開啟降息,全年累計降息達到100個基點。綜合來看,“對等關稅”衝擊金融市場,聯準會降息拯救金融市場,通膨率先升後降在這一過程中構成擾動,全年美國經濟增速將有所減弱、但不至於衰退,美股在遭受脈衝後反彈、震盪修復。再看對中國出口、宏觀經濟與通膨的影響。一些國內機構最近在測算“對等關稅”的衝擊力度,但這工作並不容易。按照當前的方案,美國對中國加征34%關稅,加上前兩個月加征的20%,再加上基礎關稅,實際可能達到65%,接近美國所公佈的67%。另外,中國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二者互征關稅,分別削減中國出口、進口,對宏觀經濟構成影響。另外,還需要考慮美國對其它國家徵收關稅,也會影響中國出口貿易。預計,今年二季度出口、進口較大幅度下降,全年貿易將轉負,出口下降5%-10%。其中,對美國出口依賴度比較高的玩具、家具、手機、醫療儀器及器械、服裝及衣著附件等行業衝擊大;對美國進口依賴度大的半導體等行業影響大。從今天A股類股的表現來看,電子、汽車等進出口依賴度大的類股跌幅靠前,國有銀行股相對穩健。這再次驗證了我之前提出的啞鈴型策略以及預測:資金將向高股息的國有銀行股集中。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中國出口增速與GDP增速的彈性係數約為0.12,也就是出口每下滑1%拖累GDP增速0.12個百分點,“對等關稅”可能對中國GDP增速拖累0.5-1個百分點。同時,“對等關稅”還將拖累通膨復甦。為了應對關稅對國民經濟、就業與收入的衝擊,建議財政支出方向轉向家庭部門,通過發放現金等方式直接擴大家庭收入,以應對關稅衝擊。提高家庭收入是應對一切風險的根本保障。03 是否顛覆全球化秩序?下面,我們討論“對等關稅”的長期影響。“對等關稅”正在摧毀以最惠國關稅待遇原則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即世界貿易組織體系(WTO)。大蕭條時期,美國推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幅提高關稅,並引發全球貿易戰。1947年,美國和佈雷頓森林體系成員國推出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該協定設定最惠國關稅待遇原則,要求各國間的貿易政策應遵循互惠性、無條件性和普遍性,也就是一國給予另一國的貿易條件不得低於給予任何第三國的最優條件。這個協定確保了各國貿易的非歧視性,大幅度降低了關稅率,奠定了戰後的全球貿易秩序,WTO就是在這個協定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資料顯示,截止2022年,全球進口額中通過最惠國關稅待遇下進行的份額超過80%,其中有51%的進口額享受了最惠國免稅政策,極大的降低了各國出口成本,有助於全球貿易的平穩增長。根據WTO的相關統計資料,截止2022年,通過最惠國關稅待遇下進行的貿易在全球進口中的份額超過80%,其中有51%的進口額享受了最惠國免稅政策。“對等關稅”是否意味著WTO名存實亡?二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金本位和固定匯率體系(1971年解體),以及關稅總協定,塑造了今天的經濟全球化格局,尤其是全球自由貿易秩序。但是,與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一樣,WTO也存在內部矛盾。WTO建立多邊貿易規則,注重降低關稅,極大地促進了資本和商品的流通,但是對隱形關稅,包括經濟補貼、貿易壁壘、資本管制等的關注不足;同時,對勞動力的全球流通推動不足。這就導致全球經濟出現嚴重的失衡:隱形關稅高國家持續貿易盈餘,有形關稅低國家持續貿易逆差,貿易國之間的經常項目持續惡化、匯率價格機制失靈;資本在全球逐利、避稅,勞動者被鎖定在本土,資本與勞動之間的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全球貧富差距擴大。2008年,在貨幣失控的條件下,全球經濟遭遇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的本質是全球經濟失衡。經濟崩潰導致過去全球化秩序的既得利益者、美國建制派垮台,以川普為代表的新的政治勢力試圖徹底改變過去的規則。2018年川普對華發動貿易戰開始挑戰這個體系,這次“對等關稅”出台,意味著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土崩瓦解,標誌著過去的全球化秩序崩潰。關於貿易赤字和全球貿易失衡的分析,我在上一篇文章第三部分《川普對等關稅的特徵、衝擊與本質》做了全面分析,有興趣的社友可以看看。金融投資者之所以感到恐慌、實業投資者之所以感到困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多數投資者都是之前秩序的受益者,帶有相當程度的精英色彩,看不起、看不上川普。我早在五六年前寫文章就強調,不管你喜不喜歡川普,都要去研究他、重視他,他正在打破傳統的全球化秩序,顛覆過去的既得利益體系。如今,“對等關稅”對全球實業投資者最大的挑戰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全球投資佈局。未來兩年,全球關稅處於震盪期。隨著美國與各國關稅談判、博弈與對抗同時進行,關稅率逐步降低,並最終穩定在一個水平。預計,“對等關稅”將改寫全球化格局,跨國公司的實業投資重新佈局,全球供應鏈發生重大變化。預計:實現貿易順差和製造業大幅度回流美國的可能性為零,但貿易逆差將縮小,半導體等高端製造業將回流,實業投資將明顯增加。墨西哥、越南、印度、印尼正在面臨改寫國運的重大機遇。如果這些國家能夠主動快速地降低關稅,尤其是隱形關稅,美國對其關稅也將下降,其出口訂單和實業投資將大幅度增加,而且可能持續多年。這類國家,我將其定義為“重大機遇國”。日本、韓國的關稅將進一步下降,尤其是隱形關稅,但不會削減或增強其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日韓在部分國家的投資將轉移到“重大機遇國”。美國這次對歐盟加關稅的幅度大,歐盟與美國之間將繼續拉扯,歐洲的製造業轉移與經濟衰退將不可逆轉。對中國來說,與之前的關稅政策相比,“對等關稅”是否可能抑制產業轉移?“對等關稅”並不會阻止跨國公司的國際產業鏈的重組步伐,甚至起到加速作用。跨國公司對全球供應鏈的安全意識更強,尋求能夠長期穩定投資的避風港,例如北美、“重大機遇國”。不過,“對等關稅”對中國製造業的出海帶來更多困惑和挑戰。上周,看到川普對從越南進口的商品徵收46%的巨額關稅,一些在越南投資的工廠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綜合考慮加班等各方面的成本,中國依然是全球投資窪地。如果在中國無法生存,出海未必能活下去。所以,在“對等關稅”下,大部分製造工廠可能都不具備出海條件,一部分可能會選擇關稅更低的國家和“重大機遇國”。總之,全球化秩序終結,我們正在被動地捲入未知的時代。 (智本社)
又到情緒對抗時!重溫逆向投資大師約翰·鄧普頓熊市中寫給投資者的信
周一早盤全球市場繼續重挫,市場對川普關稅引發的全球貿易衝突的擔憂仍未消散,避險情緒仍在加深。但市場的煎熬依然在繼續,很多投資者也想問,市場還會不會更糟糕?逆向投資大師約翰·鄧普頓曾說:「人們總是問我那裏情況會變好,可是這是個錯誤的問題,正確的問題是:那裏的情況最糟糕?」鄧普頓一直認爲,實現最佳收益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專注於尋找廉價股票,無論是在那兒發現的,也無關當時的市場潮流或市場情緒。意思有三層:買入受冷落的好股票;可以是全球範圍的買入;在估值異象被糾正前,你可能需要一點時間。顯然,其中隱藏着尋找最佳標的可能需要準備與傳統智慧相對抗的含義。某種程度上,我們現在就正在經歷這樣一個時刻,需要與市場情緒對抗。約翰·鄧普頓是華爾街公認的世界上最睿智的投資家之一。1940年,如果有人給約翰·鄧普頓10萬美元,那麼50年之後,這筆投資會升值到5500萬美元。1940~1962年間,鄧普頓寫了很多封致投資者的備忘錄。這其中,1945年、1948年這兩年熊市裏,鄧普頓的信尤爲有意義。就像他曾說的:「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在這樣一個煎熬的時刻,聰投把這兩封信找出來,和大家一起重溫。1、1945年致投資者的備忘錄從初次與未曾交談過的投資者討論起,范斯先生( Vance)、杜布勞先生( Dobbrow)和我就一直驚訝於有如此多人從未對投資管理的本質和問題有過大致了解。許多人年復一年隨意地時不時地買入股票,其幻想不斷遭受打擊,這些人請注意。在穩定或上升的市場中,隨性的投資者通常能夠獲利,並對股票產生錯誤的認知。最後遇到像 1921年、 1932年、 1938年和 1942年達到頂峯後的衰退,當年的出色收益都清零,因爲他們在行情好的時候沒有計劃捕捉並鎖定利潤。在上升市中,沒有經驗的投資者也能取得遠遠超過平均的不錯收益,因爲他們常常選擇高波動性的股票。正如每位分析師所知,低價股、小公司的股票和擁有大量負債和優先股的公司的股票最可能快速上漲。要挑出在大多數股票上漲時肯定能跑贏市場平均的股票只需要花費幾分鐘。但是如果市場下跌,這些股票也會經歷重挫。許多人表現得好像認爲挑選特定的股票和債券就是開展投資的全部。當然,「選股」很重要。制訂濾除高估股並代之以低估股的周密計劃確實能夠創造利潤。但是投資項目的基礎在於「何時買」和「何時賣」的問題。規劃投資的第一步是將資金分別配置到股票、證券一組;現金、債券另一組。第二步是制訂並遵守一個移倉計劃,在股票高估時轉出股市,在股票相對便宜時加倉。股市一直以來總是處於大幅波動中。當價格不斷下跌,本性會讓我們更加謹慎。沒有事先計劃指導的投資者不僅無法在低位加倉(有時是因爲他們已無「彈」可用),還會常常因其部分或全部賣出股票而暴露於下行壓力之下。相反地,在其他時候商人和朋友們壓倒性的熱情和樂觀,股價被人們的購買慾推高至遠離實際價值的高位。如果投資者能在最高點賣出(做空),隨後在市場下跌中全部買回,那麼他一定能暴富。但是除非是極其幸運,否則不可能做到。我們從未找到一個能夠持續正確地預測股市上升和下跌的人。阿爾弗雷德·考爾斯先生最近完成了對每周結果的研究,這些結果是通過跟蹤 11家發佈股市趨勢預測的機構 1928 ~ 1943年 15年內的預測建議所得。他發現,這些預測結果僅比隨機預測結果精確 0. 2%。人們可能會問:如果沒有人能夠持續、正確地預測股市趨勢,那麼投資計劃怎樣才能使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和債券之間保持平衡呢?爲了回答這一問題,公司在 1938年設立並實際運用了一些可以在不做預測的基礎上利用主要市場波動的原則。這些原則後來叫作「耶魯計劃」或「瓦薩爾計劃」。媒體曾報導過這兩所大學(耶魯和瓦薩爾)捐款基金運用這些原則所取得的出色收益紀錄。簡而言之,投資基金的「平衡」是在股市上漲時逐步將投資股票的資金轉至債券,在市場下跌後再將債券中的資金轉回股票。這樣的結果是投資基金可以在每個完整的市場周期中獲得溫和的增長,而不需要預測市場趨勢或是轉折點。結合這些原則的投資計劃將確保你能夠在市場前景黯淡、人們都在拋出時買入股票,在市場不斷創新高、人們過於樂觀時賣出股票。任何好的長期投資都需要耐心和堅持。也許這也是爲什麼只有極少數投資者能遵循計劃的原因。可能需要許多年,隨意買入股票的風險才會以虧損形式顯露出來。也可能需要許多年,用經驗來證明規劃投資能帶來更高的安全性和持續增長。但在 20年裏,期望規劃投資帶來 100%的收益並不過分。2、1948年9月21日致投資者的備忘錄股市昨日下跌了。我在華爾街的朋友們很悲傷。我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但這只是再一次佐證了一個事實,即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應該採用並遵守長期非預測的投資。這些投資項目是爲了能在不預測市場周期的基礎上賺取收益而設計的。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對於投資這種性質項目的投資者而言,可能發生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像今天這樣,在下一個漫長的牛市到來之前股市從 177急跌到 128。如果市場繼續下跌,長期投資項目會要求在隨後的低位不斷買入股票。當然,如果有渠道能確知股市將下跌至 128點,我們會等到那時再買入。而實際上,我們不僅會這樣做,我們還會將現在持有的股票不斷賣出,以便能在底部再悉數買入。但事實是沒有人可能確知市場會怎樣表現。也有可能一輪大牛市立刻就會拉開。如果有渠道可以確知,我們會立刻借款買入。但是,沒有人可能確知市場會這樣表現。謹慎而傳統的政策是遵循長期投資項目,以便在無須預測股市周期的長度和時機的基礎上從周期中賺取利潤。因爲股市昨日下跌,現在它比 3個月前的水平低 9%,投資者們通常不會開心。如果是處於其財富積累過程的投資者,甚至是對那些尚未採用長期投資項目的投資者而言,這樣的情緒都是不合邏輯的。低市價對那些將股利再投資的人或從其經營所得、薪水中每年存錢的人有利。就其盈利水平來看,股價在超過兩年的時間內都顯著偏低。實際上,如今的收益率比有紀錄以來所有和平時期的水平都要低。這意味着:有新資金進行投資的投資者都可以買到異乎尋常的廉價股票。(注:1948年 9月的道瓊斯工業平均在 178 ~ 185點內窄幅波動,到 1949年 6月方才開始上漲,在那之後兩年累計增長約 40%。)(聰明投資者)
這場空前股災會演變成金融危機嗎? |巴倫宏觀
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如果連國債市場的神聖性都遭質疑,引發的危機恐將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股市正在急劇下跌,目前尚未出現任何止跌訊號。目前的損失僅限於金融領域,但隨著標普500指數在三天內下跌14%(根據周日晚間期貨交易情況),這種恐慌情緒可能會蔓延到市場的其他類股。這是崩潰開始的時刻。市場對關稅的反應不容忽視。 《熊市陷阱報告》的拉里·麥克唐納(Larry McDonald)將當前局勢與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事件相提並論——正是那個決定性的周末,讓原本普通的經濟衰退轉變為一場金融危機。 “2008年9月,他們選擇'擊斃'雷曼兄弟,認為後果是可控的,”麥克唐納指出,“如今川普團隊面臨同樣處境,但不確定性呈指數級增長,市場根本無力消化如此多的未知變量。”然而,面對股市加速下跌,川普及其政府官員卻顯得異常淡定。財政部長貝森特在NBC節目中提到3月份的就業數據(加徵關稅前),認為不會出現經濟衰退,並強調股市下跌對一般民眾影響有限。他表示:"大多數美國人並未將所有資產投入股市。擁有401(k)退休金的美國人大多採用60/40投資組合(60%股票+40%債券)…這類帳戶年內跌幅僅為5%到6%。投資者普遍秉持長期投資理念。”就市場暴跌問題,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Kush Desai)作出回應:「川普政府已就應對國家緊急狀態達成共識,正如總統指出的,長期貿易逆差已構成國家危機。這些逆差導緻美國工業衰退、社區凋零,更使數兆美元國民財富流入海外經濟。與川普總統首個任期一樣,本國政府推行推行推行的運動。」川普周日晚間在「空軍一號」上接受記者採訪時,否認有意引發市場崩盤的指控。此前他曾在社群平台轉發過暗示相關訊息的影片。 「這純屬無稽之談。」他說。市場具有高度連動性。跌幅擴大而政府遲遲不採取因應措施,發生重大崩盤的風險也越高。目前多數金融機構仍採用「風險價值」(Value at Risk,簡稱VaR)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簡單來說,當市場波動率較小時,VaR允許基金大量持有風險資產;而當波動率上升時,強制降風險操作將引發集體拋售,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機構甚至不得不拋售優質資產。 MI2的策略團隊分析指出:“正因如此,在經歷數月強勁上漲後,歐洲股市上周突遭重挫,歐元兌美元匯率也應聲從高位回落。”這種頹勢還有可能蔓延到信貸市場,後者的潛在破壞力大得多。風險加劇的原因在於,如今大量貸款並非來自受嚴格監管的銀行體系,而是透過私人信貸市場完成。摩根士丹利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初,私人信貸市場規模已突破1.5兆美元。股市暴跌疊加關稅衝擊,可能引發金融體系的連鎖反應。「風險往往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爆發,」BCA研究公司首席策略師彼得·伯辛(Peter Berzin)指出,"我們既無法預知具體觸發點,也不清楚借款人為何放棄傳統銀行而選擇私人信貸管道。"交易員正密切關注國債市場是否有任何波動跡象。須知,美國公債堪稱全球金融體系的命脈,既是長期也是短期貸款的抵押品。一旦金融體系承壓,企業便會囤積現金,"回購市場"可能重蹈覆轍,像2011年債務上限危機時那樣凍結。更嚴峻的是,美國政府可能會效法某些川普親信的建議,強制短期國債持有者轉持長期債券。 「那是破產公司才會做的事情,」彼得·伯辛(Peter Berezin)說。 “如果連國債市場的神聖性都遭質疑,引發的危機恐將超越2008年金融海嘯。”儘管這些情景都非市場主流預期,但同樣,也沒有多少人預料到川普會以如此力度和方式加徵關稅。務必謹記:無論股市已跌多深,深淵之下仍有深淵。馬特彼得森( Matt Peterson)為本文做出了貢獻。(Barrons中文網)
【對等關稅】3700隻個股跌超9%!多家券商緊急行動
4月7日,全球股市巨震,日韓股市開盤大跌,A股低開,主要指數持續走弱,相關話題沖上熱搜。截至4月7日早盤收盤,滬指跌6.34%,深成指跌8.01%,創業板指跌9.74%。全市場逾5200隻個股下跌,其中3700隻個股跌超9%。滬深兩市半日成交額1.07兆,較上個交易日放量3379億。從類股來看,農業、養雞等少數類股上漲,消費電子、CPO、Sora概念、電池等類股跌幅居前。受大盤影響,全市場ETF多數下跌。統計顯示,下跌ETF多達1076隻,跌幅在10%以上的超過百隻。上漲產品僅有38隻(以糧食、豆粕類主題ETF為主),且有120多隻ETF觸及跌。港股方面,香港恆生科技指數下跌超13%,比亞迪電子、聯想集團、金蝶國際跌超18%,地平線機器人、舜宇光學科技跌超17%,嗶哩嗶哩跌超16%。日韓股市一度熔斷,其他亞太市場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券商加強穩定客戶情緒據財聯社報導,量化機構交易相對平靜,沒有進行大規模賣出的操作,多家頭部量化已提前做好預期管理。同時,券商們正積極行動應對極端行情帶來的影響。一是券商普遍向客戶提示兩融等槓桿風險,重點關注接近平倉客戶,過往幾周券商已持續要求客戶追加保證金以防範流動性風險;二是目前存量雪球基本是已敲入未敲出的雪球,不會出現類似2024年2月觸發敲入產生大幅減倉的風險,此外DMA總規模對市場流動性影響有限,DMA策略中小微盤持倉規模明顯低於去年2月;圖 / 21財料三是券商強化客戶情緒穩定工作,加緊直播等的行情解讀與研判,引導理性關注。A股政策儲備充足在政策應對方面,在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看來,貨幣、財政、消費、價格四大方面的政策空間值得關注:① 貨幣政策“擇機降息降准”迎來窗口期,“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有落實空間。2024年“擠水分、防空轉”,社融口徑信貸同比少增5.17兆元,2025年信貸存在較大的擴張空間。② 地方投資彈性存在釋放空間,2024年底以來10省市試點專項債“自審自發”;同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最佳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援打開新的投資空間”,集中化債以來的政策邊際拐點正在出現。③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適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等政策或將落地。④ 《關於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價格總水平調控”“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工業品價格和名義增長存在抓手。中信證券宏觀與政策首席分析師楊帆團隊表示,關稅“風暴”落地後,A股階段性優於港股,核心資產迎來組態性機會。“對A股市場而言,核心資產已體現出極強的經營韌性,左側佈局的契機已經成熟。”楊帆團隊表示,從宏觀看,預計後續關稅談判、企業豁免也將繼續推進,實際影響程度可能減小;從微觀看,中國企業在過去幾年已經積極進行了多元化的全球佈局。疊加政策對衝力度加大,建議投資者保持耐心和信心。出口端方面,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團隊認為,從中長期看,中國出口鏈的競爭優勢仍然延續。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宋雪濤指出,若美國僅對中國加征關稅,中國可通過轉口貿易和產能出海來分散美國的單方面關稅政策;若美國對所有國家都加征關稅,那麼中國也不會失去比較優勢——中國的出口結構更最佳化,中間品和資本品的佔比增加,附加值更高,不可替代性更強,轉嫁關稅的能力也更強。關稅加碼幅度超預期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團隊測算,此次川普宣佈的“對等關稅”會將美國整體加權平均關稅提高約18.1個百分點,大幅超出此前市場中性預期的9.3%;加上基準關稅2.4%、2025年新增的關稅,美國整體加權平均關稅已達25.9%,超過20世紀30年代胡佛時期關稅,略低於19世紀90年代麥金利關稅。多家券商表示,“對等關稅”的範圍、幅度均超預期。中信建投海外經濟與大類資產首席錢偉表示,此前預期“對等關稅”的實際範圍非常廣泛。對歐盟加征20%的關稅基本符合預期,反而是新興市場的稅率非常高,由於此前對新興市場遭遇大規模關稅的預期不足,其面臨的衝擊或較大。此外,此前市場普遍預期川普會沿用“一國一策略”的思路,對經濟的影響更小,但川普實際採用了普遍性關稅思路。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內部可能存在分歧。錢偉表示,貝森特等官員之前提供的資訊和目前實際內容有非常大的差距,這意味著川普團隊內部對關稅議題的共識性可能不高,在媒體面前較為活躍的貝森特的話語權較低。或重構全球貿易秩序“本輪‘對等關稅’的最大影響在於對現有全球關稅與貿易體系的衝擊,而並非單一對中國出口的衝擊。”蘆哲團隊認為,本輪“對等關稅”的加征,意味著美國從對少數國家加征“單邊關稅”擴大到了對主要經濟體全面加征“系統性關稅”,此舉表明美國可能將徹底背棄最惠國關稅待遇,動搖過去七十多年來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發展的基石,嚴重破壞全球貿易秩序,使得全球多邊貿易體系重新轉向雙邊貿易或區域貿易。這或將重構全球貿易秩序,預估會使全球貿易收縮25.1%。此外,羅志恆團隊表示,對美國出口依賴度較大的經濟體將遭受較大衝擊,尤其是以低端商品出口為主的經濟體,越南首當其衝。以越南對美出口為例,家具、玩具、服裝等勞動密集型商品佔越南對美出口總額的四成左右。由於勞動密集型商品利潤率低、可替代性強、價格敏感,美國對越南加征關稅將顯著衝擊越南出口,影響越南經濟和就業。同樣,本輪對等關稅也反噬美國經濟,推升美國經濟滯脹風險。按照耶魯大學、高盛、彭博等測算,美國20%的整體關稅加征,預計拖累美國GDP 1.3-2.0個百分點,推升美國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 1.2—2.6個百分點。羅志恆團隊表示,美國供應鏈和出口等將受到衝擊,拖累美國經濟增長。一方面,加征關稅導致美國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受到干擾。原材料進口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被迫啟動大規模裁員。另一方面,其他經濟體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也將衝擊美國出口和相關產業。加征關稅還將增加美國居民生活成本,引發美國再通膨風險。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團隊認為,美股將在“加征—反制”、經濟衰退、通膨反彈等不確定性因素的陰霾下持續調整,直至貨幣政策轉向寬鬆、國內減稅等刺激政策落地。“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壓縮消費量、企業資本開支周期停滯、美股回呼+信用利差走闊,三者之間可能形成負循環。”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易峘表示。“對等關稅”並不“對等”多家券商指出,從客觀角度看,“對等關稅”政策違背國際貿易規則與經濟現實,美國加征“對等關稅”的理由站不住腳。羅志恆團隊即指出,WTO給予發展中經濟體特殊與差別待遇,允許發展中經濟體適當提高進口關稅,以保護其幼稚產業發展。而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卻要求發展中經濟體與美國的關稅稅率完全對等,實質上是在無視不同經濟體發展階段的差異,剝奪發展中經濟體的發展權。“美國加征關稅的理論基礎本身就是錯誤的。”郭磊表示,一則貿易順差或逆差是國際貿易交易出來的,它背後的基礎是各國比較優勢分佈的不同;二則美國過低的儲蓄率是其貿易逆差的關鍵驅動變數,從動態角度看,它會導致資本形成速度遠低於消費速度,從而帶來製造業的低比較優勢及經濟的高進口需求;三則美國金融帳戶處於順差狀態,也就是其經常帳戶逆差輸出了美元,形成順差國的外匯供給,部分通過對美元資產的組態回流美國,對其債務規模、投融資成本及居民部門槓桿率形成支援。同時,所謂“對等關稅”也並不“對等”。羅志恆團隊表示,對不同經濟體加征關稅稅率的依據並非如川普聲稱的“對等”,實際上,美國公佈的其他經濟體對美關稅稅率是簡單根據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逆差佔美國對該經濟體進口的比重來測算的。以韓國為例,作為美國自貿協定夥伴,雙方互征關稅稅率接近於零,但川普聲稱韓國對美的關稅稅率為50%。隨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了互惠關稅的計算公式:(美國對某國的貿易逆差額 ÷ 美國從該國的進口總額)× 100%。“這種‘對等關稅’的計算方法明顯缺乏嚴謹性,可能是公佈方案前的敷衍了事。關稅計算的隨意性既符合川普一貫漫天要價、獅子大開口的‘談判藝術’,也體現出川普政府對待關稅的真實態度——把關稅當作一種談判的工具和武器。” 宋雪濤表示。重點關注後續談判處理程序在多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看來,川普政府把關稅當作一種談判的工具和武器,目前的高額“對等關稅”稅率更多是川普給出一個關稅上限,然後根據各國開出的籌碼適度下調,關稅的重點在於談判和博弈。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團隊預計,川普可能採取“兩步走”策略,第一步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或《1930年關稅法》第三百三十八條,快速實施部分關稅;第二步啟動301調查等,根據結果調整關稅的強度及範圍。對於各經濟體可能的反應措施,熊園團隊認為,各國大機率會努力促成談判、降低關稅稅率,但手段可能分化。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讓促談”,如以色列宣佈將取消所有對美進口商品加征的關稅,印度也計畫削減部分對美關稅,同時承諾加大力度購買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另一類是“以打促談”,如針對2月和3月連續兩次加征10%的關稅,中國已對美國進行兩輪關稅反制,涉及能源、農產品等;歐盟態度也偏強硬,目前已威脅對美國產品徵收關稅。 (21世紀經濟報導)
【對等關稅】高盛:中國反擊美國關稅!對經濟、匯率有何影響?
4 月 4 日,中國宣佈對所有美國輸華產品加征 34 個百分點的關稅,於 4 月 10 日生效。此次關稅上調幅度與美國的舉措相當,且超出市場預期。該關稅行動是一系列更廣泛應對措施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對稀土礦物及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將部分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以及對部分美國公司實施進口禁令。出口管制涵蓋的稀土礦物種類,以及被列入實體清單和進口禁令名單的公司類型表明,本輪反擊主要針對高科技行業。鑑於中國政策制定者採取的對等回應,高盛將密切關注下周中國人民銀行(PBOC)的人民幣兌美元每日中間價設定,以及川普總統對中國報復性關稅的反應。雖然目前這些報復性措施本身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影響有限,但中國報復策略的轉變,預示著美中貿易衝突進一步升級的風險正在上升。正如高盛在川普於宣佈對等關稅後所討論的那樣,如果貿易緊張局勢繼續升級,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對 2025 年全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預測面臨下行風險。高盛主要觀點如下:事件經過4 月 4 日晚,中國宣佈對所有美國輸華產品加征 34 個百分點的關稅,這是對美國對等關稅舉措的回應。關稅上調幅度與美國相當,且超出市場預期。此次關稅上調的方式與 2018 - 2019 年類似,但有一個顯著變化:中國此次未對關鍵工業投入品給予豁免。新關稅將使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實際關稅稅率提高至約 53 個百分點,仍低於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圖表 1)。該關稅行動是一系列協同措施的一部分,這些措施包括:1)對所有貿易夥伴實施稀土出口管制;2)將 11 家美國公司(大多與國防相關,如克拉托斯無人機系統公司)列入中國的不可靠實體清單;3)將 15 家美國公司(如立方公司和環球物流控股公司)列入出口管制清單;4)禁止 6 家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口農產品(高粱、家禽及家禽骨粉);5)對美國 CT 管出口發起反傾銷調查;6)對杜邦中國發起反壟斷調查;7)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投訴美國的對等關稅。對中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由於從美國的進口僅佔中國商品進口總額的 6%,就中國而言,此次報復性關稅本身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限,特別是中國進口商可以將部分商品採購來源從美國轉向其他商品出口國。根據之前的研究,我們估計 34% 的額外關稅可能會給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通膨帶來 50 個基點的上行風險。也就是說,我們對第一季度 PPI 通膨的跟蹤資料顯示存在一些下行風險。此外,我們商品研究團隊最近下調了油價預測,這表明存在進一步的下行壓力。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我們對全年 PPI 通膨 - 0.9% 的預測風險平衡。在我們看來,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膨的影響仍然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前五大類商品包括大豆(佔中國從美國進口總額的 7%)、晶片(7%)、石油氣(7%)、汽車(4%)和渦輪噴氣發動機(4%)(圖表 2)。外匯穩定對中國央行仍很重要,下周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是關鍵看點在美國宣佈加征關稅後,中國央行允許人民幣出現一定程度的貶值,但儘管美國對中國額外加徵了 34 個百分點的關稅,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並未超過 1 月份的高點。我們推測央行保持中間價穩定的原因是,他們不希望引發資本外流壓力,更傾向於外匯市場的穩定。鑑於雙方的對等回應,再加上美元普遍貶值,我們認為中國央行能夠在實施貨幣政策寬鬆以支援經濟增長的同時,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在當前水平附近。由於美元普遍走弱,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維持在 7.30 左右,人民幣在貿易加權基礎上出現了明顯貶值,這對出口有利。我們維持對 3 個月 / 6 個月 / 12 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7.30/7.35/7.35 的預測,並將密切關注未來一周的中間價設定。未來展望在中國國內政策方面,我們繼續預計財政政策將進一步寬鬆,以此作為抵消美國關稅對經濟增長造成的不利影響的主要政策支援。如前所述,我們認為貨幣貶值是一種成本高昂且效果不佳的工具,難以有效抵消美國關稅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考慮到美國對等關稅可能帶來的經濟增長壓力,貨幣政策寬鬆可能為進一步的財政支援鋪平道路(我們預計第二季度將有 50 個基點的降准和 20 個基點的政策利率下調)。下周一(4 月 7 日)即將公佈的中間價資料將至關重要。與此同時,中國報復策略的轉變預示著美中貿易衝突進一步升級的風險正在上升。正如我們在川普總統昨日宣佈對等關稅後所討論的那樣,如果貿易緊張局勢繼續升級,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我們對 2025 年全年實際 GDP 的預測面臨下行風險。圖表 1:中國最新的報復性關稅行動將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實際關稅稅率提高至約 53%圖表 2:商品、半導體和儀器儀表仍是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品類(智通財經APP)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